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桐 孫曉燁
[摘?要]唐建平是我國著名作曲家,其作品具有中華傳統文化包容與和諧的特點,強調以人的意志和情感為主要表達。本文將從其生平經歷、作品分析、創作風格和歌劇創作這四個方面,對現有的文獻資料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歸納,以期對后續的研究帶來幫助。
[關鍵詞]唐建平;研究現狀;音樂創作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08-0001-03
[作者簡介]葉?桐(1999—?),女,江南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孫曉燁(1984—?),女,江南大學人文學院音樂系副教授。(無錫?214122)
唐建平作為中國第五代作曲家之一,同時也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作曲博士,豐富的人生閱歷、穩健輝煌的創作風格以及兼并包容的音樂觀念為其各類藝術作品帶來了巨大的研究價值。近年來,對該方向的研究論文數目可觀,且類型豐富。本文將從作曲家生平經歷、作品分析、風格總結及歌劇創作等方面對這些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和解讀,總結作曲家的作曲技法和創作風格,建立一定的研究基礎,為后期對唐建平及作品的研究能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相關文獻的研究背景
唐建平作為我國當代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多產作曲家之一,其作品體裁涵括了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劇、藝術歌曲等多個領域。其中,琵琶協奏曲《春秋》、九重奏作品《玄黃》和管弦樂作品《后土》在各類音樂比賽和藝術活動中獲得優異的成績和廣泛的好評。近年來,中國音樂在世界音樂之林的地位和影響力日漸提高,這樣的成功和進步離不開每一位中國作曲家的努力和付出。為了更好地立足中國文化,發揚我國的民族精神,研究中國當代作曲家的創作及作品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和價值。
據筆者查閱資料得知,研究唐建平的第一篇論文是1995年刊登在第7期《人民音樂》上的《唐建平的九重奏<玄黃>》[1],而最新的一篇論文是2021年刊登在第6期《福州大學學報》上的《琵琶協奏曲<春秋>的藝術特征論》[2],此研究動態表明學界對其創作予以高度的關注,并體現于四種研究類型。第一類是對唐建平進行人物訪談并對個別作品作出相關樂評,共有14篇;第二類是對唐建平音樂作品的分析、創作探究和演奏體會,共有34篇;第三類是唐建平本人對自己音樂創作的總結,共有8篇;第四類是對唐建平各類演出活動的報道,集中出現在各類報刊中,共有10篇。這些文章在某些方面代表了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體現了對作曲家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二、研究選題及類別
通過對現有文獻進行梳理和總結,筆者將從人物生平介紹、音樂作品分析、創作風格總結三部分對當前的研究選題及類別進行概述。
(一)人物生平介紹
在搜索到的全部文獻資料中,有12篇涉及唐建平在不同時間段的學習及工作經歷,例如《回歸音樂本身,再與音樂對話——訪當代著名作曲家唐建平》[3]《樂思不止 創作不斷——唐建平世紀末的創作豐收》[4]等。筆者對這些文獻中有關唐建平生平經歷的內容進行整合,總結如下。
1955年,唐建平出生在吉林省遼源市的一個普通家庭;1967年,12歲的他自學二胡、竹笛、小提琴等多種樂器,逐漸展露出自己的藝術才能;1970年,唐建平就讀于吉林省藝術學院,進行專業的打擊樂學習,積極參加各個樂隊排練,并在畢業后留校負責打擊樂的教學;1982年,由于高考制度的恢復,唐建平考入了沈陽音樂學院作曲系,在校期間為琵琶大賽創作的琵琶獨奏曲《東北風》轟動了整個校園,畢業后又再次回到吉林省藝術學院進行教學;1987年,在中央音樂學院獲得了碩士學位;1989年在職攻讀博士學位,不僅跟隨蘇夏教授進行作曲專業的學習,還擔負起系里曲式、配器、作曲等幾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在學生和教師不斷交替的雙重身份下,其創作的激情和能力得到了全面的發揮,學習和授課的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創作靈感。琵琶協奏曲《春秋》、九重奏作品《玄黃》和電子音樂《打春》等都是在這段時期相繼問世,且皆獲得了不俗的成績和熱烈的反響;1995年,唐建平博士畢業之后繼續留校,負責配器和作曲等相關課程,此后更是作為重要代表多次前往國外進行訪學進修。回顧其學習和工作的歷程,唐建平自己也認為學生和老師的雙重身份給他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創作動力,與很多同時代的作曲家相比,他的音樂創作反復跨越學校和社會兩種區域性質,這樣的生活經歷給他的創作帶來了很深的影響,也是促使其創作觀念形成和作曲技術完善最重要的原因。
通過對相關文獻綜述,筆者將唐建平的創作劃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1982年—1993年),該時期的舞劇作品居多,最為突出的作品是舞劇《布依兒女》和舞劇《菊豆與天青》。前者揭開了唐建平創作思路的序幕,從此迎來了屬于唐建平的創作時代;第二階段(1994年—1997年),該時期是唐建平將新技法和中國傳統元素結合最集中的階段,琵琶協奏曲《春秋》、九重奏作品《玄黃》和管弦樂作品《后土》都出自這個時期,除此之外四首電子音樂作品的相繼問世也開拓了其創作的新領域;第三階段(1998年—2005年),該期間是唐建平對新音響探索的高產階段,在吉林省藝術學院積累多年的打擊樂專業知識在此刻得到了最大化的體現。先后創作了打擊樂協奏曲《圣火—2008》《倉才》《山鼓》等,為探索和發掘中國民族器樂的新音色做出了貢獻;第四階段(2006年—2010年),該期間唐建平的創作類型以樂隊作品為主,如室內樂、交響曲及各種樂器的協奏曲作品的數量最多,其穩健輝煌的風格形象逐漸定格在聽眾的心中,與各個樂團的委約作品也走上了更高更大的舞臺;第五階段(2011年—至今),唐建平近期的創作更加強調音樂的社會功能,以帶給聽眾更多的教育和思考。因此結合當下社會新聞,講述國家歷史事件和英雄故事的歌劇作品和大型樂隊作品進入了大眾的視野,歌劇《拉貝日記》和民族交響曲《江河湖海頌》等作品深受國際友人和社會大眾的歡迎。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唐建平的作品越來越具有國際視野,在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同時以個性化的創作理念將中國音樂傳播給全世界。
(二)音樂作品分析
唐建平作為一位高產的作曲家,兼有“高速度”與“高質量”兩種特質。對其作品音樂本體的研究和分析是總結唐建平作曲技法和創作習慣的重要途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創造理念、音高組織、和聲語匯等方面。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個彌足珍貴的品質就是超脫于具體客觀的事物,而追求情感的升華,這是文化自信的根源,更是民族精氣神的凝聚。同理于唐建平的音樂創作,從其作品里對本土文化的提煉可以看出其追求的是音樂內涵中更高的文化訴求。琵琶協奏曲《春秋》和九重奏作品《玄黃》正是將新穎的創作技法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結合,并獲得多個獎項和廣泛好評,因此在該類文獻資料中,對這兩首作品分析的文章數目最多,例如中央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四部當代民族室內樂作品分析》[5],該文從曲式結構入手,以橫向上的音高組織和縱向上的和聲運動與復調織體來探究該作品的創作技法,并將樂器的位置擺放與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概念進行融合。
此外,作曲家本人撰寫了8篇論文,如1985年唐建平為博士學位所撰寫的畢業論文《分析與總結——關于我近三年來的音樂創作》[6][7],該文從作品的創作理念、音樂材料、和聲手法和音響設計等幾個方面深刻總結了作曲家自己近三年來部分作品的創作技法,闡述了“技法的本身并不具有明確的音樂表現作用,所以音樂內容的表現,不是在于運用了哪些高超的技巧,而是在于如何運用了那些方法,這些思維邏輯才是最珍貴的知識和值得研究的地方”[8]的觀點。
回顧上述文獻中涉及的音樂創作,會發現其作品取材依據皆來自中國的本土文化,如舞劇《菊豆與天青》取材于民間民歌的旋律片段;琵琶協奏曲《春秋》取材于孔夫子的儒家之道;九重奏作品《玄黃》取材于《易經》中的傳統思想;笛子協奏曲《飛歌》取材于民俗旋律音調的發展。在《尋遠古之聲,展現代之意——<玄黃>的創作特色分析》[9]這篇文獻詳細介紹了唐建平的取材依據——無論是在民族本土文化中汲取靈感還是從中國傳統音樂和聲疊置中探尋新的審美趣味,都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弘揚和積累。唐建平一直在強調扎根于民族本土文化的音樂創作,相較于新穎前衛的作品風格,唐建平更在乎如何在作品里發展傳統文化,而非簡單地進行臨摹。這種本土文化的運用直接反映了屬于我們中國民族的思想價值、風土人情和歷史內涵,成為中國現代音樂作品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當代中國作曲家最為鮮明的精神標志。以歷史文化作為作品的主題來源不僅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渲染了濃厚的中國氣質和氣韻,更是讓中國風格和音樂作品的藝術性進行了有機的結合。
(三)創作風格總結
在經年累月的創作積累中,唐建平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穩健輝煌、和諧壯美的創作風格。唐建平在自己的博士論文中將自己的創作風格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調性寫作風格為主的作品;第二類是綜合傳統與現代技法的合成風格作品;第三類是無調性音樂作品。
此類文獻結合了部分音樂作品的內涵及創作歷程,概括出作曲家的創作特點,如《回歸音樂本身 再與音樂對話——訪當代著名作曲家唐建平》[10],該文獻介紹了唐建平的成長經歷,分享了在瓶頸時期的唐建平是如何突破自己,在唐建平看來,他的創作觀念中最為深刻和關鍵的就是“包容”,這兩個字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寶貴的理念,也是中國現代音樂得以不斷發展的重要方法。
一位作曲家的創作技法是其個人風格的顯著特征,在漫長的創作積累中,形成了特有的“個人形象”,在研讀對唐建平作品分析的文獻后,如《民族管弦樂創作中的音響觀念及其實踐》[11]筆者對此總結了該作曲家在一系列作品中特有的創作技法。
首先,在色彩性的對置上,唐建平在自己所撰寫的文章中,認為自己常常運用色彩性的對置來加強音樂的表現,如將二級七和弦的第一轉位與在降二級的構成的復合和弦進行對置,兩者不僅形成了二度的疊置關系,音色暗淡的二級和弦與復合和弦更是構成了聲音色彩上的鮮明對比。
其次,在音響構筑的技術手段上,唐建平的多個作品里都在對新音響進行不懈的探索,如和弦常以音組的形式出現,并且以遠距離疊置的情況進行組合,這樣在音符配置的中空部分軟化了不協和音程的效果,而緊緊疊置在一起的音符則使得配器的音響效果更加結實緊湊,以表現音樂更強的張力。也許在現代音樂作品中,一個和弦的和聲意義,并不能再以傳統的視角去重視其中的聲部連接,而是將其作為一個富有特色的音響元素,成為音響構筑的技術手段。
最后,在和聲的選擇中,唐建平的多個作品都采用非常規的和聲疊置,例如在琵琶協奏曲《春秋》中采用了增四、減五、大七、小二等不協和的音程,在作曲家看來,用這些疊置起的和聲更加貼近中國的傳統音樂,也符合現代音樂的審美趣味。小二度的音程關系也出現在唐建平的打擊樂協奏曲《倉才》中,該作品以漢語語調為主要依據,小二度作為“音程細胞”,賦予了“音色”和“音調”上獨有的文化內涵。
通過此類文獻的內容,筆者了解到隨著當今世界音樂文化的不斷發展和交融,“尋根”和“包容”已經成為每一位中國作曲家的共識,由此可知唐建平的創作也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為表達更加人性化的內容而不斷尋找最為合理的創作技法,并形成屬于自己穩健輝煌、和諧壯美的創作風格。這種創作風格在筆者看來是一種“非理性的解放”的音樂美學思想,就音樂的本質而言,旋律其實是由心而生,有感而發。當這些思考成為了音樂作品就需要加入一定的理性思維。這種“理性”并不是唐建平創作過程中的唯一標準,“尋根求容”才是唐建平心中最適合的理念。
三、唐建平歌劇創作研究
歌劇的創作是每一位作曲家藝術修養和作曲功力的試金石。從2009年《青春之歌》的上演再到2019年《拉貝日記》在德國的柏林國家歌劇院和漢堡易北河音樂廳進行公演。十年間,唐建平致力于中國歌劇的創作,以年均一部歌劇的速度不斷地更新。
在相關文獻中可以了解到,唐建平的歌劇創作體現出以下幾點共性:
首先,對宣敘調的靈活運用,宣敘調作為西方傳統歌劇中重要的表現手法之一,與語言的聯系最為密切。而中國特有的平仄聲調該如何與宣敘調進行結合是歌劇創作中的重要難題,唐建平在歌劇《大運河》和歌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將整體的旋律發展與中國的語音聲調做到了音樂與歌詞的契合,保證了兩者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同時也推動歌劇情節的發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其次,題材聚焦于中國故事,在唐建平十年的歌劇創作歷程中,他的每一篇歌劇的取材都側重于講述重于國家歷史事件,如歌劇《拉貝日記》,或是講述民族英雄故事,如歌劇《周恩來》。此類題材的歌劇創作會增加社會大眾對本民族文化的強烈認同感,為歌劇的內涵帶來更多的文化深意。
最后,經典旋律的主導動機作用,主導動機是瓦格納在歌劇創作中以某個旋律來象征某種概念的手法。唐建平在歌劇《拉貝日記》中引用了巴赫《a小調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作為主人公拉貝人道主義精神的象征、日本傳統民歌《櫻花》則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征。除此之外,在歌劇《大運河》中引用了江蘇民歌《拔根蘆柴花》的核心音調,并成為穿插整部作品的主導動機。
近十年來,唐建平筆耕不息,堅持不懈地在中國歌劇的領域探索更多未知的可能。以歌劇《拉貝日記》和歌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為例,這兩部代表國際題材的作品都走向了世界舞臺。歌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在2018年登上了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和俄羅斯軍隊中央模范劇院,而《拉貝日記》在德國柏林國家歌劇院上演,拉開了該作品2019年歐洲巡演的序幕,可見唐建平對于推動中國歌劇走向國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這些歌劇的成功更是中國當代歌劇發展的縮影。唐建平說“只要我們有更寬廣的視野和對學術、對時代負責的精神,我們一定會打造出屬于自己的歌劇天地”[12]我們也相信中國歌劇的再度興盛,只是時間的問題。
結?語
總而言之,關于唐建平的研究仍然存在擴展的空間,而唐建平的創作也從未停止,那些以當代中國為主要視角而創作的作品將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對唐建平及其作品的后續研究不僅要立足于我們現有的研究成果和特色的總結,更應該展望于當下的分析方法和前沿的走向,以此更好地拓展關于唐建平的研究論域,推動著中國現代音樂和中華文化精神走向世界并進行更深刻的傳播。
注釋:
[1]李詠敏.唐建平的九重奏《玄黃》[J].人民音樂,1995(07):10—11.
[2]吳慧娟,廖丹瀅.琵琶協奏曲《春秋》的藝術特征論[J].福州大學學報,2021(06):90—94.
[3]馬天源.回歸音樂本身再與音樂對話——訪當代著名作曲家唐建平[J].音樂生活,2016(05):8—11.
[4]高佳佳.樂思不斷創作不止──唐建平世紀末的創作豐收[J].人民音樂,1999(03):10—13.
[5]梁文曦.四部當代民族室內樂作品分析[D].中央音樂學院,2011.
[6]唐建平.分析與總結(上)——關于我近三年來的音樂創作[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01):3—23,2.
[7][8]唐建平.分析與總結(下)——關于我近三年來的音樂創作[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02):28—40.
[9]燕?飛.尋遠古之聲 展現代之意——唐建平作品《玄黃》的創作特色分析[J].北方音樂,2011(03):69—71.
[10]同[3].
[11]唐建平.民族管弦樂創作中的音響觀念及其實踐[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1(03):8—17,7.
[12]刁?燕.用歌劇講述中國故事——訪著名作曲家唐建平[N].中國藝術報,2015-01-21.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