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露 宋費佳
摘? 要? 鄉村旅游民宿業是鄉村振興的標志性產品,也是后疫情時代最具潛力的旅游板塊。近年來,南京市江寧區圍繞“打造集聚化、品牌化、特色化、規模化的旅游民宿發展江蘇樣本”,多措并舉促進鄉村旅游民宿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關鍵詞? 鄉村旅游;民宿業;高質量發展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尤其是旅游服務業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影響,為了平衡出游與安全的綜合需要,都市周邊短途游逐漸成為當下熱門的出游方式。民宿作為其重要載體,成為旅游板塊中最具希望的亮點,在一定程度上給后疫情時代的鄉村民宿產業帶來了發展機遇。南京市江寧區作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依托豐富的旅游生態資源,民宿產業集聚度高,民宿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有效拉長了江寧鄉村旅游的產業鏈、消費鏈。
一、江寧區鄉村旅游民宿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近年來,江寧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依托區域內卓越的山水資源和毗鄰南京大都市的便利條件,美麗鄉村建設從最先的“五朵金花”,到后來的“十小金花”,再到眼下次第綻放的鄉村旅游綜合體、特色文旅小鎮、特色田園鄉村,可謂“全域有景,處處皆景”。為進一步用好用活文旅資源,提升文旅消費品質,江寧區打造了“紅色·記憶”“泉韻·園博”“天闕· 懷古”“美宿·田園”“親子·野趣”以及“都市·夜景”6條精品文旅線路,“來江寧織造幸福”城市品牌效應不斷放大。2021年,全區接待游客3521.10萬人次,同比增長18.9%,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94.40億元,同比增長23.6%(數據來源:《南京市江寧區國民經濟與發展統計公報》)。江寧龍尚村漫谷漫心民宿、公塘頭民宿、云水澗民宿獲評首批“南京市職工療休養基地民宿村”。目前,江寧區共創建“龍鄉·雙范”“鄉伴蘇家”等市級民宿村8個,運營鄉村旅游民宿(含鄉村精品酒店)154家,擁有3000余張床位。
(一)村企聯建民宿集聚效應顯著
企業有動力、鄉村有需求、市場有空間。江寧區依托鄉村振興總體布局,積極推動村企聯建,探索構建了“國企先試先行、民企全面介入、農民積極參與”的多元格局,通過資本注入、街企合作,有效盤活鄉村資源。其中,江蘇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徐家院就是村企聯建的典范,通過引入社會資本,盤活閑置民房8處共計1200平方米、集體建設用地2500平方米,建設若谷精品民宿、拾穗·徐家院民宿、臺灣璽舍民宿等項目,每年可為社區增收180萬元,釋放出了美麗經濟的顯著效益。目前,江寧鄉村旅游民宿業主要依托區內東部溫泉資源、中西部山水資源形成多個民宿集聚群。東部片區,共35家民宿,主要位于享有“世界溫泉小鎮”之稱的湯山鎮,占江寧民宿總量的23%;中西片區,由區屬國資平臺旅游產業集團打造的民宿共28家,占比18.2%,主要依托江寧中西部的溪田、云水澗、錢家渡等自然山水;橫溪街道有25家,占比16.2%,主要位于石塘人家、江寧美麗鄉村西部片區核心區以及七仙大福村周邊;江寧街道有18家,占比11.7%,主要依托黃龍峴茶文化村。
(二)“微度假”式本土消費強勢崛起
近年來,家庭組團式的近郊自駕、村居民宿、露營野炊等休閑方式明顯增加,江寧區鄉村旅游民宿運營呈現出“火熱”態勢。2021年,江寧區民宿主要接待客源75.81%來自南京市內,上海游客占3.78%,蘇錫常游客占5.22%,安徽游客占5.46%,游客“本地化”特征較為明顯。其中,江寧區各鄉村旅游民宿接待主體主要是家庭結伴旅游,其中親子游占比高達60%,成為鄉村民宿的消費主力。2022年“五一”期間,江寧鄉村旅游民宿共125家營業,房間數1800間,床位數2500張,共接待游客10540人次,旅游收入501.33萬元,平均入住率達84%。在秣陵“鄉伴蘇家”、湯山“龍尚村”、江寧“黃龍峴”、谷里“徐家院”、橫溪“石塘人家”等鄉村旅游民宿熱點較高區域,每日客房均呈爆滿狀態,鄉村旅游民宿作為“微度假”首選載體的功能越來越凸顯。
(三)民宿個性化發展空間廣闊
都市“一小時”消費圈的游客口碑不斷汰劣顯優,面對市場壓力,江寧鄉村旅游民宿從業者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深入研究分析目標客群的服務需求,在裝修風格個性化、市場定位細分化、經營內涵特色化等方面精準發力,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目前,江寧區平均價位在1000元/天以上的高端民宿占比5.26%,301—1000元/天的中高端民宿占比約為58.77%,主打產品類型包括:休閑康養型、精英休閑型、親子度假型、團建聚會型等。立足精品化發展思路,江寧已形成主題鮮明、能夠滿足個性化、多樣化需求的特色精品民宿接近100家,“江寧百宿”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斷增強。
(四)行業洗牌民宿運營愈加規范
疫情對旅游民宿業進行了一次重新洗牌,政府的扶持與規范促使民宿行業進入了一個規范化運營階段。2021年,江寧區先后制定《旅游民宿開辦安全指導手冊》《江寧區民宿產業與文旅融合發展資金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進一步規范民宿審批、日常監管、文旅融合發展等工作,推動民宿高質量發展。截至2022年5月,江寧區取得營業執照的民宿153家,占比99.35%;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的民宿138家,占比89.61%;取得衛生安全許可證的民宿97家,占比62.99%;取得特種行業許可證的民宿76家,占比49.35%;“四證”齊全的民宿有61家,占比39.61%。
二、江寧區鄉村旅游民宿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假日經濟依然明顯
江寧民宿業依托江寧鄉村旅游業發展而起步,受季節性影響較大,普遍存在“旅游旺季人滿為患、旅游淡季關門打烊”“節假日一房難求、工作日一房不售”的不平衡現象,淡旺季鄉村民宿入住率相差高達72個百分點。如春節檔以溫泉吸引游客的湯家家村,2022年“五一”期間民宿入住率只有40%左右,究其原因:一是主打產品單一,以泡溫泉為主;二是周邊自然山水風景缺乏,休閑配套功能不足。
(二)文化內涵挖掘不深
追求民宿特色化、個性化發展已成為江寧民宿從業者的普遍共識。在實際發展中,江寧區雖有大部分民宿也在極力凸顯自身特色,但仍有不少民宿在裝修、產品、服務營銷等方面又逐步趨同。個別民宿集聚區在“民宿+文化”“民宿+農業”上進行了挖掘,如淳化馬場山的民宿挖掘“三國”文化建設田園客棧,石塘人家的民宿規劃周邊區域開發田園采摘;但在深度上挖掘不夠,缺乏與生活習俗、生態資源、農業生產等的深度融合,文化內涵不夠深,不利于民宿的可持續發展和品牌建設。
(三)營銷能力有待提升
從營銷效能來看,江寧區鄉村旅游“微度假”市場潛力還有很大的挖掘、提升空間。自江寧區民宿業發展以來,一些精品民宿經營者都采取積極的手段進行營銷推介,除傳統手段如報紙、雜志、電視等平臺外,近年來民宿宣傳深度融合“互聯網”思維,如在江寧文體旅、江寧發布等微信公眾號、南京智慧旅游大數據平臺、攜程、美團等線上平臺進行宣傳,部分知名民宿還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公眾號;但講好民宿故事的能力參差不齊、現代傳媒使用的覆蓋面還不夠廣,經營理念亟待更新。
(四)行業管理尚存在壁壘
民宿管理實際上是一項系統工程, 涉及部門較多, 比如公安、衛生、消防以及文旅等。目前,江寧在區級層面已基本厘清了民宿管理責任,由區文旅局牽頭成立區鄉村民宿發展綜合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建立民宿產業及文旅融合發展聯席會議制度,有效彌補了過去民宿在審批、監管、推介、扶持等方面各自為政的短板。但在證照辦理方面,尚存在一定困難。完善的民宿證件包括工商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食品經營許可證以及特種行業許可證四大證件。而大部分的民宿設計構造不同于普通城市酒店,尤其農民自有房屋改造的民宿很難通過消防驗收。目前,江寧尚有60%的民宿沒有特種行業許可證,“辦證難”導致部分品質較高的民宿不能參與全國甲級民宿評定,限制了鄉村旅游民宿的品牌發展。
三、推動江寧區鄉村旅游民宿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一)重視頂層規劃,強化政府引導
一是完善規劃布局,注重鄉村旅游民宿的可持續發展。在民宿建設過程中,特別要注意保護鄉村及其周邊自然環境的完整性、協調性和功能性,不僅要考慮對山水生態的保護,還要兼顧鄉村社區居民的生活空間。二是以“精品民宿”發展理念,挖掘增量做優存量。結合江寧生態文化資源優勢,在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強化政策引導,進一步推進旅游民宿集聚區發展,放大資源集聚優勢,搞活鄉村經濟。完善用地、稅收、保險、融資、信貸等各方面的支持政策,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優質品牌民宿落地生根,促進本地特色民宿快速成長。三是加強部門協調,形成民宿發展合力。嚴格落實監督管理的屬地責任和部門責任,通過聯合審核、一站式辦理、多證合一、以備案代替發證、告知承諾制、信息共享等方式,優化證照辦理流程,為鄉村民宿經營者提供便捷、規范的證照辦理服務。
(二)加強能力建設,提升經營水平
一是做好疫情防控與民宿紓困的統籌發展。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下,政府要進一步了解民宿業發展需求,通過信貸扶持、培訓扶持、資金扶持等諸多措施加大助企紓困, 幫助民宿從業者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尋找到新定位。二是提升民宿標準化、規范化水平。江寧民宿中家庭化、個體戶式民宿占比較大。因其經營成本低、市場定價不高、投資風險小,受到追捧,但其在經營上專業度不夠。對此,政府要加強政策宣傳引導,幫助中低檔民宿轉型,大力發展中檔民宿,引導高檔民宿走精品路線,對于不符合標準的低檔民宿,或進行轉型升級或合理退出,提升江寧區民宿業整體品質。三是發揮行業協會作用,促進行業自律。在人才、宣傳、產品等方面,要聯合文旅部門加大民宿跟蹤指導力度,提供業務培訓課程,推動鄉村旅游民宿標準化、規范化、特色化發展。
(三)促進文化賦能,拓展業態功能
一是注重民宿與鄉村物產融合,塑造產品特質。將民宿打造成鄉村物產的展示空間、體驗空間、消費空間,使得民宿的消費群體在消費后仍能回憶起這個民宿、這個鄉村,促進對鄉村物產的持續消費、民宿的再消費。二是注重民宿與本土文化融合,增強文化品位。結合江寧自身的資源特色,創造性轉化以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節慶文化、美食文化等一體的長江文化資源寶庫,積極探索“民宿+美食”“民宿+演藝”“民宿+非遺”“民宿+康養”“民宿+休閑” 等多元業態融合發展模式。如黃龍峴茶文化村的“西部客棧”民宿,除與千畝茶園為鄰,還一直保留了炒茶坊,讓游客體驗茶農樂趣。三是樹立“破圈”思維,開發民宿新功能,擴大消費群體。可聯合全省甚至全國的自駕游平臺、親子機構、老年康養機構共同開發鄉村自駕游、研學游、老年康養游等旅游產品,提高在非周末、非法定節假日的入住率;亦可聯合高校、培訓機構、教育機構,在寒暑假期間舉辦冬夏令營、遠足活動、生態體驗等適合大學生、青少年參與的培訓、體驗和實踐活動,與日常民宿消費群體形成錯時消費。
(四)創新營銷策略,增強品牌影響
一是加大政府推介力度,增強本地消費者黏性。在報紙、電視臺、“江寧發布”微信號或者“學習強國”江蘇平臺、南京平臺等開辟江寧民宿介紹的小專欄,用“微新聞”“微推廣”“微故事”的方式介紹有特色的江寧民宿;通過舉辦民宿論壇、民宿品牌活動推介等,打響江寧民宿品牌。二是加大第三方平臺推介,增強區域品牌影響力。在攜程、美團、小紅書等第三方合作平臺,利用搜索引擎優化技術、電子優惠券、內容營銷、口碑營銷、會員制營銷等策略開展形式多樣的民宿促銷活動,運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直播帶貨方式進行線上推介,注重區域化品牌的整體集體營銷,避免宣傳的碎片化。三是積極運用現代營銷策略,提升游客體驗感。可運用體驗管理和關系營銷等現代營銷策略,利用旅游信息平臺,建立鄉村旅游交通預警智慧功能,避免交通擁擠。一些高檔民宿可以提供專車接送、個性化定價、差異化服務等,提升游客的體驗感。
參考文獻:
[1]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自然資源部等.關于促進鄉村民宿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22-07/19/content_5701748.htm
[2]谷云華,沈彩云.后疫情時代長三角地區旅游民宿發展策略研究[J].商業經濟,2020(5).
[3]李凌.后疫情時代鄉村民宿市場發展的思考[J].中國市場,2021(17).
本文系江蘇省黨校系統調研課題“后疫情時代江寧區鄉村旅游民宿業的發展與思考”(編號XT2103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南京市江寧區委黨校)
【責任編輯: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