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知草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新的歷史時期,文化宣傳與引導成為目前信息傳播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報紙等傳統媒介作為主流文化的宣傳者與引導者,在推進地區社會文化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將主要立足于新的發展時期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宣傳的導向型要求,結合當前一些地區的文化發展現狀與信息傳播特點,著重以一些地區報紙的“文化民生”為探究點,對準當前地區報紙的“文化民生”理念實踐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西北地區報紙;“文化民生”理念;問題策略探究
“文化民生”是黨和政府親民、愛民政策的具體體現,也是“執政為民”的理念在文化上的具體反映。要做到文化惠民,就要做到“文化民生”“文化得民”,用文化提高修養,用文化服務人民。“文化民生”理念一定程度上說可以是“社會民生”的發展延伸,這是與我國的社會性質與文化理念密切聯系的,我國的國情是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國的文化發展具有不同地域性和多元性,同時我國的文化服務主體是廣大的人民群眾。[1]
穆青最早提出了“文化民生”理念,其結合了相應的新聞傳播報道實踐又統合了西北地區的文化特點,提出“文化民生”的理念通俗來說就是以新聞傳播的角度與專業方式,以人民群眾的生活為著眼點,看到西北地區群眾的民生生活,將適應西北地區的政策與文化進行因地制宜的落地改造,“用少數民族語言說好少數邊緣的故事”。
一、西北地區文化發展的重要性
西北地區文化民生發展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今天中國的現實國情下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從歷史上來看,西北地區的文化民生發展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
新中國成立初期,西北地區報紙在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政策宣傳教育和構建現代民族國家話語框架等政治任務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現代化的視角,用文藝“教育民眾,組織民眾”的同時反映西北地區的現實生活。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歷來始終關注中國西北地區文化發展,并通過報紙等手段加以推動。關注西北地區的文化發展是與我國發展的現實國情息息相關的。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新發展階段,站在新的歷史定位上,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可以看到的是,西北地區基于一定的地域與歷史性因素,其發展與我國當前社會實踐存在相應的差距,尤其是西北地區的文化與社會保障發展更是關乎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與社會穩定,更需要著重從民生的角度進行發展提升。
二、西北地區報紙傳播理念
報紙作為傳統媒介的重要代表形式,其出現的時間早,從《大公報》《申報》到《解放日報》《光明日報》《延安日報》等不同地區的主流媒介,最開始都是以報刊的形式在社會上發揮文化引導和政治引領作用的。基于一定的社會生活需要,大部分的西北地區的報紙傳播理念還是以服務當地民眾的生活為主。但是報紙的文字性傳播對于讀者的文化素質存在相應的門檻標準,因此我國目前對于西北地區報紙傳播的理念引導在于更加適應全國文化宣傳的主題,同時兼具地方文化落地的色彩。因此,從這個層次上來說,西北地區報紙的“文化民生”理念是適應了歷史發展潮流與社會實踐需要的信息傳播理念。
三、西北地區報紙的“文化民生”理念的相應思考方向
(一)黨性認知與“文化民生”內化融合
“文化民生”理念是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理念延伸而來的新聞專業主義精神,也是民生改善的關鍵領域,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促進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一定意義上說,新聞專業主義與“文化民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契合性。黨的政治理念與方向仍然堅守于為人民服務,目前西北地區限于經濟發展與地域發展的因素,報紙從業者的專業素養和政治意識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尤其是黨性認識。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工作的根本原則,要求新聞工作者堅持黨的領導,遵守黨的組織原則和宣傳紀律,宣傳黨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正確認識黨性原則,將其與“文化民生”理念相結合,并內化成為指導新聞工作的原則,才能完成新聞為人民服務的任務,推動西北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我國的新聞傳播事業自然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信息傳播事業,對于文化民生理念的落深落細落實來說,政治站位是第一要素,但是僵化地或形式主義地講政治并不是新聞事業的目的。為人民服務提供更加精準、有效、客觀、全面、實用的信息才是目地。
(二)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化建設
新聞傳播事業尤其是報紙的信息傳播工作,其本身存在較強的專業性限制,對于信息的選擇、核查、組織、撰寫、排版、發布、傳播等一系列流程都需要專業人員的專業考量與綜合審查,不能忽視的是目前我國西北地區大部分地區欠發達,經濟的發展落后導致其對于人才的吸引能力有所下滑,因此專業化的新聞傳播人才流入較少。[2]同時本地報紙的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也存在需要提升的地方。在當前媒體迅速發展和傳播方式和途徑有新的變化和挑戰的傳播環境下,與報紙的結合也是新聞媒體和工作者專業化的重要體現。西北地區的新聞工作者在堅守報紙這一重要輿論陣地的同時,更要積極開拓新媒體領域,打造報紙、社交媒體賬號、應用軟件等多手段組成的融媒體矩陣,增強新聞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引導力,增強自身專業化建設,要提高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水平,鍛煉他們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在傳統報紙信息傳播時代要求的信息采集、選擇、編輯等專業素養外,新媒體時代還要求新聞工作者具備設備操作能力以及網絡思維等新的專業素養。然而受經濟發展水平所限,西北地區的網絡技術發展水平往往低于東部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硬件設備的落后與不充足往往也會限制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發揮,一方面降低了對新聞從業人員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導致無法自主培養具備更高專業素質的新聞工作者。此外,報紙編輯部的革新也能體現出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養。由于新媒體平臺同報紙的新聞傳播和編輯邏輯存在差異,因此需要對報紙編輯部進行革新,將其與新媒體部門進行整合。在此過程中,需要新聞工作者之間通力合作,將傳統新聞報紙的專業性與新媒體部門的專業性相結合,促進雙方共同進步。
對西北地區的新聞工作而言,專業化建設是提升新聞工作水平的必經之路。需要注意的是,提升新聞專業性的最根本原因還是要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和為民服務意識,加強最新理論政策的學習,久久為功,日日做功,為西北地區文化民生事業提供幫助。因此,西北地區報紙應該注重自身專業化建設,將其與文化民生理念相結合,通過專業素養的提升為西北地區政策落地和民生文化環境改善提供助力。
(三)“群眾路線”與“民生發展”結合
“文化民生”的內核在于“民生”與“文化”的結合,可以看到的是當前我國的整體國家發展格局是“五位一體”的建設,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社會的發展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新聞事業正好處于多項業務交叉的地方,一方面在于新聞傳播事業是信息傳播的事業,除較高的政治性之外本身還帶有較強的文化性;另一方面在于新聞傳播的內容具有廣泛性,因此其可以較為巧妙地結合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生態發展的相關信息,因此新聞傳播事業的“文化性”是關鍵。同時目前我國文化事業要求靠近“民生”發展,民生問題關乎我國的社會穩定與團結,因此在西北地區,關懷西北地區的群眾生活,走好“群眾路線”是目前西北地區新聞事業發展需要踐行的理念。這要求新聞工作人員要更深更細地做實群眾性工作,走向田間地頭,與人民群眾進行相應的文化交流,真正做到“深入群眾,扎根人民”“吃百家飯,穿百家衣”。在深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進行新聞采集之外,也需要重視新聞的表現形式,在進行新聞的采集和傳播工作時,走好具有特色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與民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只有遵循群眾路線,深入群眾的生活之中挖掘新聞,并采取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式傳播新聞,才能夠提高新聞傳播的效果,推動文化民生發展。因此,西北地區新聞工作者需將文化民生的理念與群眾路線理念相結合,內化成為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以新聞服務群眾。
四、西北地區報紙的“文化民生”理念與實踐發展舉措
(一)強化政治理念
“新聞輿論宣傳工作要旗幟鮮明講政治”這是新聞工作的首要原則,目前我國的發展到了特殊的階段,尤其是西北地區的發展更是關乎我國整體社會發展的穩定與進程。關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團結和力量。對于文化事業核心的日報權威媒體的信息傳播來說,從業人員要確定的就是自己的政治素質要硬,因此筆者認為對于西北地區的日報“文化民生”理念而言,政治性是其必須遵守與堅持的首要任務。[3]筆者認為,需要對西北地區的權威日報社進行體制機制的相應完善更新,一方面強化思想政治的教育,定期開展相應的黨組會議與內部人員碰頭會,定期討論日報信息傳播的發展更新方向;另一方面則要對西北地區人員的政治素質進行定期考核,通過黨史學習教育與相應的“我為群眾辦實事”新聞文化活動幫助其內部的工作人員切身感受“文化民生”理念,強化政治操守,堅定政治方向。
(二)推進新聞“民生實踐”
實踐是認識的動力,也是認識落地的最終檢驗標準,尤其是對于文化傳播等事業的發展,“文化民生”理念最生動的寫照與落實就在于切實為人民群眾的生活服務。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的歷史時期,黨中央也制定了相應的扶持傾斜政策,推進西北地區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對于新聞傳播來說,最好的“文化民生”在于要推進相應惠民政策的普及,用更加適應西北地區人民理解的話語方式與語言進行傳播。我國的西北地區發展有其地域的特色,要進一步貼合其地域特點進行相應的信息普及,如對農活時間提示、土地政策優惠傳播、文化活動宣傳等,都要結合西北地區的特點以推進“民生實踐”的發展,最大化地發揮新聞傳播事業為民服務的功能。在此基礎上,新聞工作者的民生實踐不應止步于新聞事業。除去新聞傳播外,新聞工作者還以通過打造和運營融媒體中心的方式,與其他政府部門進行合作,在提供新聞信息、宣傳惠民政策的基礎上提供政府行政服務網絡窗口。此外,新聞工作者在進行宣傳活動外,更需要走好“群眾路線”,腳踏實地下基層進行采訪,傳播當地群眾的聲音,反映當地群眾的需求,完成新聞媒體信息傳遞的功能和使命,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實現新聞的“民生實踐”。總而言之,西北地區新聞工作者的“民生實踐”始于新聞,但不應終于新聞。[4]在當今新媒體的媒介環境下,新聞工作者能夠在更多更廣泛的層面推動文化民生發展,極大地增強了地方貧困群眾的發展內生動力,從而為西北地區社會進步提供助力。
(三)引入專業化人員隊伍
人才是最重要的生產力,人力資源是最活躍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對于西北地區的發展來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存在不足與滯后和專業人才流失的現象,筆者認為,推進西北地區文化事業發展,“文化民生”理念落地的關鍵在于專業化人才隊伍的搭建。主要可以從業務素質與新媒體技術等方面進行發力,一方面可以通過外來“輸血”的方式引入更多專業化與高素質的人才,以新生人員的“血液”來助推西北地區的新聞活力;另一方面要強化黨史的學習教育與民生理念和相應英模的宣傳,創建在新聞傳播領域內的趕學比優的氛圍,要進行“本地專業化的造血”,要在本地的日報人員隊伍中進行專業化隊伍的創設,可以一定程度地引入相應的專家進行講解,老同志發揮“傳幫帶”的作用,新同志強化學習,做好組織隊伍的整體化建設。在引入專業化人員的過程中,要注重西北地區自身特點,避免盲目引入外來人才和設備造成的“水土不服”。由于西北地區獨特的社會文化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當地群眾的生活習慣都各具特色,因此需要在引入專業化團隊和設備的過程中遵循“群眾路線”,以服務西北地區人民為首要任務,全面提升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實現當地新聞業專業水平整體提升。
五、結語
西北地區的經濟結構以資源型工業和傳統農業為主,工業和商業欠發達,導致西北地區在國內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相對嚴酷,導致人才引進受到了影響。西北地區的新聞傳播事業尤其是日報的新聞傳播事業關乎新時代我國經濟文化社會事業的整體布局與發展,在目前的戰略規劃上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當今我國傳媒業有了翻天覆地的革新變化,在新媒體的高速發展之下,西北地區的傳媒仍然由于經濟、區域發展、創新力、制度、現有資源等因素的制約而得不到更快的發展,遭遇了發展瓶頸。所以西北地區傳統媒體發展要結合“文化民生”是重中之重。媒體文化民生切實關系貧困群眾的脫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文化民生”的理念結合了我國的國家性質與黨的宗旨目標,是適應當前西北地區文化宣傳引導的目標方向的,推進“文化民生”理念的實踐落實需要在理念上、人才隊伍建設上、民生實踐上等多方面進行發力與綜合性的思考,同時不能忽視西北地區的地域特色與民生發展,最好的是可以結合不同西北地區的地域特色進行民生新聞事業的探索,方便西北地區文化事業與整體國家戰略布局的適應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路哲鑫.民族地區報紙的“文化民生”理念與實踐[J].傳媒論壇,2020,3(16):64-65.
[2] 陳鐘浩.民族地區報紙的“文化民生”理念與實踐分析[J].新聞傳播,2019(12):67-68.
[3] 何勝坤.民族地區報紙的“文化民生”理念與實踐[J].中國發展,2017,17(5):72-74.
[4] 周德倉.《西藏日報》的創辦與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在西藏的建立[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6(3):15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