江玉祥
摘? ?要:2011年11月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六屆會議決定,將“中國皮影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皮影戲保護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機遇期。在新時期,中國皮影戲如何做到既要履行《公約》提出的更高要求,又要求得自身的發展?首先要認識到履行《公約》和保護、傳承中國皮影戲的一致性。履行《公約》,從形式上就要堅持使用傳統的皮影戲影偶和傳統的皮影戲表演技藝;至于皮影戲的內容和戲曲一樣,最主要的內容是要表演一個故事,不講故事的皮影戲表演只能算雜技,而不能叫戲劇。其次又要狠抓劇本、表演、唱腔和音樂這四個方面的創作革新,這是保護、傳承和發展皮影戲的關鍵,也是中國皮影戲班社團隊的求生之道。
關鍵詞:皮影戲;保護;傳承
一、中國皮影戲由盛而衰及國家層面和國際層面保護措施的出臺
中國影戲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產物。在傳統農耕社會里,它具有酬神還愿、祈年禳災、慶賀人生禮儀和娛樂的功能。它是同中國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世代相傳的、傳統的文化遺產。中國影戲即影子戲的簡稱,包括手影戲、紙影戲、皮影戲三大類。手影為中國影戲的萌芽,紙影為中國影戲的幼兒期。中國影戲“初以素紙雕鏃,后用彩色裝皮為之”(南宋灌圃耐得翁著《都城紀勝》)。素紙雕鏃的影戲即紙影,彩色裝皮的影戲即皮影。紙影容易破碎,使用時間短暫;皮影經久耐用。中國皮影戲是中國影戲的主流。皮影戲的歷史正式見之于文獻記載,為北宋仁宗時代(公元1023年—1063年),至今已近千年。宋朝是中國皮影戲的黃金時期,清朝是中國皮影戲的鼎盛時期。到了近現代,由于經濟基礎的變化和社會轉型進程的加速,中國皮影戲舊的社會功能逐漸喪失,剩下的娛樂功能又為日新月異的新娛樂方式所沖擊,皮影戲的觀眾越來越少。20世紀40年代中期,著名作家徐遲寫過一篇散文《回首可憐歌舞地——西安記游》 ,其中記敘在臨潼看“川陜最好的一個皮影子戲”的精彩演出后,發出感嘆:“這一定會成為一種‘失去的藝術的。我能夠做什么來保存它?”徐遲當時看到了新興電影對中國古老皮影戲的挑戰,皮影戲必然沒落的趨勢,而腐朽的國民黨政府不會也無力挽救這種傳統民間戲曲藝術的衰敗,才產生這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鄉愁!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一直重視民間文化的保護。新中國成立后的70多年來,由政府主導的,全國規模的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行動就有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持久。雖然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包括皮影戲在內的民間藝術遭到致命的摧殘,但粉粹“四人幫”以后,撥亂反正,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皮影戲又恢復了生機,甚至出現了“百臺皮影鬧山鄉”的喜人場面。然而,在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大潮的沖擊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劇變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農耕文明的逐漸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區的消失,民眾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嬗變,加之外來文化的影響等等,使傳統皮影戲逐漸失卻了生存和繁榮的土壤,成了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三十二屆會議正式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2004年12月中國加入《公約》,這既順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需要,也向國際社會宣告了我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莊重承諾。
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一次以政府的名義下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文件,根據中國的國情,提出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針;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原則,制定了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搶救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加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和生態區的保護措施。全國立即掀起了一場具有促進現代化國家建設戰略意義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運動。全國七大影戲的皮影戲紛紛進入了縣、市、省、國家四級非遺保護名錄。
2011年2月,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遺產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第一次進入了國法保護的層面。
2011年4月,我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首份履約報告。時任文化部部長蔡武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機遇期,也對我們履行《公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1年11月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六屆會議決定,將“中國皮影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意味著中國皮影戲從此進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視野內,有助于提高全世界對中國皮影戲的認知,促進中國皮影戲同世界各民族傳統影戲的對話,從而體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見證人類的創造力。
二、履行《公約》和保護、傳承中國皮影戲的一致性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進行了15年,已將包括皮影戲在內的一大批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納入搶救保護之列,并立法保護!很榮幸的是,中國皮影戲整體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亦即是說中國皮影戲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文化遺產,而且是世界人民的文化遺產。履行《公約》就是保護、傳承中國皮影戲,二者的目標是一致的。
當前,我們的任務就是喚醒廣大民眾的文化自覺,認真地而不是敷衍地、持續地而不是間斷地、理性地而不是粗俗地將這項工作做得又好又快。
第一,深入展開普查,查漏補缺,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關于非遺的定義,將全國城鄉合符條件的農民皮影班和專業皮影團隊列入我國四級(縣、市、省、國)非遺保護名錄。
盡管中國皮影戲已經整體進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但是分布在全國城鄉大大小小的皮影班,不一定都進入了縣、市、省、國四級非遺保護名錄,也就是說他們在當地還不一定受到保護?!豆s》建議的保護措施有九條,即: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首先就是“確認”,也就是通過專家評審看它是否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教科文組織《實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第一章《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列入標準》R.1“該遺產項目符合《公約》第二條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豆s》關于非遺的定義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眾,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薄胺俏镔|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
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語言;
2.表演藝術;
3.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傳統手工藝?!?/p>
《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文件以中文習慣用語,將《公約》關于非遺定義的這段話概括成如下的表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中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p>
“以非物質形態存在”“與群中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這四句最重要,也是我們評審非遺,確定是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中國皮影戲是農民的藝術,是同上層社會欣賞的大戲對峙發展的小戲;它和中國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習俗、信仰血肉相連。中國皮影戲是民間戲曲文化,是由民眾集體創造,為民眾所享受的文化。這就是《公約》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眾,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
下面這兩條很重要:“世代相承”(《公約》叫“世代相傳”),傳多久才夠得上叫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眾中世代傳承,至今還在民眾中流傳的“活態”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自我保存,靠的是傳承,它的傳承載體只能是人,或者是父傳子,或者是師傅傳徒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都是一個歷時的過程,有時間性。德國民俗學者提出,傳承至少要有三代以上的證據。我國先秦典籍《禮記·曲禮下》也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說法。中國甲骨文和金文的“世”字是三十的意思,后來演變為世紀的“世”,三十年為一世,一世就是一代。因此,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定,要求起碼傳三代以上,也就是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眼前的東西,叫時尚,不能叫文化遺產。
“傳統的文化表現形式”。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而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落腳在文化,對應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非遺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指的是民間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尤指民間傳統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而非其他。就皮影戲而言,傳統的皮影戲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傳統的影偶,另一方面是傳統的皮影戲表演技藝。當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印尼的哇揚皮影偶戲(2003年)、柬埔寨的斯貝克托姆——高棉皮影戲(2005年)等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時看的是這兩個方面,中國皮影戲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起碼也是這兩個條件。
第二,履行《公約》,就要堅持使用傳統的皮影戲影偶和傳統的皮影戲表演技藝。
皮影戲是一種集繪畫、雕刻、音樂、歌唱、表演于一體的綜合性民俗藝術。它是皮影師傅在幕后操縱影偶人在平面的影窗(“亮子”)上表演,皮影戲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演員是透過燈光映現在影窗上的影偶的逼真的影像,真正的演員是隱藏在影窗后面的影偶操縱者。正因為如此,傳統皮影都非常注意雕刻和繪畫,這就關系到影人的造型技術,就好比人戲的化妝扮相和服飾一樣的重要;關系到操縱者的弄影技藝,就如同人戲演員的表演技藝一樣,操縱者的舉手投足關系到他所操縱的影偶人心理、動作、表情和神態。傳統皮影戲的音樂同人戲一樣,由場面(樂隊)來完成。至于歌唱,北方皮影戲主要由樂隊中操月琴的演員擔任,南方皮影戲主要由弄影師傅分擔,也有由樂隊特別是司小鼓者兼任的,很少有專門唱腔演員,因為那會增加人員編制,小小影戲班無力承受負擔。
以上說的都是皮影戲的形式問題,至于皮影戲的內容和戲曲一樣,最主要的內容是要表演一個故事。不講故事的皮影戲表演只能算雜技,而不能叫戲劇。至于皮影戲的內容,封建社會當然是才子佳人,帝王將相故事為主,借此宣揚忠孝節義、懲惡揚善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也就是戲劇“高臺教化”功能。1949年以后,皮影戲作為一種“小戲”劇種,也隨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啟,從內容到形式都在發生表化。先說形式:紙窗換成了紗窗;油燈換成了電燈;影偶添加了用塑料膠片制作,之所以說“添加”,是因為全國公私皮影戲班,特別農民皮影班,還是以獸皮制作的影偶為主(湖南的紙偶除外,那是他們的傳統)。這些改變,僅僅是皮影材質的變化,并未影響到整個表演形式的根本變化。變化最大的是演出內容,演出者繼承了陜甘寧邊區的革命傳統,大演工農兵,反映火熱的現實生活,鼓舞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斗志;同時,也繼續演出一些具有人民性,能提高人民道德情操,除暴安良,助人為樂,宣揚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優秀傳統劇目。
三、中國皮影戲的求生之道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娛樂的方式也無比地多樣化起來。先是電影,后是錄像、電視,而今智能手機的影視視頻更是電影、錄像、電視觀眾的強烈競爭者。在這種情況下,皮影戲還有沒有生存空間?
我認為在現代化、信息化迅速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今天,皮影戲生存的空間始終存在,但是要想繁榮如宋代、明、清那樣,則是不可能的。皮影戲是封建社會農耕文化的產物,現在它已經變成一種需要各級政府輸血,各階層民眾關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保留火種的問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必須保持它的個性特征,才有保護的價值。世界上的很多藝術門類,只有具有明顯的藝術特征才有存在的價值,才不會失去生存的空間。比如,大家覺得華陰老腔皮影戲的音樂很像搖滾樂,我們就組織一支樂隊專門在舞臺上敲板凳,滿臺吼,而不是配合皮影影偶去表演叱奸罵讒、歌頌忠臣烈士的歷史英雄戲,那么它就變成了華陰搖滾樂隊,華陰老腔皮影戲事實上便滅亡了。又比如,四川的皮影如果只表演變臉吐火,沒有劇情,不講故事,那么它就變成了耍雜技,而不叫四川皮影戲了。又比如,近年來外國有人把皮影用投影儀打在墻壁或幕布上,表演一些簡單、有頭無尾的戲劇場景,這不是創新,這是電影的前身——放幻燈。又比如,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的一種表演,把影偶當成道具,人偶同臺演出,實際是活人在臺上表演勁歌熱舞或演啞劇,那也不是創新,那是舞蹈或無聲文明戲。又比如,近年來國內外都有人嘗試的用人體表演影戲,那也不是創新,我們宋朝就有“以人為大影戲”“或戲于小樓”的記載,那也不是皮影戲,而叫“人影”“手影”,是皮影戲發展的初級幼稚的階段,是雜技,而不是影偶表演的民間戲劇。這些嘗試,都可以做,特別在幼兒園和低年級兒童教育中。但它不應是皮影戲發展的主流,而是細枝末節,有些甚至可說嘩眾取寵的雕蟲小技。當前,擺在全國近百個農村皮影班社和城市專業皮影劇團面前的任務就是:
第一,狠抓中國皮影戲的劇本創作,創作一批反映時代主旋律的,具有皮影戲表演藝術特征的吸引觀眾的皮影戲劇目。
作為民間小戲品種的皮影戲在現階段的發展,首先還是應該重視劇本的創作。劇本,劇本,是一劇之本。劇本的題材應該不拘一格,傳統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大人題材、兒童題材,百花齊放,都要狠抓。特別是神話、童話、寓言的題材,最適合用皮影來表演,不但小孩喜歡,成人也感興趣。很可惜,我們的作家和戲劇家,還不重視這方面的創作。沒有好的劇本,就沒有好的表演,皮影戲的發展也是一句空話。年年月月都是那幾個戲,怎么能凝聚觀眾?
第二,應加強演員操縱皮影影偶基本功的訓練。
青年演員特別要克服浮躁不安的情緒,應該靜下心來,刻苦鉆研表演藝術和技術,精益求精,爭取表演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提高演出水平,使一臺戲真正有看頭,看過以后有想頭,那才能使觀眾回頭。傳統皮影戲師傅“翻覆全憑兩手分”“雙手揮動百萬兵”,一個皮影班的人數“七緊八慢九消?!保由弦魳穲雒孀疃嗑艂€人?,F在專業劇團表演皮影戲,一個皮影幾個人操縱,按頭的按頭,抬腳的抬腳,牽手的牽手,影幕后面人打擁擠,車身轉體都困難。如到影幕后面看操作,沒有看頭,難看得很。一個專業皮影劇團幾十個人,僧多粥少,如何養得起?
第三,皮影戲也要注意音樂和唱腔的設計。
優美的音樂唱腔,是戲曲的基本要求。皮影戲,不是單純表演技巧,它是戲,要以情動人。表演技巧是為戲劇內容服務的,聲情并茂的唱腔,悅耳的音樂,就能打動觀眾,情動于中而形于外,才能吸引觀眾。中國皮影戲首先要保持各影系的唱腔特色和發揮傳統樂器的音樂效果。比如陜西皮影戲的老腔、碗碗腔、阿宮腔、弦板腔和秦腔都很有地方特色,很好聽!不必趕時髦,跟在大戲、現代歌舞戲后面跑,動輒就大量加進西洋管弦樂器,那樣,觀眾不如去看歌舞劇,還跑來看你的皮影戲干啥?當然如果是新編的現代皮影戲,為了劇情的需要,烘托氣氛,適當加點西洋樂器也可以,但主要的音樂設計一定要突出地方皮影戲唱腔音樂的特點,才能吸引觀眾。
其他還有燈光、布景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我認為是劇本、表演、唱腔和音樂這四個方面。對于中國皮影戲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來說,這四個方面是關鍵。這四個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庶幾可確保中國皮影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不但我們這一代能享用中國皮影戲,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能持續享用中國皮影戲。
(本文系筆者為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2021年5月24日至28日在閬中市舉辦的“新時代中國皮影戲非遺履約研討會”提供的參會論文。)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四川省民俗學會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