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英
【摘要】高中語文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新時期高中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寶藏。接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當前高中語文教學必須思索和解決的理論與現實問題。文章基于高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掌握現狀,遵循高中語文學科教學特點,結合高考對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總結、歸納出一些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有機融合、具體可行、操作性強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中學語文;傳統文化;融合;途徑;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6—0106—04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必須堅持認識與實踐統一、科學性與藝術性統一、可操作性與可接受性統一,也就是必須堅持知行合一。在學校教育中,要做到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體藝衛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1]。
如何使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做到有機融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章多是從宏觀理論方面闡述傳統文化學習的背景和意義,譬如,莊嚴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思考》一文中指出:“高中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文學底蘊,增強學生民族文化意識,培養良好的個人品格,還有利于弘揚我國的優良傳統,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傳統文化意蘊,提高學生整體文化素養。”[2]在具體學段,特別是高中語文教學中,應采取哪些具體可行、實用有效的途徑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學習借鑒專家同仁的寶貴經驗,反思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總結梳理課堂內外的點滴做法,筆者認為要使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做到有機融合,不妨采取以下方法。
語文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3]。高中語文教材所選文本大多為歷代名家名篇,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傳統文化教育,夯實高中生認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4]立足課堂教學,抓住教材文本,學習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有機融合的有效途徑。
1.古詩文教學中梳理傳統文化。在課堂教授古代詩詞時,教師要隨時指導學生梳理蘊含在其中的傳統文化知識。例如,誦讀《蜀道難》中的“捫參歷井仰脅息”,就要讓學生知道“參”“井”是星宿名,屬二十八宿。學習《孔雀東南飛》時,由“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一句,學生就可以了解古代“紀時”常識,十二“時辰”對應十二“地支”,“黃昏”對應“戌時”,“人定”對應“亥時”。誦讀《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學生就應該清楚“孫仲謀”,是三國吳主孫權,字仲謀,排行老二,進而掌握古代兄弟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仲叔季”。
高中語文教材所選的古代散文作品,特別是人物傳記,文本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傳統文化知識,諸如:“姓名稱謂、官職科舉、天文歷法、地理常識、宗法禮俗、音樂文娛、服飾器物、飲食刑罰”等。課堂教學中,通過對相關古詩文的學習解讀,就能讓學生系統掌握一定量的文化常識。例如,學到《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一句,就讓學生知道秦居雍州,六國分別居于其他八州,進而明確“九州”是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行政區域。學習《鴻門宴》時,學生通過“沛公欲王關中”一句,就能了解“關中”這個地理文化概念。
2.現代文教學中挖掘傳統文化。高中語文教材所選的近現當代經典作品中,也涉及到不少傳統文化。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隨時引導學生挖掘、整理。諸如:魯迅的《祝福》、沈從文的《邊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朱光潛的《咬文嚼字》、錢鐘書的《談中國詩》、梁思成的《中國建筑的特征》等就涉及到許多優秀傳統文化。譬如,沈從文在小說《邊城》中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淳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誠心相待,相互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在作者筆下,古老的邊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即景色美、人情美、風情美。欣賞“風情美”,就要看到邊城保留著古老的風俗習慣,如端午節的慶典、月下對歌、獅子龍燈等,古老的風俗和古樸的民風聯系在一起,透露著邊城祥和安定的氣氛。欣賞至此,就是對蘊含在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好解讀和最佳傳承。
3.在寫作訓練中彰顯傳統文化。近年來,高考作文試題的命制注重“文化味”,不少命題材料滲透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如,2020年全國Ⅰ卷作文材料分別展現了齊桓公“豁達大度、任人唯賢”的胸懷,管仲“文武雙全、不負重托”的魅力,鮑叔“無私舉薦、甘居人下”的品質,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族品格和精神。再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作文“寫字與做人”的漫畫材料別出心裁,文字內容語義雙關,表面看是講怎么“寫字”,其實借“寫字”講怎么“做人”,具有“逆襲”“中庸”“沉著”等傳統文化精神內涵。
高考作文命題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與拓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特別是在指導學生寫作訓練中,注重題目命制與所選材料的“文化味”,強化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鼓勵學生用厚重的文化故事豐富文章的內容,用文化名句增添文章的意蘊,從而能寫出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文化作文”。批閱評價學生作文,一定要看重學生作文中的文采、文化和人文精神,看文章有沒有書卷氣,有沒有傳統文化意蘊。久而久之,學生在寫作中自然會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與運用。這樣的寫作訓練有助于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消化與吸收。
4.在高考備考中強化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復習。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考試題中的呈現越來越多,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古詩文閱讀自不必說,現代文閱讀材料的選擇也是如此。譬如,論述類文本閱讀中,2017年全國Ⅱ卷《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軌跡》、2019年全國Ⅲ卷《論傳統表演藝術的保護與傳承》、2020年全國Ⅰ卷《“孝”作為家庭倫理的意義》等文本材料,就是傳統文化在高考試題命制中的典型例子。文學類文本閱讀,如2021年全國乙卷《秦瓊賣馬》的材料,將傳統戲曲中的經典折子戲《秦瓊賣馬》與現實故事“王超杰賣瓷器”巧妙地結合起來,使考生在閱讀理解中走進了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古詩文閱讀備考,必須系統地、全方位地對古代文化知識進行強化復習。以高中課本為主,教師指導、督促學生把課文中涉及到的所有“常識”分門別類地篩選、整理出來,結合課文例句理解、識記,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高考作文備考復習訓練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一些蘊含豐富傳統文化內容的優秀文章,最大限度地積累一些典型的承載優秀傳統文化的事例,特別是那些能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優秀精神品質和民族性格的人物和故事,以作為素材在高考作文寫作中運用。作文題目的擬定力求能彰顯傳統文化韻味,可以借鑒一些歌曲名或影視劇片名,比如《十面埋伏》《千里走單騎》《滿城盡帶黃金甲》《精忠報國》《愚公移山》《小樓又東風》《桃花依舊笑春風》等。
語文教學不能僅僅滿足于課堂,課外閱讀與實踐是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途徑和方法。“通過課外傳統文化內容的引入進行傳統文化的課外延伸。”“逐步利用這種傳統文化課外延伸教學模式,來指導學生自主地品讀傳統文化、誦讀經典作品等。”[5]教師要引導學生盡可能地參與一些有價值的、文化內涵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在課外閱讀實踐中拓展傳統文化教育,也是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有機融合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1.課外閱讀中“讀懂”傳統文化。教師應指導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引導學生有選擇地讀書,遠離粗俗,親近經典。經典作品承載著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課余時間、校園之外,通過有選擇地閱讀經典作品中的精華篇章,學生可以進一步拓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積累。例如,通過指導學生課外閱讀《論語》《孟子》《荀子》中沒有選入教材的經典章節,使學生進一步系統了解儒家代表人物的經典作品和思想主張。荀子的《勸學》,高中教材僅僅節選了一小部分,課外讓學生閱讀《勸學》全篇,才能使學生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學習的內容和途徑、學習的最終歸宿等方面較為系統地了解荀子的教育思想。再如,課外了解、閱讀屈原的長詩《天問》,學生就不難理解“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詩意命名,進而理解“嫦娥”“玉兔”“祝融”“天宮”等命名的傳統文化意蘊。
2.社會實踐中“體驗”傳統文化。社會是個大課堂,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投身到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在實踐中學習、認識、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廣泛的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感受傳統文化、感悟傳統文化,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深層次認識。”[6]譬如,在組織學生參加“祭掃、拜謁、參觀、探訪”等“游學研學”活動時,就應該適時地讓學生學習、體驗、傳承有價值的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一些學校每年定期為高三學生舉行十八歲成人禮儀式,為培養學生的儀式感和禮儀感,可以讓學生嘗試穿漢服,男學生模仿行“冠禮”,女學生模仿行“笄禮”,從而讓學生了解古代漢族男孩的成人禮“冠禮”、漢族女孩的成人禮“笄禮”。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為了安全防疫,人與人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見面打招呼時不方便握手,許多地方積極倡導、推廣行“拱手禮”,就是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與推廣。
3.民俗節日中“吟誦”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突出體現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和人文歷史,是傳統文化學習的重要途徑[6]。中國有許多傳統文化節日,千百年來伴隨著中華文明漫長的進程,定格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從“春節”到“元宵”,從“清明”到“端陽”,從“中秋”到“重陽”,這些節日備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傳頌,每個節日都有名家留下的經典傳世之作。例如,王安石寫“春節”的《元日》,歐陽修寫“元宵節”的《生查子·元夕》,杜牧的《清明》,蘇軾的《中秋月》,王維寫“重陽節”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誦讀、熟記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詩詞,了解、熟悉傳統節日的具體時間、由來歷史、文化內涵、人文傳說、傳統習俗等,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歸屬感。
4.影視節目中“欣賞”傳統文化。觀看、欣賞有品位、高雅上乘的影視節目,特別是一些文化蘊涵豐富、主創人員精心打磨制作的精品,是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直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近年來,央視先后打造的文化類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戲曲大會》《中國地名大會》《中國國寶大會》《中國考古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等的成功播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普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例如,中國首檔大型地名文化類節目《中國地名大會》,從地理、歷史、語言、文學、民俗等角度全方位展現、詮釋了中華地名的氣象萬千和絢麗多彩。通過地名知識競賽的方式由淺入深地讓你知道給一方水土起名的講究與淵源。繼承名字,是繼承歷史;記住名字,是記住來路;讀懂名字,是讀懂傳統。通過“地名故事匯”“地名評書”“地名飛花令”“地名拼字題”“地方展演”等形式和環節,真正達到“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的地名文化普及與傳承目的。課堂教學之余,利用雙休節假日,適當地組織學生觀看此類節目,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從課堂教學到課外實踐,教師和學生都要自覺地重視傳統文化內容,使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學生時時處處都能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學生素質的重要源泉。
[1]教育部課題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33+247-248.
[2]莊嚴.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7(10):8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倪娜.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28):236.
[5]張飛雄.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課外語文,2021(04):48.
[6]劉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途徑與策略[J].甘肅教育,2021(05):75.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3972)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