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幼兒園辦園規模的擴大,由于大量引進教師,在新入職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素養提升等方面產生了諸多問題。幼兒園必須直面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困惑和需求,充分了解新入職幼兒教師的特點和工作現狀,找準他們的專業需求,通過共同愿景建構、人本培訓體系打造、學習共同體專業互助等方法,助力新入職幼兒教師快速融入職業角色,加快專業化發展。
關鍵詞:新入職幼兒教師;文化引領;人本培訓;學習共同體
近年來,隨著辦園規模的迅速擴大,一大批剛從學校畢業的新教師紛紛踏上幼教崗位,由此在教師專業發展、素養提升等方面產生了諸多問題。筆者所在的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實驗幼兒園(以下簡稱“實驗幼兒園”)是一所獨立建制的教育局直屬公辦幼兒園,現有五個園區。就實驗幼兒園的師資構成來看,新入職幼兒教師占比達到了40%。雖然同樣是新入職幼兒教師,但在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上還是會存在一定差異。這些差異導致新入職幼兒教師的起點不一樣,自然,他們的困惑和需求也不一樣。為此,實驗幼兒園對所有新入職幼兒教師進行了專業發展需求方面的調研。調研發現,加強職業認同感、職業素養和業務能力,適應教育教學崗位工作,規范地安排、組織好幼兒園一日活動,是他們入職初期一致想要努力的方向。在明確了新入職幼兒教師的專業需求后,實驗幼兒園嘗試構建共同愿景以凝聚向心力,加強統籌管理以建立人本培訓體系,利用優質資源打造學習共同體,推動新入職幼兒教師的快速成長。
一、以“共同愿景”為價值導向,凝聚向心力
共同愿景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讓教師專業發展從自在走向自覺,具有軟約束性和導向性。構建共同愿景,積淀價值文化,可以讓新入職幼兒教師成為對工作有激情,對自身發展有要求,對職業生涯有規劃的人。
構建共同愿景首先要注重塑造幼兒園的文化理念。文化理念是幼兒園發展的靈魂。實驗幼兒園的前身,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母親楊紉蘭女士創辦的江震第一蒙養院。實驗幼兒園秉承“愛德·求真”的園訓,確立了“讓每個人沐浴在愛與希望的陽光中”的辦學理念,致力于培養陽光兒童,發展陽光教師,建設“師生共同成長”的陽光家園,以優質的辦園水平及保教質量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圍繞文化理念這一核心支柱,實驗幼兒園樹立合作共贏的發展目標,營造民主寬松的發展氛圍,從而形成凝心聚力的共同愿景,培育師德高尚、團結向上的教師發展共同體。
構建共同愿景還要注重引導教師將個人的發展愿景與幼兒園發展愿景相結合。實驗幼兒園以“十四五”發展規劃為導向,引領每一位新入職幼兒教師追尋幼兒園的百年發展歷程,了解辦園靈魂、辦園愿景、辦園理念,同時鼓勵新入職幼兒教師加強自我設計、自我管理,升華對幼兒園這個“家”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每一位新入職幼兒教師都要制訂自己的五年成長規劃,建立個人愿景,找準自己每一年、每一學期的定位,明確前進的方向和目標。在幼兒園“愛與希望”的陽光文化浸潤下,每一位新入職幼兒教師堅定了做“愛德求真”的陽光教師的信念,在價值認同中增強了歸屬感和責任感,凝練了內涵豐富、符合時代要求的精神追求和工作理念。
二、以“統籌管理”為機制保障,構建人本培訓體系
實驗幼兒園分為五個園區,每個園區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發展實際。為此,實驗幼兒園努力打破園區管理的縱向邊界,建立共研、共商的管理機制。在教師發展方面,實驗幼兒園成立專門的研訓部門,具體負責教師培訓的相關事宜,比如明晰教師發展目標,制訂教師培訓規劃,按期開展教師研訓等。
結合集團“十四五”發展規劃中的教師發展目標,實驗幼兒園確定了新入職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目標。初期目標為“扎實基礎,熟悉適應班級管理”,即樹立正確的職業信念,鞏固專業思想,熟悉有關政策法規,組織好一日活動。中期目標為“探索特色,提升課程游戲化實施和開發能力”,即以基本功常態練習與特色活動重點開展相結合的形式,錘煉基本功,掌握班級管理常規工作,探索教學風格。長期目標為“推進成果,力爭成為園級及以上骨干教師”,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長,由“經驗—技術型”向“實踐—反思型”轉變。實驗幼兒園以教師的需求為先,以教師的發展為本,以發展的質量為要,加強統籌管理,科學構建培訓體系。
以需為先,系統規劃培訓內容。實驗幼兒園成立了“青年午校”,將所有新入職幼兒教師納入這一組織,定時定點開展各種專題培訓。以學年為單位,根據新入職幼兒教師的實際需求和發展規律,分別以班級管理、基本功訓練、課程游戲化建設、課程建構能力提升、教育科研指導為培訓專題,細致地為每個新入職幼兒教師制訂五年培訓計劃,而師德師風則作為重中之重滲透于每一個專題。通過五年一周期的系統培訓,助力新入職幼兒教師實現特色發展、全面發展。除了常規的崗位培訓,實驗幼兒園還結合園區特色,為新入職幼兒教師組織特色培訓,如微項目活動、戶外混齡游戲、區域活動創設、科學啟蒙教育的實踐研究等。另外,每一次的園區展示都圍繞一個主題,設計系列化、單元化、縱向深入的培訓內容。
以人為本,運用多元化培訓模式。結合以往的培訓經驗,在調研的基礎上,實驗幼兒園采用視覺、聽覺、操作相結合的模式,為新入職幼兒教師提供各種不同的培訓方式。除了參觀考察、課堂聽課、跟崗研修、現場診斷等實踐教育外,還開展了個性化的沙龍研討、實踐操作等參與性較強的培訓,讓培訓更有臨場感和針對性。
以質為要,扎實推進培訓實效。實驗幼兒園堅持“讓每一位新入職幼兒教師都成為培訓的學習者、服務者、管理者”的理念,有序推進培訓工作。為此,實驗幼兒園積極創設良好的參訓氛圍,在培訓前建立新入職幼兒教師培訓微信群,讓他們預知每一次培訓的目標、主題、內容和預期成效,也讓他們保持聯系,加強交流,共享資源,共同進步;設立培訓班長、小組組長等,在培訓過程中,根據培訓內容對各小組的組織和互動進行管理;每一次培訓結束,及時進行跟蹤指導,督促新入職幼兒教師通過撰寫小結、反思、教育隨筆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幫助新入職幼兒教師生成更多可以看得到的“成長”。
三、以“協同互促”為主要內容,打造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是一個巨大的學習資源庫,在吸納知識和智慧的同時也能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學習資源,是一種有效的教師群體學習方式。實驗幼兒園著力構建多層次的學習共同體,通過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展示交流等方式,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優劣互補、互利共贏的研訓目標,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專家引領,打造師徒學習共同體。實驗幼兒園開展以促進專業成長為主題的“師徒結對”活動,為每位新入職幼兒教師精心挑選兩位導師。一位導師是有豐富帶班經驗的一線教師,在班級管理方面給予指導;另一位導師則是集團內的骨干教師,給予專業化成長的引領。實驗幼兒園通過統籌協調、優化配置,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核心引領和示范輻射作用,借助專題講座、專題研討、案例分析、經驗交流、聽課評課等形式,以老帶新,以優帶新,以學促新。在導師的引路、點撥、指導、解困中,新入職幼兒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水平得到了不斷提升。
同伴互助,建設領域學習共同體。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愛好,基于價值和優勢的雙重考慮,實驗幼兒園設立了語言、藝術、科學、社會、健康五個領域學習共同體。每位新入職幼兒教師可以加入自己感興趣的任意一個領域學習共同體,實驗幼兒園每月會定期在園區內開展理論學習、經驗交流、案例分享等形式多樣的教育研討活動。秉承合作、共享、學習的理念,新入職幼兒教師不僅在領域學習共同體中發展個性、實現自我,更在交流互動中拓寬了專業視野,增進了對共同體的情感認同,在互補、互惠、互助的多方聯動中提升了專業能力。
新入職幼兒教師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持續發展的過程。幼兒園要立足教師專業發展的實際現狀,結合幼兒園發展愿景,在文化引領下,把握教師成長特點,遵循教師成長規律,建構最適合新入職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蔣晨曉.新入職幼兒教師職業適應的問題及對策[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26).
[2]付兆香.新入職幼兒教師的培養策略[J].甘肅教育,2017(10).
[3]譚靜.集團化幼兒園教師分層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今日教育( 幼教金刊),2021(10).
[4]張守鳳.幼兒園學習共同體的價值及其實踐策略[J].山東教育,2018(11).
[5]王韻.集團化辦學背景下建構幼兒園教師發展共同體[J].教育導刊(下半月),2020(10).
(徐一飛,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實驗幼兒園,郵編: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