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覺民
摘 ?要 ?江南地區(本文主要指長江以南的華東地區)作為我國發達地區,一向被認為是人文薈萃、鐘靈毓秀之地,具有獨特的人文氣質。然而這里并不是自古天然就優越于其他地區,從江南地區發展歷史來看,這一地區原屬荊蠻之地。六朝以降,為避戰亂,皇族與大批士人及平民南遷,帶來了相對先進的中原文化。環水而居的自然環境、農耕文明的逐步傳入、相對寬松的發展空間,使得之后的江南地區得以迅速發展,不斷走向富裕昌明,江南人文特質也在此進程中隨之養成。
關鍵詞 ?江南地區;自然環境;經濟發展;人文特質
說起江南(本文主要指長江以南的華東地區),總是被冠以人文薈萃、鐘靈毓秀之地的美譽。與此相對應的是,江南人也普遍被認為具有溫婉靈動、勤勞智慧、崇文重商、精致雅逸、開放求新、精進圖強等特質。然而,江南究竟是憑什么從荊蠻之地走向富裕昌明的呢?江南人上述的特質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有研究者認為,江南地處長江流域,水網密布,通江達海,所謂智者樂水,水造就了開放的心態,也造就了人們的智慧;所謂江南人文傳統就是知書達禮,素有讀書傳統,文人學者眾多等。
然而,環水而居為什么能夠讓人產生智慧?農耕文明傳入江南之前這里便是水鄉,而那時這個地區卻屬于荊蠻之地,這里的居民并沒有顯示出比中原地區黃河流域的人們更加聰慧靈動的特質,文明開化程度也遠落后于中原地區,更遑論詩書傳家。因此,可以推斷,僅僅是臨水而居,也許并不能天然造就靈動聰慧的人文特質,應是有某種具體的介質和契機才讓這一方水土與人文特質產生聯系,互相造就。筆者試圖對此作一探究。
一、“野蠻生長”的經濟
回望中國古代農業發展歷程,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了金屬冶煉技術,農業和水利技術有了初步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則發明了煉鐵技術,鐵制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秦、漢至南北朝更是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北方中原地區,同一時期的江南農耕文明卻遠遠落后于黃河流域。
相對于北方,長江中下游以南的江南地區自然地理條件有著顯著的不同。從地形地貌上看,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多平原和多水。這里地形呈南高北低之勢,北部地勢平坦,以平原為主,南部則分布有一些山地丘陵;從氣候條件來看,這里除了降水豐富以外,還擁有長江和錢塘江兩大水系,河道、湖泊星羅棋布,更有三萬六千頃的太湖等,是名副其實的“水鄉澤國”,自然條件應該是相當不錯。
但當黃河流域早已使用鐵器農具的時候,江南大部分地區還保留著大片原始森林,人們還在漁獵、采集的經濟體系中徘徊。雖有三千年前的泰伯奔吳帶來的耕種文明和開鑿的泊瀆河,也有伍子胥開鑿胥溪以及夫差開鑿邗溝等,但也只是零星的局部開發。這一史實,從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可以得到印證,他當時就把江南形容為“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火耕而水褥”,相當落后。
直到六朝(公元222-589年)以后,每當北方遇亂,便有士民到江南避亂,而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期間,有過三次大規模的向江南地區的移民大遷徙,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明,為南方經濟迅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南宋(公元1127-1279年)時期更是因為北方戰亂,越來越多的人跑到了江南地區,經濟重心南移,江南開始變成了富庶的地方,到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已經成為經濟中心,并且還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俗諺。
江南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也帶來了人口的迅速增加,但并沒有因此而成為政治中心,僅有南京、杭州有過為期不長的行政中心的歷史。這大概是由于江南與中原地帶的區位、地理環境不同,以及當時的戰爭方式等因素相關,此處不作更多討論。
由于不處于政治中心,較少受到外部戰亂以及政權更迭的影響,江南地區長期處于相對太平的環境。六朝時期北方士族地主的南下,為江南帶來了發展生產的諸多要素,如數量眾多的勞動力、生產技術以及發展生產必不可少的資金;唐代的安史之亂使得北方殘破,民眾流離失所,所謂“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李白《永王東巡歌·其二》),在大唐盛世走向沒落的同時,江南經濟卻仍在這一片沃土上“野蠻生長”。
二、生存所需的開拓
江南地區經濟的迅速繁榮帶來了人口的持續增長,在同樣的土地上要養活更多的人,人多地少是這個地區必須面對的問題。有數據顯示,江南地區人口從六朝時期的不足千萬發展到占清代全國4億總人口的近27%(數據來源:《中國人口史》趙文林、謝淑君著)。生存的需要迫使人們尋找新的出路,于是他們必須運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這片土地上不斷進行探索和開拓。
比如對土地的開發。唐代以前,江南地區平原西部的寧鎮一帶地勢較高,排澇條件較好,農業相對發達。隨著兩宋時期江南人口發展迅速,耕地不足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于是圍湖造田成為一時風氣,比如丹陽的練湖、紹興的鑒湖、余姚的汝仇湖等都是在兩宋時期造成的。唐代以后東部的太湖平原被大力開發,到明清時期已成為江南農業最發達的所在。
再比如農業技術的創新。在唐代,江南就出現了水稻種植技術的兩項重大突破——發明了水稻的移植方法和水田犁“江東犁”。在此基礎之上,又發明了更加精細的新種植法——稻麥一年二作制。在有限的土地上用更先進的技術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不僅需要付出實實在在的勞動,還需要更加精細的耕作,在這個過程中,江南人務實、精細、聰慧的特質隨之養成。
而水利的開發和利用,更加快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六朝時期,江南人即意識到水利是農業發展之本,對江南水利興修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東吳時期,即修筑了諸如太湖堤塘(太湖東南沿岸)、防御海潮的海塘(金山一帶),還在平原地帶開鑿河塘溝渠,以引導約束水流,這些工程對糧食耕種的增產提供了極大幫助。
如果說這時的水利開發主要還是出于發展農業的考慮,那么,運河的整治和開鑿對江南一帶交通運輸的發展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據《太平御覽》記載,孫吳時期即對江南運河北段(丹陽至丹徒)進行疏治。清人王鳴盛說:“自今吳縣行舟,過無錫、武進、丹陽至丹徒水道,自孫氏始?!保ā妒呤飞倘丁肪硭氖┻\河的整治疏浚大大便利了交通,江南豐富的水資源體現出了極大的優越性,對人們的交流交往提供了更大的方便,也更加激發了江南人的聰明才智和創新意識。
隨著京杭大運河的不斷開鑿利用,至隋唐時期,經濟中心轉向東南。如前所述,北宋時期由于金人南下,北方漢人出現了第三次人口南遷的浪潮,除了平民百姓,朝野精英幾乎悉數南遷,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所以江南地區真正富裕起來是在宋代。
而且,江南一帶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十分適合養殖桑蠶,濕潤的氣候也適合制作絲綢,于是絲織業在江南興起。宋元時代棉紡織業在江南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全國出現了一批以絲棉織業為主的市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棄農經商,尋找積累財富的更多路徑,江南人也在此過程中逐步養成勇于探索、敢為人先的精神。
三、軟硬實力的煉成
學者普遍認為,我國資本主義萌芽在明朝中葉,一個顯著標志就是農業生產和私營作坊出現了雇傭關系。在長江中下游,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較前大大擴展,明朝時又以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官營到私營的轉變;在清中期以前,傳承自宋元以來的紡織業,已經讓江南成為了中國傳統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江南的中心蘇州,憑借大運河樞紐的有利位置以及當地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成為區域性商品集散地和初級產品加工中心。出于生產與經營的需要,地主(或坊主)與農民(或機工)之間確立了雇傭關系,《明神宗實錄》有記載,所謂“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
有經濟學家認為,江南在工業化以前與歐洲最先進的國家英格蘭的經濟發展保持同步,處于近代的前夜。雖然當時人口密集、賦稅繁重,但江南一帶人民憑借著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經濟基礎,不斷提升經營方式和先進技術,在沒有優惠政策的條件下卻不斷迸發出持續的發展活力,成為富庶繁榮之地。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苯洕l展衍生文明進步,文明進步反哺經濟發展。江南的富庶與安寧為士子們安心學習修養身心提供了條件,在考取功名、修齊治平方面顯示出特有的才能,也滋養出江南一帶耕讀傳家、學問立身、經世致用的人文特質。溫潤的氣候,富足的生活,加上詩書的滋養,使得江南人平添了一份雅致、溫婉和靈動。
在講到江南人的特質時,人們常會提到這里的人精明、細致、周到而且守約,而這種特質的形成也是有原因的,它得益于明清時期江南私營經濟和交通便利帶來的自由貿易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以無錫米市為例。中國歷代王朝都城多居中原,既然“蘇湖熟,天下足”,故需通過河運、海運、陸路等途徑進行南糧北調,必須在一些地方設立中轉站。而無錫地處太湖之濱,運河穿城而過,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環水而居再次體現了優越性,由中轉功能而自然形成了米市。據《創建積余堂記》碑文記載和民間傳說,南宋時期,無錫米市初興,明朝萬歷到清朝雍正、乾隆年間,無錫米市由興到盛,每年糧食交易量高達七八百萬石。
再看無錫的布碼頭。無錫布碼頭的記載始見于清代乾隆年間無錫儒生黃卬的《錫金識小錄》,其中說道:嘗有徽人言“漢口為船馬頭,鎮江為銀馬頭,無錫為布馬頭”,這是當時徽商普遍認可的無錫社會經濟情況實錄。他的門人楊倫,無錫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曾官至浙江太平縣知事。他曾寓居湖尖(即今江尖),作詩云:“花布開莊遍市廛,抱來貿去各爭前。要知紡織吾鄉好,請看江淮買賣船。”描寫的就是無錫家鄉北門一帶的景象。
米碼頭布碼頭等帶來的自由貿易,導致江南一帶商品經濟觀念從此大為增強,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活躍了人們的思想。商品經濟不同于自然經濟,它以商品的生產、交換、出售為特征,這時的生產已經有了分工,生產的商品已經不是由一個人獨立完成,所以必須計算好每個工序的勞動報酬;商品交換的過程要求必須計算好商品的價值和價格,并且要求在貿易和交換過程中的公平、透明和守約。生產方式、通商貿易、商業發展要求人們不僅要精于計算,周到細致,還必須具備信守承諾、公平競爭的規則意識。由此派生的契約精神不是單方面強加或脅迫的霸王條款,而是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礎上的守信精神,可以說這是在更高文化層面上的反映。
商業的繁榮、財富的積累以及在此過程中培育出來的工商基因,為江南地區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近代民族工商業呼之欲出。甲午戰爭后,國家積貧積弱,“實業救國”呼聲日漲。戊戌變法后,清政府開始采取一些發展工商業的措施,比如放松對民間興辦實業的限制,允許私人辦廠,江南地區的一批有識之士又一次看到并抓住了發展空間,近代民族工業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發展起來的。而無錫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從1895年楊宗瀚、楊宗濂弟兄創辦業勤紗廠,標志著無錫近代工廠的誕生,到眾所周知的楊、薛、唐、榮四大家族,在近代無錫歷史乃至中國歷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而這些民族工商業家身上無不深深鐫刻著江南人特有的勤奮務實、信守承諾、公平競爭、注重規則等精神,更可貴的是他們關心公益,回饋鄉梓,對發展家鄉的教育、醫療、交通等社會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隨著江南一帶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專業人員不斷在此聚集,財富(硬實力)也得到迅速增長。而門戶的開放尤其是十九世紀中期上海的開埠,江南士紳階層甚至平民得以睜開眼睛看世界,他們自己或者他們的子女有機會有條件走出國門,學習更多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因此也就有了這一帶盛產經濟學家的緣由。
綜上所述,大概可以看出,江南人的文化特質中的勤勉、堅韌、崇文、重商、精致、雅逸等文化基因和開放求新、明達致遠、精進圖強的文化精神,固然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但更是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這種人文特質為后世江南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軟實力”基礎。20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以無錫為代表的鄉鎮工業異軍突起,一批鄉鎮企業家秉承江南人特有的聰慧務實和堅韌,再一次抓住發展的機遇和空間,以“踏盡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歷盡千難萬險”的精神,闖出了一條鄉鎮企業的發展之路,再領時代之先。進入新時代,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江南文化和人文特質,也必將順應歷史潮流和世界大勢,繼續傳承弘揚其優秀的人文基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為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支撐。
(作者單位:無錫市民族宗教事務局)
【責任編輯: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