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玲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從標志著西部大開發拉開序幕的“西電東送”工程洪家渡水電站開工,到畢節市赫章縣韭菜坪風電場、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平箐光伏發電站分別成為貴州省第一個投產風電項目和光伏發電項目,再到世界上開工建設的機組參數最高、單機容量最大、能耗水平最優的燃用無煙煤發電項目威赫電廠,畢節市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在做優做大做強傳統煤電的同時,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大力發展以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為主的新能源。
從火電裝機規模、年發電量排全省第一,再到如今的新能源裝機規模、年發電量排全省第一,畢節能源實現了由單一煤電到多能互補的華麗蝶變。
■ 煤電產業取得長足發展
畢節市煤電產業取得長足發展,煤電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煤炭產能結構不斷優化,煤礦淘汰落后產能加快轉型升級成效顯著,煤礦機械化程度大幅提升,電力產業實現多元發展,煤層氣開發利用實現新突破。
煤炭產能結構更加優化。自2018年以來,畢節市累計關閉煤礦83處,淘汰落后產能每年1608萬噸,技改建成煤礦67處,新增優質產能每年2955萬噸。正常生產建設煤礦平均單井規模從2018年的每年39.7萬噸提升至每年52.1萬噸,單井規模每年增加了12.4萬噸,正常生產建設煤礦產能從2018年的每年5935萬噸提升到現在的每年8387萬噸。煤炭產量也在逐年穩定增長,2021年,畢節市煤炭產量達4887萬噸。
電力供應能力充足。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發電量分別為446.76億千瓦時、479.2億千瓦時、442.68億千瓦時、514.2億千瓦時,均排全省第一,為貴州省電力保供做出了積極貢獻。2018年,畢節市全力抓實電煤保供工作,切實滿足發電廠的發電用煤需求。近幾年來,供煤量均排全省第一。
煤礦裝備水平大幅提升。畢節市大力實施煤礦機械化智能化改造,截至目前,已建成26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實現了“機械化減人、自動化換人”目標。全市正常生產煤礦全部實現機械化開采,輔助系統智能化覆蓋率達100%,采煤機械化率和輔助系統智能化率分別比2017年提升了44、100個百分點。
煤層氣開發利用實現新突破。印發了《畢節市煤層氣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0年)》,推動以織金為重點建產區,以金沙、大方、黔西等為重點勘查區,以納雍、赫章等為后備勘查區,滾動開發煤層氣。全市煤層氣資源量1.11萬億立方米,居全省第二,已提交煤層氣探明儲量108億立方米,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市完成煤層氣抽采井103口,2022年1月至9月,全市煤層氣產量1712萬立方米。
目前,威赫電廠、織金煤炭儲配基地、500千伏奢鴨線、文家壩二礦等重大能源項目建設正有序推進。
隨著煤礦有效產能的不斷提升,煤電產業結構不斷豐富,煤電經濟在畢節市工業經濟中的體量不斷增大。2021年,畢節市能源產業產值達516.35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57.57%;能源項目完成投資218億元,占全市工業總投資的57.6%。
■ “風光”成為新名片
近年來,畢節市新能源行業在以風電、光伏為主的新能源產業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慢到快的跨越式發展。
2011年4月投產運營的畢節市赫章縣韭菜坪風電場(裝機8.4萬千瓦)、2015年5月投產運營的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平箐光伏發電站(裝機3萬千瓦),是貴州省第一個投產的風電項目和光伏發電項目。
2021年底,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成為全省新能源第一縣。如今,更是全省最大的新能源發電基地,建成新能源裝機340.94萬千瓦,其中風電125.64萬千瓦,光伏215.3萬千瓦。新能源已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初步形成產業集聚,正朝著規模化、基地化方向發展。
目前,畢節市新能源裝機規模已由2016年的140萬千瓦增加到2021年的462萬千瓦,年均增加53.66萬千瓦,裝機規模占比由2016年的12.2%增加到了2021年的30.1%,提升17.9個百分點。新能源發電量也由2016年的22.13億千瓦時增加到2021年的62.67億千瓦時,年均增加6.75億千瓦時,新能源發電量占比由2016年的5.8%增加到2021年的12.2%,提升了6.4個百分點。今年1月至8月,畢節新能源發電5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了22.75%。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1年,畢節新能源累計發電量達228.4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近91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40萬噸,生態環保效益顯著。2022年1月至8月,新能源發電53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近2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5.5萬噸。
在推進實現“雙碳”目標新形勢下,光伏新能源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畢節市積極探索農業種養殖方式、利益聯結模式等,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建成了威寧夏家坪子大棚光伏項目。同時,充分利用地理特色,將新能源項目與旅游結合,成功打造出赫章韭菜坪風電場科技景觀與自然景色相結合的特色旅游區。此外,大力發展光伏板下經濟,在光伏板下種植食用菌、蔬菜、馬鈴薯、中藥材、蕎麥等經濟作物,有效利用光伏區面積達1.14萬畝,年產值5000余萬元,帶動就業500余人。
偏遠山區新能源項目的建成投產,有力推動了畢節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其中,風電場的建設由于要保障設備運輸,需要“修路先行”,因此項目施工既解決了部分偏遠村、組的交通問題,也為當地老百姓提供了就業機會。
■ 推動能源結構轉變
大潮涌起,風正帆懸。
畢節市依托風能、太陽能等資源富集優勢,明確產業布局和發展重點、配套設施、產業鏈條等內容,編制了《畢節市“十四五”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重點圍繞“火風光水儲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配置資源,逐步由單個項目向多能互補轉變、向源網荷儲一體化轉變、向規模化基地化轉變。
到“十四五”末,畢節市將力爭礦井產能達到每年1億噸,煤炭產量達到每年8000萬噸;全市電力裝機容量達3500萬千瓦以上,發電量達900億千瓦時,“西電東送”電量200億千瓦時以上;全市煤層氣產能達4億立方米、產量2億立方米;全市能源行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
下一步,畢節市將推進煤炭與新能源優化組合,全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著力推進傳統能源轉型升級,抓住“十四五”這個關鍵窗口時期,把握好轉型升級節奏。繼續淘汰煤炭落后產能,加大煤礦建設和升級改造力度,建成一批高質量智能煤礦,釋放優質產能。堅決淘汰低效率、高排放的煤電機組,大力實施現役煤電機組綜合節能、超低排放、供熱系統和智能化改造。加快建設一批超超臨界低熱值煤電機組,進一步調整煤電結構,降低排放和能耗水平,推進煤電行業優化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還將加大煤層氣(瓦斯)抽采利用,推進地面“三區聯動”瓦斯治理示范項目建設,建設一批大功率機組煤層氣(瓦斯)發電廠,并對小功率機組實施改造升級,推廣煤層氣(瓦斯)液化氣化應用技術,提高煤層氣(瓦斯)綜合利用率。
進一步調查摸清轄區內風力、太陽能資源,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大力推進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提高清潔高效電力的裝機容量占比。采用林業科技手段,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地、礦區復墾地等邊際性土地發展能源林,并將能源林資源與農林業廢棄物、生活垃圾中的有機物等進行能源化利用,形成“能源林種植——能源利用——能源產品盈利——為能源林種植提供資金——能源林種植”的良性產業鏈,為用戶提供質優價廉的新能源。
畢節市將依托豐富的地熱能資源,利用城市新建區域、老舊城區改造、新農村建設等,因地制宜推進“地熱+”規模化供暖(制冷),建設區域清潔低碳能源體系。
同時,大力推廣應用煤炭綠色開采技術,因地制宜推廣應用N00、110工法和充填開采等先進技術及工藝。在資源清潔利用方面,加快高瓦斯、突出礦井瓦斯利用設施和煤矸石分質分類綜合利用產業鏈建設,將煤炭伴生資源“變廢為寶”,最大限度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截至目前,畢節市共有85處煤礦建設瓦斯發電站,總裝機規模達到32.58萬千瓦。“十三五”期間累計利用瓦斯發電28億千瓦時,實現產值9.8億元;累計利用煤矸石1640萬噸,主要用于參配發電、工業廣場回填、地面塌陷區充填、鋪路及建筑材料生產等。在推進現役煤電機組節能改造、超低排放改造、降低煤耗標準方面,畢節市將督促電力企業逐步啟動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和節能改造,鼓勵有條件的燃煤電廠開展供熱改造,進一步提高煤電機組效率及效益。
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上,目前畢節市已建成充電樁2399個,涵蓋工業園區、旅游景區、高速公路服務區、加油站等,為倡導綠色出行,普及新能源汽車奠定了基礎。在推進智能電網建設中,將加大500千伏奢鴨線、威赫電廠送出通道等建設,加快建設一批抽水蓄能電站,探索氫儲能等項目示范建設,解決電力調峰和送出通道緊張的問題。
此外,在加強電力系統調峰能力建設中,畢節市會合理有序用能,供需兩側協同發力,落實煤炭庫存管理制度,保障電煤供應。并構建5G+智慧能源系統,通過5G+智慧能源產業技術,向用戶提供高效能源服務系統,打造綜合能源服務開放共享的生態圈。通過創新技術,廣泛應用智能電網、物聯網等新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今后,畢節市將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統攬,搶抓新國發2號文件政策機遇,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主戰略,做優做強做大畢節能源產業,努力把畢節打造成為全省最重要的綜合性能源戰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