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政府參事室調研組
摘? 要? 江蘇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打贏種業翻身仗是關鍵。江蘇現代種業發展在取得諸多成效的同時,既存在諸如糧食作物種子與國外品種存在差距、經濟作物宜機化品種短板突出、部分蔬菜種子和畜禽良種嚴重依賴國外引進等“卡脖子”難題,也面臨種業創新支撐體系有待完善、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不足、種業創新發展的裝備支撐不足、適合于機械化生產的專用品種培育滯后、種業企業綜合實力不強等重點與難點問題。為加快推動江蘇現代種業創新發展,建議加大種業創新投入,加強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聚力開展重點種源協作技術攻關,加強種業創新裝備研發,加快培育壯大種業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 現代種業;創新發展;重點難點;江蘇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加快現代種業創新發展,打好打贏種業翻身仗,是江蘇深入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筑牢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根基的關鍵支撐。調研組通過赴省農業農村廳召開調研座談會,赴鹽城、蘇州等市進行專題調研,并函調山東、黑龍江等省份現代種業發展經驗和做法,在此基礎上形成江蘇省加快現代種業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全省現代種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1.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能力明顯增強。經過多年努力,江蘇堅持分類保護和安全保存相結合,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不斷完善。目前,江蘇建成省以上農作物種質資源庫11個,建成全國品種最多、規模最大的國家級地方雞種、水禽品種活體基因庫。保存農業動植物資源6.8萬份,占全國11%。通過建立省級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平臺,篩選出一批抗病、抗逆、優質特色種質資源,并且部分地方特色資源優勢正轉化為產業優勢。
2.種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產學研合作攻關機制初步建立,科研教學單位與所辦種業企業實現“種企分離”,省內20多家科研育種企業參與國家和省重大項目攻關。建成一批國家級和省級農作物、畜禽、水產等重大種業創新平臺,省南繁南鑒科研育種基地、國家植物新品種測試徐州中心的規模和設施水平全國領先。尤其是優良食味粳稻、抗赤霉病小麥、糯玉米、甘藍、西甜瓜等作物育種全國領先,河蟹、青蝦、紫菜等新品種選育應用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
3.種業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江蘇種業企業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目前擁有國家級農作物育繁推一體化企業6家,全國農作物種業50強企業7家,蔬菜種業20強企業2家。11家種子企業銷售收入過億元,前十位企業銷售額占比超過10%,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企業商業化育種能力顯著增強,設立省級品種研發工程技術中心等產業創新研究機構,組建培養了一批自有科研核心團隊和育種帶頭人,審定品種占比超50%。
4.良種保供能力明顯增強。全省農作物良繁基地面積達到150萬畝,省內多個市縣被認定為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和國家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家禽生產良繁體系供種率達到95%以上,國家級和省級水產良種(繁育)場80多家。現有一定規模的設施園藝工廠化育苗基地100多個,并建有各類花卉市場近200家,種苗供應能力顯著提高。種子質量檢測及包裝能力逐步完善,基本形成覆蓋全省、分工明確的種質檢測體系。
5.種業監管治理能力明顯增強。種子市場秩序根本性好轉,建立省級種子市場督查安防機制,全省種子質量抽樣合格率穩定在99%左右,重點品種真實性抽查符合率達到98%以上。出臺了一系列種業規范性文件,讓監管有章可循。全面實施放管服改革,推動種業監管逐步向事中、事前轉變。
二、部分種業存在短板乃至“卡脖子”難題
1.糧食作物種子與國外品種存在差距。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能實現完全自給且有競爭力,但自育品種與國外品種存在品質差距。例如,雖然南粳46等食味品質能夠與越光相媲美,但多數粳稻品質與日本越光還存在一定差距,品種選育方面的技術專利國外保護強度高。小麥品種表現為強筋不強、弱筋品質不穩定,同時小麥品種赤霉病抗性有待提高。玉米種子基本自給,而且抗逆性強、穩產性好,差距主要體現在熟期晚、不耐密植、籽粒脫水慢,尚沒有自育的適宜機械化粒收品種,缺乏青儲專用品種和有特色功能玉米品種。
2.研發適宜機械化經濟作物種子的短板突出。大豆單產較美國低30—50%,且沒有實現高蛋白和抗性等方面聚合育種。油菜和花生品種難以適應機械化,油菜主要缺少滿足機械化生產及耐遲播和早熟的優質資源;直立型花生品種尚不適應大面積收獲機械化,且專用型品種區域化布局遠未形成特色。芋頭和山藥主要是種質資源積累不足、資源的性狀鑒定研究不夠,育種技術研究滯后、育種效率低。
3.蔬菜種子提升自主率面臨較大壓力。雖然蔬菜國產種子市場占有率已有一定提高,但整體提升蔬菜品種自給率、降低對國外種業依存度方面仍任務艱巨。茄果類蔬菜中,如高品質櫻桃番茄主要以國外品種為主,高品質牛角型辣椒品種以日本和荷蘭的品種為主,越冬茬茄子國產品種產量和抗性有待提升,目前生產中尚無可以替代進口品種的國產品種。江蘇省食用菌新品種創制上受制于國外菌種公司,如金針菇90%以上工廠化企業使用日本進口菌種,雙孢菇工廠化栽培技術和菌種則基本來自歐美國家。
4.部分畜禽種業市場占有率偏低。江蘇是我國畜禽遺傳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并且利用地方畜禽遺傳資源優勢,結合市場多元化消費需求進行了多個本地品種選育和開發利用,但是將遺傳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不足。比如,江蘇省地方豬種資源豐富,梅山豬、二花臉豬、淮豬等聞名世界,但是存在生長速度慢、飼料轉化率低、瘦肉率低的缺陷,導致市場占有率僅有15%;本地山羊品種面臨消失的危險,白羽肉雞全部為進口品種。總體來看,占據全省畜牧生產主體地位的生豬、白羽肉雞、蛋雞等主要畜禽,其良種嚴重依賴國外引進。
三、江蘇加快現代種業創新發展的重點與難點
1.種業創新支撐體系有待完善。育種體制機制創新與產業、時代發展不適應,育種基礎研究與應用脫節,國家級創新平臺和領軍團隊數量較少。同時,種業創新資源分配不均衡,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導向下,長期以來種業創新資源主要集中在水稻、小麥等大宗糧食作物上。水稻、小麥等每年審定的新品種較多,但同質化現象嚴重,突破性、引領性品種較少。其他作物的創新資源支持相對薄弱,限制了品種創新能力的提升。
2.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不足。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機制不健全,地方特色品種的保護能力亟待增強,已有資源保存相對分散、共享共用率不高。種質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資源鑒定評價和具有重大育種價值基因發掘和利用滯后,具有重要育種價值的關鍵基因,如抗性、品質等性狀的關鍵基因缺失,資源優勢不能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
3.種業創新發展的裝備支撐不足。一是現代化的育種方法、手段和裝備比較少,創造變異和表型鑒定的手段相對比較單一,種子無損檢測技術與裝備相對落后,高質量、高效率的種子干燥設備、田間管理傳感器件和數據采集設備主要依賴進口。二是種子丸粒化技術與裝備相對落后。丸粒化加工設備投入較少、加工工藝不完善,研發單位與種衣劑和肥料等單位脫節嚴重。三是蔬菜種苗工廠化裝備水平相對落后,與蔬菜種植發達國家和國內山東等蔬菜大省存在差距。
4.適合于機械化生產的專用品種培育滯后。促進農機農藝融合、設施裝備與養殖工藝融合,推進品種、種養方式與裝備設施相適應,是進一步提升農業全程機械化的關鍵。從品種來看,在蔬菜、茶果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如2020年全省蔬菜機械化綜合水平為46%左右,關鍵制約因素在收獲環節,除運輸能采用一些裝備外,收獲基本是人工,這其中最關鍵是品種不適合機械化收獲。
5.種業企業綜合實力不強。種業企業創新能力不強,主體地位不突出。具備商業化育種能力的種子企業不足10%,多數種子企業實力弱,且同質同向競爭明顯,企業利潤率低且投入的研發資金和力量不足。同時,種業產業集聚度不高,缺乏“航母型”領軍企業和“隱形冠軍型”特色優勢企業,缺乏類似深圳華大基因、長沙華智生物等具有全行業影響力的種業高科技平臺型企業。
四、推進現代種業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1.加大種業創新投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一是加強省級種質資源保護投入。根據國家統一布局,加快江蘇種質、微生物資源庫以及特色專業庫建設,夯實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的基礎。二是強化現代種業創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整合現有品種改良中心、育種創新中心以及重點實驗室,打造南繁硅谷、南京農創園等一批省級種業創新平臺。構建分子設計育種、種業大數據等共享服務平臺,建立規模化、專業化、智能化的表型精準鑒定平臺和高通量基因型鑒定平臺。三是優化創新資源分配。加強對非主糧作物的種業創新資源分配,理順研企關系,增加對企業的種業創新科研經費投入,探索省級國有農業科研機構中的種子研究機構進行整體轉企,鼓勵包括有職務的種子科技人員領辦創辦企業。
2.聚力開展重點種源協作技術攻關,破解種源“卡脖子”難題。一是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建議組建江蘇種業創新聯合體,圍繞材料創制、品系改良與新品種培育等創新鏈關鍵環節開展聯合攻關,重點突破主要動植物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精準智能設計育種等技術攻關。二是加強動植物重大新品種培育。聚焦蔬菜、畜禽、特色水產等部分高度依賴國外品種的領域,以及與國外品種存在顯著品質差距的領域,加強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和深度開發利用,加快優質、高效、抗病、高產新品種選育,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和較大市場占有率的種業科技成果。三是加強適合機械化生產的專用品種研發。以優質多抗、熟期配套、功能營養、設施專用、省力化、宜機化等為主要目標,按照農機農藝融合的模式培育適合機械化生產的專用新品種。
3.加強種業創新裝備研發,為種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一是構建現代育種裝備體系。重點是加大育種環節現代質量檢測裝備的研發,開展田間育種環境、各種生產性狀傳感器的研發,推進種子干燥技術與裝備研發,加強適合機械化生產的專業品種的配套設備研發。二是加大丸粒化技術與裝備研發力度。借鑒、吸納國際先進經驗,優化改進包衣丸化系統中的機械結構,推進自動控制系統、離心式丸粒化加工裝備以及丸化包衣機配套宏觀系統的研發。三是構建智能化標準化育苗體系。著力在關鍵環節、重點裝備上優先研發、率先突破,完善工廠化育苗技術體系與配套裝備。
4.加快培育壯大種業企業,提高種業企業競爭力。一是打造領軍型種業企業。推動企業并購重組、強強聯合,優先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全國種業骨干企業,打造大而強的領軍企業、專而精的特色企業,努力培育能夠在主板上市的種業企業。二是支持重點企業育種。大力扶持種業科技型企業,鼓勵重點企業建設現代商業化育種創新中心。三是加大對重點種業企業的支持。鼓勵重點種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共建新型研發平臺,承擔國家和省級重大科研項目。落實“放管服”、稅收減免、金融扶持、黑白名單等政策舉措,推動人才、技術、資源等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
5.加強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增強良種試驗推廣體系建設。一是建設省級良種繁育基地。按照農作物、畜禽、水產優勢區域布局和生產實際,以優勢種業企業為主,建立一批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和機械化的省級良(擴)繁基地,提高基地基礎設施配套水平。二是加強良種試驗推廣體系建設。提升改造現有品種區域試驗站、性能測定站,提升良種測試評價能力,建設新品種展示評價中心,健全全省、市、縣三級品種展示評價推廣體系、質檢體系。三是加強品種權保護。加大原創性品種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種業市場監管,有效保護品種權人和授權企業合法利益。加強數字種業建設,建設現代種業大數據平臺,提升管理服務效率。
參考文獻:
[1]崔寧波,蘭惠.種業育種創新保障我國食物安全的制約因素與突破思路[J].中州學刊,2022(6):28-37.
[2]鄧巖,陳艷娟.種源“卡脖子”問題的識別、成因與破解路徑研究——以農作物種子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2,43(1):20-28.
[3]都昌禮,蔡瑞林.江蘇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思考[J].江蘇農村經濟,2022(7):16-18.
[4]靖飛,崔譽文,王玉璽.推進我國農作物種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種子,2021(10):141-148.
[5]李登旺,仇煥廣,張世煌,等.中國種業發展的國際比較與改革思路[J].世界農業,2016(9):162-168.
[6]李國英.國家糧食安全視角下中國種業安全隱憂及商業化發展路徑研究[J].改革與戰略,2022(2):116-125.
[7]毛長青,許鶴瀛,韓喜平.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的意義、挑戰與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21(12):137-143.
[8]王平.我國種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及對策探析[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21(11):7-16.
[9]辛翔飛,王以中,林青寧,宋金波.我國畜禽種業發展形勢及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22(7):52-63.
[10]薛艷鳳,周慧,沈琨侖.在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中貢獻種業擔當[J].江蘇農村經濟,2022(7):14-15.
[11]楊時云.奮力推進新時代江蘇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江蘇農村經濟,2020(5):6-10.
[12]俞衛東.以種業創新夯實鄉村產業振興基礎[J].唯實,2022(4):9-12.
[13]趙涵,袁娜.激發江蘇種業強“芯”活力[J].群眾,2022(10):32-33.
(調研組組長:包宗順系江蘇省政府原參事、江蘇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博導;調研組成員:侯立軍系江蘇省政府原參事、南京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原院長、教授、博導;徐小躍系江蘇省政府原參事、南京圖書館原館長、南京大學哲學系原主任、教授、博導;張泉系江蘇省政府參事室原特聘研究員、江蘇省住建廳原巡視員、研究員級高工;張立冬系江蘇省社科院財貿所所長、研究員;趙錦春系江蘇省社科院農村發展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