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琦偵 孫甜
摘要: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當前,國家對于一次性塑料餐具的限制及要求愈加嚴格,甘蔗渣環保餐具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當前“白色污染”的嚴峻程度。但甘蔗渣環保餐具目前還是一種小眾產品,并不為大眾廣知。本文從當前國家限塑相關政策出發,研究了推廣甘蔗渣環保餐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還以融媒體視角分析了甘蔗渣環保餐具可以通過“電商+直播帶貨”的推廣方式、“融媒體+文創”的推廣方式等方面尋找突破點發力,助力甘蔗渣環保餐具的推廣,也可以促進來賓市當地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融媒體;媒體融合;甘蔗渣;環保餐具;推廣研究
基金項目: 本論文為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名稱:追求新“食”尚——融媒體時代對桂中地區甘蔗渣環保餐具的推廣,項目編號:202111546109。
繼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實施,至2020年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20年9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中國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續作出艱苦卓絕努力,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限塑令”的升級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決心,都體現著國家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視。
《意見》中對一次性塑料餐具做出了明確指示:到2020年底,全國范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相關城市、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2年底,擴大實施范圍。到2035年,地級以上城市餐飲外賣領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強度下降30%。因此,尋找新能源的可降解餐具是當前一件較為重要的任務。
甘蔗渣環保餐具正是其中一種新能源可降解環保餐具。2021年來賓市糖業工作會議指出,重點圍繞蔗渣漿環保餐具項目建設、制糖企業的深度重組、生物有機質再利用等工作,大力促進糖業全產業鏈的生產,延長發展環保餐具食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產品。
一、新能源可降解環保餐具——甘蔗渣環保餐具
2021年8月27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表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提出,到2021年6月,我國線上外賣用戶人數已達4.69億,同2020年12月相比增加4976萬,在各類調查應用中增速最為明顯。
外賣行業的蓬勃發展,隨之而來的是無法預估的污染問題。據調查數據表明,目前餓了么、美團、百度外賣三家,每天的訂單數量可達2000萬單。保守估計一單1只塑料袋0.06平方米,每天占可以鋪滿近170個足球場;按一單消耗1.5雙筷子算,則每天消耗3000萬雙一次性筷子,這些使用過的筷子可以串聯北京到上海7趟;每天的餐盒疊起來,能環繞國際空間站到地球3個半來回[1]。羅列出來的數字大得驚人,如何快速將塑料制品、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也是個難題。因此,尋找新的替代品已經迫在眉睫。一次性塑料餐具不易降解,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人們也在不斷尋找可以替代制作一次性塑料餐具的材料。根據目前的情況來分析,運用一次性環保紙質餐具來代替一次性塑料餐具是第一選擇,但這樣會砍伐大量木材,木漿的成本也在不斷地提高,這也是導致一次性紙質餐具目前沒有被市場廣泛運用的原因。
甘蔗渣作為與木漿同類的植物纖維材料,它的價格比木漿更低廉,彌補了木漿成本高的短板,也減少了對樹木的砍伐,與我國的環保政策和循環經濟要求相吻合。甘蔗渣可以從制糖廠等地獲得,原材料來源相對穩定,制糖廠可以對制糖后的甘蔗渣進行售賣,延長了甘蔗的產業鏈,增加了收益。市面上還存在著以玉米淀粉、秸稈為原料制成的植物纖維類環保餐具,但大量運用會對動物飼料的原材料供應造成影響。綜上分析,甘蔗渣是制作植物纖維類環保餐具的首選原料。
甘蔗渣一次性環保餐具比一次性塑料餐具耐高溫,不會在加熱后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更重要的是甘蔗渣環保餐具能在30-90天內完全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具有可堆肥、可降解性能。但是目前甘蔗渣環保餐具主要往國外銷售,國內較為少見。與甘蔗渣環保餐具相關的論述也很少。
即使甘蔗渣環保餐具有那么多優點,但它的知名度卻與它的優點成反比,也可能是因為它問世的時間較晚,所以它的知名度并不高。如何讓它進入大眾的視野,這值得我們思考。
二、搭乘融媒體時代的快車
“融媒體”的概念最早被提出是2009年[2],這一詞是由媒介融合(媒體融合)演變而來,國外學者率先探索了媒體融合領域,而國內學者對媒體融合的研究起步較晚。1999年,崔保國對媒體融合進行了最早的介紹。但對中國學界來說,媒體融合的真正概念被引入是2005年。它作為當今學界熱議的課題之一,目前并沒有被學者們一致認同的定義。蔡雯認為,媒體融合是由于科技不斷進步,催生了新的交互平臺,讓不同的媒體實現融合與溝通,在各個媒體之間,傳播的形式以及內容可以互相借鑒和使用。[3]欒軼玫指出,之前介質割裂的局面在融媒體時代發生徹底的改變,憑借新媒體的功能,每一家傳統媒體機構都可以同時運行多個介質,即都可以生產視頻、音頻、文字、圖畫等多樣的新聞產品。[4]本文認為,融媒體是將互聯網作為載體,將各個不同媒體所具備的特點進行充分融合,集多個媒體的特點為一體,從而產生的一種形式相通、資源互補、內容融合的新型媒體。這樣的新型媒體能夠同時具備各個媒體的功能,讓信息的傳遞更快、更多元化并且更具有趣味性,也更能滿足大眾不斷進步的審美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目前相關的建議已明確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這標志著我們正處于融媒體時代,并且正在向更深的媒體融合邁進。正是因為處在這樣的機遇之中,借助融媒體向大眾推廣,能讓人們更快了解和接受甘蔗渣環保餐具這一新興產物。
從“中央廚房”模式到如何打通媒體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代表著我國媒體融合行動進入了第二階段,也代表著長期處于行業邊緣地帶的縣級媒體終于有機會進入政策關注的焦點區域,獲得政策扶持的發展機遇。來賓市抓住機遇,武宣縣、興賓區融媒體中心先后掛牌成立,忻城、象州、合山三縣(市)融媒體中心在2018年12月29日成立;同年12月28日,金秀瑤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啟動;截至2018年12月29日,來賓市內4縣1市1區全部開始運營,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個縣級融媒體中心全覆蓋的設區市。
(一)“電商+直播帶貨”的推廣方式
互聯網迅速發展,4G時代更新為5G時代,新媒體已經漸漸替代傳統媒體,占領了主流媒體的地位。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興的購物方式,手段和技術也越來越成熟。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下,人們可以更加快捷地接觸到直播這種新媒體形式,當代人們的生活與直播密不可分[5]。隨著直播行業的發展,直播平臺和主播早已不是“一家獨大”的局面,淘寶電商、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各放異彩。而處于當前疫情常態防控的環境之下,大眾更加偏向于采取網購的方式,而直播間里的優惠力度往往很大,更加能夠激起大眾的購買欲,直播帶貨已經成為新的消費趨向。
目前,學術界和業界對于電商直播并沒有確切的權威性定義。“直播帶貨”是直播行業領域的細化,是一種媒體與營銷融合的新興產物。根據直播帶貨的特點,學者卓藍花認為,直播帶貨是基于直播平臺,主播運用直播形式向消費者展示商品并和消費者實現雙向的零時差互動溝通,使用多種方法影響消費者行為并刺激消費欲望的新型商業模式[6]。這樣實時的交互與形式多樣的刺激感受,能夠給消費者一種面對面交流的體驗,從而達到媒體與營銷融合的目的。
直播帶貨從進入大眾的視線以來,就給消費者一種物美價廉的印象。進入直播間的消費者,都可以領取優惠券,從而營造一種直播間的商品更便宜的氛圍。直播間里的主播與線下導購員不同,主播們通常都會詳細介紹產品的信息,讓消費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和判斷產品是否符合自己的消費需求。因此,制定適合的直播實施措施十分重要。
1.虛擬透明制作場景直播模式
大千世界,信息讓人們眼花繚亂,往往真誠才是打動人心的“必殺技”。甘蔗渣環保餐具作為一種新興產物,人們對它充滿好奇,也會充滿質疑。將直播間還原到制作車間或工廠里,配合直播間直播主播的詳細且實時的介紹,把制作的步驟直觀展示在消費者面前,不僅打消了消費者對甘蔗渣環保餐具的疑慮,也為更多消費者科普了相關的知識,還增加了直播的趣味性和消費者觀看直播的沉浸感。“原生態”的場景,零時差交互為輔助,實時對話的彈幕交流互動,能讓用戶得到第一人稱陪伴式的臨場感受,獲得身臨其境的體會,從而刺激消費者增加購買意向。[7]
2.以積極情感刺激消費者購買沖動
在進行直播時,制定適當的促銷策略,可以有效刺激消費者,從而產生購買欲。設置特價產品,限時或限量銷售,倒計時上架,此類操作可以使消費者處于興奮活躍的狀態,通常會忽略這個產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非理智地購買。發放大額優惠券、買一送一、多買多送等方式也是采取了上述原理,以促進消費者進行購買。
3.多平臺多角度直播
直播平臺早已不是“一枝獨秀”的狀態。目前,各個直播平臺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形勢,淘寶電商、抖音電商,快手電商、京東直播、小紅書等平臺各有特色,如何抓住每個平臺的特點,把握流量密碼,其中大有學問。
淘寶電商采取短視頻加直播的雙核模式,讓內容連接用戶與服務,因此,在淘寶直播應注重如何完善直播以及短視頻內容;抖音平臺是近年來新晉大火的短視頻平臺,以年輕人為主要消費群體。博主大V在視頻里推薦、掛小黃車、主頁櫥窗帶貨等都可以先積攢知名度,而后可以在自己的直播間,抓住主要消費群體的心理進行直播。快手平臺也是一個爆火的平臺,快手主張以沉浸式體驗給消費者不同的購物體驗,還推出了快手小店為用戶打造更好的體驗。合理利用快手小店,將直播間以沉浸式的方式呈現給消費者,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二)“融媒體+文創”的推廣方式
隨著人們思想的轉變,人們不再只是滿足于物質上的需求,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更是飛速增長。“故宮”系列文創產品的爆火,印證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產品的有機結合十分受大眾的青睞,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更愿意從生活中的產品獲取傳統文化知識,也會傾向于將這些優秀文化去推廣。甘蔗渣環保餐具的表面空空如也,正是它可以和優秀文化結合成為文創產品的優勢所在。廣西本土有著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兩者碰撞,運用“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視、客戶端)、抖音、小紅書等多個平臺聯合推廣,不僅宣傳了甘蔗渣環保餐具,也對外推廣了廣西的優秀文化。廣西擁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樣式眾多,其中包含民族節日、民間文學、傳統手工藝、民間音樂藝術等。聚焦來賓市,當地也蘊含著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瑤族黃泥鼓舞、武宣盤古節、瑤族織繡技藝、象州彩調、壯族師公戲等。如何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近年來熱議的話題,在甘蔗渣環保餐具表面印刷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字介紹、圖畫、標語等不失為一種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妙計。不只是可以將來賓市的非遺文化印刷在餐具本身,還可以發展為印刷廣西甚至全國的非遺文化。合理利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讓非遺文化“活”了起來。還可以運用此方法宣傳來賓市“天下來賓,來者上賓”的理念,以此帶動來賓市文旅行業發展。來賓市融媒體中心建設初見成效,借助當前所具備的條件宣傳甘蔗渣環保餐具也可以為日后發展積累一定的經驗。廣西三月三申遺成功,借助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宣傳與民族文化相關的非遺,可以獲得更多人關注。還可以結合一帶一路、東盟博覽會等渠道,將甘蔗渣環保餐具推向國際大舞臺。
三、結語
甘蔗渣環保餐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次性環保餐具的未來,融媒體時代則為它和大眾之間搭建了一座更便于溝通的橋梁。現在的信息主要是以碎片化的方式進行傳播,融媒體的多種傳播方式,能夠更好更全面地讓現在還不為多人所知的甘蔗渣環保餐具走進千家萬戶,也為我國的環保事業作了一份間接貢獻。甘蔗渣環保餐具能否被大眾接受還是一項長期工作,目前,來賓當地的融媒體還處于成長階段,發展還不夠充分,傳播影響力不夠大,來賓融媒體自身實力有待提升,能否成功讓甘蔗渣環保餐具走進大眾視野仍需努力。如何在這樣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里,更好地將甘蔗渣環保餐具和融媒體相結合,我們還需要在融媒體自身的發展探索與傳播影響力中尋找突破和平衡。
參考文獻:
[1] 柏文學.一次性餐具污染引圍觀,標準助解圍[J].標準生活,2017(10):74-77.
[2] 高鋼,陳絢.關于媒體融合的幾點思索[J].國際新聞界, 2006(9):51-56.
[3] 蔡雯,王學文.角度·視野·軌跡:試析有關“媒介融合”的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9(11):87-91.
[4] 欒軼玫,楊宏生.從全媒體到融媒體:媒介融合理念嬗變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7(9):28-31.
[5] 邢毓雯.消費主義視域下網絡直播帶貨現象的文化反思[J].新聞研究導刊,2020(18):7-8.
[6] 卓蘭花.新媒體環境下直播帶貨對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及機制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21.
[7] 宋雨惠.農產品直播帶貨的整合傳播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