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珍,危建華
(重慶郵電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重慶 400065)
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是我國為共建“一帶一路”、推進新時期西部大開發、構建國家區域協同發展和對外開放新格局而提出的重要戰略任務。近年來,我國西部多個省、市、區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一帶一路”項目建設中,并不斷加大鞏固與東南亞、歐洲等國家的貿易投資合作關系。2019年,我國提出了《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規劃》,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優勢,在其現有的基礎上努力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成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銜接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與物流、市場整合、貿易等都有密切關系,其空間布局銜接了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輻射影響范圍被進一步擴大,促進了世界各地互聯互通,起到了橋梁紐帶作用。
重慶地區作為我國中西部經濟腹地,并且位于重要的中間節點這一銜接了“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長江經濟帶”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我國中西部穩定發展總體模式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主體戰略地位。為加強冷鏈物流的運輸保障體系和食品安全管理,近幾年國家陸續頒布了《鐵路冷鏈物流網絡布局“十三五”發展規劃》《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關于加強冷凍冷藏食品經營監督管理的通知》《多渠道拓寬貧困地區農產品營銷渠道實施方案》《關于加快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指導意見。可見,在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規劃下的重慶地區冷鏈物流體系將會迎來較大的頂層設計思路的轉變,這對重慶目前的整個冷鏈物流體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技術設備落后、安全性保障等問題的改善具有較強的要求。
針對冷鏈物流體系的構建問題,近年來有諸多學者從不同方面展開過相關研究,例如,黎僑對重慶冷鏈需求和供給進行研究,認為供給不平衡、品質與售價矛盾、時效性與技術矛盾是主要制約因素。劉曉娜,等分析觀察了農村冷鏈物流發展變化中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冷鏈物流產品輸出分散、成本高、缺乏專業人員和技術的問題。趙亞琴,等采用層次分析法、熵權法對江蘇冷鏈物流不同模式進行研究分析,認為產地倉直采模式是該地區最佳運作模式。萬玉龍基于后疫情時代下的冷鏈物流,從國內冷鏈物流體系的功能、監管、信息結構三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指出在后疫情時代中冷鏈物流在制度、監管、信息流通三條路上的發展方向。劉麗琴對比了我國與發達國家冷鏈發展情況,總結出河南省冷鏈優劣勢、機遇挑戰,并提出適用于河南的冷鏈運作模式。汪旭暉從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整個過程進行了分析,對整個物流系統的運行機制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指出冷鏈互聯網的系統的完善程度與冷鏈節點之間信息交互程度是系統操作效率的主要決定因素。劉忠萍對廣西物流在西部路海新通道規劃中問題進行分析,認為需要從產業規模,智能設備投入,完善標準化體系出發來促進廣西智慧物流發展。彭靜,等對重慶地區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布局進行研究,認為可以從運作管理、完善冷鏈配送網絡、完善空間布局、信息平臺化等方面進行優化。陸靜媚以廣西地區為研究對象,對廣西地區冷鏈物流在西部陸海新通道背景下的發展方向進行研究,認為存在配置缺乏、成本較高、過程損耗率高,信息化程度偏低等問題,并基于實際提出相關完善策略。羅藝,等通過對貴州農產品冷鏈發展情況進行分析,發現設施不完善,冷鏈過程操作不規范,標準統一化程度低等問題,并提出發展對策。
重慶作為我國西南地區的唯一直轄市,不僅具有西部唯一實現瓜果肉類雙功能的入境口岸,而且還具有三大運輸通道(渝新歐通道、長江水道、江北國際機場),同時也是南北食品產品交互的重要節點。隨著近年來電子商務的興起和消費者習慣的改變,生鮮農產品需求日益增大,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購買生鮮農產品。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人們對生鮮農產品的質量要求極大提高,促使了冷鏈物流的現代化發展。在整個陸海新通道戰略規劃中,國家秉持協同高效、創新引領、雙向互濟、陸海統籌、貫通南北、市場主導、政府推動的原則,推進運輸物流經濟和綜合運輸路的發展。
從政治環境來看,為了促進國內冷鏈物流發展,實現產業布局網絡化、信息化、標準化,2016年印發的《重慶市利用中央資金支持冷鏈物流發展實施方案》《關于中央財政支持冷鏈物流發展的工作通知》等對冷鏈發展建設給予資金支持。2020年,國家發布《關于開展首批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重慶位于西南地區陸路、水路、航路的中心點,擁有三江匯流天然的地理優勢,作為西南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引領點,對西南地區與國際開展經濟貿易和產業合作具有引領性作用。此外,國家政策開始傾向于改善冷鏈物流網絡和空間布局,促進冷鏈物流市場的供需、儲存設施、農產品流通、生產、加工、其他上游和下游工業資源的整合。另一方面,政府以提高冷鏈企業的標準為目的,正不斷改進產業管理規范,逐步細化相關法令要求,加強對冷鏈服務提供商的安全責任監督。
從社會經濟環境來看,中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但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城市化的發展促進了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進而更加注重健康、便捷的生活方式。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互聯網+”冷鏈物流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機會深度研究報告》中顯示的數據表明,在2012年至2019年期間,中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總體增長率超過30%,而且,生鮮電子商務網絡交易規模在2019年達到了2 554.5億元。對生鮮供應商而言,冷鏈物流是將產品賣出并保持產品新鮮的重要物流手段,近幾年生鮮電商的飛速發展,為冷鏈物流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牽動力。
從技術環境來看,重慶在冷鏈物流上起步比較晚,所以在初期需要消耗大量資金投資冷鏈技術,建立較為完善的冷鏈物流體系。現在的冷鏈技術中囊括了整個技術鏈中的倉儲分配、運輸路線規劃以及產品分類管理等。倉儲、運輸、冷鏈物流管理等技術的完善和發展,對于整個冷鏈物流的發展至關重要,不僅能夠保證冷鏈物流的運輸效率,還為產品質量提供重要保障,回應消費者的期待,這也是冷鏈物流發展的關鍵原因。
2.2.1 冷鏈網絡空間布局仍需完善。在西部路海新通道規劃下,重慶地區作為一個輻射周邊的重要樞紐,冷鏈物流的空間布局仍然缺乏統一的規劃設計。目前,重慶市主要的中心集散地集中在市區,部分周邊節點布局稀疏,嚴重限制了各方向的冷鏈物流體系的輻射發展。從物流節點的結構到布局都呈現出不平衡狀態,呈現供不應求的行業狀態。
2.2.2 行業人才流失嚴重,高端技術人才缺乏。重慶市冷鏈物流體系的構建必定需要大量的人員基礎,但其高端人才缺口巨大。2020年重慶市總供給了6607名物流相關人才,但本科及以上的人才供給僅占比41.53%,而與冷鏈相關的人才占比更不足五分之一。優秀人才更愿意前往沿海地區選擇就業,這影響了重慶市物流高端人才的積累,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重慶市物流產業的發展,阻礙了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規劃的推進,不利于重慶市物流產業邁向更高階段發展。
2.2.3 地區冷藏功能基礎設施落后,信息不對稱。目前,重慶市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冷鏈倉儲的容量不足,功能比較單一,設備較陳舊,缺乏自動化設備,作業效率和質量都不高。由于上述缺陷,使產品在裝卸、流通加工、包裝等環節難以實現聯動,缺乏統一的標準和一體化操作。此外,冷鏈信息化技術運用和普及程度不高,發展不均衡,企業之間缺乏信息對接,難以實現冷鏈物流企業與用戶之間的供應鏈管理。冷鏈物流行業在高速發展,在運輸過程中參與企業眾多,供應鏈之間相互聯系,物流企業往往會將物流信息視為競爭力之一,這就造成了運輸過程數據不透明,從而導致整個物流環節的追溯困難,這類問題嚴重影響運輸效率。
重慶是國家物流網絡的重要樞紐和節點之一,將成為長江中游和現代化物流中心。為充分發揮重慶的地理優勢,強化對周邊地區冷鏈資源的整合,推進數字化改革,盡快完成產業升級,縮小東西部地區差距,擴大西部陸海走廊,構建冷鏈物流服務系統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
根據地理特性,重慶地區的外部冷鏈網絡空間布局可以考慮從以下方向進行完善:一是重慶經貴陽連接廣西北部灣的路線作為海上物流通路;二是沿著長江到東海岸的路線作為沿江通道;西北方向連接西安、蘭州的路線作為內陸運輸通道。重慶地區的外部冷鏈網絡空間布局如圖1所示。

圖1 重慶地區的外部冷鏈網絡空間布局示意圖
根據交通運輸委員會重慶市路網計劃,提出從產品產地到銷售地的運輸網絡規劃,以及重慶市全市網絡配置的構想。重慶地區的內部冷鏈網絡空間布局可以考慮從以下方向進行完善:首先,周邊地區和縣城的冷鮮肉、水果和蔬菜生產區,如榮昌區、大足區、永川區、涪陵區等,應當以市區作為第一環冷鏈物流的起點,連接全市周邊高速公路、鐵路等。二是圍繞中心城區內環構建城市冷鏈分布終端,三環與周邊大中型城市連接,形成生產區域和城市集群與周邊省市的高效網絡,構建重慶和周邊區域之間的快速網絡。重慶地區內部冷鏈物流節點布局如圖2所示。

圖2 重慶地區內部冷鏈物流節點布局思路
重慶冷鏈物流體系構建必然需要大量的相關領域人才,而現實卻是冷鏈相關的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人才外流,其直接原因為重慶市相關企業無法提供高端人才相匹配的就業崗位和崗位待遇,導致本地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優秀人才更愿意前往沿海地區選擇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重慶市物流產業的發展,阻礙了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規劃的推進,不利于重慶市物流產業邁向更高發展階段。首先,應當做好頂層設計,健全人才政策體系,降低高端人才外流率,營造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其次,聚焦區域地位優勢,擴大人才流入影響力。增強相關專業建設,注重實踐教育。同時,培育引進多式聯運經營人,加強冷鏈物流人才隊伍建設,促使重慶物流人才市場的主體規模進一步擴大,加快物流人才市場的發展。再次,增設冷鏈物流相關的課程,加強高校和企業、研究機構的合作交流,培養更多的冷鏈物流人才,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等方式,采取多種培養渠道融合的方式加強人才培養。培養并留住國內相關人才,并積極引進各類高層國際化人才,為構建冷鏈人才體系奠定基礎,從而進一步加大冷鏈物流相關人才儲備。
加大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引導物流資源和物流企業相融合,以大渡口、九龍坡、寸灘等冷鏈物流節點為中心,構建起二環、三環冷鏈物流地帶以支持和促進重慶冷鏈的實際發展。物流基地和相關節點應逐步完善倉庫分布、冷庫交易、低溫處理、中繼轉接、保稅管理、增值服務、集裝箱運輸等綜合物流服務設施。另外,以重慶-貴州-南寧-北部灣路線為中心的內陸冷鮮產品貿易以及重慶經北部灣進口冷鮮產品貿易,并盡快落實以重慶為中心的冷鏈加工配送服務網絡建設。首先規劃建設區縣級冷鏈物流中心,根據各區、縣地區特色農產品、畜產品的產品和分布情況,設立區縣級冷鏈物流中心,有效發揮三峽牛羊肉冷鏈物流中心、榮昌生豬冷鏈物流中心、城口山地雞冷鏈物流中心等區域產業優勢。其次建立冷鏈物流配送系統,以合作運輸和冷鏈集裝箱運輸為兩個重點,充分發揮重慶地區的中樞作用,推動鐵路集裝箱冷鏈運輸和沿江貨船冷鏈運輸的發展,同時加強高速公路冷鏈、航路冷鏈運輸的發展,提高運輸效率。
重慶市冷鏈信息化的程度對于冷鏈發展的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立統一的冷鏈物流信息中心,對接電商貿易平臺數據,逐步實現社會資源整合,對冷鏈貨物實現查詢、追溯、質量監控等具有重大意義。基于政府監管部門的職能要求,為生鮮產品的安全生產、流通創造良好的環境,必須對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進行可視化監控。為了及時糾正周期性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或損失,將事后控制變為事前控制。基于冷鏈物流企業的功能需求,實現冷鏈全程信息的對稱交換,可采集數據,可有效監測流通中鮮活農產品的參數指標。
冷鏈物流系統的設計(包括冷鏈管理或冷鏈優化)應遵循適用性強和成本低的原則,對冷藏車運行展開有效監控,遠程運輸過程中實現收集生鮮產品的信息,并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從消費者的需求角度看,冷鏈物流過程中存在運輸信息不透明,無法被用戶所感知等問題。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冷鏈體系框架如圖3所示。

圖3 基于物聯網的冷鏈物流體系框架
在西部陸海新通道背景下,重慶地區冷鏈物流雖然在未來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但是目前還受到諸多因素限制。重慶作為我國中西部協作物流體系構建的中心,是促進陸海新通道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重慶冷鏈物流體系的完善和發展是中西部如何有效并入陸海新通道的一個重要因素。因而,重慶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優劣勢,全方面分析冷鏈物流的發展問題,并在政策引導和技術發展前提下致力于不斷推進本地的冷鏈物流體系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