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昌
摘要:媒體融合的發展勢頭不可抵擋,對廣播媒體來說,求生存、求發展的最有效途徑就是轉型。在轉型過程中,想要達到信息多樣化的目的,對于廣播記者是不易的——媒體融合雖有可利用的特性,能夠為廣播記者提供相應的便利和更多的選擇,但也有信息來源真假難測的弊端,影響廣播記者的判斷,所以廣播記者亟須增強辨別信息真假、快速尋找資源、廣泛搜查內容的能力。本文從媒體融合的現狀出發,探索廣播記者轉型發展之路,從轉型機遇與挑戰以及轉型策略等方面進行論述,給行業提供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為廣播記者轉型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媒體融合;廣播記者;轉型發展
如今,人們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手機等科技產物,以自媒體等為代表的新媒體,以其獨特的即時性、多樣性、廣泛性、交互性,迅速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最優選擇。收聽廣播的人越來越少,上班族只有在上下班的途中才會打開車載收音機了解路況和新聞。受到新媒體的沖擊,慘淡的現狀促使廣播媒體在不斷地謀求新的求生之路和發展之路。廣播記者作為信息的挖掘者、報道者,想要融入融媒體時代,轉型發展是必須。
一、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記者轉型發展的機遇
(一)廣播記者的專業性使內容取勝成為可能
隨著自媒體數量越來越多,市場趨于飽和,為贏得更多的粉絲數量和觀看量,大部分自媒體會選擇盡可能多地帶話題發稿。雖然這些內容通常數量大且涉及各個方面,但真假難辨,且信息量極小、缺乏深度,這些自媒體以試圖僅通過新聞數量和覆蓋面來獲得更多的曝光率。然而這種量產新聞能帶來的效果是有限的,也是輕易就能被替換的。同樣的新聞事件,如果媒體只能做出簡述事件內容,而沒有任何內涵的新聞,受眾可以隨意選擇其他媒體。對于廣播記者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他們可以發揮廣播媒體的優勢和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從新聞深度和看點入手。信息來源方面,廣播媒體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1]廣播記者可以利用廣播媒體的權威性和自己長年積累的資源,得到普通自媒體得不到的采訪機會和內容。一直以來,寫有深度、有內涵的報道,都是有職業素養的廣播記者所追求的目標,廣播記者只需要盡其所長,突出優勢,就能有效地增加受眾黏性,以質戰量。
(二)媒體融合的交互性使雙向互動成為可能
過去,記者的名字大都只是被不經意地提及,甚至在有些內容的播送中,為了節約時間,會選擇省去信息的獲取來源,因此幾乎絕大多數的讀者不會關心記者是誰,記者和讀者之間的聯系局限于報道。如今,很多廣播媒體都有自己的官方微信、微博賬號,越來越多的記者或編輯在推文里以“小編”或一些昵稱自稱,一些文章整體基調輕松親切,但語言風格也各有不同,讓廣播媒體原本嚴肅、嚴謹的形象在受眾的心里有了轉變。同時,媒體融合的交互性給了記者更大的空間發揮自己特性,強化記者存在感,內容上可以更有個人的特色,個人風格一旦形成,可以吸引一部分“依賴型受眾”[2]。抖音爆火后,不少媒體抓住這個不可錯過的機會擴充傳播渠道,對于廣播媒體而言,這也是建立密切互動關系的機會。以寧夏廣電新聞中心為例,2020年2月16日于抖音賬號發布了一條采訪花絮,記者在雨夜采訪社區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時,幫社區工作人員戴起了雨衣上的帽子,工作人員小聲地回以一聲謝謝。這個簡短溫暖的畫面,是在新聞正片中看不到的,但是展現的東西是最能拉近民眾和媒體關系的。媒體融合的交互性最大限度地體現在評論、留言功能。受眾不再像以往單純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可以通過線上評論發表自己的見解。相比以往,在各個媒體融合平臺發布新聞內容后,記者能夠在幾分鐘之內就得到來自受眾的反饋,這有助于媒體迅速把握輿論的傾向。近些年,掀起民生節目的浪潮,不少廣播媒體也開設了線上投稿渠道,形成了“報道新聞—接收評論—反饋問題—了解民意—解決問題”的良性鏈,借助廣播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致力于幫助百姓解決問題。
二、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記者轉型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傳統的新聞生產過程的局限性
互聯網的開發、各種社交軟件的興起,使人們有各種各樣的渠道和方式來傳播自己的所見所聞、發表自己的主觀立場。在這個“萬物皆媒”,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每分每秒都有各種各樣的信息從世界各地傳播到互聯網上。如今,國內的微信、微博、抖音等手機軟件頗受歡迎,國外的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APP也融入人們的生活中,這些軟件因為擁有大量使用者而有著驚人的傳播力。如今,不少視頻、音頻制作軟件,只需要在手機上就能完成操作。同時,網絡對信息的發布沒有過多的約束,對信息發布者也幾乎沒有設立門檻和要求,因此內容生產成本低且耗費時間短,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在社交軟件中上傳身邊的所見所聞,這也正是自媒體數量激增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廣播媒體的整個新聞生產過程環節多且復雜,除了基本的采編播流程外,出于嚴謹的目的,廣播媒體往往還需要經過層層校對、審核,才能最終發稿,時效性較差。對于廣播記者來說,如果通過傳統的尋找新聞線索的渠道來獲取報道素材,可選擇的新聞來源并不多。在這樣的前提下,受眾自然更愿意使用新媒體,因為他們能花盡可能少的時間就可以獲取不同類型的海量的信息。[3]
(二)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
互聯網是具有兩面性的,一方面,互聯網能夠提供大量豐富的內容,涉及各個領域;另一方面,這些內容的真實性難以得到保障,不少信息發布者的信息來源并不準確,甚至部分發布者明知信息是錯誤的,但為了流量仍故意將信息進行傳播。這對廣播記者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在構思和寫稿過程中,當感到思路局限時,廣播記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尋找更多新的觀點、得到更加有力的支撐。但是當他們利用互聯網尋找更多新聞素材的過程中,這些真偽難辨的信息,給廣播記者帶來一定的誤導。互聯網時代下信息發布的門檻越來越低,在內容的嚴謹性、真實性及質量等方面的制約嚴重不足,導致許多用戶傳播的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尤其是一些自媒體,為了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制造噱頭、不顧影響,大肆制造假新聞,試圖以假亂真、混淆視聽,導致互聯網平臺烏煙瘴氣。雖然廣播記者對內容的發布、觀點的表述都受到來自廣播媒體和職業素養等多方面的約束,但既想要把互聯網利用得徹底,又想要在這片深海做到得心應手,需要用更加謹慎的態度和敏銳的眼光,在互聯網中找尋靈感時,不受干擾、去偽存真,找到有價值的素材,做出專業的判斷和明智的選擇。要利用好有限的機會,在海量的信息中捕捉有報道意義的新聞事件,同時穩、準、狠地抓住新聞事件的核心,做出有深度有內涵的報道。[4]
(三)廣播記者的處境尷尬
在傳統媒體時代,當天發生的事隔天甚至第三天廣播才會發布。在融媒體時代,報道和事件的發生得以同步。一直以來,廣播記者分工細致,環環相扣,整個團隊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來完成一條新聞。但新媒體的出現,讓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的見證者和傳播者,再通過網絡實現新聞的傳播和接收,這不僅使新聞內容更加豐富,同時縮短了新聞的生產時間。如此一來,在產量方面,內容的多樣性跟不上受眾的需求;在效率和進度方面,廣播記者也無法滿足媒體融合時代的要求。因此,在媒體行業,越來越多的廣播媒體建立了融媒體中心,參考和借鑒“中央廚房”模式。在技術層面,為了實現素材“一次采集、多渠道分發”,廣播記者不再僅僅需要采訪、寫報道,還要通過多個平臺發稿,技術和內容的變革,使報道更具感染力。[5]這不僅需要廣播記者自身觀念的轉變和融入,工作內容的改變還會涉及一些工作內容的改變、平臺的使用和操作問題。傳統的文字記者不再只負責文字稿件的編寫工作,拍攝記者也不僅限于拍攝工作,采、編、播工作的融合、穿插。
三、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記者轉型發展的策略
(一)培養適應新環境的“全能型”記者
記者轉型的基本是提升記者自身的能力和技巧以適應媒體融合時代的要求。廣播記者以往的工作模式對記者能力的要求較為單一,缺乏時效性、即時性。因此我們需要培養全能型記者,讓記者能夠在自己熟悉了解的領域,更好地提高新聞的生產效率,從速度和內容上發起攻勢。以江西新聞廣播采制的新聞為例,外采記者不僅要應對廣播任務,而且均有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稿要求。每條新聞需經“報備—采訪—寫稿—編輯—兩審—三審”的整個新聞采編流程,這就需要記者適應媒體融合的新環境,主動出擊、快速反應,力爭在第一時間進行發布。
在大多數的媒體中,采訪記者往往被籠統分為財經記者、民生記者等,但更加細致的分類可以讓新聞的質量更加突出。以民生記者為例,民生新聞內容較雜,可將民生記者再按“線”進行細分,如醫療線、交通線等。記者固定跑一條線,經過時間的推移,會逐漸熟悉、了解到行業的常識,不易犯錯。同時,跑線記者還會積累到越來越多的相關方面的知識,今后在采訪時,既能作為“行外人”提出大眾想知道的問題,同時又能捕捉到一些專業的細節,采訪過程中也能更加準確地理解受訪者想要表達的實質,新聞稿自然也能寫得更加透徹,使報道內容更加有看點、有價值。
(二)培養媒體融合思維模式
除硬件、軟件要跟上變革的浪潮外,廣播記者的核心思維也要開始轉變。媒體融合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廣播記者可以利用這一點改變傳統的獲取新聞素材來源的方式,擴充有限的信息渠道,打破禁錮的思維。廣播記者要樹立媒體融合意識,意識到媒體融合的緊迫性,在構思和生產新聞的過程中要隨時代入這種思維模式,用媒體融合形式,合理整合資源,積極利用資源,盡可能全面、細致、生動地呈現新聞。受眾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和地位今時不同往日,所以廣播記者要將“我們想傳播什么”的觀念轉變為“受眾想知道什么”,以受眾為中心,抓住受眾的喜好、習慣,了解他們期待和需求。而想要達成這一點,還需要結合當下媒體融合受眾的一大特點——年齡分段。互聯網的使用者數量龐大,不同平臺的用戶都有特定的年齡段,因此內容也要有針對性和側重點。例如,抖音、微博的使用者大多為青年,這一部分人群往往思維活躍,喜歡接受新鮮的事物,所以對于發布在抖音上的內容,廣播記者可以考慮加入一些新潮的元素;而一些新聞客戶端、門戶網站的用戶多為中老年或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他們更多需要的是中規中矩,有深度、有見解的語言文字。在媒體融合環境下,盡可能地貼近受眾,提高用戶體驗是至關重要的。
(三)利用互聯網發揮自身特性
互聯網除了能在新聞生產過程中幫助廣播記者,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同樣也能起到良好的成效。有調查發現,由新聞網站、政府門戶網站構成的各種網站和廣播電視媒體是目前網絡新聞的主要來源,其中各類網站占比69.86%,廣播電視媒體占比30.14%,而官方網絡新聞媒體是主流網絡新聞媒體的最重要的新聞來源。[6]
由以上的調查統計可見,雖然新媒體的數量龐大,但廣播媒體仍然是主流新聞網站的重要新聞來源,說明廣播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依然是被承認和信賴的,在媒體行業也仍占有一席之地。如今人們在網絡上瀏覽新聞,都追求效率,很多媒體在制作內容時,往往是“以快制勝”。不可否認的是,閱覽所需時長越短的新聞,報道越簡單。同時以上的調查也反映出廣播媒體的原創內容數量少的問題,因此這是一個致力原創很好的時機,做出更符合時代需求的原創內容,再利用廣播媒體自身的優勢,把廣播報道做全、做細,提升報道的價值和內涵,突出重圍。
四、結語
媒體行業變革不斷,轉型是必然的,廣播記者需要看清當前廣播媒體和自身的處境。面對襲來的一陣陣浪潮,迎難而上,提升自己,主動轉型突破。要實現媒體融合時代下的轉型,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更好地推動廣播媒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文茹.廣播記者借力媒體融合的工作創新之路[J].傳播與版權,2022(2):7-9.
[2] 劉玥.論廣播記者如何提升采訪技巧[J].城市黨報研究, 2022(2):87-90.
[3] 梁明星.融媒體環境下廣播記者的轉型探討[J].傳媒論壇,2021,4(24):59-61.
[4] 郭人峰.廣播記者的新聞敏感性與受眾心理分析探究[J].記者搖籃,2021(12):137-138.
[5] 李泰曦.融媒體時代下廣播記者采編技巧:以福建新聞廣播為例[J].傳媒論壇,2021,4(21):62-64.
[6] 王文利.民國時期廣播記者產生溯源與反思[J].編輯之友, 2020(8):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