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教育離不開生活,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緊密關系。以生活教育指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可拉近學生與課堂、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使其更好地理解閱讀本文的內涵和情感,對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大有裨益。因此,教師應充分把握生活教育的思想內涵,將閱讀教學植根生活,讓學生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提升綜合素養和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陶行知;生活教育
作者簡介:司曉煜(1994—),女,江蘇省昆山市新鎮中心小學校。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學生語感,使學生積累語言素材、開闊知識視野的重要途徑。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基于新一輪課程改革所提出的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要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必須將閱讀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情境等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結,開展生活化的閱讀教學。基于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在把握生活教育理論思想內涵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實際學情,根據其生活經驗與認知規律,將閱讀教學根植于生活,讓閱讀教學生活化、趣味化、形象化,以此提高閱讀課堂的教學效果,推動素質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一、生活教育的內涵概述
生活教育理念強調“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即是教育”,主張教育的開展需與實際生活相融合,并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大眾的、行動的、前進的等顯著特征。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它是一種終身的、與人類共存亡的教育,它與人類社會現實生活相適應,教育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生活無時無刻不受到教育的影響[1]。時隔近百年,生活教育的理論仍對當今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發揮著重要的指引作用。
二、以生活教育理念指導閱讀教學的基本原則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遵循認識并尊重學生生活、有效結合教學知識與生活內容的原則,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活教育思想對小學閱讀教學的指導作用。
(一)認識并尊重學生生活
首先,在教學前,教師需充分認識到學生的經驗和認知大多源于其生活經歷,在了解其生活日常的前提下,了解學生對生活的看法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從而準確把握閱讀教學的切入點,更好地開展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的語文閱讀教學;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掌握學生生活狀況和日常喜好的基礎上開展閱讀教學,對于學生接觸較少的領域,教師要及時提供新的生活素材,以拓寬學生的閱讀知識面;最后,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態度以及生活認知等,利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去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引發其情感共鳴,使其自主想象和思考,并在閱讀文本后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由此激活其閱讀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能力。
(二)教學知識結合生活內容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教育是用生活來開展教育,是為生活向前發展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看,生活決定了教育的內容、方法以及目的;從教育的功效上看,只有通過生活,教育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力量和價值。因此,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發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將閱讀內容與生活內容有機結合,最大化發揮出閱讀教學的作用和價值。同時,以生活教育指導語文閱讀教學,能有效引導學生從人文的角度出發,認識生活中的事,發現生活中的美,從而對學生的精神世界進行深層次的培養。
三、基于生活教育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以生活教育理念指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符合新時期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的新要求,也符合“雙減”政策背景下減輕小學生學業壓力的要求[2]。對此,在開展基于生活教育的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注重運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閱讀興趣,優化閱讀過程,提升閱讀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生活教育理念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指引作用,提升閱讀教學的整體水平和質量,在減輕學生學業壓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一)依托生活理念,培養閱讀意識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決定教育,二者有效的結合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應運用生活教育理念組織教學,從根本上增強學生的心理認同感,強化閱讀教學的功效,讓學生樹立閱讀意識,在閱讀中領悟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在閱讀中學會如何改造生活。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大部分文章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牢牢抓住這一特征,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和鳥》一課以父親和孩子的對話為切入點,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思想。學生通過閱讀,能夠感受到文字和現實的潛在聯系。因此,教師需積極挖掘文章中存在的生活素材,讓學生跟隨文章的表達,體會文章中父親看見樹林和歌唱的鳥兒時的情感變化,讓學生萌生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領會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的核心意義。
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回憶自己平時在生活中看到的樹林和小鳥的模樣,并思考作者以樹林為線索,講述了什么故事;其次是略讀,讓學生感受文中“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凝神靜氣”等描繪父親看見樹林時的詞語,以及“茫然”“驚愕”等描繪孩子情感變化的詞語的用意;再次是詳讀,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從文章主人公的對話中分析父親的感受;最后,教師要對文章做總結,告訴學生大自然中存在著許多美好的事物,我們應該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既要在教的基礎上融入生活理念,又要在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閱讀和生活意識,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學習資源,在新穎、生動的閱讀教學中強化對生活和閱讀的認知感受,從而形成閱讀的習慣和意識,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在以生活教育理念指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小學生的學習較易受到環境的影響,這也為教師閱讀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切入點。在具體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可為學生創設出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閱讀情境,這樣不僅能將平面的文本內容生動化、形象化和趣味化,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經驗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讓閱讀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中寫到,小興安嶺是我國的自然瑰寶,那里一年四季都景色誘人。但很少有學生去過小興安嶺體驗其美景,因此,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文本,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高清畫面,為學生呈現小興安嶺的景致,以此創設出真實靈動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以及其中蘊含的情感思想。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回顧文本內容,體悟作者為何為說小興安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以及分析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語言描述小興安嶺的景致,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等等。隨后,教師再讓學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經歷,說一說自己有過怎樣的旅游經歷。通過這樣的引導,能夠喚醒學生對生活的關注意識,讓他們養成觀察生活、感受生活以及記錄生活的習慣,從而為語文學習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最后,教師可為學生播放有關小興安嶺的視頻紀錄片,從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為學生帶來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小興安嶺的美。這樣一來,教師再帶領學生回讀課文,能讓閱讀更具情感色彩。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體驗,對于情境的感知也就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要在尊重學生感知差異性的前提下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通過創設生活化的閱讀情境,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閱讀文本相結合,由此不僅可以營造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還可以拉近學生與教材、與生活的距離,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積極性。
(三)聯系生活經驗,優化閱讀過程
小學生的閱歷一般較淺,其大多數認知源于生活經驗。在以生活教育思想為指導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優化其閱讀過程,為其帶來多樣閱讀體驗,同時也能使學生從閱讀文本中積累生活經驗,拓寬知識視野[3]。
1.喚醒生活經驗,促進文本理解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本內容皆取材于實際生活,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可抓住文本與生活之間的連接點,設計話題,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其更深入地理解課文。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白鷺》一課描寫的白鷺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動物,五年級的學生大都見過白鷺,且對其有一定的認識。對此,教師可以在學生熟讀課文之后,提問學生:“大家覺得郭沫若描寫的白鷺和你們生活中所看見的白鷺有什么異同呢?”這時,學生會積極調動有關白鷺的記憶,回憶其身形、顏色、叫聲等,由此不僅讓自身的思維變得活躍,還能促使課堂形成輕松愉快的氛圍。
2.激活生活經驗,豐富閱讀體驗
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還可發掘文本內容中的生活元素,幫助學生回顧生活經歷、激活生活經驗,使其在閱讀時受到更多的啟發和感悟,獲得更豐富的情感感受。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課時,為了能夠更好地讓學生體悟到母子之間的感情,教師可以在學生初讀課文后,讓其回想自己的父母在遇到文中類似的問題時是如何處理的。大部分小學生提出,無論自己怎么要求父母,父母都無條件地答應和滿足,而自己卻很少為父母著想。通過回顧自己的生活經歷,學生能夠有更深的生活感悟,從而能更好地應用生活經驗理解閱讀內容,并從中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
(四)注重生活實踐,提升閱讀效率
1.參與生活實踐,拓寬閱讀空間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是一個大課堂,教育的開展不應囿于教材中、課堂上,而是要讓學生走出學校,去生活中獲得教育[4]。閱讀教學亦是如此。作為人文性極強的學科,語文課程中的所有內容和知識都可以在生活中追根溯源,因此,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領會課本知識,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回歸生活,將學習延伸到更為廣闊的生活空間中,使其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檢驗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加深對知識的認識,拓寬自身的視野。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火燒云》一課對火燒云這一天氣現象進行了細致生動的描繪,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課后將文章朗讀給家人或者朋友聽,以此深化閱讀實踐;還可以抓住機會,利用好天氣,讓學生自己觀察火燒云,并將觀察結果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來;或是上網查詢火燒云相關的科學知識和資料等。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的習慣,還能將課堂學習延伸到生活中,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學習中的內容。
2.聯系生活實際,開展閱讀寫作
閱讀與寫作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豐富的閱讀可以積累寫作素材,強化寫作時的語言邏輯和表達形式,而寫作對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具有積極的反作用。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可以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融合,通過以讀代寫、以寫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寫作,盡情地宣泄自己的情感,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保持對閱讀的興趣,在寫作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提升閱讀的效率和能力。
結語
將閱讀根植于生活,用生活教育思想指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符合“雙減”政策下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壓力的要求,符合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對提升語文教育的整體質量大有裨益。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充分把握生活與教育之間的關系,認識到實際生活與閱讀教學都具有教育意義,充分把握以生活教育思想指導閱讀教學的原則,將閱讀教學的過程生活化、趣味化,讓閱讀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在對閱讀產生興趣的同時,提高閱讀學習的能力和效率,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陸子卓.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析[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12):99-100.
張菁.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1):6.
李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18):32-33.
王妍林.生活即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落實[J].課外語文,2022(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