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學
[摘 要]民族歌劇與民族聲樂演唱的教學與實踐,具有“同根同源”“同興共盛”的緊密聯系。從高等教育視域下民族聲樂演唱專業方向的視角來看,民族歌劇的繁榮與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發展是我們共同的使命和責任。二者的“互為”,在于本源與發展過程中的共存、相攜,在于專業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支撐、銜接,在于專業實踐錘煉過程中的檢驗、反哺。以沈陽音樂學院為例,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高等藝術院校,它在全國率先開設了民族聲樂專業方向,80余年來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民族聲樂藝術編創、表演人才,并有國家級教學名師等教師資源。當下,距沈陽音樂學院成功復排、編創、上演民族歌劇《星星之火》,已時隔幾年,經過一段時間的舞臺和教學檢驗,如今再回看,在民族歌劇與民族聲樂演唱教學實踐上,在跨學科、跨專業的融通與協作上,它都提供了一些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關鍵詞]民族歌劇;民族聲樂演唱;《星星之火》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2)05-0005-04
在高等藝術教育領域中,民族聲樂演唱專業方向一直是培養具有民族文化自信心與自豪感的高素質、高水平藝術人才的重要陣地。當新文科建設宣言的號角吹響,民族聲樂演唱專業方向更須緊跟時代發展需求,積極構建新格局,不斷更新內容,拓展事業,真正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促進文化大繁榮的戰略全局出發,堅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為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注入活力與動力。在新文科建設內涵的指導和引領下,民族聲樂演唱專業方向的教學與實踐,除了繼續總結唱法、唱論,還應進一步積極探索跨學科、跨專業的知識整合,推動藝術文化的融合發展建設,推進相關學科專業間的深度融通。同時,大力提倡對紅色基因的傳承,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
以沈陽音樂學院的一些做法為例,復排、編創民族歌劇《星星之火》,是舉全院之力精心打造的國家藝術基金滾動資金項目,它正是聯動了沈陽音樂學院音樂表演、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舞蹈表演、舞蹈編導、戲劇影視文學、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等專業的師生,自主完成劇本、音樂的編創,完成表演與舞臺的整體呈現?!皬团拧苯浀涞拿褡甯鑴∽髌凡皇恰昂唵沃貜汀?,而是“既要守正又要創新,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基礎上,對表演樣式、舞臺美術、音樂配器等方面展開新的探索,是向感動人心的作品、波瀾壯闊的時代和那些可愛的人致敬?!盵1]作品上演以來,一方面,它繼承了“魯藝”傳統,將“魯藝人”的紅色血脈,傾注在創作與表演上?!缎切侵稹吩趪掖髣≡?、盛京大劇院、清華大學、中國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等地已演出了20余場,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音樂周報、遼寧日報等各大新聞媒體也對其進行了百余次的專題報道,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新的《星星之火》恰好已經歷了一個教學周期的檢驗(按本科層面計為4年),在專業教學實踐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由實踐的成功反思教學,民族歌劇與民族聲樂演唱專業教學及實踐,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從民族歌劇事業的蓬勃發展上,從民族歌劇表演人才的培養與輸送上,它們互相促進,互相成就。從這種良性的互動關系上,談民族歌劇與民族聲樂演唱教學實踐的“互為”,是進一步深化民族聲樂演唱專業方向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話題。
一、在認識上——互為“生”“長”
從民族歌劇與民族聲樂藝術的“生”上來說,二者“同根同源”,具有相同的文化屬性。可以說,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歌劇和民族聲樂演唱,都是在20世紀上半葉被逐漸明確的。它們同樣產生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充分汲取了民歌、戲曲、說唱等藝術精華,結合西方歌劇的創作經驗與聲樂表演理論,在時代的更迭和文化的融合中積極探索,逐漸尋找到適合自身文化背景與時代需求的存在方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
從民族歌劇與民族聲樂演唱的“長”上來說,它們相互依存,在內部存在著良好的“供求”關系。經過黎錦暉、聶耳等作曲家的探索,經歷了“新秧歌劇”運動的改革,中國民族歌劇的雛形在里程碑式的《白毛女》中建立,在隨后不足百年的時間里實踐、磨合、發展。民族聲樂演唱既是一種具有獨立藝術品格的聲樂表演形式,又是民族歌劇最重要、最直接的藝術表現形式。我國最早一代的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家,如郭蘭英、王昆等,都是在《白毛女》(1945)、《小二黑結婚》(1953)等民族歌劇的表演中,逐步確立了自己的演唱風格。與這些作品在時間線上保持同步的是,民族聲樂演唱作為一個專業方向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確立。1956年,前身是“延安魯藝”的沈陽音樂學院,在全國藝術院校中率先建立了民族聲樂系,隨后其他同類院校也紛紛開設。在最初的專業教學探索中,請民間藝人進課堂,通過教唱民歌、戲曲、說唱等,輔助專業教師完成教學內容,以及總結當時民族歌劇表演中的成功經驗,并將其方式方法運用于教學與實踐,是高校逐漸建立更為成熟的民族聲樂演唱專業教學體系的堅實基礎。在隨后的幾十年中,專業民族聲樂演唱教學積極尋求正確處理繼承、借鑒、發展與創新等方面的關系,努力培養人才,在實踐中檢驗教學成果,促進民族歌劇表演藝術的發展。如在20世紀90年代,民族歌劇《黨的女兒》一經上演,大獲成功,作為專業民族聲樂教學體系培養出的卓越人才,彭麗媛在其中塑造的田玉梅,成為載入中國歌劇史冊的經典人物形象,她的成功,也從二度創作上為整部歌劇注入了更旺盛、鮮活的人物魅力和藝術感染力。
民族歌劇和民族聲樂演唱這種緊密的互為“生”“長”的關系,并不是需要深度挖掘才能掌握的真知,或許正是因為這種關系的順理成章和自然而然,才更容易被忽視、被淡化。因此,對于高校中民族聲樂演唱專業方向的教師來說,這更應是一種觀念和理論的認知,更應貫穿在教學全過程中,被重視和強調,被利用和發酵?!巴查L”的歷史根源和“生態環境”,決定了民族歌劇與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共同發展,二者需要互相支撐、緊密銜接、彼此供給、共同促進。
二、在教學中——互為觀照
幾十年來,高等教育視域下的民族聲樂藝術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在收獲成功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藝術高校中的民族聲樂演唱專業方向,往往更注重聲樂技巧上的教學與訓練,而對學生歌劇表演意識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卻往往有所欠缺?;蛑皇窃诮淌诘那可献鼋浀涑危ㄆ渲杏忠栽亣@調居多)的截取,在相關實踐課上排演少量的歌劇片段,并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有針對性的,甚至“訂制”化的民族歌劇人才培養體系。這導致絕大多數學生在畢業進入院團后,往往還需要一段較長的學習過程,才能真正開始嘗試在舞臺上塑造歌劇人物形象,真正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這個過程無形之中增加了他們的學習成本,也從一個側面暴露出民族聲樂演唱教學與實踐體系中容易產生的一個“短板”,即在教學中對民族歌劇重視程度上的不足與措施上的缺乏;反映出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崗位需求之間的一定程度的不適應性。因此,不斷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大綱,不斷完善專業課程體系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斷改革更新教學模式、教學理念,進一步強調課程之間的相互支撐與銜接,是切實提高民族聲樂演唱人才培養質量,有的放矢地加深民族歌劇與民族聲樂演唱教學互為觀照的關鍵。
(一)貫穿培養始終
在民族聲樂演唱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方面,堅持將民族歌劇因素(或課程,或相關教學內容)融入各個課程模塊中,并根據培養需求,有所側重。
譬如,以沈陽音樂學院為例,可以“思政+專業”的大格局為引領,將民族歌劇中的“紅色精神”和優秀唱段與思政教育融會貫通,二者同向同行,共同做好課程思政建設。在專業核心課程的開設中,一是應將民族歌劇選段作為專業主課教學的重要內容,列入教學大綱。二是可適當增加“民族歌劇排演”(或“民族歌劇表演”)課程的學時學分,充分發揮綜合性排演課程在教學中的實踐意義,真正以學生為主導。如選取《星星之火》中的一個片段,指導學生以角色定位唱腔,通過對角色的塑造綜合運用“表演”“形體”“臺詞”等課程所學習、積累的技巧,鍛煉學生駕馭角色的能力。同時,從某一部民族歌劇的全局出發,從角色定位出發,從劇情需要出發,也是避免民族聲樂演唱教學“千人一聲”、更重視技術表現而忽視藝術追求、聲音技巧取代情感投入等問題的有效方法。在選修課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開設“戲曲身段”“戲曲表演”等課程,針對民族歌劇“基因”中的表演需求,進一步深挖傳統藝術寶藏,從中吸取能量。
(二)加強課程銜接
在課程設計的邏輯關系方面,加深課程之間的必要聯系,完善課程體系的“咬合度”,做到環環相扣,協同發力。尤其是在專業課程中,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的綜合表演能力,并鍛煉其學會熟練運用這種能力,培養學生立體的表演觀念,找準“靶向”,做到有的放矢。
譬如,為音樂表演專業學生開設的“表演”“形體”“身段”“臺詞”等課程的教學內容,往往以音樂表演專業或演唱專業方向的“共性”為主,且以基本技能訓練為主。建議此類課程的開設可與“民族歌劇排演”課程聯動,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指定幾部民族歌劇劇目(或片段)作為教學內容中的核心,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再如,沈陽音樂學院始終傳承“魯藝”以來的傳統,重視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辦學80余年來堅持為絕大部分專業的學生開設“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這門課程,以學唱傳統民歌、戲曲、說唱為主,講授相關理論知識為輔。對于民族聲樂演唱專業方向的學生來說,該課程可以幫助學生更系統、更深入地了解傳統音樂文化,了解曲藝唱腔的特點,輔助學生在民族歌劇表演實踐中對于特色唱腔、唱段或表現方式的實踐探索,促進學生在傳統中樹立新知,更清晰地認識自身的聲音特色和表現特點。
(三)注重理論支撐
在教學改革不斷優化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方面,在不斷加強民族聲樂演唱專業方向實踐類課程建設的同時,利用不同課程模塊,開設有指向性、有特色的理論課程。譬如開設“中國音樂史”等史類課程;開設“東北民俗文化”“東北傳統音樂”“東北音樂史”等地域特色課程;開設“紅色經典音樂概論”等傳承紅色基因的課程;開設“中國歌劇史”或“中國歌劇經典作品分析”等專題類課程,輔以講座。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民族歌劇的建立與發展,了解經典劇目及其產生的背景,熟悉歌劇中的代表性人物形象,從而為表演建立更豐滿、更扎實的“歌劇觀”,以理論指導實踐。
(四)做好實踐引導
在專業主課(個別課、小組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在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中,納入民族歌劇的一些經典唱段(尤其是不僅限于詠嘆調)作為學生必須掌握的曲目,引導學生在學唱的同時,更深入的探究劇情,揣摩人物性格等,使學生熟悉“經典民族歌劇的風格,對其中的重要唱段悉數掌握,同時加深對民族聲樂演唱方法和風格發展的認識?!盵2]教師在為學生選擇劇目和角色時,也應根據其自身條件和特點因材施教,從模仿入手,幫助他們逐漸掌握對民族歌劇人物的二度創作能力,為其今后走上舞臺、走進劇場做好充足準備。
而且,綜合排演、表演等實踐類專業課程或集中環節的與專業主課(個別課、小組課)的銜接和相互支撐也非常必要,其可以檢驗所有相關課程的教學效果,并在實踐中綜合學生的多項技能,將抽象的聲樂表演理論落實在實踐中。
(五)利用豐富資源
民族聲樂演唱專業方向的學生需要舞臺,需要大量的實踐,需要鍛煉與展示的機會與空間。一方面,在課程上,可利用集中實踐環節,通過“藝術實踐”等形式,聘請民族歌劇創作方面的專家學者及有經驗的民族歌劇演員進校園,以講學、講座等形式,從理論到實踐,讓學生接觸到民族歌劇鮮活的“一線”生命力。一方面,在日常實踐活動中,可利用多方教學實踐中心或校企聯盟內的專業歌劇表演院團,為學生創造親身體驗舞臺的機會,促成他們與院團的導演、歌唱演員面對面地學習和交流,使學生更了解院團對于歌劇表演人才的要求和標準,助推學習,有利于其進一步提高自身歌劇表演能力,做好就業準備;又為院團選拔、發掘拔尖人才提供契機,為我國民族歌劇表演事業的人才輸出注入新鮮血液。譬如,在組織學生排練、參演《星星之火》的過程中,通過學生的反饋,可知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不僅是一次“全過程”的實踐,更是一次“全能力”的展示。有機會登上舞臺的學生獲得了鍛煉的機會與榮譽感,以及正式表演帶來的興奮與滿足感,其他同學的學習動力與表演欲望也得到了促進。
民族歌劇與民族聲樂演唱專業方向在教學上的多維度觀照,不僅僅是形而上的,它是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如何拓展、如何創新、如何融通、如何落實。只要我們能夠打破慣有的思維和模式,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優化、不斷反哺,必然能夠打破“慣性”和“僵局”,真正從人才的培養、輸送上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
三、在實踐中——互為轉化
民族歌劇的發展,離不開民族聲樂演唱實踐的探索與積淀,而勇攀民族聲樂藝術的高峰,更離不開民族歌劇的助推與支撐。因此,在二者互為生長的前提下,在它們互為觀照的培育下,成果的結出與轉化,是這種密切關聯真正實現相互推進的必由之路與必然結果。也就是說,以藝術高校中民族聲樂演唱專業方向的相關科研項目、演出項目等為抓手,積極探索其與民族歌劇的結合,并努力將成果就地轉化,推出成熟的民族歌劇作品,推進其公開演出,走向社會,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產生經濟效益,同時提升高校的辦學效益和社會影響力,是當前藝術高校應思考、嘗試和努力的方向。沈陽音樂學院重新編創的《星星之火》,可謂是這種轉化較為成功的案例,它的一些經驗和做法值得總結和推廣。
一方面,它是帶有“紅色”基因的成功劇作?!案鑴 缎切侵稹肥切轮袊闪⒑蟮牡谝徊看笮透鑴。淖髑液蛣∽骷叶紒碜贼斔?,由東北魯藝音樂部部長、沈陽音樂學院首任院長李劫夫等擔任作曲,東北魯藝戲劇部實驗劇團團長、導演侶鵬編劇。”[3]1950年,該劇在哈爾濱首演,至1964年在全國各地演出共近400場,在當時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劇中的經典片段傳唱至今,藝術魅力絲毫不被歲月抹煞。在復排時,除了在劇本、作曲和編曲等方面進行創編,更注重根據北方語系的語調、語氣來創作宣敘調,結合原劇中的經典詠嘆調,使劇作在追求民族化、戲劇化方面又更前進了一步,是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具有“重點題材、遼寧特色、國家水準的精品舞臺劇目?!盵4]
一方面,它是高等藝術院校的科研成果、教學成果和項目成果。在項目的籌備過程中,沈陽音樂學院的相關領導、教師和主創人員,就多次召開專題推進會、研討會等,圍繞《星星之火》創編的劇本、音樂、人物、表演及精神內涵等,進行一再的琢磨和完善,并最終獲批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創作資助的大型舞臺劇作品項目和遼寧省委宣傳部創作生產扶持項目。它是“符合繁榮文藝創作‘抓精品、攀高峰的新舉措,是對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開展研究的新拓展,也是深化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成果運用新的嘗試和成功實踐。”[5]
另一方面,《星星之火》也是民族聲樂演唱教學與實踐的成果。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實踐與服務相結合是“魯藝”的精神內核和優良傳統。作為它的后裔,沈陽音樂學院傳承“魯藝”精神,將藝術實踐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對教學成果的檢驗,作為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振興東北、引領先進文化、提高人民群眾藝術品位的主要路徑。作為一所藝術高校,沈陽音樂學院克服重重壓力,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由300余位學院師生擔任《星星之火》的編創團隊及演員、合唱團、交響樂團等演職人員,其在創作、表演等方面的大膽嘗試和高水準表現,結出了教學和實踐的碩果,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肯定,為民族歌劇傳承經典、煥發新生積累了寶貴經驗。
這種有益的轉化,是推動民族歌劇藝術與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向前發展的動力源泉,是高校突出辦學特色,彰顯辦學實力,展示教學成果的重要舉措,是藝術與教育“共贏”的喜人成果。
其實,以上幾點思考,更基于當代藝術高校培養什么人,以及如何培養的前提下。對于新時期高等教育下的民族聲樂來說,我們培養的應是復合型、應用型、拔尖創新型的人才,在教學中,應堅持需求導向,依據服務面向,更注重對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對學生就業、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的提高。這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內涵”,是全面深化其綜合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手段和主要目的,更是我們教書育人的重要責任。歌劇表演能力的訓練與培養,是民族聲樂演唱教學與實踐的重要內容;培養優秀的民族歌劇演員,是民族聲樂演唱教學與實踐的核心任務。二者成果的互相轉化,是深化教學改革、推出文化精品、服務經濟文化社會的重要舉措。同時,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根植中華文化沃土,推進傳統音樂藝術文化繁榮發展,促進民族歌劇創作與表演百花齊放,用優秀的藝術作品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需要有綜合素質高、專業素質強的優秀人才作為支撐,當我們有了更明確的目標,更進步的理念,更高尚的追求和更真摯的渴望,選擇怎樣的路,如何去走,是我們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藝術創作表演者應有的思考。[6]當我們乘著時代的東風揚帆起航:當我們舉著先人的旗幟砥礪前行;當我們捧著殷實的碩果自豪欣慰,我們還應在進發中,保持敏銳,時時自省,及時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的對策。
當“革命人永遠是年輕”的旋律響起,當我們情不自禁地跟隨哼唱,“革命人”的血,流淌在我們的脈絡中,“魯藝人”的魂,鑄就在我們的精神中。我們弘揚紅色革命文化,秉承延安魯藝精神,充分利用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傳承經典,繼往開來,不忘初心。[7]
注釋:
[1]黃程宜,方思佩,寧 鑫.傳承紅色經典 賡續精神血脈——歌劇《江姐》(二○二一版)專家研討會發言摘編[N].中國藝術報,2021-10-11.
[2]王 穎.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3(03):105—108.
[3]劉 輝.民族歌劇《星星之火》復排有感[N].光明日報,2016-07-04.
[4][5]計曉華.致敬經典 探索創新——歌劇《星星之火》的成功實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6(03):11—15.
[6][7]同[1].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