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融合,使語文教學有了新的改革方向與目標,點燃了語文教學的新希望。在這個基礎上,給教師的挑戰已經不僅僅是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教學,使其滲透教學過程,刷新教與學的思想與理念。更重要的是,要發掘信息與語文最恰當的融合的切入點,提升兩者融合后的教學價值,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途徑、內容,強化學習過程等,使語文教學完成教學的同時,也完成教育任務,實現新時代教書育人的目的。本文結合相關的理論及教學工作,就圍繞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展開討論。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融合策略
一、引言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徹底從教學模式、思想、方法到理念等,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全面的刷新,不但使課堂有了新的活力,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從內而外,由淺到深,由單一到多元,從教到學,都突顯了信息技術的集成性、交互性、整合性、科學性,讓教學內容越來越豐富,教學方法越來越靈活,讓教學的邊界越來越寬,使教與學都突破了課堂的局限,也打破了教材的局限,以教材為圓點,有了更寬、更深、更廣的輻射性延伸,從而使語文教學的意義、價值有了質的提升。
二、基礎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
要說小學語文的基礎知識,拼音和寫字是最重要的,兩者不但像計算貫穿數學學習一樣貫穿語文學習的始終,對于語文學習的影響也是深遠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不能用成人的或者五六年級學生的思維與經驗為根據,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進行施教,以為簡單的講解,一定的示范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學會。這種高于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的教學,他們理解不了,就會給他們種下語文難學的印象,使他們潛意識里排斥語文學習。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信息時代要擺脫一些單一的教學方法,以及單一的模仿或者死記硬背。要借助信息技術形象、直觀地呈現,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內容。比如,在給學生教拼音時,教師想要讓學生準確發音,就必須要讓學生明白,知道發某一個音的口型,是卷舌的,張嘴的等等。在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語言講解,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發音時的口型圖,讓學生觀察,并進行嘗試、模仿。細節之處教師再加以糾正,示范,強化。教師也可以借助網絡上一些拼音教學的小視頻,讓學生看看發音時,他們對口型、氣息、聲音的要求等。這樣學生就能通過直觀,形象地示范,掌握拼音發音技巧,注意事項,達到學習的目標。同時,信息技術這種形象化的教學,對于小學生來說也能加強他們的記憶,鞏固學習內容。
再比如,在寫字教學時,教師講了坐姿、握筆姿勢,學生還是不懂,還是出錯,如坐不直,陀著背,如食指與拇指離筆尖太近,影響視角等。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借助一些關于書寫時,學生的坐姿、握筆姿勢的圖片,放大呈現在屏幕上,讓學生再仔細觀察,注意要領等。這樣不但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學習習慣,在學習的同時保證學生健康,還能促進教學,活躍氣氛,為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情感、興趣創造條件。
三、讀寫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
小學語文有三大塊非常重要的內容:一是基礎,二是閱讀,三是寫作。這三塊內容囊括了語文學習的全部內容,不管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是知識的積累,德育,還是美育等,教師在這些內容的教學中,只要合理、恰當地延伸,拓展都能實現。只是作為信息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與習作教學中要更加的靈活,不要局限于課本,更不要局限于紙質的一些內容上,要借助信息技術給學生打通更多的學習渠道、交流渠道,使讀寫的張力、溝通性以及輸入輸出,都能更加的豐富多彩,有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的學習過程。
(一)明確閱讀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閱讀有兩個目標:一是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掌握一些閱讀技術,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在面對閱讀作業或者問題時能快速準確地解答,提升學生梳理內容、抓取關鍵信息的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有些學生面對很簡單的閱讀題,如“這篇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學生都答不上來,或者回答的半半拉拉,不夠完整。學生閱讀了內容,并感覺自己對內容是理解的。但是看到閱讀題后面一個紅“叉”是不是會讓學生懷疑自己,否定自己。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學生學會理解,從作者寫作思路、描寫的主要內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描寫順序、主要線索等入手,是學生的慢慢靠近閱讀內容,理解內容的關鍵。對于學生閱讀以及語文的全面學習都是一種促進,也有利于學生學習信心的增長。二是在閱讀教學中擺脫以成績論的世俗目的,讓學生學會享受閱讀、體驗閱讀,在閱讀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在閱讀中增長見識,開闊眼界,豐富思想,使學生逐漸形成閱讀的意識,養成閱讀的習慣,從而為他們語文學習閱讀,以及終身閱讀習慣的養成創造條件,實現語文閱讀教學得更深遠的意義。
(二)豐富閱讀內容與渠道
在信息時代,教師一定要擺脫本本教學,本本學習的局限思想,要在閱讀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打通學生的學習思路。 如,教師可以借助網絡上比較新穎的閱讀資料,吸引學生,讓學生對閱讀內容產生興趣,再循序漸進地加強他們閱讀理解能力。比如,一些公眾號、頭條號的短文、美文,寫作格式不但新穎,而且內容都與學生的當下的生活接近,能擊中學生的痛點,方便學生理解,也易于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結合這樣的內容,教師給學生一些相應的閱讀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解答,學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完成,能促進教學順利進行,也能掃清學生對閱讀學習的障礙。再比如,由于信息技術的方便性,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變得方便簡潔,學生也可以利用這個條件,在閱讀的過程中,與同學、教師進行交流,分享自己的閱讀感悟、閱讀故事,討論閱讀中遇到的問題,這也是深化閱讀、靠近閱讀內容核心的途徑。實踐告訴我們,信息網絡時代,最不缺的就是閱讀資源,但如何在五花八門、參差不齊的閱讀內容中為學生選擇恰當、適合、有正能量的內容,并教會學生選擇,這就需要教師要教給學生篩選內容的一些方法,如關注一些正能量的、高質量的平臺或自媒體,就能在豐富學生閱讀內容與渠道的同時,保證質量,促進學生閱讀學習。
(三)利用網絡信息豐富學生寫作學習
寫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我們條件、方法有限,習寫作教學一直卡在一個瓶頸中,難以突破。學生的寫作不是千篇一律的套話,就是素材老到掉牙。寫以母親為主題的寫作時,不是雨中送傘,就是半夜就醫等。這種作文不管教師愛不愛看,能不能看得過眼,學生寫著也沒有熱情,沒有創造的成就感。所以,作為信息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要有信息化的教學思想,在教學中充分發揮網絡信息的作用,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寫作學習。
首先,小學語文課文每個單元后面,都有口語交際和主題寫作練習。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素材,讓學生在學習了相關課文的同時,再通過網絡,給學生找一些更新的內容,讓學生學習、借鑒,掌握口語交際內容設計、交流方法,拓展學生思路;讓學生學習那些優秀的文章,激活學生的寫作熱情,讓學生進入寫作狀態,完成寫作練習。比如,寫一個印象深刻的人,過去條件限制,學生的視角只在身邊人身上,不是爺爺奶奶、媽媽爸爸,就是清潔工、警察叔叔等等。現在有了信息技術,讓學生通過網絡,搜集一些新聞人物,熱點人物,可以當作自己的寫作素材,完成寫作練習。這樣內容不但新鮮,且與時代結合,更有可讀性,更能激起教師與讀者的共鳴,增強學生的成就感,有利于寫作教學的促進。
其次,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可以關注網絡上的一些征文活動,鼓勵學生參與,讓學生鍛煉自己的寫作水平,積累寫作經驗,促進學生融入社會,認識社會。當然,為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關注一些網絡上的征文,如,清明節征文、端午節征文等等,這些既應景,也能增強學生對這些節日的認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寫作的學習過程,如閱讀相關的好文,學習他人的寫作方法,新穎的文章結構;積累語文素材、故事素材等,這些才是寫好作文的硬條件,也寫作中需要的干貨,教師要重視學生習作學習過程中積累,引導學生利用任何機會積累,才能為學生習作的高效完成打好基礎。
四、綜合性學習中與信息技術的融合
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方法,也讓學生的學習逐漸趨向素質化發展,他們不但注意學習方法,更在乎學習過程,學習體驗。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既然我們在教學中已經運用信息技術,體驗了現代技術的先進性、方便性、高效性,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福利,那么,在學生的學習中我們也要從過程、方法、能力等方面入手,讓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運用信息技術,把學習與信息技術融合起來,刷新內容單一、方法單一的學習模式,探索新的、更有效的學習過程、方法與模式。
(一)利息信息技術,實現學習的豐富性
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材的設計不但更具生活化、人性化、開放性,還使語文內容有了更大的包容性。作為教師,為了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與邊界,在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生重視課本知識的學習,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拓展其學習領域,要讓學生把傳統方法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也要讓學生把課本內容與生活內容結合起來,更要把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內容結合起來。這樣不但能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也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知識的兼容性和方法的兼容性,如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小故事,學生可以作為作文素材,寫一些教人育人的文章等。所以,為了實現語文教學中的綜合性學習,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的,綜合性學習要與信息技術融合起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
首先,懂得用信息技術記錄。原先我們要記錄什么東西,如旅游過程中的感悟、見聞等,都得用筆和紙。現在有了信息技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過程中的體驗與感悟,隨時可以記錄,如錄音、拍照、錄視頻等,既方便、真實,又比較完整。比如,在學習了《鄉下人家》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鼓勵有條件的學生,如,爺爺奶奶在鄉下的,姥爺姥姥在鄉下的,或者鄉下有其他親戚的,利用節假日去鄉下體驗一下鄉下生活,看一看鄉下人家到底是什么樣子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參觀、體驗的過程中,注意運用手機錄視頻,拍照片,隨時把體驗感悟寫成文字,發到朋友圈。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記錄,也方便了學生以后與同學分享、交流,實現信息技術時代語文學習的靈活性、豐富性。
其次,內容再現,滿足學生需求。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把到過鄉下,體驗過鄉下生活的學生拍的照片、錄的視頻、寫的文字進行系統化的整理,做成課件或者微視頻,在課堂上再現,讓那些沒有去過鄉下人家的同學,更近地了解和接近鄉下人家以及他們的生活,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樣不但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還能讓學生形成互相交流,深入討論的學習氛圍,實現語文與生活的融合學習。
最后,連接網絡,實現分享。為了把學生學習過程中這些記錄分享給更多同學,如,其他班的學生。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把自己拍的照片、錄的視頻再次進行精選,把自己寫的關于體驗的文字進行修改、潤色,然后傳到校園網上,讓更多學生學習,了解鄉下人家的生活等。這樣不但能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也能提升的寫作水平,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享受到語文學習中的更多感受,體會到語文學習中的更多意義,從而使學生的學習過程不但切合實際,學習內容具有生活化、現實性。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也能實現新課標下,語文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升。
(二)借助信息技術,實現學習途徑的多樣性
語文綜合性學習列入課程結構之中,意在通過語文與其他學科、社會生活,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性、融合性、組織學生進行開放性、整合性、躍時代、跨學科的學習,拓展教學的邊界,把語文學科中的開放性、融合性充分挖掘出來,提升語文教學的意義,擺脫語文教學單純的知識教學,而忽視語文學科更大、更多的教學價值。因此,作為信息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發揮信息技術得天獨厚的功能與作用,助力語文教學與生活、其他學科以及學生經驗的融合,給學生開辟更豐富的學習渠道,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學習的多樣性,從而實現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教學目的。
比如,教師在早自習或者班會、閱讀課等時間,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央視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如《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等,尤其是《中國詩詞大會》為了讓學生學好古詩詞,愛上古詩,激發學生的挑戰自己,積累詩詞的意志與熱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收看欣賞。然后,鼓勵學生在自己的班級里也組織小小的詩詞大會,讓老師與學生組成點評團隊,也在比賽的過程中,對詩詞進行講解點評等。這不但有利于學生對詩詞的拓展式學習,也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詩詞學習風氣,助力教學,也促進學生多樣化、多渠道學習。
五、結束語
總之,語文是學生必學的重要學科。在信息時代,要想實現語文教學質的變,教師不但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也要有運用現代技術的認識與策略,不僅僅是讓信息技術進入課堂,而要參與教學,融入教學過程,用它自己的教學功能,給課本知識增添趣味,化難為易,在方便教師教學的同時,也多層次、多角度、多渠道助力學生,拓展學生的學習邊界,強化學生學習的融合性、整合性、科學性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升華語文教學的意義。
作者單位:李麗" " 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永清鎮馬溝小學
參" 考" 文" 獻
[1]劉式媛.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D].山東大學,2018.
[2]陳靜怡.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7.
[3]馬秀麗.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對策研究[D].天水師范學院,2019.
[4]王麗娥.淺析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8(11):164.
[5]邊菁玉.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J].學周刊,2018(25):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