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歷經歲月洗禮、飽經歲月積淀而歷久彌新,且被人們廣為吟誦與傳承,足見其魅力與韻味之強大。而現行初中語文教材中所入選的很多古詩詞,不論在用語風格、用詞凝練上,還是在審美造詣、思想情感上,都具有很強的感召力與吸引力,且可讀性極強。這使得以文本細讀為引領,開展對初中語文古詩詞的解析與學習更具現實意義。同時,在文本細讀的驅使下,學生品味、鑒賞、理解古詩詞的方式必然更具針對性,不僅有助于其認知積淀的豐富,而且更利于其內在涵養的升華。基于此,教師應以文本細讀為基礎,加強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與途徑的優化與革新。結合不同詩詞作品,根據其寫作背景、思想情感、藝術造詣等,組織學生從其用詞、煉字等切入,對其進行全方位解析,確保古詩詞教學的延展性與深刻性,使學生在文本細讀的驅使下,靈活駕馭和精準掌控古詩詞學習方法,促進其認知完善,以助推其素養提升。
關鍵詞:文本細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應用
作者簡介:劉成祖(1969—),男,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第七中學。
古詩詞是初中語文的重要構架,更是完善學生認知體系、豐富學生內在涵養的重要元素。其極強的韻律感、深邃的思想性、豐富的表現力,使得學生在對其進行內涵解析、情感品味、語言理解時必然存在著諸多困惑或羈絆[1]。而且,初中語文中的很多古詩詞普遍與學生的認知發展、身心特性有著緊密關聯,其更為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提供了參考。這使得切實加強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的研究成為新課改、新課標下每一位語文教育者必須著力關注的核心課題。而文本細讀的提出,則為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高質量推進提供了堅實保證,且更利于學生對不同詩文、詞作內涵與外延、思想與情感、內容與語言的內化。因此,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指導時應切實加強對文本細讀的應用與融入,并從不同詩詞的語言、風格、韻味、特色、背景等入手,將讀、思、品、挖、用等策略遷移至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各個層面,使學生在參與細讀的過程中,與文本對話,與作者交流,與同學互動,提升古詩詞教學的感染力與針對性。文本細讀能夠加深學生對不同詩文、詞作內涵的深刻掌控,為學生認知積淀的豐富、內在涵養的升華提供助力。
一、文本細讀的概念與內涵解析
文本細讀最早起源于西方文論中的語義學,其著重強調通過對文本的解析,逐步進入文本語境,以獲得對文本內涵的掌握與內化。而將文本細讀遷移至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則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于潛移默化中助推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綜合素養提升。教師對文本細讀概念與內涵進行解析,并將其靈活應用至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領域,必然更具現實意義與重要價值。
(一)文本細讀的概念
所謂文本細讀,實則指語義解讀。其倡導以文本為載體與核心,通過對文本用詞、用語的精準解析和深度領悟,來了解蘊含其中的語境與語義,并在不同語境的分析、不同語義的探究中把握文本主旨、思想、情感,以及其所蘊含的哲理、韻味和造詣,為讀者深刻理解文本及其內在韻味的學習策略。文本細讀所強調的精準解析、精致剖析、精心賞析、精確理解等思想,與初中語文中很多古詩詞在內容、用詞、表達等方面的特性具有諸多相關聯、相銜接之處,且為新課改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高效落實提供了保障[2]。
(二)文本細讀的內涵
由于很多古詩詞文體的特殊性、較遠的時代性和用語的凝練性,使得文本細讀在其閱讀、理解、鑒賞中的運用更易促進學生對不同詩詞作品藝術造詣、思想情感、內涵外延的理解,且可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認知積淀,以幫助其夯實語文學習基礎,促進其語文閱讀、寫作、表達等能力的提升。而文本細讀的諸多優勢,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高質量推進有著重要影響與積極作用,也更利于預設教學目標的精準、高效達成。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應用文本細讀的必要性
古詩詞是華夏優質文化的集中體現,其不論在語言風格與呈現形式上,還是在思想情感與內在價值上,都對初中學生內在涵養的豐富具有重要影響。而通過對文本細讀的融入,則可進一步優化古詩詞教學方法,且對于學生認知潛能的開掘與綜合素養的培養會產生積極作用[3]。
(一)古詩詞本身的語言特性為文本細讀的應用提供了條件
古詩詞中的一字一句都體現著作者的高尚情操與內在修養,其更是作者表達內心情感、思想的重要途徑。而作者寄托于詩詞作品中的理想抱負、內在夙愿等使得其在表達方式上普遍比較含蓄與委婉。同時,受當時社會現實的影響,很多文人墨客在古詩詞寫作上往往不會直抒胸臆,以至于其運用于詩詞作品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經過了反復推敲。這一特殊的文學體裁便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而文本細讀的應用,則為學生深度挖掘蘊含于詩詞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等提供了條件,且有利于學生對不同詩文、詞作內涵的領悟,切實發展了學生的內在涵養與鑒賞能力,促進其語文認知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初中生顯著的身心特性為文本細讀的應用鋪設了道路
初中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普遍很強,且個性顯著。其不僅求知欲比較強烈,且在對同一文本的理解上,因為站位、側重點不同,自然會產生不同的想法與認識。而文本細讀的融入,則為學生借助多種方式,站在多元視角解析、品味、感知詩詞內涵提供了鋪墊,且有利于其語文理解力、鑒賞力的提升。同時,學生通過對詩詞作品的深入細讀,可進一步激活自身的語文思維,全方位開掘自身的認知潛能,在詩詞中找到學習語文的靈感,提升自身的語文創造力,在詩詞中找到心靈的歸宿,與作者、詩詞產生情感共鳴,豐富自身的認知積淀,使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開展更具吸引力,并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認知發展。
三、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對于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用的不同詩詞,教師在指引學生參與文本細讀時應以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現狀為切入點,加強對各類素材、資源、活動的利用,讓學生在品讀、挖掘、實踐中積極參與對不同詩詞內容、思想、情感的解析,提升細讀指導的針對性與延展性,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深入體驗、充分感知中從不同層面入手,加深對詩詞作品的內化與理解,全面提升其詩詞鑒賞能力,并為其應用詩詞開展寫作提供鋪墊,確保初中語文古詩詞文本細讀的實效,以全面助推學生的語文認知能力升華[4]。
(一)從品讀入手,讓學生在文本細讀中解析詩詞基調
很多詩詞作品在語言風格、表現方式上的顯著特性使得學生對其內容的解析、語言的品味、押韻的感知、內涵的理解等必然離不開建立在“吟誦”基礎上的品讀策略引領。而且,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其對于古詩詞朗朗上口的語言優勢必然會獲得充分理解,勢必更利于其文本細讀興趣的激發,也更利于其對詩詞格律、風格、韻味等的內化。因此,教師在引領學生落實對古詩詞的文本細讀時,應以做好品讀為切入點,組織學生在借助多種方式讀的過程中,對詩詞的煉字、用語進行慢慢品味,深入感知,體悟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與情感,以激發其文本細讀的興趣與熱情。同時,為了幫助學生精準掌握文本細讀輔助下的詩詞品讀技巧與方法,教師還可通過對范讀音頻、朗誦視頻等的利用,或在學生品讀中融入一些音樂伴奏等,來增強細讀指引的感染力,使得學生在濃郁氛圍的浸潤下,快速融入詩詞意境,產生情感共鳴,為其深入解析詩詞基調、精準把握詩詞內涵提供助力。例如,在開展《龜雖壽》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文本細讀為引,組織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品讀中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進行反復吟誦,來感受曹操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以及蘊含其內心深處的豪情壯志。而在《觀滄海》的教學中,則可以視頻引領,幫助學生感受曹操登上東海碣石,迎著海風呼嘯,感慨“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復雜情感,使學生在跨越時間的界限上對詩作進行反復品讀,來加深對詩作內涵與作者情感的理解。
(二)從挖掘著力,讓學生在文本細讀中把握詩詞內涵
文本細讀的應用,為學生在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認知過渡中投身古詩詞解析,并把握其內涵奠定了基礎。因此,教師應以指引學生深度挖掘為側重點,對學生多引導、多驅使、多幫扶,使其在深度挖掘詩詞文字、語言的基礎上獲得詩詞鑒賞能力與內涵剖析能力的提升。而且,教師還應多加強對詩詞寫作背景、語言風格、作者經歷等的解析,讓學生在深度研讀詩詞用語之凝練、情感之豐富、思想之深邃中提升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同時,在學生進行細讀挖掘時,教師應盡量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束縛,讓學生從多元視角出發,從不同領域著力,在古代語言與現代用語的切換中感受作者在用詞、用語上的差異,從微妙的變化中找尋思維的過渡點與銜接點,以豐富其認知積淀,塑造其內在涵養。而且,對詩詞中的“用典”“比擬”“夸張”“比興”“互文”等手法,教師應以其所選用的意象為參考,指引學生在互相交流、研討、探究中領悟其妙用,并將其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等關聯起來,挖掘其背后所蘊含的作者審美情趣與藝術造詣,使文本細讀被遷移至學生深層次探究領域,激活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鑒賞力和創造力。例如,在教學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時,教師可以文本細讀為指引,組織學生就本詩中所運用的兩個典故進行解析,讓學生通過自主查詢資料,自主解析,來談談自己對“聞笛賦”“爛柯人”這兩個典故妙用的感受;結合其中的經典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領略其所蘊含的深刻哲理;結合詩作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當時的經歷,領略其中的無限惆悵與萬分感慨,以達到精準解析詩作內涵的目的。
(三)從實踐切入,讓學生在文本細讀中內化詩詞精義
古詩詞的豐富內涵、凝練用詞使得文本細讀的開展不僅應將重點遷移至常規的品讀、挖掘層面,更應為學生的寫作實踐助力。因此,教師在落實初中語文古詩詞文本細讀指導時,應不斷加強對一些輔助素材、相關意象的開發與利用,將其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銜接起來。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細讀所獲開展寫作實踐,將自己對詩詞的理解以別樣的視角反饋至文本細讀層面,對詩詞作品進行藝術性加工、創造和改進,使古詩詞的教育價值得以最大化凸顯。同時,為了切實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與創造潛能,教師還應以對應的詩詞為依托,根據其內容、思想、情感、哲理等,選用一些有關的寫作話題,指引學生在寫作中闡述對詩文、詞作的理解,拓寬學生的認知視域,以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強化學生對詩詞精義的內化。例如,教師可以《行路難》的細讀為鋪墊,讓學生在深度理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內涵的基礎上,以“勇氣”“意志”“堅強”等為話題進行寫作,來促進其認知的發展。而在完成《南陵別兒童入京》文本細讀后,教師可以其中的名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為引領,組織學生以“品格”“尊嚴”等為主題進行語文寫作,對詩詞的內涵予以延伸拓展,來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這樣可以使文本細讀更好地作用于學生對詩詞內涵的理解,且切實助力于學生內在涵養的豐富。
結語
總之,新課改的逐步推進,以及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對新時代的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古詩詞是初中語文的核心構架,且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其不僅在內涵上博大精深,且在語言上凝練雋永,情感上鮮活飽滿,思想上深邃豐富[5]。古詩詞教學方式的選用,以及教學策略的落實,必然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認知發展與素養培養。而文本細讀的應用,則為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內涵,且從其中汲取養分、升華自我奠定了基礎。而且,在育人定位上,文本細讀也更為貼近初中學生的身心特性,同時其對學生提升鑒賞、品味、解析詩詞的能力也有著積極作用。因此,針對初中語文教學中涉及的不同詩文、詞作等,教師在進行指導與點撥時應全面加強對文本細讀的應用。通過多元素材的借助、多種活動的開展、多類手段的利用,教師組織學生從不同領域著力,就詩詞的語言、風格、造詣、情感、思想等展開深層次解讀,在細細品味、深入感知、積極探究中,教給學生基本的細讀方法,激發學生的細讀興趣,拓寬學生的認知視域,豐富學生的認知積淀,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使文本細讀成為引領學生學習語文古詩詞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岳會麗.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45):62-63.
羅敬明.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J].家長,2021(16):101-102.
王冬梅.淺析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20,22(10):206.
梁春鳳.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求知導刊,2020(6):68-69.
李保川.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方法[J].青春歲月,2019(1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