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喬齊
【摘要】歷史課堂引入實物教學方式,通過文物展示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與認識,顯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有益于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高學生文化傳承責任感。本次研究分析了歷史課堂中應用文物的收集原則,同時分析歷史教學中文物應用價值,并提出創建歷史教學氛圍以及豐富歷史教學方式等具體解決方案,以期為我國高中歷史任職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文物;歷史教學;具體運用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期間留存的各類具有科學價值或是藝術價值的遺跡遺址等,例如生活中使用的器皿、建筑物或是工具等。歷史文物能夠從側面客觀反映該階段人類的發展程度、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社會關系與意識形態等。不同類型歷史教材中,文物是長期受到關注的主角,各類相關圖片與文字說明較多。但是,我國許多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往往不能向學生展示實物,不僅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形成直觀且感性的認知,而且弱化了文物在歷史課程教學中的地位以及作用。若要充分發揮其價值,就需要將不同類型文物帶入課堂之中,為學生創造更為直觀的感受。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充分發揮文物價值,也成為許多學者關注的問題。
一、歷史課程教學中所用文物的收集原則
1.仿品為主,輔以真品
課堂中應用文物開展教學有益于提高學生學習熱情與效率,但是許多文物是國寶,真品自然無法應用在普通高中課程教學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使用文物通常以觀賞為主,重點在于了解其歷史價值以及藝術價值,而不需要辨別其真偽[1]。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應用仿真度較高的仿品作為教學材料。如今,市場上存在大量珍貴文物的仿制品,特別是瓷器、鐵器、青銅器以及書畫等文物高仿品與真品十分相近,且價格較低,學校有能力購買并將其應用于教學。教師將這些文物應用在課堂之中,確實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熱情與效率,活躍課堂氛圍[2]。除了購買一些珍貴文物仿制品之外,學??梢允占恍﹥r值不高但是特征鮮明的普通真品文物作為輔助,幫助學生學習有關知識。
2.珍品為主,輔以常物
課程教學中,真正可以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并為教學工作提供幫助的文物,通常是生活中稀有的珍品,例如秦朝的青銅器與玉器、宋元兩朝的瓷器以及明清階段的文物等,上述文物不僅是藝術品,而且能夠客觀反映當時朝代的社會生產力以及文化發展水平,可以幫助學生對朝代的文化、政治以及經濟有更為全面的了解[3]。相較于珍品而言,一般的文物盡管能夠反映當時社會的諸多信息,但是典型性不足,該類型文物對激發學生興趣影響較小,所以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角度而言,學校應盡量收集一些典型性的珍品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并以生活之中相對多見的一般文物作為輔助。
3.小件為主,輔以大件
因為受到存儲環境以及課堂環境的限制,學校收集課堂教學所需要的文物時,應考慮文物的搬運以及展示所需要的空間,所以必須遵照節省空間以及易于搬運的基本原則,做到以小件為主[4]。針對一些原本規格較大的文物,可以采購部分按照比例縮減的仿制品,例如市場中銷售秦始皇林兵馬俑仿制品等,雖然按照一定比例縮小,但是在外形以及身韻方面均與原版沒有顯著的差異。通過該方式,歷史課程教學應用該類型仿制品,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空間,而且可以顯著提高教學效果。
4.耐用為主,輔以易損
歷史教學具有定期循環的特征,這就決定了學校所收集的歷史文物必須重復頻繁地應用。此外,許多文物需要供學生欣賞,而大部分學生缺乏對文物的保護意識以及經驗,在觀賞中容易造成文物受損[5]。所以,要求收集的文物需要具有的耐用與可重復使用的特征。例如,青銅器、鐵器以及陶瓷等可以長時間存儲并能循環應用的物品,可以作為主要的收集目標。而紙質書畫作品、仿制品以及植物制品等對存儲環境要求較高,且學生觀賞過程中可能受損的文物,可以作為其他輔助材料。
二、歷史課程中文物教學原則與注意事項
1.教學原則
歷史課程中,教師教學應遵守如下基本原則:
第一,堅持不懈。相較于利用圖片以及文字資料而言,日常教學應用不同類型文物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勞動。文物教學需要教師在前期開展收集以及整理工作,備課階段需要查找大量資料與設計教案,課堂中需要組織學生開展鑒賞活動等。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使用,當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熟練應用文物教學知識時,文物不僅不會影響課堂教學進度與質量,反而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第二,統籌兼顧。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所留存的文物數量與種類繁多。但是,課堂教學時長有限,若要充分發揮各類文物在課堂中的應用價值,即需要做到統籌兼顧,使得各類文物之間彼此補充。通常情況下,一節課程中,所應用的文物應做到多元化,避免僅采用一種文物,不僅能夠規避學生由于文物類型的重復而喪失學習熱情,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歷史知識。例如,在向學生介紹某一朝代社會經濟發展情況時,便可向學生展示該朝代的藝術品、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等,使學生對該朝代社會生活有全面的了解。
第三,前后貫通。教師在應用文物開展教學過程中,還應注意文物前后的連貫性。例如,原始社會中出現許多陶器,隨著歷史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師所用的教學文物也應產生變化,從陶器演變為青銅器、瓷器等,使學生通過文物的使用了解歷史發展脈絡,了解文物之間存在的關聯。此外,教師在教學中不可受到教材的局限,可以使用對比的方法。例如,對比不同朝代陶瓷的鑒別方式、生產技術以及審美標準等,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之前的知識,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
2.注意事項
教師在教學中還需要注意如下事項:第一,文物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在于其具有歷史的原始性。所以教師在選定文物之后,必須全面了解其名稱、所在區域、所處時代以及特征,不建議應用學術上尚存在爭議的文物實體。第二,重視對鄉土資源的應用。一方面,鄉土資源更為容易獲取;另一方面,學生對本土歷史文物更為熟悉,效果更為理想。以我國蘇州地區為例,作為歷史名城,具有許多歷史文物,同時遺留了許多的歷史遺跡。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若有條件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感受,由教師進行講解,效果更為理想。第三,文物教學需要重視互動。教師應組織學生積極挖掘教學之中蘊藏的文物資源。
三、歷史課堂教學中文物的具體運用方式
1.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現如今高中歷史教材中許多內容都是通過文字表述的,僅部分文字表述搭配了圖片,但是文字與圖片表達較為抽象,不能向學生直觀地展示歷史事件以及現象。文物或仿制品教具的主要特征在于具象,含有較強的說服力以及感染力,可以直接向學生展示歷史面貌的特點。教師若可以將教材與文物融合,通過文物實物直接向學生展示歷史,相較于教師單方面傳授歷史知識,效果更為理想??梢?,就教學直觀性角度而言,圖片教學效果不如文物教學效果。以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單元為例,教師在教學中,便可應用文物實物開展教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嘗試利用票據、錢幣以及胸章等實物印證教學內容:利用收集的糧票與布票向學生介紹計劃經濟;利用老版人民幣上印制的圖案向學生介紹我國當時發展的重點是重工業;利用毛主席胸章向學生介紹當時人們“個人崇拜”運動的熱情。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組學生數量基本相同。小組每個人發放一套收集的文物實物,包括糧票、布票、老版人民幣、“紅寶書”以及毛澤東胸章等,在對上述文物進行保護處理之后,以組為單位向學生發放。教師也可在課前讓學生嘗試收集有關文物,通過照片的方式向其他學生分享。學生在觀看文物的同時,可以自主發掘文物之中的歷史資源與價值,課堂氛圍更為活躍。
教師將文物引入教學中,使得原本抽象的歷史內容更加具有真實感與現實感。所有學生學習熱情與積極性均得到提高,學生不僅可以更直觀地感受歷史,且通過對文物的觀察和了解,提高了學生觀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歷史形象思維以及邏輯思維。不僅如此,歷史文物教學可以使學生意識到文物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培養學生保護文物、愛護文物的基本意識。
2.創建歷史教學氛圍
歷史課程中許多內容對學生來說較為抽象。因此,教師需要應用不同的方式向學生再現歷史,通過實物、圖片或是模型等材料,建立相應的教學情景。尤其是歷史文物,可以顯著強化學生直觀的歷史感受。為此,教師需要預備與課程內容有關的文物,創建歷史教學氛圍,使得學生置身其中,真切感受當時的歷史。以課程《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例,抗日戰爭是我國近代史上首次獲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中華民族從衰敗至振興的重要轉折點。教師在講解抗日戰爭勝利以及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知識點時,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同時保證每組學生數量基本相同,為學生發放日本裕仁天皇投降文件的仿制品;同時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1945年日本裕仁天皇播放的《終戰詔書》錄音,為學生翻譯投降文件的具體含義;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大審判判決書》,并對其中重要的內容進行展示,同時為學生進行翻譯。上述教學方式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對該階段歷史的興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以及社會責任感,使得學生對抗日戰爭有更為全面與深入的了解,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危險性。之后,教師繼續為學生展示有關中日釣魚島爭論、日本否認曲解侵華戰爭、歪曲南京大屠殺事實,要求學生談論自己對中日關系的看法。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向學生展示可以反映中日友好的歷史文物,例如,1972年我國上海舞劇院訪日演出的視頻記錄;1979年兩國共同簽訂的《中日文化交流協定》;1980年,兩國簽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科學技術合作協定》等,使得學生辯證地看待中日關系。學生通過對上述文物的分析與討論,逐漸形成如下基本觀點:其一,中日是鄰邦,這一關系是事實,且長時間內無法更改。其二,當代中國人在對待日本的態度應做到永遠不忘記歷史,但是絕不糾纏。其三,兩國當前應做到友好和平地發展,平等協商各項事宜。同時,始終反對日本右翼分子曲解歷史以及否認侵略的行徑。其四,合理抵制使用日貨,而倡導使用國貨。其五,始終以振興國家為己任,為民族復興助力。
3.豐富歷史教學方式
每個城市都擁有自己的發展歷史,經過漫長的發展也形成了獨屬于本區域的風土人情,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嘗試將歷史與現實進行有機結合,可以顯著提高教學整體效率。作為歷史教師應熟悉本地含有歷史遺跡遺址,可以組織學生前往遺跡遺址進行參觀以及游覽,通過實地感受的方式加強歷史教學的說服力,同時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歷史教學中,往往需要對學生開展愛國教育,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為了實現該教學目標,教師可以班會或是課余時間組織所有學生參觀本地擁有的歷史文物。以我國濟南為例,可以組織學生前往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進行參觀,該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遺址,也是我國首個由本國考古學家發現、發掘并出具考古報告的古城址,教師在教授《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過程中,遺址參觀經驗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
教師可以利用文物資源作為線索,梳理歷史的發展過程。同樣以濟南地區為例,教師可以充分開發本地歷史資源,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本地歷史名人及有關物品,例如扁鵲、鄒衍、房玄齡、秦叔寶、李清照、蒲松林、鄧恩銘等,教師以本地名人為線索,并以文物為材料,對之前學習知識進行總結與梳理,幫助學生回憶,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通過上述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文物古跡的理解與認識,使得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歷史與認識歷史,而且也激發了學生保護古代遺址、熱愛與建設家鄉的積極性以及熱情,在完成知識傳授的同時,也實現了對學生情感道德的培養。
歷史教學不應僅限于教材以及課堂教學,需要充分應用歷史遺址遺跡以及各類文物開展教學。作為教師,應明確文物的應用價值以及基本原則,同時通過創建教學氛圍以及運用豐富教學方法等,充分發揮文物在歷史教學中的價值,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鐘安憶,范英軍.淺析圖像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以"從盛唐女性看盛唐氣象"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8(10).
[2]王鵬輝.歷史教育中的文物教學研究—以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Ⅰ為例[J].歷史教學問題,2013(1).
[3]陳雪龍.文物與考古學知識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現狀及其應對方法-以貴州省余慶縣高中為例[J].新絲路:中旬,2019(2).
[4]郭蕊.文物考古發現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以利簋證實"武王伐紂"為例[J].陜西社會科學論叢,2019(3).
[5]郭海洋,劉偉華.文物數字化保護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以周朝青銅器"何尊"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