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現代創作箏曲《惙》為例,詳細闡述陜西箏派中的搖指技法及大指連續托劈技法。運用文獻研究法,正確全面的了解該研究問題,加以在演奏時的感受及想法,總結經驗后嘗試以個例分析現代陜西箏曲的優秀技法,并養成良好的演奏習慣。從自身的彈奏經驗和理解出發對《惙》中的典型技法進行分析,由小見大,拓展至整個陜西箏派的特色技法。筆者將自己的論點以文章方式呈現,希望可以對讀者的演奏中有所幫助和啟迪。
[關鍵詞]陜西箏曲;搖指;夾彈托劈;左手作韻
在古箏發展道路中,各家箏派如一顆顆熠熠閃爍的星星在歷史上留下不朽的痕跡,而在這些箏派中,最能引人注目的陜西箏派,卻因為種種原因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隨著時間的推移,陜西箏派在周延甲老先生及一代藝術家的不懈努力下,再次雄起。在這沉寂的歲月中厚積薄發,最終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本文將從近年來優秀陜西箏派作品——《惙》入手,簡單闡述現代陜西箏曲的特色技法及演奏分析。
一、箏曲《惙》的背景分析
箏曲《惙》是由琵琶演奏家曲文軍教授于2009年創作并問世,該曲以陜西箏派獨有的“歡音”“苦音”為特點,體現了陜西音樂的“細膩綿長,熱耳酸心”。陜西位于我國的中西部地區,由于該地區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文化背景,當地的人們說話的腔調較為抑揚頓挫,所以造就了有此處地方特色的音樂[1]。曲文軍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作曲家,生于1959年的北京,由于他有在陜西省藝術學校、西安音樂學院的學習經歷以及成長歷程,使得陜西這個地方對曲文軍教授有著重要意義。也正是由于他在陜西求學、任教的經歷,使得他的作品頗有西北音樂的韻味,并且在演奏和理論研究也偏向于此大方向。在他不停地摸索、不停地超越中,終于在琵琶的技法上有了新的長足發展,有了與眾不同的音樂風格。并且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琵琶技巧,并在左手做韻方面得到界內的好評,而左手的做韻恰好也是傳統陜西古箏音樂作品中最為重要的一點,這為后期曲教授寫作和創造古箏曲打下了堅實根底。
該曲在2009年問世距今已有十多年的歷史,由于本曲極具陜西地方音樂風格,而大受演奏家們的喜愛。在2009年CCTV器樂大賽上由青年古箏演奏家程皓如老師首演刪減版,在此后數十年的時間里,經歷無數次打磨,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中。而正是經過了時間的打磨,這首樂曲顯得格外光彩奪目。在2019年CCTV器樂大賽上由中央音樂學院胡許愿演奏改編后完整版,此次不僅有傳統的鋼琴伴奏,還加以打擊樂,使得樂曲聽覺效果更加豐滿。該作品表達了一種憂傷的情感。惙:原意為憂心忡忡,惴惴不安之意。在此處完美貼合曲風,抒發作者即將離開此地,不舍的情緒中加以淡淡的憂傷之情。該曲由李大篤先生題詞“春雷滾滾驚蝶夢,繁華落盡憂心忡。惙然隨風人歸去,玉柱銀弦煙雨中”描繪了一幅有聲有色的風景圖:作者帶著悲壯憂傷的感情跟隨著冷風,細雨濛濛和著琴聲慢慢地走遠,不時回頭張望一眼……全曲籠罩著一絲凄苦和不舍,交織纏綿。
二、箏曲《惙》的夾彈并托劈技法
箏曲《惙》作為近年來所創作的陜西箏派代表作之一,其技法的運用上也值得推敲,運用了大量的陜西箏派特色技法。其中在這首箏曲的快板部分最引人注目的技法為大指的連續夾彈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托劈技法,這里也是本曲的難點和重點所在。雖然托劈指法在箏曲的運用十分常見,但少有連續的夾彈并加以托劈,這需要演奏者的大指有較強的力度,并能有顆粒感的將托劈清晰的演奏。夾彈在演奏的過程,要求右手除托指外,所有手指指尖站立在琴弦上(通常隔一根琴弦)進行扎樁或使用小拇指的外側倚在前岳山上進行扎樁。扎樁完成以后,托指的指尖向前并往下壓彈。使得聲音渾厚飽滿,更能體會出陜西地方人民的潑辣的性格和聲如洪鐘的語言特點[2]。在古箏的傳統演奏技巧中,有兩種常見的方法,一是使用大指跟關節帶動的,二是使用小關節進行演奏。在此處為凸顯心情的激蕩,故此使用的大指跟關節帶動。
從96小節來看,首先是re大撮并雙托上滑,緊接著跟隨了一組連續的扎樁夾彈,后進行托劈,并加以重顫。這一組音的出現,將音樂的力度突出,大大渲染了緊張的情緒、聽者的心緒被牢牢把握。但正由于采用連續夾彈并加托劈,使得這里的節奏顯得略有些困難,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除了需要注意力度及顆粒性的問題外,還需要將節奏節拍也同時把握好。
三、箏曲《惙》搖指技法
“惙然隨風人歸去,玉柱銀弦煙雨中”眼前好似朦朧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渲染著悲傷的氛圍。這種烘托情緒,能使得樂曲連綿不絕的,必然要說說那由弱漸強再漸弱的搖指,正是有搖指的不斷出現,才將這一幅風景畫完美的呈現。
搖指大多分為四類:長搖、短搖(其中短搖和長搖中還有扎樁搖和懸腕搖)、掃搖、游搖。
顧名思義,長搖:將手指捏成OK狀,托指在抹指的上方,手自然放松,其余手指稍稍收回。在扎樁搖時,小拇指立在前岳山下并與手右側形成一個小的三角形。懸腕搖時小拇指收回,跟隨手腕左右進行擺動。使用長搖的段落,往往是樂曲抒情部分,因為時值相對較長,在此時方便演奏者進行漸弱或漸強的處理,使音色更加飽滿,更加充實。短搖:與長搖類似。手型不變,時值會大大的縮短,往往一拍居多,在短搖時,需要力度集中在手指指尖。迅速發力。掃搖:在懸腕搖的基礎上,之前稍稍收回的手指往外送出,比出OK狀。手型擺好后,松開的手指跟隨劈指迅速回正并向手心發力,但往往進行演奏的只有中指。在演奏的過程中,同時需要注意掃的力度不能超過搖指的力度。游搖:類似于夾彈,但此時并不扎樁,而是手指捏好后上下進行托劈演奏。在游搖的演奏過程中,要求大關節發力帶動手指進行演奏。音色比其他搖指都更加的擲地有聲。
本曲在慢板及快板都大量的使用了游搖技法,在游搖的過程中往往會在力度上進行變化,由弱漸強或由強減弱,在此時,右手需做到張弛有度、收放自如,在琴弦上根據所需要的音色效果,左右移動。在靠近琴碼方向時,往往是較弱的音,需要演奏者注意弱而不斷。而在前岳山方向的搖指,往往是強音位置,需要高密度,大力度,在這里更加需要大臂和小臂的共同放松發力。這樣子的音韻便會起伏似大海般波瀾壯闊,在右手連綿不絕的搖指基礎上再加以二變音,也就是微升fa和微降si,緊拉慢唱的感覺更加扣人心弦,也能使音樂真正的走入聽者的內心,引發人們的共鳴感和同理心。
四、箏曲《惙》的氣息運用
人沒有呼吸無法存活,而一首樂曲在演奏中沒有氣息的貫穿則沒有靈魂,由此可見氣息在演奏中的地位之高。在本文所討論的箏曲中,氣息也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在陜西箏派的箏曲中,往往大跳音程時,要將氣息吸足,力量才能更好的傳輸,更好的“擺”下去。如下譜例:
此處時本曲的快板段落,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此句子時,先短小急促的快吸一口氣快速抬手,并迅速落弦。將力量傳輸至手臂,跟隨著句子的發展,慢慢氣沉丹田。第二句再次吸氣,重復之前的動作,氣息需要在此循環往復。原本,慢板的情感就像是凄凄慘慘的如泣如訴;快板則是將原隱忍的情緒發自內心的宣泄。如在這里氣沒有吸足,那么傳輸到手指指尖的力度則會大大減弱,無法將快板和慢板的力度區分。除此之外,也會將快板的鏗鏘之感也會大大削減。
除這里的大跳音程的氣息十分明顯外,大篇幅的搖指也是如此。搖指是古箏中最傳統的技法之一,而大篇幅的搖指,在渲染氣氛和情緒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在樂曲引子部分中的搖指較多,所占篇幅較長,這就要求演奏者從第一拍開始前就將氣息做足,慢慢放,同時這一串搖指由于在音區上轉換頻繁,除了需要懸腕搖的同時大臂帶動小臂外,還要注意音色的變化,力度也要像山一般的連綿起伏,不可以中間出現空拍。而此處的感覺更像是人在哭訴著,小聲地嗚咽,漸漸情緒激動起來變成涕泗滂沱,最后泣不成聲。
慢板是最能將一首曲子的情感演繹出來的,譜子上一個一個的音符,若沒有氣息的貫穿,那則像一只提線木偶,沒有朝氣,沒有生命力。但若將氣息運用,則能將這樂曲中所描繪的人、情景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單個的音符,需要氣息的帶動,使其像小溪、像瀑布、像噴泉般的有線條感,有流動感。
陜西箏派的樂曲,最難以把握的就是情感,所以在譜例中無力度記號的情況下,演奏時需要演奏者自行體會,并進行再度創作。在以上譜例的演奏中,深沉、悲傷的情緒撲面而來,苦音音階貫穿。而氣息在這或長或短的音符中綿延、交織。鋼琴的旋律慢慢落下,并將音送回古箏時,萬千思緒被拉回現實,悲從心中來,音往實處落。氣息慢慢吸足,手緩緩而落,音雖弱但不散,一聲道盡心中的悲與苦。繁音激楚悲中來,熱耳酸心人動情。若無氣息,則難以將此情緒演繹。由此可見,氣息在演奏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3]。
五、箏曲《惙》的左手作韻
在古箏的演奏中不可或缺的便是左手的運用,吟、揉、按、顫使得樂曲貼合不同地方的特色。在陜西箏曲中,左手更是被放在了尤為重要的地位,是一首樂曲中靈魂所在。以《惙》為例,惙的整體音調模仿秦腔,具有“聲腔化”的風格,而這種聲腔化的感覺光憑借右手是完全不夠的,此時左手的地位就開始凸顯[4]。
秦腔的調式調性大多是七聲燕樂,并加以微升fa和微降si,以顯示秦腔的“苦”和“歡”。但唱腔和樂器演奏還有很大的不同,在人聲的演唱中,比較悲憤的段落會自然而然的加有尾音或顫音,器樂的演奏中需要單獨用符號體現。箏曲《惙》中便是如此,大量運用微升fa和微降si,但在演奏中僅僅單獨運用此音還是無法將“苦”體現得十分精準,此時若加入大顫或小顫,則會立刻突出該段落的情感[5]。所以在陜西箏曲中,微升fa和微降si都約定俗成的加有顫音。這對演奏者的技術要求言比較高的地方在于,既要在加以顫音體現凄涼悲苦的感情同時,還需要保持在微升fa和微降si的音準上。如在該曲慢板的開頭,第二個音便是微升fa,這里由于力度相對較弱,此處的便需要小顫音來體現內心的掙扎和糾結,像是淚水剛剛涌出眼眶,話匣子剛剛打開,欲說還休。而到慢板的搖指部分,情緒逐步走向高潮時,此處的顫音便逐步加重變為大顫甚至于重顫,仿佛敘述到了動情之處,哭到不能自已。
除了顫音值得一談外,陜西箏曲還有一個左手的特色技法——回滑音。所謂回滑音便是先將音先摁至一高度演奏后左手還原一半并再次上滑,以la為例,左手需先摁至si的音高,右手彈奏后左手松至升la的位置再快速上滑至si的音高。回滑音在陜西箏曲中不僅僅對于情緒的描繪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其音調上模仿人說話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陜西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其處在高原的地理位置,使得當地民眾有著豪爽、不矯揉造作的性格。而當地人民的方言也因此別具一格,有的人會說和陜西人講話時會感覺被兇到、嚇到,但其實那并不是他們的本意,僅是其語言環境和當地民眾喜歡重讀韻母并且語調的轉折比較大的原因。當我們想象在黃土高坡上,漢子們赤膊赤腳地干著農活,揮灑著勞動的汗水,高聲歌唱著當地的民歌小調;再想象高低錯落綠油油的茶田里,人們歡聲笑語背著籮筐仔細采摘茶葉的場景。自然也就能理解了北方民眾的豪爽和南方人民的內斂,也正是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文化也才如此的迥異。而音樂的風格也是如此,在陜西箏曲的創作中回滑音的使用恰好貼合其說話轉折較大的特點,箏曲《惙》中也大量運用了回滑音,很大程度上豐富了音樂色彩,將音樂所要傳遞的情感完整的表達并更加凸顯出左手的重要性。
在箏曲的演奏中左手像是靈魂,而右手則像是肉體,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靈魂是表達情感的源泉,而肉體則是靈魂的載體。若沒有左手的輔助,即便右手的旋律再動聽都無法打動人心。在左手的揉、吟、按、顫輔助中,使得音樂色彩更加鮮明,樂曲更能走進人們的心中,動人心弦。
結??語
陜西箏派的技法貫穿在整首樂曲中,連續夾彈托劈、游搖的使用,使得樂曲極具特色。“惙然隨風人歸去,玉柱銀弦煙雨中”在朦朧著淡淡憂傷的色彩中,緩緩走向遠方,心中情思不斷,憂心牽掛著漸漸消失的長安城。本文以惙為例簡要分析陜西箏派的特色技法和演奏,希望能對演奏該曲者有所幫助。
注釋:
[1]蔡維嘉.陜西箏樂復興的歷史軌跡芻議[D].中國音樂學院,2019.
[2]劉??蓉.本土地域風格在陜西民族器樂作品中的呈現[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3(02):91—95.
[3]柳??路.陜西箏曲《秦土情》的音韻特征與演奏分析[D].湖南理工學院,2020.
[4]李陳鋮.論箏曲《秦土情》中左手“做韻”技巧[J].音樂生活,2019(06):50—54.
[5]項錦輝.淺析陜西箏曲《惙》的左手演奏技法[D].西安音樂學院,2020.
[收稿日期]2021-12-03
[作者簡介]劉倩鈺(2000—??),女,南通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南通??226000)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