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文明是新常態背景下社會主義五大文明之一,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任務之一。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實現不能僅依賴于政府工程、環保建設,還要貫徹于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尤其是要滲透到教育教學中,實現生態環保意識教育在日常教學中的延伸,才能夠在新生代心中確立生態環保意識、樹立生態環保理念,才能夠號召一代又一代人投身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文章以小學日常教學為基礎,探討生態環保意識在小學生藝術創作中的滲透思路,結合不同學科案例探索生態環保意識在小學日常教學中的應用及價值。
關鍵詞:生態環保意識;滲透;藝術創作;價值
基金項目: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環保意識與美術創作相結合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PTKYKT2109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林雪珊(1981—),女,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國歡中心小學。
生態環保意識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在教育教學領域進行生態環保意識的滲透,是引導學生樹立生態環保觀念的有效途徑有利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目標的實現。
一、生態環保意識的內涵
生態環保意識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其包含了多層次的信息與內涵。
首先,生態環保意識指的是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指個人時刻將生態環保放在關鍵位置,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節約能源、低碳排放,對所有資源的使用合理、有效,既不濫用也不浪費,不因個人行為而加重社會資源負擔,也不因個人行為而增加環境代價。
其次,生態環保意識是一種具體的行為準則。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規模的擴張,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升,相應的,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的影響更加顯著,同時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生態環境的破壞上。過度發展使得人類忽視了發展過程中的環境問題,為此人類已經付出了巨大代價,如溫室效應增強、酸雨、土地荒漠化等,都是人類肆意發展所帶來的環境代價,這些環境代價不僅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還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空間。生態環保意識則強調在發展的過程中兼顧環境問題,做到發展與治理并重、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最后,生態環保還是一種價值觀念。生態并非單純的自然生態,還有社會生態、人文生態等,生態環保要求不僅要尊重自然生態的穩定、協調,還要重視人文社會的穩定、可持續。因此生態環保理念的終極目標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的價值觀念。
二、生態環保意識和藝術創作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任何藝術創作都是以生活為基礎的加工和創造。生態環保理念只有在生活中踐行才具有現實意義,藝術創作則是以生活實踐為基礎的審美創造活動,兩者在內容上、情感上存在交叉,這是生態環保意識與藝術創作互相滲透、融合的基礎。
實際上,生態環保意識和藝術創作的相互滲透并不罕見。比如,“變廢為寶”的手工制作項目、以“生態”為主題的畫作、宣傳生態問題的漫畫、以自然物為基礎的藝術加工等,均屬于這一范疇。
生態環保意識存在宏觀和微觀的差別。從微觀層面來看,生態環保就是“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的統稱,特指對自然生態的保護;從宏觀層面來看,生態環保指的是所有生命、非生命“和諧”的存在狀態。因此生態環保意識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也可從宏觀和微觀層面進行歸納。
微觀層面,生態環保意識在藝術創作的存在形式較為有限,如“變廢為寶”活動就是典型的微觀層面上的生態環保型的藝術創作,還有以生態保護為主題的書畫創作也屬于這一范疇。宏觀層面的生態環保類型的藝術創作則較為廣泛,可能是手工、書畫等,也可能是隱含著生態環保意識的藝術作品,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小說)、周星馳的《美人魚》(電影)等[1]。
在我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上,生態環保一直是藝術創作的重要主題。原始社會時期的筆畫藝術所表現的對自然生態的敬仰和崇拜就是最樸素的生態環保意識;封建社會時期,受到戰亂、災荒等影響,很多文人雅士流連于祖國的大好河山,選擇寄情于山水,推動了山水田園詩派、田園畫派的誕生,這是我國歷史上文人雅士有意識地將自然生態融入藝術創作的代表;近現代歷史中,以自然風光為主題的油畫創作、以歌頌自然為主題的歌曲創作,甚至是來源于自然生態的現代根雕藝術、園林藝術,均屬于生態環保藝術范疇[2]。
總的來說,生態環保意識在藝術創作的滲透較為廣泛,一般來說只要是以生態環境、環境保護等為主題的藝術創作均可定義為生態藝術[3],因此在引導學生在藝術創作中融入生態環保意識時,教師不應當拘泥于藝術的形式和藝術的內容,只要學生能夠把握和理解“生態”和“環保”兩個關鍵詞即可。
三、小學階段生態環保意識融入藝術創作的可行性分析
(一)小學生的可塑性
從整體上來看,小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有最基本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但小學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尤其是周圍人或事物的影響,小學生喜歡模仿他人的“成功學”。小學生的這些特征正是小學生的可塑性所在,只要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就能讓環保意識在小學生內心深處生根發芽。當生態環保意識厚植于心之時,小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表現、思維邏輯必然會受到生態環保意識的影響,從而滲透在各種活動之中。
(二)小學生的能動性
小學生往往具有較強的能動性,因為小學生人生閱歷不足,尚未形成思維定式。小學生的這一特點,使得小學生不容易受到經驗的影響,從而更具創造性、創新性,而藝術創作最需要的就是創作的靈感,小學生的這一特質意味著小學生不會拘泥于某一特定的藝術形式,他們能夠用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將生態環保意識融入藝術創作中,設計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甚至可能誕生新的生態環保藝術創作形式,引領未來藝術發展的潮流。
(三)小學生的貪玩天性
人的認知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改變,這是個體思維邏輯和人格塑造過程中的階段劃分,小學階段正是個體身體發育逐漸成熟、認知邏輯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對外表現出“貪玩”的特點。對于小學生來說,外界的事物都是新鮮的、有趣的,他們更傾向于用感性的目光去觀察世界,也更容易從自然界中獲取藝術創作的靈感,尤其是小學生貪玩的天性使其對生態自然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和感知力,他們往往能夠看到很多成年人不會注意的自然風光,近到地上的螞蟻,遠到天上的星星,小學生總能從這些事物中感悟自然、感受生態,而這是生態環保意識融入藝術創作的關鍵要素。
四、小學階段生態環保意識在藝術創作中的滲透策略
(一)在美術課中的滲透與應用
從自然中獲取靈感和映像是美術創作的重要環節,這種獲取靈感的過程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幫助和引導學生感受自然中的美好,即用發現美的眼睛去觀察世界、觀察自然,學生在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發現美好,會自發地產生“想要守護這種美好”的想法,從而自然地產生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的意識。受限于小學教學現狀,學生能夠活動的范圍相對有限,因此學校是小學生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我們需要對校園環境進行優化,讓校園環境充滿大自然的氛圍感,從而讓學生在校園生態中感受到大自然生態的美好與魅力,促使學生在潛意識里形成“大自然”的認知,進而形成認識大自然、表現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價值取向,最終在美術課程中實現生態環保意識的滲透。
此外,教師也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以自然生態為主題進行美術創作,讓學生用自己的畫筆去描繪美好的自然,用這種方式引導學生思考“自然生態”的真諦,進而使學生形成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價值觀念,實現生態環保意識與藝術創作的滲透與融合。
對于學生個體而言,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值得他們去關注、觀察,通過這種觀察能讓他們真正感知到生存環境的惡化所帶來的問題,從而在根本上轉變現有的審美思維習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養成低碳環保的審美思維習慣,從而影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做到思想上的低碳環保、行為上的低碳環保,從而助力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目標的實現[4]。
(二)在手工課中的滲透與應用
手工課是小學階段另一大藝術類課程,在手工教學中教師能夠通過多種方式實現生態環保意識在課堂中的滲透,從而推進手工創作和生態環保意識的滲透與融合。
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手工課項目就是“變廢為寶”主題的手工活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收集生活中的舊瓶子、舊繩子、舊報紙等廢舊材料,然后帶領學生以這些廢舊材料為基礎進行手工制作,使這些廢舊材料能夠再次發揮作用,實現“變廢為寶”。在學生進行“變廢為寶”的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引導,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理解可回收垃圾循環利用的價值,使學生樹立生態環保意識。有效利用身邊的材料,既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環保知識,增強實踐能力,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在感知課外生活豐富多彩的過程中,獲得比課堂學習更加廣博、具體的知識[5]。“變廢為寶”手工活動是最適合小學階段的手工藝術創作活動,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各類廢舊材料,另一方面在手工制作中學生能夠切實地感受到制作手工的快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水平。教師也可以根據季節環境開展不同主題的手工制作活動,比如冬季的冰塊雕刻、堆雪人等活動,秋季的樹葉貼圖、標本制作等活動,運用不同季節、不同主題的手工制作活動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自然、感知自然,讓學生在各種類型的手工活動中感受自然的美好,讓自然生態意識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最終實現生態環保意識在小學生藝術創作中的滲透與應用。
手工課堂的學習在于培育學生的審美與動手能力,為此教師在手工課上要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態環保理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實現生態環保意識在小學手工課、手工創作中的融入與應用。
(三)在課外實踐活動課中的滲透與應用
課外實踐活動課程是現階段小學階段的特色課程,在課外實踐活動課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能夠在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中感受自然生態,教師也能夠根據活動場所進行必要的講解和引導,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生態環保的內涵,形成系統的生態環保認知,從而在一言一行中體現生態環保理念。
比如,在植樹節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田野中進行植樹采風活動,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植樹的快樂。同時可以結合美術教學活動,在植樹后組織學生進行美術作品創作,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畫筆將這美好的時光記錄下來。這無論是對學生美術水平的鍛煉和提升,還是對學生生態環保意識的培養,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實踐,能加強對學生生態環保意識的培養。課外實踐活動對學生而言是具體的、鮮活的,這對于促進生態環保意識在小學生藝術創作中的滲透與應用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結語
在小學階段的美術課、手工課及課外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認識和感知自然生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環保觀念,對學生在藝術創作和日常生活中踐行生態環保理念有著重要意義,為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培養學生藝術審美的同時實現學生生態環保理念的塑造,使學生能夠為“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付文中.論印度當代兒童小說《草的詛咒》的生態環保意識[J].河南農業,2021(3):59-60.
武立敬.農村居民生態環保意識初探[J].黑河學刊,2010(7):15-17.
王永.高校生態環保意識教育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3(3):89-90.
何昌盛.人民群眾生態環保意識提高探討[J].湖北農機化,2019(18):8-9.
冉武光,鄭重.創建綠色學校提高師生生態環保意識[J].科學咨詢,2017(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