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一洋
[摘?要]
在中國音樂的體系中,民族聲樂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民族聲樂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多種不同的實踐形式。近幾年來,我國音樂在與西方音樂進行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探索出了完善的中國民族聲樂學派道路,在對傳統聲樂延長理論以及西方經驗進行借鑒的基礎上,應不斷創新中國民族聲樂學派,使其獲得新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民族聲樂學派;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1-0079-03
中國民族聲樂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在實踐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結合現有的理論成果,應對中國民族聲樂學派進行合理的探索與實踐。長期以來中西方音樂的交流較為密切,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道路應運而生。為了能夠使其不斷獲得新的發展,就必須要積累經驗并借鑒西方歌唱方法,融合中國民族音樂的優勢,正式的建立中國民族音樂學派。目前國內學術界較少有學者分析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實踐問題,據此,本文分析了相關問題,具備一定程度上的現實意義。
一、建立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重要意義
在對整體問題進行研究前,有必要明確對中國民族聲樂學派進行建立的重要意義。從現實情況來看,一些國家已經結合自身聲樂藝術的發展歷史建立了聲樂學派,因此中國也必須要對國外的經驗進行借鑒,對中國民族聲樂學派進行建立。在聲樂文化不斷發展的情況下,西方聲樂與中國民族音樂也開始出現了融合的局面,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形成脈絡越來越清晰。以往的情況下主要是對歐美唱腔進行模仿,而在如今,中國民族聲樂開始自我創新[1]。為了能夠持續的進行發展,就必須要開展技巧與唱法方面的創新,加強民族聲樂特點的形成,而完成這些環節的最終結果就是建立中國民族聲樂學派、完善并加強實踐創新。以上所述,基本就是建立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重要意義。
二、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形成
從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形成角度來看,自從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民族聲樂開始快速地發展,由于中國風對于國外來說較為神秘,所以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受到了很多國家的關注。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中國民族聲樂學派在風格及唱法方面不斷得到創新,產生了很多較為優秀的民族聲樂作品,在發展方面具備了成熟的特點。中國民族聲樂學派是中國聲樂界不斷努力、不斷創新的具體產物,也是很多聲樂藝術家精心創作的成果,不僅體現了中國民族的基本特性,同時還將不同地域的聲樂藝術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為世界聲樂領域的不斷拓展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2]。
進入到21世紀后,中國民族聲樂面臨著重要的發展機會,在眾多藝術家的努力下,中國民族聲樂抓住了機遇,使世界聲樂界漸漸的認可了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具體地位。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主要發展方向就是對獨特的唱腔進行建立,在對民族特點和民族聲樂傳統進行保留的基礎上,對更多的民族聲樂作品進行創作。如今西方的聲樂學派對我國的文化影響漸漸減退,中國民族聲樂學派則將美聲唱法與中國民族唱法合二為一,較好的達到了現代化創新的目標,實現了在多種不同唱法的基礎上對新的獨特聲樂體系進行創建的目標[3]。歸結起來,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主要特點就是兼容各種不同的聲樂文化,如今很多中國民族聲樂作品都引起了人民的重視,促進了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形成與發展。國家對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發展也較為重視,希望能夠激發中國的作曲家對更多民族聲樂作品進行創作,同時相關部門提出需要在重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歌唱風格的基礎上,對中國民族聲樂的具體領域進行研究,堅持將藝術性和民族性作為審美標準,通過長期的實踐對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學派進行創建。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形成和創立不僅能夠讓聲樂的中國化發展進入到新的階段當中,同時也為中國聲樂領域的持續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4]。
三、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發展策略
(一)鞏固體系,了解走向
為了促進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進一步發展,就必須要對現有體系進行鞏固,同時對具體的發展走向進行了解。中國民族聲樂作品能夠對五十六個民族人民的現實生活進行反映,通過藝術手段來進行創作,所以對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不能完全從個性化的角度完成。中國民族聲樂學派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派,在國內民族聲樂被很多人視為高雅的藝術,這也決定著中國民族聲樂學派有著最基本的構成方式和發展規律。雖然目前很多人還習慣運用國際標準來對中國民族聲樂作品進行衡量,甚至會列舉外國聲樂界對中國聲樂的評價來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但是這種單一的價值取向并不能夠對中國民族聲樂作品的民族性進行體現。對于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發展來說,其涉及多個領域的多個細節,只有結合實際情況對中國民族聲樂學派體系進行鞏固和完善,才能夠在具備先決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對中國民族聲樂作品進行創作并促進學派的發展。
目前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主要發展舉措就是需要對中國民族聲樂教育的體系進行建立,無論是理論體系還是實際教學的體系都需要完全的包括在其中。中國民族聲樂學派必須要積極地與各種聲樂教育進行融合,并開展聲樂藝術的理論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對聲樂界良好的聲樂文化思想進行繼承,對學院派推動學科建設的理論經驗進行借鑒,從體系的角度入手對中國聲樂人才的培養機制進行研究,對不同藝術思想的特色進行把握,從而打破所謂的師道尊嚴和門戶之見。除此之外,想要促進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對多個學科的發展優勢進行合理的整合[5]。相關人員不僅僅要對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教育品牌進行建設,同時還必須要建立高水平的中國民族聲樂學派團隊,在建設團隊的過程中,需要對建設的目標進行明確,既要重視對人才經驗的積累,也要合理開展學術理論層面的具體研究,建立實踐與理論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如此就能夠更好地促進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發展,通過不斷提升教育水平的方式來鞏固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體系。
從發展走向的角度來看,中國民族聲樂學派不能僅追求發展速度,更要重視發展質量,在持續的實踐和探索過程中考慮國際層面的聲樂發展趨勢,并以此為基礎來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了解發展方向,促進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形成。進入到21世紀后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發展效果較為明顯,在很多國際大賽中中國的民族聲樂表演都摘取了獎項,但是這并不說明國際聲樂界已經完全認可了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發展中國民族聲樂學派需要對民族聲樂的審美情趣進行合理表現,保證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以及民族藝術魅力,如此才能夠更好地達成發展的具體目標。
(二)培育文化,創新形態
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發展需要培育中國民族聲樂文化形態,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么中國民族聲樂學派就會失去自己的根基。教育是學派發展的核心,中國民族聲樂學派必須要持續完善民族聲樂教育的理論體系,在其中對民族聲樂文化形態進行培育,彰顯中國民族唱法的具體特色。文化形態的培育具備一定難度,涉及很多的細節,很難在一朝一夕間完成,從具體的措施來看,需要在遵循聲樂學派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融合各種不同的聲樂原理,明確聲樂原理的共性特征,之后對中國民族聲樂的特點進行凸顯,對中國民族聲樂文化的發展路徑進行拓寬。除此之外,還需要持續地增強中國民族聲樂作品以及民族聲樂演出的具體吸引力。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絕大多數群眾都對民族聲樂不夠了解,不夠重視,不夠喜愛,尤其是對于年輕群體來說,他們認為民族聲樂不夠時尚,甚至將民族聲樂視作“土”“俗”的代名詞,雖然這一想法完全錯誤,但是年輕群體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想法,主要就是因為我國在民族聲樂的演出方面還不具備較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針對這一具體情況,對于聲樂演唱者來說,其必須要提升自身的唱功能力,以藝術表現結合具體的技巧,在演唱的過程中融入自身的真實情感,從而在獲得國內群眾歡迎的基礎上發揚中國民族聲樂學派。如果本國群眾都不支持民族聲樂,那么想要讓國外認可中國民族聲樂無疑是天方夜譚。事實上聲樂藝術不僅是一種具體的事業,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培育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文化形態不僅需要建立科學的理論體系,另外還需要創作大量的優秀民族聲樂作品,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提升聲樂的技巧以及作品的情感表現力。
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發展需要對藝術家的創作熱情進行激發,只有存在優秀的聲樂作品,中國民族聲樂體系才能夠更好地得到完善。相關部門必須要對廣大民族聲樂作品創作者進行鼓勵,無論是專業的作曲家還是民間藝人都需要完全的包括在其中。在完成創作后,應結合不同唱法實現融合,保證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發展的全面性。歸結起來,傳承和發展優秀的民族唱法是培育文化形態的基礎,也是凸顯中國民族聲樂學派風格的關鍵,通過新的優秀聲樂作品也可以為中國民族聲樂學派注入新的活力,保證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發展質量[6]。
(三)確定風格,加強互動
中國民族聲樂學派具有自身的風格,在對其進行發展的過程中,相關人員不能盲目的對其他國家的聲樂風格進行效仿,而是應該關注民族聲樂的基本特點,發揚獨屬于中國的唱法。中國唱法的發展風格與國外聲樂存在著較大的區別,雖然并無高下之分,但是中國唱法風格無可替代也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唱法必須要擺脫西方唱法與中國民族唱法的單一束縛,形成獨特的唱法風格。相關人員應對西方唱法的風格體系進行細致的研究,之后對具有中國風的民族唱法進行創造,除此之外,美聲唱法與流行唱法也包括在整體的聲樂體系當中。如今,中國聲樂的唱法風格漸漸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在對各種唱法進行吸收的基礎上,中國民族聲樂學派應盡可能地保護和挖掘民族唱法的精髓,讓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發展更加成熟、更加穩定。
相關人員結合實際情況,需要進一步加強中國唱法理論的研究,讓民族的唱法能夠與西方聲樂唱法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對具有中國民族聲樂特點的發聲體系和創新方法進行應用。在結合民族聲樂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相關人員還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實現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保證中國民族聲樂學派能夠不斷進行創新。除此之外,我國聲樂工作者還必須要深入分析西方唱法對中國民族聲樂唱法的具體意義,應該在對西方傳統音樂教育的優勢進行明確的基礎上,調動中國民族聲樂文化的積極因素,對具有本土唱法特色的民族聲樂文化進行培育,向世界呈現具有中國風格的唱法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無論國外對其評價如何,都必須要勇敢地向世界呈現,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中國民族聲樂學派就能夠得到良好的發展。
最后,相關部門還必須要推動學院派唱法和民間唱法的互動與融合。在中國民族音樂的唱法體系中,其涉及很多的聲樂技巧和理論門類,不同的民族在唱法方面也存在著不同的特色,所以必須要加強民族唱法的研究,了解不同民族唱法的差異性,并從發展歷程及傳播形態等具體的角度進行探索和總結,梳理民族唱法的一般規律,形成中國特色的唱法體系,為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持續發展提供幫助。
總?結
綜上所述,中國民族聲樂學派是中國聲樂界不斷努力、不斷創新的具體產物,也是很多聲樂藝術家精心創作的成果,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特性,同時還將不同地域的聲樂藝術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主要發展方向就是對獨特的唱腔進行建立,在對民族特點和民族聲樂傳統進行保留的基礎上,對更多的民族聲樂作品進行創作。在對各種唱法進行吸收的基礎上,中國民族聲樂學派應盡可能地保護和挖掘民族唱法的精髓,對具有本土唱法特色的民族聲樂文化進行培育,向世界呈現具有中國風格的唱法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提升聲樂的技巧以及作品的情感表現力。
注釋:
[1]
張夢真.中國聲樂學派的形成與發展探究[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1(15):18—19.
[2]文?飛.音樂人類學觀照下“中國聲樂學派”相關問題辯議[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9(03):105—109.
[3]趙?蘭,潘?珅.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初探[J].大舞臺,2013(02):30—31.
[4]江向東.中國聲樂學派的發展及展望——記金鐵霖、馬秋華、劉輝在中國民族聲樂高端交流座談會上的討論[J].音樂生活,2016(06):4—7,97.
[5]劉?輝.中國文化語境中的現代聲樂藝術概念及解析[J].音樂創作,2014(11):126—128.
[6]姜泓宇.淺談中國民族聲樂的未來發展[J].黃河之聲,2014(20):76.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