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智超 陳瑞芬 張燕 諶小峰 楊建寶 陳黎陽



摘 要|目的:分析湖南省羽毛球青少年教練員支持行為與運動員心理韌性的現狀,以及兩者之間的相關關系,為提高教練員執教能力提供參考。方法:選取 2020 年1 月—2021 年 12 月在湖南省羽毛球隊訓練的青少年羽毛球運動員 60 例,采用《人際行為問卷(IBQ)》支持行為問卷(12 項)和《心理韌性量表(CD- RISC)》中文版(25 項),從不同性別、年齡和運動等級三方面,針對運動員對教練員人際行為的感知及其心理韌性進行研究。結果:運動員對教練員支持 行為的感知及其心理韌性與在性別、年齡和運動等級上存在差異,教練員支持 各維度(自主支持、能力支持和關系支持)能顯著正向預測運動員心理韌性水平。結論:基于教練員支持行為角度提出建議,一是自主支持行為,教練員給予運 動員選擇的權利與自由;二是能力支持行為,教練員創設挑戰性的訓練環境; 三是關系支持行為,教練員建立積極有效的帶教模式,并實施針對性的執教行為, 避免消極的理念和行為。多措并舉,從而提升運動員的心理韌性。
關鍵詞|教練員;支持行為;運動員;心理韌性
競技體育教練員在競技體育領域建設與發展中舉足輕重。教練員領導力的研究源于西方社會,教練員的領導行為和能力是決定運動員或運動團隊表現的關鍵因素。隨著西方學者踴躍研制運動領導量表,不同類別的教練員領導行為研究成果也逐漸涌現。我國學者積極借鑒西方經典領導力的研究成果,將其與中國體育實踐相結合,從宏觀的框架構建到中觀的組織協同、再到微觀的個體行為進行了系統研究[1]。
羽毛球是我國競技體育的優勢項目。羽毛球教練員領導力的發揮取決于運動員對領導力的感知,教練員在訓練比賽中體現的領導行為直接影響到運動員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對運動員正面積極行為產生催化作用[2]。教練員支持行為(need-supportive)是教練員與運動員進行人際互動時為其所提供的積極指引, 包括自主支持、能力支持以及關系支持 3 個方面[3]。
近年來,心理韌性(resilience)是西方積極心理學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心理韌性在壓力、危機反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個體積極調用保護性資源應對不利情境、追求自我實現的一種心理潛能[4]。基于心理韌性過程學說理論的基礎上的心理韌性層次模型表明:低級層面的個體主要通過暴力和侵犯來保護自我,中間層面的個體主要是拒絕和防御,高級層面的個體則是積極調動資源、靈活處理壓力[5]。有關教練員領導行為與運動員心理水平的研究成果逐漸顯現,但研究維度仍需進一步豐富與拓展。筆者既是原中國女子羽毛球隊運動員,于 2000 年獲悉尼奧運會羽毛球女單冠軍;也曾是湖南省羽毛球運動管理中心教練員。本研究探究教練員的支持行為與運動員的心理韌性的現狀及彼此之間的交互關系,以期培育運動員高級層面的、強而有力的心理韌性。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本研究選取 2020 年 1 月—2021 年 12 月在湖南省青少年羽毛球訓練的 60 名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羽毛球現役運動員;(2)知情同意。剔除標準:(1)有缺項;(2)信息不完整;(3)有規律作答。
1.2 研究量表
1.2.1?? 人際行為問卷(Interpersonal Behaviors Questionnaire, IBQ)本研究僅測量教練員支持行為,因此采用 Rocchi 等人(2017)[6]編制的人際行為支持行為問卷。該問卷表現出良好的信效度,適用于體育領域。該問卷包括 3 個維度:自主支持行為、能力支持行為和關系支持行為,共 12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 1 ~ 7 分的 7 級評分法(從 1“完全不符合”到 7 為“完全符合”), 評分愈高,說明該一方面的行為表現愈強烈。
1.2.2?? 心理韌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本研究采用于肖楠、張建新(2007)[7]修訂的《Connor-Davidson 心理韌性量表(CD-RISC)》中文版,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適合在中國人群中使用。該量表包括心理韌性的三個維度:堅韌性、力量性、樂觀性,共 25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 0 ~ 4 分的 5 級評分法(0 從來不、1 很少、2 有時、3 經常、4 一直如此),評分愈高,說明某一方面的心理特征愈明顯。
1.3 調查方法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采用滾雪球取樣法,邀請研究對象運用微信在線填寫,然后這些研究對象將問卷轉發給其認為適合接受調查的同伴。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應用統計學 SPSS22.0 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 t 檢驗比較,p<0.05 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一般資料
問卷調查共計邀請 60 例,回收有效問卷 60 份,有效回收率為 100.0%。其中,男性31 人(51.7%),女性29 人(48.3%);運動員平均年齡為17.53 歲(SD=3.61);二級運動員 15 人(25.0%),一級運動員 29 人(48.3%),國家健將級運動員16 人(26.7%);詳見表 1。
2.2 教練員支持行為的現狀
2.2.1?? 教練員支持行為的整體情況
在教練員支持行為的三個維度里,按評分高低排序依次是:能力支持行為(5.8)、自主支持行為(4.7)和關系支持行為(4.3)。如圖1 所示,結果表明: 教練員給予運動員的支持與指導行為最為強烈。
2.2.2?? 教練員對不同性別能力運動員的支持行為情況
在教練員支持行為的三個維度里,女性運動員各項評分均高于男性運動員。如圖2? 所示,結果表明:教練員在給予支持行為時具有一定的性別傾向性,給予女性運動員支持力度較大,尤其在關系支持行為。
2.2.3?? 教練員對不同年齡運動員的支持行為情況
在教練員支持行為的三個維度里,19 歲及以上的運動員各項評分均為最高, 能力支持(6.3)、關系支持(5.6)和自主支持(5.2);其他年齡段依次遞減,如圖3 所示,結果表明:教練員對年齡偏小的運動員支持行為較少。
2.2.4?? 教練員對不同運動等級運動員的支持行為情況
在教練員支持行為的三個維度里,能力支持屬一級運動員評分最高(6.2);自主支持屬二級運動員評分最高(6.4);關系支持屬國家健將運動員評分最高(6.1);如圖4 所示,結果表明:教練員針對低水平運動員給予較高的自主支持行為;針對中等水平運動員給予較高的能力支持行為;針對高水平運動員給予較高的關系支持行為。
2.3 運動員心理韌性現狀
2.3.1?? 運動員心理韌性的整體情況
湖南省青少年羽毛球隊多數運動員心理韌性較好。數據顯示:運動員心理韌性極小值僅為 2.8 分,極大值為 3.9 分。結果表明:盡管運動員已具備較高層次的心理韌性,仍然有少數運動員心理韌性水平層次較低。
2.3.2?? 不同性別運動員的心理韌性
羽毛球運動員心理韌性在性別上有一定的差異,男性(3.4)略高于女性(3.2)。
2.3.3?? 不同年齡運動員的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隨著運動員年齡的增長逐步提升,14 歲及以下年齡段運動員心理韌性尚可(3.0),15 ~ 18 歲年齡較好(3.2),19 歲及以上年齡段運動員達到最高(3.9)。
2.3.4?? 不同運動等級運動員的心理韌性
國家健將運動員心理韌性水平最高(3.8),其次二級運動員(3.6),而一級運動員心理韌性水平最低(3.1)。
2.4 運動員心理韌性與教練員支持行為的相關分析
研究表明:教練員支持行為不僅內部各維度間兩兩相關,并且與運動員心理韌性也顯著正相關。教練員支持行為各維度和心理韌性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以及各變量兩兩之間的皮爾遜相關系數詳見表 2。
3 結論
本研究表明:(1)教練員給予能力支持行為最強烈,與運動員心理韌性顯著相關;多數運動員的心理韌性水平較高。(2)女性運動員的心理韌性水平低于男性運動員;教練員在給予支持行為時具有一定的性別傾向性,給予女性運動員支持力度較大,尤其在關系支持行為。(3)教練員給予的支持行為與運動員的年齡正相關;運動員的心理韌性水平也與年齡正相關。(4)教練員根據運動員的不同等級,給予有針對性的支持行為。
本研究與國內體育領域的相關研究結果相類似,如馬鈺璇[8]研究發現教練員支持行為顯著預測運動員旺盛感及其分維度學習感與活力感,而運動員心理堅韌性在教練員支持行為及運動員旺盛感及其兩維度間其起顯著中介作用。樊榮等[9]發現教練員能力支持行為可以通過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和自尊的中介作用對心理韌性產生間接影響;并建議從教練員支持行為干預和滿足運動員基本心
理需要角度出發,從而提升自尊,增強心理韌性。李鵬飛等[10]基于競技能力構成要素分析何冰嬌奪冠的制勝因素主要為心理能力的增強和運動智能中極高的 戰術執行能力;尹燦東等[11]提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等是緩解運動員心理耗竭現象出現的有效手段,具有積極的訓練和社會意義。劉海楠[12]通過與教練員訪談后,運用空杯心態、活在當下、破除我執等對青少年運動員進行積極心理干 預后,發現運動員在積極認知、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等心理韌性維度均有所提升。王思雨[13]研究發現優秀的競技運動員具有更加強大的心理韌性,能在面對困難和失敗時爆發出驚人的意志力和戰斗力,發揮身體和運動極限,從而最終贏得 比賽。
本研究樣本數量有限,但案例來源可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影響研究 結論的嚴謹性。運動員個人能力與競技運動成績直接掛鉤,教練員尤其注重對 運動員能力上的指導,因而在給予運動員自主性、維系運動員關系的層面上有 所失衡。競技體育如此激烈、殘酷,運動員必須具備優秀的心理品質,才能獲 得優良的運動成績。因此,教練員要轉變傳統觀念,融入交叉創新,提升執教 能力。在訓練的過程中,教練員既要關注運動員技能的提升,還要加強對運動 員心理韌性的培養。基于教練員支持行為角度,建議:一是自主支持行為,教 練員給予運動員選擇的權利與自由;二是能力支持行為,教練員創設挑戰性的 訓練環境;三是關系支持行為,教練員建立積極有效的帶教模式,并實施針對 性的執教行為,避免消極的理念和行為。多措并舉,從而提升運動員的心理韌性。
進一步研究擬進行縱向動態追蹤,進行積極心理干預,期望為湖南省青少年羽毛球運動員心理韌性的培養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曹大偉,曹連眾.我國教練員領導力研究的域外經驗、本土實踐和未來展望:基于領導力來源與傳達路徑[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1,40(1): 94-101+124.
[2]韓晶娜.我國高水平羽毛球教練員執教能力研究[J].文史博覽(理論), 2016(11):70-72.
[3]高圓媛,李垚,曹大偉,等.教練員領導行為對運動員運動投入的影響研究: 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的中介效應[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21,40(5):98-106.
[4]鄧贊琪.高校羽毛球教練員領導行為對運動員成就目標定向的影響研究
[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9.
[5]李華.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水平運動員心理韌性評價研究[J].山東體 育科技,2019,41(1):32-39.
[6]Rocchi,Pelletier,Desmarais.The Validity of the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Questionnaire(IBQ)in Sport[J].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cercise Science:Official Journal of 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Council of AAPAR,2017:15-25.
[7]于肖楠,張建新.韌性(resilience):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 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658-665.
[8]馬鈺璇.教練員支持行為對運動員旺盛感的影響[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9]樊榮,王斌,葉綠,等.教練員支持行為對運動員心理韌性的影響:基本心理需要滿足與自尊的鏈式中介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0, 43(1):134-145.
[10]李鵬飛,楊海航.對羽毛球女子單打制勝因素的分析研究:以何冰嬌奪冠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7(12):69-72.
[11]尹燦東,周錦闊.羽毛球運動員心理耗竭成因與影響[J].體育世界(學 術版),2019(5):101+97.
[12]劉海楠.“接受”與“改變”—兩種不同理念指導下的青少年運動員心理韌性干預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12.
[13]王思雨.優秀競技運動員心理韌性特征及其與運動成績的關系分析[J]. 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12):87+97.
Exploration of Supporting Behavior in Coach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Hunan Province Youth Badminton Athlete
Gong Zhichao1???????? Chen Ruifen2????? Zhang Yan3?? Chen Xiaofeng3 Yang Jianbao2???? Chen Liyang2
1.?? Changsha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2.?? Unit 921 Hospital, Changsha;
3.?? Hunan Badminton Management Center, Changsh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ctuality of coaches need-supportive behavior and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young badminton players in Hunan Province, comparing with the correlation. Thus w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coaches. Method: Selected 60 cases from January 2020 to December 2021 in Hunan province youth badminton athletes, using the interpersonal behavior questionnaire (IBQ) support behavior questionnaire and the psychological toughness scale (CD-RISC) Chinese version, studied from different gender, age, sport-level, the perception of the coaches interpersonal behavior and the psychological toughness of athletes. Results: The Athletes perception of coaches support behavior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erms of gender, age and sport-level. Coachs support from various dimensions (independent support, ability support and relationship support) could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predict
the level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athletes.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coach need-supportive behavior perspective, coaches should give athletes the right and freedom to choose to improve independent support; create a challenging training environment to provide ability support; establish a positive and effective teaching mode, and implement targeted teaching behaviors to avoid negative ideas and behaviors to provide relationship support. Thus could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the athlete.
Key words: Coach; Support behavior; Athletes;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中國體育研究202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