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臘仙 郭雪超
摘要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提升城市全要素生產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常州作為長三角地區重要城市群中的一員,要加快數字經濟發展,需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深度融入“數字長三角”,實現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關鍵詞常州;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數字經濟已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一種全新經濟形態,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與傳統制造業的融合發展,數字經濟正成為重要的新增長點。2022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內城市紛紛就此進行謀劃布署,蘇州、無錫更是在今年春節前后召開全市大會進行專題部署,進一步加快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戰略機遇的步伐。常州數字經濟發展已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但也面臨不少亟需提升的短板,迫切需要打造獨具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模式,構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一、常州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優勢
在發展數字經濟“藍海”的賽道上,近年來,常州堅持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雙輪驅動,通過提升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深化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與制造業融合,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不斷升級。
(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國領先
數字基礎設施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近年來,常州加快部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動5G移動通信和千兆光網協同發展,不斷夯實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的網絡“基石”。目前,全市已開通5G基站11569個,實現城區及重點鄉鎮、主要旅游景區5G信號連續覆蓋,重點園區、企業5G信號覆蓋率超80%;5G終端連接用戶快速增長,達203.95萬戶,每萬人擁有5G基站達21個,位居全省第二;“5G+遠程重癥監護醫療健康應用”等4個項目獲工信部“5G+智慧醫療”應用試點示范項目。
(二)數字產業集群化發展態勢穩步構建
集群化發展是提升數字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抓手。目前,常州已建成長江智能制造研究院、航天云網、華為云創新中心等優勢明顯的一批重要平臺,擁有省級以上智能制造領軍服務機構18家。常州大數據產業園獲批省級大數據產業園區,“江蘇衛生健康云”“常州工業云”發展迅速,阿里巴巴、微億智造、智云天工等數字經濟領軍企業在此匯聚;楠菲微電子高端通信芯片項目、國科可信計算芯片項目及可信計算院士工作站、航天云網帶動長三角基礎制造業一體化平臺、中國移動長三角鐘樓云計算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先后簽約落戶常州,園區集聚、平臺賦能、項目支撐的數字產業集群化態勢正在凸顯。
(三)數字化轉型探索實踐步伐逐步加快
數字化轉型是激發產業升級的新動能。生產領域的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常州依托工業門類全、底蘊深、集群強、韌性好的優勢,加快“智改數轉”賦能,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雙向發力,率先打造工業互聯網新高地,形成了“一橫多縱、五星上云、政企聯動”新模式,網絡視聽、通信技術、智能駕駛、跨境電商等產業裂變發展。目前,常州擁有國家級兩化深度融合試驗區1個,省級兩化融合示范試驗區9個,國家級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19家,省級星級上云企業總數938家,工業云平臺累計上云企業1.2萬多家;建成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項目2個,省級示范智能工廠15家、示范車間165個,獲評省級首臺(套)重大裝備及關鍵部件項目160個,常州支持產業鏈智能制造升級經驗做法被中國工程院列入全國智能制造十大路徑之一。
二、常州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
作為全國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長三角地區數字經濟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但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競爭最激烈的區域,與區域內杭州、南京、蘇州、無錫等先進城市相比,常州數字經濟發展尚有不少提升空間。
(一)政策體系驅動力不足
常州聚焦工業數字化轉型,先后出臺《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實施意見》《常州市加快推進“企業上云”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加快推動智能制造技術創新和智能制造產業集群發展。但與先進城市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從發展定位看,杭州聚焦數字化治理,聚力打造城市大腦,推動數字技術應用到各方各面;蘇州發揮制造業根基優勢,力推智能化改造與數字化轉型。從推進機制看,杭州成立由市委改革辦為統領、各相關部門組成的“數智杭州”建設小組,協調數字化改革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蘇州、無錫以優化空間布局營造數字經濟良好發展生態,打造“上下銜接”的板塊協同模式。從施策方向看,四城市制定的數字經濟發展政策,均以數字經濟為統領,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服務業和農業深度融合,統籌態勢、融合布局方面已走在全國前列。
(二)數字經濟發展競爭力不強
2021年常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0%左右,低于南京(18%)、蘇州(14.5%)、無錫(10.5%),在計算機通信、電子元器件及設備制造等數字產品制造的核心產業缺乏龍頭企業,產業集聚度較低;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等數字經濟服務業方面缺少具備生態構建能力的龍頭企業和頭部平臺。與常州相比,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在人工智能方面,杭州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后第三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創新試驗區。南京作為全國首個“中國軟件名城”,軟件與信息服務、電子信息制造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是其主導產業,擁有新型顯示、信息通訊設備、物聯網三個“千億級產業”。無錫聚力推動以物聯網為龍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建成全國首個窄帶物聯網全域覆蓋的地級市、首個物聯網連接規模超千萬的地級市、首個高標準全光網城市。
(三)產業數字化轉型能力較弱
常州數字服務企業偏少偏弱,無法滿足中小企業“智改數轉”個性化和差異化的需求,許多分段式和碎片化進行的數字化改造項目,與智能工廠(車間)、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的標準相距甚遠,進而影響企業“智改數轉”的積極性。與常州相比,杭州以“未來工廠”建設為發力點,以工業互聯網、工業技術軟件化、數字化車間、無人工廠智能制造等領域為載體,擁抱新“智”造,同時建立行業云、園區云、特色云協同發展的云服務體系,鼓勵企業從“資源上云”向“應用上云”轉變,大力賦能產業轉型升級。蘇州推動“頭雁”企業領銜數字產業化發展,為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撐和集成解決方案。南京積極打造國家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現“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并舉,持續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三、常州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思考
對于常州而言,要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緊跟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對標數字經濟發展先進地區,搶抓數字經濟爆發式發展的風口機遇;另一方面,要加速補齊在數字經濟領域的短板,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模式,提升數字經濟在全國的競爭力、影響力。基于發展短板,本文提出如下對策:
(一)進一步提高系統謀劃水平,全力建設優勢產業體系
與四城市相比,常州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政策體系仍不完善,數字經濟領域龍頭企業嚴重不足,而完善的數字經濟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是吸引企業落戶、推動高質發展的有力支撐。因此,要對標先進城市,進一步完善數字經濟領域政策體系,以健全的政策體系營造最優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
一是創新企業推引機制,加大企業招引力度。可借鑒杭州做法,建立企業分類吸引機制,形成多層次協同產業集群。對大企業大集團實施“鯤鵬計劃”,加大對國內外數字經濟龍頭企業的招商引資力度,全力支持企業做優做強;對高成長性企業實施“瞪羚計劃”,著力培育一批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對科技型初創企業實施“雛鷹計劃”,扶持發展潛力大,但面臨融資問題的初創企業,支持其快速成長。
二是加快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可參考蘇州產業數字化的經驗,重點瞄準集成電路、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新一代汽車電子、工業和能源互聯網等數字產業化領域的“頭雁”企業以及“頭雁”培育企業,充分利用大型企業的帶動性、中小型企業的協同性,為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撐和集成解決方案,從而帶動細分領域規模化發展。
三是做好前瞻性布局,著力謀劃未來產業。梳理常州本地產業優勢,在繼續壯大智能制造產業和智慧能源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基礎產業(集成電路、智能計算、基礎軟件、數據安全等),做大做強數字經濟優勢產業(物聯網、車聯網、視覺智能、數字貿易等),加快布局數字經濟未來產業(未來網絡、人工智能、空天信息、增材制造等)。
(二)進一步突出數字引領方向,加快構建創新支撐體系
數字化轉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通過發揮產業鏈上核心企業與集成平臺的轉型引領作用,而核心企業的率先轉型和集成平臺引領將大幅度推動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進程。
一是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將數字經濟納入常州科技計劃項目重點支持范圍,強化大型企業核心技術創新能力開發與建設,推進核心信息技術、智能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在制造裝備設施中的融合。加大對數字技術的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鼓勵高校、研究機構和龍頭企業加強合作,共同打造數字經濟創新聯合體,增強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
二是積極推進工業互聯網集成平臺建設。全面規劃工業互聯網建設重點,打造一批標桿示范項目,引導企業應用工業互聯網提質增效;引入行業領軍企業和戰略合作者,探索政企牽手、企業聯姻、創新聯盟等形式,促進國內外相關產業向常州梯度轉移,進而延伸產業鏈條。引導企業注重網絡化聯合研發,聯合制造、共享制造等應用,發揮常州制造業規模優勢,進行模型創新擴展平臺應用。
三是加強企業數字化金融支持。以“高端制造+數字技術”專項基金、相關部門與社會資本合作設立投資子基金等形式,激勵企業加大數字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應用,對獲得國家支持或形成示范的數字化轉型項目實施稅收優惠或減免鼓勵;對于中小企業,可根據云服務使用量、智能化設備和數字化改造的投入等指標提供貼息或稅收減免支持,同時創新面向上下游企業的信用貸款、融資租賃、“上云”保險等金融服務。
(三)進一步增強協同融合能力,積極打造區域循環體系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實施,為區域內城市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政策紅利,常州應加速融入“數字長三角”,強化城市間協同融合,全力推進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是圍繞一體化協同管理與服務需求,強化與上海智能制造、智能網聯汽車、醫療服務等相關標準體系的協調配套,選擇在智能網聯汽車、醫療影像輔助診斷、視覺圖像身份識別、智能傳感器等賽道推動標準、計量技術規范研制,開展測試評估合作,對照基礎共性、關鍵技術、核心產業、行業應用等“上海標準”,加快推進常州人工智能等產業協同發展。
二是充分利用常州能源互聯網以及產業發展優勢,與上海、杭州等地區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吸引龍頭企業投資常州,另一方面借鑒其上云經驗,結合常州的制造場景、數萬有待上云的企業需求,推動地區間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和示范作用的數字經濟合作樣板。
三是圍繞集成電路助力長三角產業鏈協同。長三角已成為國內集成電路規模最大、產值最高的區域,上海覆蓋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裝備材料等各個環節,杭州設計領域能力突出,南京、蘇州、無錫主要專注封裝測試、芯片制造等領域。常州作為集成電路主要的配套產業集群地,需積極推進與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的合作,大力配合長三角地區集成電路龍頭企業跨區域部署,協同做強集成電路產業。
參考文獻:
[1]江小涓,黃穎軒.數字時代的市場秩序、市場監管與平臺治理[J].社會科學文摘,2022(03):81-84.
[2]陳曉紅,李楊揚,宋麗潔,汪陽潔.數字經濟理論體系與研究展望[J].管理世界,2022,38(02):208-224+13-16.
[3]荊文君,孫寶文.數字經濟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經濟學家,2019,No.242(02):66-73.
[4]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36(10).
[5]李曉華.數字經濟新特征與數字經濟新動能的形成機制[J].改革,2019,No.309(11):40-51.
(作者單位:常州市重大項目建設促進中心〈常州市發展規劃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