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鄉村教師是影響鄉村教育質量的關鍵。文章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對安康、漢中和商洛三個陜南城市的調研,發現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的生存現狀不容樂觀。基于有關問題,筆者給出了相關建議,以期改善陜南鄉村教師的生存現狀,促進陜南鄉村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生存現狀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時代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生存現狀調查研究”(課題編號:SGH20Y1340)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秋月(1994—),女,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初中高新分校。
張哲華(1977—),男,安康學院外語學院。
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對鄉村教師要“拓展職業成長通道,讓鄉村教師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完善鄉村教師待遇保障機制,“提高地位待遇,讓鄉村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陜南地處秦巴連片特困區,其鄉村教育的發展存在諸多問題,集中表現為缺乏職業吸引力、資源配置匱乏、補充渠道不暢通、教師構成結構缺乏合理性、整體教職人員素養有待提升等。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陜南鄉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研究通過對安康、商洛和漢中三個陜南城市的部分教師的調查,并運用概率估計方法,根據樣本數據推算總體相應的數量指標,重點研究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的生存現狀,針對有關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期能助力陜南鄉村教育的發展。
一、研究綜述
在鄉村發展中,鄉村教育占據重要地位,鄉村教育的發展影響著鄉村社會的發展,教師作為鄉村教育的實施者,決定著鄉村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當前,國內外關于陜南鄉村教師生存現狀的地域性研究,以及直接相關的文獻并不多見,且基本沒有涉及陜南鄉村教師生存現狀的研究,未能突顯鄉村教師生存研究在秦巴連片特困區的重要意義與作用。與其間接相關的國內研究主要表現在有關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與培訓的研究、有關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鄉村教師生存困境研究、教師工作生活質量相關研究等方面。
(一)有關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與培訓的研究
有研究者認為,部分鄉村教師在專業發展的認識上存在不足,集中表現在部分鄉村教師的專業境遇處于不利地位,部分鄉村教師的專業價值被賦予過于崇高的地位,部分鄉村教師專業權利與專業責任失衡等幾個方面;部分鄉村教師在自身專業發展上存在困境,主要包括自主發展意識淡薄、缺乏科研能力、職業倦怠以及心理焦慮問題嚴重[1]。還有研究者指出,目前鄉村教師培訓對于推動我國未來農村教育發展、實現教育公平以及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但也存在培訓方式單一、經費與機會少、培訓過程流于形式、教師參與度不高、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缺少考核機制、培訓成效不佳等問題[2]。
(二)有關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
有研究者認為,推動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有利于提高鄉村教育教學的質量,有利于提高鄉村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于鄉村教師專業的發展,但部分鄉村教師隊伍在建設過程中存在教師年齡老化嚴重、工作壓力偏大、職業發展通道狹窄、隊伍結構不盡合理、資源配置僵化、引進補充難、單向流動依然嚴峻等問題[3]。
(三)鄉村教師生存困境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邊遠鄉村教師在人事制度、教學管理制度、待遇制度與專業培訓制度方面存在困境。在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城市化進程中的部分鄉村教師面臨著社會地位下滑、教學效能感下降、身份認同心態矛盾、職業滿意度與幸福感低、精神生活貧乏、教學文化呈現“惰性”等問題[4]。
(四)教師工作生活質量相關研究
研究人員在對教師的工作生活質量開展研究時,大多會從影響因素、評價指標以及提升策略等幾個角度進行。據相關研究,對教師工作生活質量產生影響的因素還包括組織條件、思維方式和教師自身的幸福感等。有學者認為,工作成就感、日常教學工作、師生關系、責任感等同樣會對教師的工作生活質量產生影響[5]。
基于此,學界雖然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與培訓、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鄉村教師生存困境、教師工作生活質量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還存在明顯不足。一是基本沒有涉及陜南鄉村教師生存現狀的研究,未能突顯鄉村教師生存研究在秦巴連片特困區的重要意義與作用。二是對國家有關鄉村教師政策落實的研究不夠到位。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開展陜南鄉村教師生存現狀調查,落實國家有關政策,助力陜南鄉村教育的發展。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以安康、漢中和商洛三個陜南城市的鄉村中小學教師為調查對象,以電子問卷的方式展開調研,共回收有效問卷482份。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主要研究工具為自編調查問卷,該自編調查問卷是由課題組負責人基于本研究目的,參考相關文獻,與一線教師討論后編制而成,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由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和問卷主體兩大部分構成。該調查問卷的基本信息包括教師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齡、職稱、學歷、工作單位和所在城市8個方面,共計8道題;該問卷的主體包括對教師的生存環境滿意度、身心健康狀況、工作幸福感、教師專業發展前景和教師專業知識與能力水平5個維度的調查,共計37題。在問卷主體部分,生存環境滿意度、身體健康狀況、工作幸福感和專業發展的調查題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進行賦分,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賦1—5分,最后一部分專業知識與能力水平采用平級選項進行具體信息調查。問卷結果所得數據通過Excel進行分析。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基本情況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的主力軍為女性,占本次接受調查的教師總人數的74.69%;受訪教師已婚人數(86.51%)多于未婚人數(13.49%);受訪教師年齡主要分布在25—35歲(33.82%)和36—45歲(42.53%);受訪教師教齡在11—20年的人數占比最多(36.1%),其次是教齡在21—30年的教師(24.48%);受訪教師中,本科學歷的教師人數最多(86.43%);受訪教師中,具備中級職稱的占比49.17%,具備初級職稱的占比36.31%;大部分受訪教師來自鄉鎮中小學(67.01%)。
上述基本信息數據表明,就接受本次調查的教師而言,陜南鄉村中小學青年教師占比較小,大多數教師為女性且超過60%的教師年齡在35歲以上,供職于鄉鎮中小學,超過70%的教師擁有超過10年以上的教齡,只有不到60%的教師擁有中級及以上職稱。
(二)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生存現狀的總體情況
本研究從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的生存環境、身心健康狀況、工作要求與壓力、教師專業發展前景和教師專業知識與能力水平5個維度進行分析,調查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生存現狀的總體情況。其中,生存環境滿意度、身心健康狀況、工作幸福感和發展前景采用賦值后的均值進行分析。根據本次調查的具體數據分析,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生存狀況的總體平均值為2.16,低于平均值3,其中,生存環境滿意度均值為2.69,身心健康狀況均值為1.58,工作幸福感均值為2.08,發展前景均值為2.29(如圖1)。
圖1顯示,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在生存環境滿意度、身心健康狀況、工作幸福感和發展前景四個維度上的平均值均低于中等水平3,表明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生存狀況總體不容樂觀。其中,身心健康狀況均值最低,為1.58,其次是工作幸福感,均值為2.08,這兩項數據表明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工作負荷大、工作內容龐雜。當前,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發展前景均值為2.29,表明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發展機會較少,教師對自己的發展前景持懷疑狀態。
(三)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發展前景的平均值為2.29,低于普通水平3。接受調查的教師中,43.98%的教師認為當前他們缺乏名師和有領導力的領導引領;超過60%的教師認為鄉村學校評定職稱的難度大于城區學校;超過50%的教師想轉到城區學校;90%的教師認為,他們很少有繼續學習和提升學歷的機會。
本次調查顯示,陜南各地區鄉村學校為教師提供了校本研修和暑期繼續學習的機會,但本次接受調查的教師中,接近50%的教師認為作用不大。此外,62.03%的受訪教師認為鄉村教師社會地位不高,66.39%的受訪教師認為鄉村教師收入偏低,51.04%的受訪教師認為鄉村教師壓力過大,53.73%的受訪教師認為鄉村教學環境差,68.88%的受訪教師認為鄉村教師發展空間小。
(四)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專業知識與能力水平
本次調查顯示,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的專業能力與素養基本達到職業的要求,計算機和多媒體輔助工具的使用能力基本較好,但在學術研究與論文撰寫方面的能力比較欠缺,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能力有待提高。
通過本次對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專業知識與能力水平的調查發現,其中,53.53%的受訪教師認為自己對基礎教育改革比較適應,超過70%的受訪教師認為自己的專業能力與水平基本符合職業要求,91.5%的受訪教師經常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授課,58.37%的受訪教師未撰寫和發表過論文,64.94%的受訪教師渴望提高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這一情況和對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基本情況的調查數據相呼應,在接受調查的教師中,超過80%的受訪教師都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具備基本的職業素養和多媒體使用能力。由于種種原因,如工作任務重、瑣事多等,教師的理論素養提升不夠,教師撰寫和發表論文的能力有待提升。
四、結論與建議
本次調查、分析結論如下。第一,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一般,其主力軍為女性,且職稱評定難度較大。第二,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生存狀況整體不容樂觀。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對生存環境滿意度、工作幸福感、身心健康狀況和發展前景的預判都低于中等平均值3。其中,教師身心健康狀況最為堪憂,教師工作幸福感普遍不高。第三,大多數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在步入工作崗位時都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擁有基本的職業素養和實踐操作能力,但步入工作崗位之后,由于理想與現實差距較大、工作內容繁雜、壓力較大、發展空間較小、有效學習機會較少等一系列原因,教師有效繼續學習和發展專業能力的步伐緩慢,甚至在看不到發展前景之后,部分教師流動到其他單位,造成了陜南優秀的鄉村教師的流失。
為緩解上述問題,改善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的生存現狀,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據本次調查,陜南鄉村中小學教師的主力軍為女性,且工資收入偏低。收入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男性不愿意從事教師工作的原因之一。政府應加大政策傾斜,采取有效措施,對偏遠地區和條件艱苦地區的鄉村教師按照不同情況和程度設立不同的津貼和補助,同時視情況加大對鄉村教師職稱評定的傾斜力度,讓教師這一職業在享有榮譽的同時,切切實實地感受到物質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方面的提高,從而改善鄉村教師的生存狀態,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6]。
第二,教育行政部門簡政放權,努力為鄉村教師減負。調查發現,受訪教師普遍反映各級各類的檢查過多,需要承擔較多教學以外的工作內容,這在無形之中加重了教師的負擔。因此教育行政部門應簡政放權,改革教師考評方式,增加學校自主管理的權力,將工作重點轉移到改進并提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質量上來。
第三,加強城鄉之間教師的輪崗交流,并將這一制度落到實處。城鄉之間教師的交流輪崗,不僅可以促進師資和教育的公平,更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學習。此外,除了加強城鄉之間教師的交流,加強校長之間的輪崗交流,也可進一步促進城鄉學校的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劉華錦.西部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8):96-99.
張文斌,周曄.農村教師培訓現狀憂思[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19(2):115-119.
張松祥.本土化:我國鄉村教師隊伍培養的必由之路[J].中國教育學刊,2016(12):62-68.
林潤之.邊遠鄉村教師的生存困境及其突破[J].賀州學院學報,2017,33(1):99-103.
張莉莉,林玲.城市化進程中鄉村教師的境遇:倦怠與堅守:對97位村小、教學點骨干教師的調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6(1):16-20.
陳黎明.我國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導向與問題反思[J].教師發展研究,2017,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