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
摘要:廣西民間藝術是廣西民間藝術歷史上的現代化載體和橋梁,是廣西民間藝術人民創造的寶貴精神文明結晶。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跨文化傳播環節部署廣西民間藝術的創新戰略,不僅有助于促進廣西民間藝術的國際人文情懷交流、民心相通和文化融合,也會大幅增強廣西民間藝術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跨文化傳播項目通過對廣西民間藝術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的研究,根據現有的跨文化傳播路徑進行優化,加強國際間文化藝術的交流和合作,通過運用多元化的傳播手段,建設專業人才隊伍,以便取得更大的成功,有效實現廣西民間藝術的“新時代愿景”。
關鍵詞:“一帶一路”;廣西;民間藝術;跨文化傳播
基金項目: 本項目是2022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媒介融合背景下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全媒體轉型及啟示研究”(項目編號:2022KYI38)階段性成果。
“一帶一路”倡議是由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提出的、自上而下的國家級合作倡議,以包容共贏的態度積極追求文化層面上的交流與合作,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認可,也為跨文化交流的全面、深層次開展奠定了互相合作的基石。“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促進了這些國家開展全方位、多渠道、深層次的民間藝術交流,促進了中國民間藝術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學習。
民間藝術是中國廣西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西民族在早期歷史中創造、享用和傳承的藝術瑰寶[1],本文以廣西民間藝術的傳播途徑為例,對當前“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情況作一概述,討論了廣西民間藝術在跨文化交流中面臨的困境,并結合廣西的地域特征分析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民間藝術在跨文化交流中所面臨的挑戰,并提出傳統跨文化傳播路徑的優化舉措。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民間藝術跨文化傳播的意義
(一)保護和傳承廣西民間藝術底蘊
廣西省處于我國西南端,擁有豐富的民間藝術文化資源,聚集了我國瑤、苗、壯、布依、京、華、傣等多個少數民族[2]。廣西地區的跨境民間表演藝術在形式和內容上有著相同的淵源,也有著相同的祖先,但最終受到地域的隔閡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根據廣西民間藝術的發展特征,不同地區根據其特點發展出了多樣的民間藝術,這些是廣西人民的創造,也是廣西人民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地域特色。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發展廣西民間藝術的跨文化傳播,有助于促進廣西文化多樣性的發展,也是保護和傳承廣西民間藝術根基的有效手段。[3]一方面,跨文化交流有助于廣西人民對保護民間藝術達成共識,同時,年度民間藝術項目可以凝聚不同部門、機構和組織的力量,有助于為廣西的民間藝術保護工作創造一個廣泛的基礎;另一方面,跨文化交流也可以用來把少數民族聚在一起,用來傳播一個有活力的社會,也可以用來以適當的方式傳播有活力的民間藝術,能夠保護廣西傳統民間藝術的文化底蘊,使其對中國和世界產生更大文化輸出影響,從而成為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4]
(二)發揚廣西民間藝術文化魅力
廣西獨有的民間藝術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武鳴“壯族三月三”、江平“獨弦琴藝術”、侗族“蘆笙踩堂舞”等,這些獨有的以歌舞為傳承載體的民間藝術,能夠經歷時間的磨礪流傳下來,彰顯了廣西各地人民對于民間藝術的喜愛和擁簇。由此可見,經典的廣西民間藝術在文化交流中更容易傳播和被人們接受,廣西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和現代化文化傳播渠道,能夠將廣西少數民族的堅韌不拔、能歌善舞、熱愛生活的美好品質作為重要的廣西民間藝術內核進行跨文化傳播,加強廣西民間藝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乃至全世界的認可和理解。因此,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廣西民間藝術跨文化傳播不僅為廣西民間藝術奠定了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同時也能借此發揚廣西民間藝術的傳統魅力,促進民間藝術與時俱進,進行文化重塑和革新,對于發揚傳統廣西民間藝術文化魅力具有重大意義。
(三)塑造國際間的藝術文化交流平臺
“一帶一路”倡議為廣西民間藝術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走出去”創造了重要的契機,通過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員、貨物、資金、信息和文化交流,能夠逐步搭建符合區域發展需要的民間藝術文化交流平臺。因此,符合區域發展需要的民間藝術交流平臺將促進廣西民間藝術與區域內其他國家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發展,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將選擇合適的民間藝術內容和形式,通過充分展示廣西民間藝術的內涵和價值,拓展文化間交流的渠道。廣西民間藝術的跨文化傳播,有利于促進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民間藝術的跨文化傳播,能夠搭建起廣西民間藝術走向世界的交流平臺,是一個為東亞地區和平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的絕佳機會。
二、當前廣西民間藝術跨文化傳播路徑的現實困境
(一)廣西民間藝術跨文化傳播能力不足
跨文化傳播中的交際資格和能力是個人獨有的特質,而于廣西民間藝術來說,其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必須涵蓋認知、情感、行為和實用性等方面。[5]廣西的民間藝術是在基于廣西特殊的地理、自然和少數民族人文環境中孕育出來的,但由于在跨文化交流中,部分民間藝術的跨文化傳播者缺少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傳播渠道,再加上廣西民間藝術的基本環境和不同地域的語言文化存在分離性,跨文化傳播的整合力度和深度不足,很容易使人們對廣西獨特的民間藝術產生認知和偏頗,不能使跨文化傳播工作能夠有序開展。
(二)對于民間藝術的認知存在缺失
廣西民間藝術由于其民族多樣性的特質,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因為廣西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擁有共同的藝術文化財富,體現了廣西少數民族長期以來的行為、宗教信仰、習俗、性格和感情等諸多方面的智慧特性。廣西少數民族對宗族先祖留下的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一直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和信心,并一直延續和傳承到今天。而民間藝術是一個特定民族或社會的所有成員所接受和共享的藝術表達形式,通常以民族的分類形式出現,一個民族的成員使用共同的語言,遵守共同的風俗習慣,所有成員具有共同的心理本質和性格[8]。
在城鎮化的態勢下,廣西有許多有價值的民間藝術文化開始漸漸失傳。但需要指出的是,它們既是文化遺產,也是瀕危文化。近年來,廣西民間藝術很難得到年輕人的理解和欣賞認可。這是因為許多年輕人對廣西民間藝術缺乏正確的認知,難以理解經典民間藝術的深層次含義和創作過程中的艱辛。這種對廣西民間藝術的認識不足,限制了跨文化間的交流,制約了廣西民間藝術的跨文化傳播,對廣西民間藝術的長期發展造成了損害。社會層面對于廣西民間藝術認識的缺失,會對其長期發展形成閉環,容易陷入“負反饋牢籠”中,難以在新時期的跨文化傳播中產生新的傳播效益。
(三)傳播理念僵化,缺乏形式創新
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人類由于各個地區間的發展差異,會對文化傳播形成限制性作業,最典型的現象是文化傳播對于科技發展水平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以“傳播形式網絡化”“融媒體傳播”“國家化跨文化傳播”為代表的現代化跨文化傳播理念正在逐漸鋪展開來,而廣西對民間傳統藝術的傳播理念和創新程度仍保留著滯后的趨勢。“一帶一路”倡議為廣西民間藝術的跨文化傳播創造了平臺和空間,使世界各國通過頻繁的文化交流和推廣,更好地接觸廣西本土民間藝術,了解廣西民間藝術的悠久歷史,解決彼此間的分歧和疑惑[4]。但長期以來,廣西民間藝術在跨文化傳播理念、傳播方式、內容呈現等方面缺乏有效創新,特別是對國外受眾的接受習慣、語言風格了解不深,影響了其跨文化傳播。
(四)民間藝術傳播的人才隊伍參差不齊
對于廣西民間藝術的跨文化傳播,不僅需要跨文化傳播所涵蓋的理論素養,還需要民間藝術的相關知識背景。由于跨文化交際方式是描述全球社會中不同文化之間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互動的融合知識體系,與跨文化相關的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等直接構成了跨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理論來源。因此,為了有效促進廣西民間藝術的跨文化傳播,必須有一支專業人員隊伍提高和支持廣西民間藝術跨文化傳播的能力。第一,民間藝術文化交流隊伍的整體素質有待加強,特別是民間藝術交流的專業素質和工作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對于廣西民間藝術的傳播形式創新和傳播環節還有待加強;第二,廣西民間藝術交流利用現代傳播手段的水平不高,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新媒體、云計算等先進科學技術來進行跨文化傳播的手段較少,文化傳播形式培訓和新技術理論教育有待加強;第三,廣西民間藝術的內涵沒有得到充分理解,并且民間藝術活動的整合措施未到位,民間藝術的地區差異較大,民間藝術活動未形成統一,缺乏有效的開發和利用。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跨文化傳播路徑優化
(一)加強廣西民間藝術的文化傳承研究
首先,廣西民間藝術在跨文化傳播中也要加強對于本族文化的傳承研究,應運用對話和傾聽技巧來提高自己的跨文化傳播能力。同時,要了解廣西民間藝術的發展,提高人們對廣西民間藝術的認識,傳播廣西民間藝術;其次,在廣西民間藝術傳播的發展中,也要學會傾聽民間藝術的發展訴求,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廣西民間藝術傳播情況。廣西民間藝術也要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對于傳播的內容、傳播的形式、藝術的表達也需要進行創新;最后,為了擴大廣西民間藝術的跨文化傳播,應該建立專門的研究機構,依托各種文化交流平臺,促進廣西民間藝術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形成民間藝術文化沖突和交流機制,為廣西民間藝術樹立創新發展保護機制,更好地傳承廣西民間藝術文化。
(二)提升傳播能力,實現廣西民間藝術的多樣化傳播
多樣化的跨文化思維可以減少社會民族分化,促進民族和國家之間的文化創新。[6]從跨文化的角度來看,可以加強相互交流與合作,在現實中,國界的存在在同質化的民間藝術基礎上分離了民族群體,導致了民族社會的分崩離析。常用的跨文化傳播方式是通過文化和產業的融合。廣西民間藝術的跨文化傳播可以作為廣西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跨文化傳輸渠道,進而加強援助性合作與交流。為此,采用多樣化的傳播方式是實現廣西民間藝術跨文化傳播的必然選擇,通過這種文化交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廣西民間藝術的魅力和獨特之處。當然,在傳播過程中,也要對廣西民間藝術的背景進行說明,以便讓人們更好地感知和了解廣西民間藝術。
(三)打造廣西民間藝術跨文化傳播隊伍
在廣西民間藝術跨文化傳播發展中,需要充分認識和考慮到與國外文化的差異,為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打造專業、對口的民間藝術文化傳播團隊,有針對性地選擇題材、內容表現和敘事進行文化傳播。首先,廣西民間藝術跨文化的傳播過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傳媒技術發展存在很大差異,民間藝術傳播的載體要通過使用互聯網、新媒體和數字技術來傳播;其次,跨文化傳播團隊需要掌握通過互聯網、新媒體和數字技術傳播各種民間藝術;最后,跨文化傳播團隊在選擇廣西民間藝術的跨文化傳播內容時,應選擇“一帶一路”沿線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國家和地區,不斷豐富團隊實力,尋找廣西民間藝術的跨文化傳播的“契合點”、文化交流的“融合點”,促進廣西民間藝術更好地進行跨文化傳播。
四、結語
要實現“一帶一路”背景下各國文化傳媒“和而不同”的文化傳播愿景,從民間藝術的跨文化傳播過程而言,最有效和直接的辦法是不斷豐富與完善本土民間藝術特點與優勢。當前世界跨文化交流對廣西民間藝術來說是一個“多面體”,雖然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廣西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此同時,也可能會阻礙廣西本土民間藝術的生存。廣西民間藝術的跨文化交流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拓寬文化創造的空間。基于此,加強廣西的民間藝術文化傳承和創新,打造廣西民間藝術跨文化傳播隊伍,對廣西本土民間藝術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進行研究很重要。
參考文獻:
[1] 戴永冰,許曉岸,何海林.廣西民間藝術在交互藝術探索中的傳承與輻射效應[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1,55(9):52-55.
[2] 戴永冰,許曉岸,張小浩,等.廣西來賓民間藝術推介中新媒體交互藝術的應用[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1,55(3):4-7.
[3] 樊明迪.廣西少數民族過山瑤民間藝術多元化活態傳承[J].藝術大觀,2020(36):122-123.
[4] 萬鳳鮮.淺析廣西彩調音樂唱腔中的多種民間藝術形式因子[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0(11):12-13.
[5] 高尚學.廣西民間藝術劉三姐的主題學研究[J].南方文壇,2020(2):184-188.
[6] 何清新.廣西跨境民間藝術的跨文化傳播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3(12):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