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雯娟 鄺洺諭



[摘?要]SLS唱法又稱Speech?Level?Singing,是近年來在美國很流行的一種聲樂唱法,創始人為Seth?Riggs?。SLS唱法又稱關閉唱法,近年來開始流傳入流行聲樂領域,最早學習此唱法的樂壇代表人是林俊杰、李玟、鄧紫棋等,后也有很多歌手前往美國學習此唱法。SLS唱法使得中國的流行音樂上升至一個新的階段,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思考它帶給我們的啟示,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做好中國音樂,在適合國人的同時推動中國音樂走向世界,發展好中國民族聲樂,將優秀的中國聲樂作品展示于世界的東方。
[關鍵詞]SLS唱法;流行唱法;中國民族聲樂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09-0146-03
一、SLS唱法由來及Seth?Riggs
美國著名盲人歌手史提夫·汪達(Stevie?Wonder)曾在著名的“Forum?in?Los?Angeles”演唱會上,面對成千上萬歌迷的關注,他暫停演出,并表示他所做的這一舉動是為了感謝一個人,這個人既不是他的經紀人,也不是他的唱片制作人,而是讓他的歌唱事業成功且長壽的聲樂老師——Seth?Riggs。
Seth?Riggs(中文譯名:賽思·里格斯,出生于1930年9月19日)是美國音樂界的傳奇聲樂教練,被人們尊稱為“眾星之師”。同時,他也是邁克爾·杰克遜生前的聲樂老師,他自創的“Speech?Level?Singing”聲樂訓練法成就了無數巨星歌手,拜在他門下的學生們得到過不下120個格萊美獎杯。此外,他也是世界最成功的“聲樂療法”(通過聲樂的訓練和學習治療和改善一些發生器官的疾病和功能障礙)的醫生之一。
究竟什么是SLS唱法?簡單來說,它是一種練聲體系,其核心理念是關閉唱法,核心技術是混聲唱法。中國聲樂唱法分為民族和美聲以及流行,無論是哪種唱歌方式,我們講究的都是聲音靠前、明亮、真實,要求字正腔圓,雖然最后的效果不同,但是原理卻是相通的,這也是我們不同于國外唱法之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歌唱節目開始廣泛活躍于大眾眼中,但這些節目的背后值得我們思考的應該是我們要如何做好自己的音樂,一味地學習別人東西的同時也要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道路。
在娛樂圈里,時間就是金錢,找到Seth?Riggs在聲樂方面進行指導無疑是通向成功最直接的方式。2005年,林俊杰赴美國向音樂大師Seth?Riggs學習唱歌技巧,同時也成為Seth?Riggs的第一位亞洲學生。隨后,鄧紫棋等人也紛紛前往學習。Seth?Riggs公認是世界最著名的聲樂教練之一,也是聲樂教育界最活躍、最忙碌的老師。他所發明的聲樂教學體系speech?level?singing至今無人超越,他的學生遍布全球各地,皆是演唱、表演、舞蹈、娛樂等領域中的精英人士。
二、SLS唱法與民族聲樂訓練方式的區別
在聲樂作品演唱過程中,我們總說氣沉丹田,很多人不明白怎樣才算把氣沉下去以及并不知道丹田的位置,聲樂中所講的氣沉丹田指的是要將氣沉到肚臍眼上方的位置,但是光靠氣息是唱不好高音的,高音的產生最終歸結于聲帶。只有你的聲帶達到閉合狀態,才能產生悅耳的高音,加以氣息的支持才會發揮作用。
共鳴腔是人體的共鳴器,在聲波作用下可以產生共振現象,發音時,主要由口腔、鼻腔、咽腔與聲帶的振動發生共鳴,使得聲音加強。氣息的穩定也是決定性因素,在這樣因素影響的基礎上,民族聲樂訓練和SLS唱法主要是在共鳴腔以及喉頭喉嚨上有不同,以下就二者的不同做出比較。
(一)民族聲樂訓練方式
1.共鳴腔的位置
我們總說唱歌要注意頭腔共鳴,聲音要從眉心傳出以達到集中的效果,在民族聲樂中還有一個說法是胸腔共鳴,但依照我們人體構造來看,胸腔共鳴的說法是不太正確的,肺部是一個很柔軟的器官,在人體中,肺部與喉頭是氣體相通的,但是我們的肺部中只存在一些較小的氣泡,達不到腔體振動的頻率,因此胸腔共鳴的說法并不符合人體機理。
那么歌唱的主要共鳴來自哪里呢?在民族聲樂訓練中,我們所聽到的聲音都是又集中又通透的。與美聲唱法不同的是,民族聲樂好像更傾向于頭聲的運用,通俗點說,就是氣息將聲音從脊柱直通頭顱,這也是唱歌時我們要將身體固定站直的原因。我們可以試著嘴巴微張,舌根頂在上顎,用鼻子發出“eng”,手放在鼻梁處感受鼻腔里的振動感。這其實是鼻腔起到的作用,也就是頭腔共鳴等于鼻腔共鳴,這一說法主要是由法國歌唱家雷斯克提出的。19世紀后半葉,著名的波蘭男高音歌唱家雷斯克首創了“面罩”唱法(Mask),他要求歌唱時在兩眼與眉間處有輕微的振動感。這也直接證明了頭腔共鳴與鼻腔共鳴的相通之處。在平時訓練中,也會用這樣哼鳴訓練的方式去找眉心的位置。
2.喉頭、喉嚨
歌唱中,無論是高音還是低音,都應該做到喉頭穩定,意大利人說:誰不放下喉頭,誰就不是個歌者。17、18世紀,閹人歌手風靡歐洲,歐洲人通過閹割讓男性保留孩童般的天籟之音,以此來擔任當時歌劇中女高音的角色。女生的喉頭不會像男生那樣明顯,很少存在喉頭上提的情況,而男生由于生理機能不同,在歌唱時一旦用力,就難免會出現擠壓聲音的狀況,這時就會明顯地看到他的喉頭不由自主地向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扯著嗓子、脖子唱歌。我們在練習元音的時候,對喉頭的訓練有更深的體會。訓練時要打開喉嚨,使喉頭處于自然狀態,喉頭隨著元音變化而發生變化,“i”的時候最高,“u”的時候最低,因此在訓練時要保證喉頭位于“i”和“u”之間,只有喉頭穩定,才能形成沒有阻礙的共鳴通道,從而產生漂亮的音色。
(二)SLS唱法訓練方式
1.共鳴腔
SLS唱法在訓練上比較傾向于美聲唱法,與其說這是一種唱法,不如說是一種發聲方式。在聲樂學習中,無論哪一種唱法,最基礎的還是發聲的方法,正確的發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解決唱歌時很多問題。SLS發聲方式最特別在于需要歌者運用全身的共鳴腔去帶動氣息的流動,上述提到民族聲樂中并沒有胸腔共鳴這一說法,但在SLS唱法中,卻很注重胸腔的開發,練習時我們可以緊閉嘴唇,發出“em”的聲音,注重聲音的連貫,保持聲帶關閉,但不能過多[1]用力。需要注意的是聲音不能橫著出來,要后期不斷的練習與積累才能發出好聽的高音。用關閉唱法唱出來的聲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原有的音域,從聽覺上帶給聽眾更好的體驗感。
2.喉頭、喉嚨
所有的唱法中,都關注喉嚨喉頭的位置,不管是哪個發聲訓練方式,都要做到喉頭穩定,喉嚨打開。在中音向高音過渡時,很容易出現喉頭上提的情況,此時的訓練方式與民族聲樂訓練方式一樣,都要控制好喉頭的穩定,避免出現擠壓聲音的情況。
(三)小結
民族聲樂訓練采用部分共鳴的方式,要求真假聲分離。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語言為基礎,以行腔韻味為特點,注重聲音的靠前、集中,聲流振動集中到上門齒的硬口蓋附近,靠前集中的位置越高,音色越清脆明亮。唱到高音時強調腦后音,也就是美聲唱法中所指的鼻咽腔處,只是美聲唱法對鼻咽腔的運用在歌唱中貫徹始終。[2]民族聲樂訓練方式不強調胸腔共鳴,以字行腔,采用腹式呼吸法,這樣的訓練所產生的效果缺少飽滿感。在喉頭喉嚨的運用上,民族聲樂訓練講究其適度運用,在喉頭穩定的基礎上演唱,依據作品的風格、情感表達的需求適當調節喉頭喉嚨的張力。
在中國藝術歌曲演唱中,有時會出現過于注重咬字而忽視藝術歌曲本身所要表達的情感情況,而美聲唱法訓練中的“腔領字行,字隨腔走”提供了如何將字與腔體結合的思路,因此無論是發聲技巧還是腔體共鳴,現代民族聲樂唱法在借鑒美聲唱法之后,都可以得到科學的改善。
SLS唱法的訓練主要著力點在于混聲的運用,這種唱法即說話式唱歌,要求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喉嚨放松,喉頭穩定,在演唱高音區域時聲帶呈關閉狀態,這與民族唱法在演唱時的聲帶狀態一致;民族唱法講究真假聲分離,在平時發聲訓練中,到達換聲區,就會聽到明顯的兩種聲音,這是缺少混聲運用的表現,而SLS唱法更偏重于頭聲、胸聲、混聲的結合,在各聲區間的無痕轉換方面有其建設性。[3]
三、唱法效果對比
在華語樂壇中,第一位向Seth?Riggs學習此唱法的是林俊杰,他的聲線及發音極具特色,音樂中個人高音的演唱流暢且出彩,具有代表性。閻維文是新時期最受群眾喜愛的男高音歌唱家之一,他演唱的歌曲也有自己的風格與特色,對于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與思考,演唱聲線干凈具有濃郁東方韻味,是民族唱法男高音中有代表性的人物。
對比二者的演唱效果,于我們借鑒SLS唱法中的優點、發展民族唱法有一定學習意義。
(一)民族唱法中高音的效果
閻維文是中國男歌唱家,曾師從于張曉、魏金榮、李雙江等歌唱家學習聲樂,1985年投師于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門下,深受啟發,將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融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代表作《小白楊》《母親》《想親親》等。
《想親親》是山西河曲民歌,以男女愛情故事為背景,用經典對唱形式抒發哥哥對妹妹的想念之情,整首歌音域在e1—g2之間,第一段為D大調,起音位于#f2,(見譜例1)在歌曲一開始就進入了男高音的混聲區,相對于一般有鋪墊的歌曲,難度系數較大。歌詞“想親親想得我手腕(那個)軟呀呼嗨,拿(起個)筷子我端不(起個)碗呀兒喲”,使用山西方言與滑音的處理,凸顯民族聲樂中獨有的中國味道。第一句結尾處唱到e2,并延長六拍后銜接下一句,很好地運用了真假聲的結合,加以氣息的支持,發揮山西民歌的藝術特點。
譜例1:
《小白楊》是一首以白楊樹做喻、贊譽邊防軍人的歌曲,1984年在中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由閻維文獻唱,調性為F大調,音域在f1—a2之間,起音位于f2,著重出彩部分在高潮(見譜例2),核心音為F-G-A,用簡單的“來”字貫穿一整句。由于“Lai”屬于開口音,較之閉口音訓練難,不好咬字,閻維文在歌曲處理上很好地體現了依字行腔這一特征,也凸顯了其唱法運用的獨到與熟練。
譜例2:
(二)SLS唱法高音的效果
林俊杰的第一張專輯《樂行者》,他本人的音色以及發聲狀態都處于一種較單薄與未成熟的階段,到后來第12張專輯《和自己對話》中,可以很明顯的發現,他的高音更加的厚實與輕松,這個轉變與SLS唱法有極大關聯。以下就第12張專輯《和自己對話》中的兩首歌曲進行效果分析:
《不為誰而作的歌》整首歌音域在#f1—c3之間,旋律一直位于高音區,演唱難度較大,在高潮樂段中,音域更是達到了a1—c3之間。演唱過程中聲音一直在高音區徘徊,但卻可以做到保持聲音的質感,這與SLS唱法的核心技術“關閉唱法”是分不開的。歌手在這里淋漓極致地運用SLS唱法,歌詞“當初我害怕面對”中的“我”(a1)與“害”(bb2)跨度為九度(見譜例3),bb2一般是男聲的第二換聲區,音區的轉換有一定的難度,歌手使用的SLS唱法的頭聲、胸聲、混聲的結合,流暢無壓力地在難度音區無痕轉換。
譜例3:
《獨舞》中的真假聲轉換運用較多,整首歌音域位于a1—e3之間,音域跨度較大,在歌詞“oh獨舞,荒蕪中無盡吶喊”部分(見譜例4),“喊”(e2)位于一般男聲的第一換聲區上[4]一個八度,并延續了十一拍半,對于演唱者整個腔體的運用以及真假聲轉換有更高的要求,歌手在演唱這段時,真聲演唱前半拍,隨即切換假聲演唱六拍,無痕轉換于真假聲之間。
譜例4:
相對于林俊杰早期的作品,除了作品風格的轉變以及音色的轉換更為明顯之外,在高音技術的轉換處理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種改善得益于學習了SLS唱法。這樣成功地運用效果,也為我們是否可以將這種唱法引用至中國民族聲樂提供了思路。
四、啟示
回顧民族聲樂的發展歷程,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西洋音樂與流行音樂滲入,民族聲樂逐漸失去自己的形態,20世紀90年代末,聲樂界提出的創建中國聲樂學派這一暢想對民族聲樂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秉承著多元發展的原則,也可大膽展望中國民族聲樂在演唱方式與唱法理念有一些轉變。
(一)演唱方式的創新
“老歌新唱”采用中國傳統音樂曲調,在演唱風格中加入了流行音樂元素,創新了演唱方式,以多元化音樂為輔助改編成功的作品,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2021年春節聯歡晚會上張也攜手周深共同演唱的《燈火里的中國》,既有民族聲樂的元素,也不缺[5]乏流行音樂的運用,不單局限于單一的一種素材,而更多地將眼界放寬至結合和共同發展上。這樣演唱方式的創新,借流行音樂的翅膀,助力民族聲樂的新發展。
(二)SLS唱法理念借鑒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結合在當今已是常見的形式,SLS唱法理念中核心技術“關閉唱法”強調演唱狀態像說話一樣放松,演唱高音時使用喉結內力量,聲音不管位于低中高哪個音區,音色都是統一的。借鑒這樣的理念,學習唱法的精髓,可以幫助中國民族聲樂學習者更好地處理音區間轉換以及高音的突破難題。
目前,SLS唱法并未運用普及到各大高校,筆者認為,未來的某一天,或許可以將這種唱法普及到國內更多的高校中,培養出更多的音樂人才。當然,在學習國外唱法的同時,應該更多地致力于研究適合中國民族聲樂的唱歌方式,讓中國民族聲樂走向世界。
注釋:
[1]蘇?丹.歌唱的共鳴在哪里?——關于歌唱共鳴的再認識[J].人民音樂,2011(04):40—42.
[2]鄭寶華.中國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之比較研究[J].中國音樂,2005(01):125—127,146.
[3]李尚鋒.淺談“SLS”最新流行音樂唱法的歌唱技巧[J].戲劇之家,2021(01):66—67.
[4]唐?琪.林俊杰專輯《和自己對話》中的演唱技巧分析[D].四川師范大學,2019.
[5]沈?楊.淺談聲樂藝術中唱法跨界的問題[J].明日風尚,2018(05):362,370.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