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凱淇
摘要:建設性新聞作為一種新的報道理念,要求新聞媒體秉持“積極向導”的要求,對社會發展產生正面影響。在災難事件發生后,社會焦慮加速擴散,公眾負面情緒增多,更需要新聞媒體踐行建設性理念,推動問題解決,這不僅需要國家主流媒體的實踐,更需要地方媒體的努力探索。本文聚焦“山西暴雨”這一災難性事件,以《山西日報》的做法窺探地方媒體建設性實踐中暴露的問題與不足,以及我國地方媒體在這一理念指引下需承擔的社會角色,進而推動地方媒體在公共傳播時代重新定位社會價值,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關鍵詞:建設性新聞;山西日報;災難新聞
2021年10月初,山西省出現大范圍強降水。據10月12日召開的山西省防汛救災新聞發布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當天,強降雨共致山西省11個市76個縣(市、區)175.71萬人受災,因災死亡15人,失蹤3人。[1]《山西日報》是山西省委機關報,也是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屬下的第一大子報,作為山西地方媒體的代表,它是當地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山西日報》在災難后期對信息傳遞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從10月7日開始,其報道才大范圍聚焦暴雨災害,信息沒傳播開來,也沒有及時同公眾建立關切機制,信息滯后是外界對這次災害的普遍感受,而這都與建設性新聞的理念相悖。
一、《山西日報》對山西暴雨報道的總體特征
(一)行動導向積極,賦權公民參與
建設性新聞的“行動導向”既要求記者行動起來,主動承擔責任,也提倡媒體通過改變報道方式為公眾“賦權”,積極尋求公眾與官方對話合作的可能性,避免既有沖突被進一步放大。在災難發生后,這種導向的報道對記者的主動性和思路的開闊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山西暴雨期間,社會恐慌度急速上升,公眾對相關信息的需求由此增長,在此環境下,新聞媒體對于信息的發布和解讀一定程度上成為破解社會恐慌的有利途徑。《山西日報》作為山西省委機關報,從10月7日開始在其報紙、微博、抖音賬號上發布大量有關暴雨的信息,結合各自平臺的特點實現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多平臺聯動,努力呈現暴雨發生的實況,展現消防官兵及民眾的現場救援情況。就抖音賬號而言,2021年10月7日后單日有關汛情的視頻占到當日總視頻的90%以上。從媒體工作者本身來說,已經做到了行動起來,承擔責任,這是災難發生后對記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公眾對記者的基本期待。
在報道中,《山西日報》利用微博、抖音平臺的可轉、可評功能,開放互動權限,拓寬了公眾參與反饋的渠道。一方面,受災群眾可以依靠官媒的影響力,在其評論區反映身邊災情,這為救援隊與受眾間搭起了橋梁;另一方面,各地群眾在評論區為山西加油,對凝心聚力,鼓舞士氣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從公眾角度而言,渠道的開放和交流互動的構建是對達成公眾導向的建設性理念的實踐。
(二)重視官方對策,關注平民英雄
弗雷德里克森指出,雖然剛開始的積極情緒不會持續很久,但從積極情緒中獲得的訊息資源能夠帶給人長期的好處,包括消除消極情緒的影響、保護健康、增強心理的適應能力及推動積極情緒的螺旋上升,從而提高情緒上的健康。[2]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下,建設性新聞所倡導的核心理念包括問題解決導向和面向未來視野,這就要求新聞不僅能夠揭示問題,也需要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要立足當下的情勢,更要看重未來的發展趨勢。[3]
一方面,《山西日報》在提供解決方案時以報道官方對策為主。在山西暴雨期間,該媒體對于省防指的信息做到及時報道、及時傳達,不斷推動問題的解決。例如,《山西日報》在其報紙上發布了《我省全力防范應對國慶假期較強降雨》《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安排部署黃河流域山西段防汛工作》等多篇報道,反映省防指的各項防范應對工作;“山西日報”抖音號和微博也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以視頻及圖片的形式就官方的重大決策和應急機制做了通報。其中,抖音作品“數據可視化看山西這輪強降雨有多大”以動漫的形式向受眾展示了此次罕見強降雨的基本概況及省氣象局發布的氣象預警,生動形象的形式既消解了受眾的不確定性,又呈現了官方的解決措施;另一方面,《山西日報》在此次暴雨中注重對于平民英雄的報道,這種角色既包括抗洪救災的消防員和搶險人員,也包括普通村民、志愿者、捐贈者等。就其報紙而言,2021年10月7日,《一抹溫情的熒光綠》以圖片新聞的形式呈現了公安交警群體在災難期間的疏導情況。而“山西日報”抖音號則借助平臺音樂類創意短視頻的特點,充分還原了現場感與真實感,其中《村民守護全村人安全》《河津一老人給搶險人員送來“暖心”包子》《洛陽男子現場制作胡辣湯免費贈送》等視頻都以人為本,刻畫了災難下平凡人與英雄的平淡融合。這種對于平民英雄的塑造取代了傳統英雄敘事中的二元對立,呈現出了普通民眾也能尋求到“代入感”的敘事轉變,這對于傳遞力量、撫慰心靈也具有積極意義。
(三)尋求解決方案,參與社會治理
“問題解決導向”是建設性新聞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新聞媒體不僅要揭示問題,還要提供解困思路。暴雨災害后,既要解決當下公眾的安全問題,提供救援途徑,實現快速救援,保障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要著眼未來導向,提升公民的防范意識,加強對洪澇知識的普及。《山西日報》在災難發生后,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在微博上發布了多條救援互助信息,包括祁同學創建的救助表格、官方捐款通道、急需救援物資、捐助情況跟進等。其中“山西急需物資與山西救援通道”的微博點贊量達到了4.2萬,轉發量達到2.7萬,既成為公眾了解救援渠道及互助信息的有利途徑,也實現了資金去向明晰化,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救援進程,也是參與社會治理的建設性實踐。此外,《山西日報》也加強對于科普內容的普及,為災害解困打下基礎,如暴雨來臨時應該怎么做、面對洪澇應該如何避險、洪澇自救手冊請收好等內容都在堅持未來導向。其中,前兩條分別轉發自央視頻及應急管理局,以專家解讀和動畫的形式科普災害應急,第三條則為《山西日報》自制手冊,以圖文的形式直觀呈現自救方式,分類清晰,權威客觀,既為當下暴雨災害提供應對措施,也在努力提升公眾對災害的準確認知力,進而幫助其做出避難措施,有效應對災害預警,減少損失。
二、《山西日報》對山西暴雨報道的不足
(一)媒體關注延遲
建設性新聞強調積極性、參與性和社會責任,這是對公民的期待,更是對媒體工作者的期待。災難性事件發生后,官方的研判、災情狀況及救援信息成為公眾急于想要獲取的內容,這要求媒體工作者進一步踐行傳遞信息的職責,而及時準確透明的新聞報道更對其新聞敏感和積極行動提出了要求。
但2021年10月2日強降雨發生后至10月6日,“山西日報”的各平臺賬號僅就官方預警進行通報,歡度國慶的報道仍占多數。災害發生前期,微博賬號的新聞來源仍是各大官方媒體,如央視新聞、中國新聞網等,少量本地報道也并未發揮新媒體平臺上圖片動員的作用,僅以文字發布。但就災害發生情況來說,10月5日,晉中市、呂梁市、臨汾市先后發生多起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并造成人員傷亡。[4]災害發生后期,該賬號內容部分未顧及時效性,如10月7月發布了多條10月6日及之前的災害狀況。
(二)“傳者本位”難以擺脫
建設性新聞要求吸納公民新聞的理念,避免主流媒體與商業利益捆綁,要求新聞業吸納公眾的廣泛參與和協同合作,以實現對公共領域和社會共識的維護。災難事件下,公民新聞的積極性應該被進一步挖掘,充分利用好公民的“在場”,實現官方宣傳與公民參與的有效結合。
但就從信源方面而言,《山西日報》在各大平臺上發布的內容基本都以官方為主,部分為自采新聞,部分是對其他官方媒體的轉載。就內容發布來說,自采新聞多以官方通報為主,缺乏對現場直觀的第一視角的報道,而這也就降低了公民參與的可能性。建設性新聞的實踐應集中于“受眾思維”,廣泛吸納公眾的意見,發展“公民記者”。事實上,在新聞發生時,尤其是災難新聞發生時,公眾的第一視角及感受會更加迅速且直觀,傳達好現場狀況對于在災難下慰藉公眾心理,凝聚公眾信念才具有積極意義。
(三)互動反饋不足
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媒體的功能已經不僅局限于提出問題、報道事件,還應該承擔起溝通橋梁的作用,尤其在災難事件下,環境的變化、信息的不對稱都很容易使公眾的負面情緒蔓延。此時,為受困人群和幫扶團隊建立起相互連接的平臺,解決公眾的需求是作為“最后一公里”的地方媒體應該承擔的責任,也是消解負面情緒,踐行行動導向,幫助解決問題的必要行動。利用新媒體平臺的評論能夠與受眾達成溝通,突破官方與公眾交流的壁壘,建立起雙方共同解決問題的橋梁。在“山西日報”抖音號和微博評論中不乏信息求助、敦促報道、鼓勵加油的內容,但官方的回復較少,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災難事件中媒體進行公民賦權、化解沖突的積極性。
三、對地方媒體建設性實踐的反思
(一)由“觀察者”到“參與者”
傳統意義上,媒體及媒體工作者承擔“把關人”“觀察者”的角色,即對信息進行篩選、組合、傳達,滿足公眾的知情權,而建設性新聞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定位上升至“參與者”。這要求媒體及媒體工作者既要發揮行動導向,積極行動起來,精準提供受眾需要的信息,也要建立與公眾的聯系,賦權公眾參與到新聞事件中,一方面為新聞報道拓展信源,增進公眾的參與感;另一方面也是實現公眾與官方、專家協調溝通的有利途徑。
災難發生后,公眾對信息的需求急速增長,新聞媒體破解信息困境變得尤為迫切,而地方媒體不管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公眾心理而言都具有接近性。因此,地方媒體需要發揮自身的獨到優勢,迅速做出反應,一方面深入受災一線,及時報道災情實況;另一方面發展自己的“通訊員”,接受公眾投稿,拓展信源范圍,豐富報道形式,這對于緩解社會焦慮,促進問題的解決具有積極意義。
(二)由“悲觀梳理”到“積極向導”
建設性新聞要求聚焦未來導向,提供解困思路,秉持“如何變好”的原則進行報道。在災難事件發生后,如果一味采取消極、批判的角度洞察社會,那公眾悲情、沮喪的情緒將更為強烈,進而激化矛盾,這不利于當下救援工作的展開,也不利于后續社會的穩定。因此,穩定公眾情緒、響應公眾訴求、面向未來導向成為必要理念。
“7·20河南暴雨”事件中,網上針對城市排水系統、官方災情預警等情況提出質疑,媒體積極回應受眾需求,及時推出了相關報道,如澎湃新聞發布《河南暴雨啟示錄:我們該如何應對超標暴雨》、第一財經發表的《鄭州5年海綿城市建設失效了?專家:這個觀點有失偏頗》、《中國科學報》發表的《特大暴雨面前,別拿“海綿城市”說事兒》等文章。[5]各媒體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權威解讀,積極引導受眾進行理性正向的討論。但地方媒體及媒體工作者相較于官方媒體及專家學者而言,缺乏完善的知識體系,對于宏觀的社會問題很難提出精準的解決方案,此時更應該發揮建設性新聞的采寫技巧,如關注災難中的互助品格、普及災害知識、報道其他地方的優勢經驗等,秉持“積極向導”的理念,激發公眾的積極情緒,推動問題的解決,這同樣可以體現建設性的理念。
(三)由“門外漢”到“專業人”
在魚龍混雜的輿論環境中,地方媒體要做到參與社會治理、提出解決方案,就意味著媒體工作者要具備專業素養,擺脫“門外漢”的標簽。媒體工作者不僅要提升科學素養,增強自身的知識儲備,拓寬知識面,加強與各領域專家學者的聯系,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也需要熟練掌握時下流行的新媒體平臺,了解新興的傳播方式,加強對突發性事件的應對與處理能力。新聞媒體要為媒體工作者提供適時的知識補充和科學培訓,提升其應對災難性事件的能力。提高專業水平并不意味著在新聞報道時堆砌專業術語,對專業內容做通俗化的闡釋,構建與公眾共通的意義空間也是地方媒體及媒體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四、結語
《山西日報》作為山西地方媒體的代表,在山西暴雨發生期間,存在一定不足,但其在后期報道中積極尋求解決方案,重視官方決策和平民英雄的報道是對建設性理念的實踐,也為之后地方媒體對災難新聞的報道提供了一定借鑒。事實上,建設性新聞理念旨在要求媒體工作者在保證新聞客觀中立的前提下,以積極的方式報道新聞,吸納公眾廣泛參與,以未來導向解決問題,跳脫框架調和矛盾,從而促進沖突的化解,推動社會進步。雖然該理念作為一個“舶來品”,其實踐還在進一步探索中,但我們有必要行動起來,取其精華,結合對國內媒體新聞報道的反思,進而推動建設性新聞的中國化實踐。
參考文獻:
[1] 山西省人民政府網.我省舉行全省防汛救災新聞發布會[EB/OL].[2021-10-13].http://www.shanxi.gov.cn/yw/ sxyw/202110/t20211013_940324.shtml.
[2] 徐敬宏,郭婧玉,游鑫洋,等.建設性新聞:概念界定、主要特征與價值啟示[J].國際新聞界,2019,41(8):135-153.
[3] 史安斌,王沛楠.建設性新聞:歷史溯源、理念演進與全球實踐[J].新聞記者,2019(9):32-39+82.
[4] 央視網.連日降雨造成山西呂梁1人死亡 上百間房屋倒塌[EB/OL].[2021-10-06].https://news.cctv.com/2021/10/06/ ARTI3wsZd2ZT6JiDRUBYyHB4211006.shtml.
[5] 李丹丹.試論突發事件中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以“7·20”河南暴雨媒體報道為例[J].中國地市報人,2021(1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