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妍 劉益杉 劉焱
摘要:融媒體時代,受眾被垂直細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傳播需淡化媒體人和受眾的界限,在傳受雙方一體化的新理念之下,借助多平臺直播、多平臺大數據、“網紅+流量IP”和“AI+5G”的途徑,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傳播影響力。
關鍵詞:融媒體;創新策略;電視民生新聞節目
基金項目: 本文由2021年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融媒體傳播策略”資助,項目立項編號:SY202131。
融媒體時代下,隨著新媒體的不斷涌現,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而且也更傾向于通過自己感興趣的方式自主獲取信息。為迎合時代的需要,電視新聞也應該順勢而上,有效融合網絡媒介與電視新聞,利用新媒體平臺積極轉型,對傳統電視新聞的傳播方式、傳播內容進行革新,對多樣化信息進行更好更快捷的傳播,以擴大傳統電視新聞的影響力,擴大電視新聞對人們的吸引力。
一、多平臺直播互動——營造臨場性的傳播體驗
在智能傳播時代,直播作為一種全新的話語形態滲透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平臺的直播途徑逐漸成為受眾了解社會生活的空間延伸,相較于傳統的新聞直播形式,多平臺實時直播,不僅能第一時間對新聞內容進行真實呈現,更增強了與觀眾的互動性,給觀眾帶來親臨實地的體驗感。
(一)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傳播平臺應該多元化
在媒體融合的語境下,應充分利用融媒體平臺的優勢,在電視端、PC端、移動端等各大網絡平臺同步直播推送民生關注節目,多平臺聯動使節目受眾范圍擴大,形成民生權威信息、民生服務發布的融媒體傳播矩陣。[1]例如,上海廣播電視臺推出的全國首檔融媒聯播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民生一網通》,節目自開播以來便實現了在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上海新聞廣播、看看新聞、快手等試聽端、移動端同步直播,觀眾可以通過多平臺實時了解民生咨詢和政府服務工作。黑龍江都市頻道民生新聞節目《新聞夜航》在西瓜視頻、好看視頻平臺開通直播賬號,觀眾通過輸入直播間號進入觀看,節目組實時更新節目內容“哈爾濱愛心車隊送考路”“唱支山歌給黨聽”都是時下民生熱點。河北電視臺都市頻道《都市印象》在節目設置上以電話“連線”為互動手段,采用錄播形式制作節目,在對市民關心的城市公共設施建設情況、重大民生活動、社會熱點事件、突發性民生新聞事件等內容進行報道時,將更多的有價值的第一手信息傳遞給觀眾。
(二)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應加大實時直播在節目中的比重,使觀眾有機會第一時間透過第一現場看到民生事件全貌
從節目信息傳播效率上來看,民生新聞節目時效性和現場感直接影響受眾觀看熱情。可以借助融媒體的便捷,運用新媒體技術將現場“植入”節目中,對于重大活動、民生問政、服務民生等關心度高、參與感強的主題進行直播,從而實現重大事件或最新動態的核心過程的同步呈現。
例如,河南廣播電視臺民生頻道《小莉幫忙》在以往常規直播的基礎上策劃一場時長9小時的實時直播,全過程呈現受助者的感人故事,觀眾通過節目的實時直播實現對受助者的“云陪伴”,得到好的觀看體驗。石家莊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的《民生關注》在新聞追蹤版塊插入對事件的實時直播,記者將新聞現場實況第一時間傳入導播臺,節目組實時播報民生新聞事件的進展始末,為受眾帶來及時性跟蹤報道。
(三)電視民生節目應該加大與受眾的實時互動
新聞節目直播過程也需多元互動,搭建起與觀眾零距離溝通互動平臺。[2]在融媒體語境下,彈幕、微信留言、二維碼等平臺互動形式的產生對觀眾主體意識起到鼓勵作用,這些新型互動方式打破了節目與觀眾之間的壁壘,降低了互動門檻,任何收看該節目的人都可以發送,節目制作者、節目文本、觀眾之間存在著一種對話和交流的關系,這簡單的環節連接了信息的發送者和接收者,使他們之間產生了良好的互動,充分發揮受眾手中的手機,使其成為節目直播輸入信號源,受眾發來的互動信息、節目組搜集的熱門問題等,均可通過屏幕彈幕或演播間的大屏等多種形式實時顯示,主持人、嘉賓實時互動反饋,增強了傳播效果。例如,黑龍江都市頻道民生新聞節目《新聞夜航》充分發揮黑龍江電視臺新建成的SP短信平臺的作用,在節目中設置與觀眾互動的環節,觀眾可以通過短信的方式直接參與到節目中來,節目組就觀眾所提的民生問題進行及時整理,做成滾動字幕逐條展現在大屏幕中并針對提問實時反饋。石家莊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的《民生關注》在節目播出過程中通過短信、電話等平臺,接受市民對直播新聞的反饋信息,加強了與觀眾的雙向互動。同時在節目直播當中利用4G網絡技術,實時設置觀眾感興趣的“話題版塊”,觀眾可通過手機端或其他平臺上與節目組互動,互動信息可以在電視多個網絡平臺推送,增加節目與城管、環保、物價服務熱線交流聯動,針對聽眾反映的突出問題通過直接對話的形式為受眾解答,大大提升觀眾參與,豐富節目內容。
二、多平臺大數據——打造有思想深度的傳播內容
在融媒體時代下,“內容為王”依舊是不變的真理,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普及為節目帶來了強大信息流通和數據分析能力,網絡平臺、短視頻逐漸成為連接群眾和節目的信息載體,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應緊密依靠融媒體云計算,充分發揮民生大數據價值,通過多平臺監測民生熱點關鍵詞,利用短視頻滿足碎片化的傳播需求。
(一)利用數據畫像,精準抓取社會民生熱點,節目內容隨熱點而動
通過融媒體資訊平臺,節目組可以根據觀眾在各平臺對民生資訊的點播和論壇討論度,將各個端口的觀眾對民生信息瀏覽點擊量匯總,通過云計算大數據分析,大數據處理及時抓取民生熱點,獲取受眾的話題瀏覽量,發掘潛在的社會熱點問題,并與網民、記者和主持人一同對熱點新聞事件進行篩選討論,熱點內容當天同步播出,及時處理和解決群眾關切,實現由傳統的民生熱點被動獲取到主動抓取的轉變,豐富節目內容,講好民生故事。以天津“津云”全媒體融合平臺為例,“津云”平臺融合了眾多主流媒體的優質資源,實現了傳統節目系統與新媒體素材的信息共享和數據采集。“津云”中央廚房作為融媒體新聞生產指揮調控中心,可在全網實時監測民生熱點關鍵詞,通過大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精準抓取節目內容熱點。天津廣播電視臺依據“津云”融媒體中心的大數據,對受眾主動參與討論、點擊率、關切度高的高頻詞進行篩選,使節目內容隨熱點而動。
(二)利用多平臺融媒體矩陣,主動開展節目熱點選題征集
順應融媒體時代語境,電視民生節目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平臺開展選題征集,根據受眾反饋,及時捕捉新聞熱點,獲取民生新聞進展情況,精準篩選出觀眾感興趣的話題,并據此尋找線索內容進行報道,從而有效提高民生新聞內容質量。例如,江蘇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直播南京》每天在新浪微博上發布一個民生話題,并在微博端設置投票窗口,收集受眾對熱點選題的意見反饋,當日在微博平臺公布投票結果,將篩選出的熱點話題在節目中呈現,欄目民生線索的征集量比之前明顯增多,從而為節目的良好傳播效果奠定了基礎。以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新聞坊》為例,節目通過開設微信公眾平臺進行選題征集和受眾投票,不僅為節目內容的選取提供了源源不斷來自市民生活的新聞素材,更是為節目編排隨輿情而動提供了可能,同時,依據受眾關心的不同話題,及時調整相應的內容版塊,使欄目版塊內容定位更加精準。《新聞坊》在設置上開設“城市晚高峰”黃金版塊,討論內容由市民根據話題清單投票選出。“城市晚高峰”作為一個開放式的熱點話題征集版塊兼具新聞性和關注度。
(三)利用短視頻,市民變身為記者
融媒體時代,受眾不再是單純的信息被動接收者,而是民生熱點事件的“見證者”,節目組可以將觀眾化身為民生情報提供者,為節目提供自己所拍攝的短視頻,使節目組掌握第一手民生新聞資訊,豐富了節目報道形態,也方便了后期精選、凝練、拆條后,第一時間在抖音、快手等多平臺發布,滿足受眾碎片化時間觀看需求,不斷擴充受眾人群,讓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變為品牌“流量收割機”。
例如,廣西興安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的民生節目《新聞零距離》將鏡頭對準民生萬象,節目開設以短視頻為主的《睛彩視界》版塊,向社會各界廣泛征集民生短視頻,鼓勵觀眾拍下身邊的突發事、新鮮事。河北電視臺公共頻道民生新聞類欄目《新聞6號線》在節目內容設置上涵蓋了社會輿論監督,群眾生活服務熱線、突發新聞事件應急響應等方面,節目采用錄播方式進行,將觀眾手中拍攝的一個個獨立視頻內容,通過“兩微一端”的傳播矩陣,在節目中推出了“今天我主播”版塊,請普通觀眾或事件當事人做主持人,講述正在發生的民生事件,當事人和欄目專業團隊完成拍攝,以第一視角拍攝民生事件,讓當事人——事件旁觀者成為民生新聞的講述者和線索爆料人,使節目內容更具代入感,擴大觀眾范圍,增強觀眾黏性。
融媒體時代,許多民生新聞節目開始借助互聯網平臺擴大宣傳,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民生休閑頻道推出的民生新聞節目《1818黃金眼》在節目內容運營上突破傳統,牽手B站(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抖音等平臺、推出全新版塊《抖音快新聞》,結合短視頻、微博短消息、彈幕等流行文化,順應當下受眾碎片化、快餐式的觀看需求,通過改變節目話語方式調整節目受眾群、以“接地氣”的畫風貼近群眾,受到年輕人追捧,提高節目知名度。[3]
三、“網紅+流量IP”——打造民生新聞節目新業態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通過邀請打造流量IP主播,邀請正能量的網絡紅人,不斷為節目擴充受眾粉絲群,增強受眾黏性,逐漸形成節目的“強IP”“網紅主播”效應,為節目增加人際傳播的軟性特征。
(一)流量IP跨界主持,為節目線上線下引流
在融媒體時代,人物IP被引申為自帶流量的人在其專業領域成為標志性的符號,其自帶光環和流量,被受眾所接受。不同于網紅,人物IP更專注于一個領域的專業知識,通過持續的知識內容輸出獲得粉絲青睞。
例如,浙江電臺民生節目《城市私家車》節目主持人張曉北憑借一則怒懟汽車店經理幫消費者維權的視頻在網絡走紅,爆款視頻引發熱度后,張曉北被受眾賦予“很剛的主播小姐姐”“專業主播”的標簽成為自帶流量的人物IP,為節目吸引了一大批粉絲受眾,其憑借主播專業魅力,提高節目收視率。
(二)電視臺主持人+正能量網紅達人,豐富了節目報道形態,逐漸形成節目的“網紅”效應
在保證電視臺主持人、出鏡記者專業權威形象的基礎上,主持人可以以新穎的面貌示人,淡化媒體人和受眾的界限,同時在節目的相應版塊、合適內容中引入正能量大V、網絡紅人參與,滿足受眾奇觀化的觀看需求。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各大傳播平臺為迎合青年受眾群體,以視覺為主導的思維方式,紛紛選擇以快速、奇觀化信息輸出方式,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可以將這種趨勢轉化為節目的文化動力,打造民生節目視覺文化的繁榮期,對內容和形式適時進行調整,可利用電視內容首發,采用抖音網紅、微博大V等正能量網紅,多平臺同步推送,形成民生權威信息、民生服務發布的融媒體傳播矩陣,提升節目影響力。
四、“AI+5G”——助力人機協同式短視頻創作
在融媒體時代下,信息的傳播方式趨于碎片化,這要求新聞媒體要以移動優先,從“線性報道”中挑出用戶關注的重點、生產碎片化內容,滿足觀眾的碎片化傳播需要。隨著短視頻對主流市場的逐漸占領,在融媒體時代下,人工智能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新聞短視頻中,AI、5G等新技術的成熟,助力了高質量短視頻的文本生成、素材剪輯和傳播,在當代新聞生產的語境下,新聞生產者越來越能感知到智能化對新聞的影響,新聞工作人員和計算機、智能設備達到密不可分的程度,使得視頻創作呈現出人機協同的發展態勢。
新聞短視頻的制作實現了對傳統新聞內容的再生產,而AI智能工具箱,使得短視頻制作更加便捷準確。AI“智能創作機器人”可以在原有新聞的基礎上,結合聲音、畫面和文本等呈現方式,對新聞短視頻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創新制作,帶給觀眾更強的代入感,也讓新聞內容更加出彩。節目工作人員可以采用穿戴式設備拍攝畫面,實現音畫信息同步采集,并利用AI 將現場音頻識別成文字,通過點擊所需文字自動截取相關信息,添加浮動字幕,工作人員還可以運用AI智能工具完成新聞短視頻包裝,添加片頭片尾營造動人效果,并通過能保證速度和帶寬的 5G 信號向后臺進行傳輸,經工作人員審核后,第一時間在各大網絡平臺同步發布。
五、結語
采用AI輔助短視頻剪輯,代替了原本需要人工結合看、聽、寫等高強度技術操作,可以幫助新聞生產者第一時間完成新聞短視頻的制作和發布,滿足人們對新聞內容碎片化報道需求,實現新聞價值和傳播效果的再升級。
參考文獻:
[1] 張文靜.融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創新傳播策略研究:以《民生直通車》為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2] 許盛偱.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的創新與發展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3] 彭曉蔚.電視民生新聞媒體融合研究:以《1818黃金眼》為例[D].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