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華 陸叮叮
過渡,是指文章前后內容的銜接,常常是從一層意思轉入另一層意思的轉折處,由總到分、由分到合的銜接處,由議入敘、由敘入議的變換處。在作文內容進展幅度較大的地方,為使上下文在內容和形式上保持密切的聯系,就需要“架橋”,這兒的“架橋”是指在層次或段落的轉換處,用上表示過渡的詞、句、段,使上下文連貫起來。考生在作文時,可以運用下面幾種方法巧妙過渡,自然銜接。
引述作文材料與提出觀點的過渡
技法點撥
高考議論文寫作常常采用“引——議——聯——結”的結構模式,“引”往往用來引出文題所供的材料,引出材料之后,順勢提出自己的鮮明觀點。考生在寫作時要運用過渡性文字將材料自然地過渡到觀點。
常用的過渡語句有:①這則材料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②這雖是一則寓言,但形象地說明了……③由此觀之……④為什么會這樣呢?⑤由此,我明白了一個道理……⑥這讓我想起了……
范例展示
有人說,經過時間的沉淀,事物的價值才能被人們認識,也有人認為不盡如此。在我看來,真正有價值的事物要能經得起時間的推敲,即使它沒有立刻為世人所認可,但經過時間的千淘萬漉,其價值也會展現在人們面前。
為什么有些事物的價值需要時間的沉淀才能顯現出來?因為這些事物具有一定的先進性與前瞻性,而人們以落后的陳舊的思想去看待它們,必然產生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梵高的畫作、海子的詩歌、哥白尼的“日心說”等,其價值都是在創造者去世之后才被人們發現其價值的。普羅大眾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跟上先鋒們的腳步,在慢慢理解、摸索的過程中才能發現其作品的價值。
——高考佳作《吹盡狂沙始到金》
解析:
上述文段開頭是對所供作文材料的精要概括引述,在引述材料之后,考生通過“為什么有些事物的價值需要時間的沉淀才能顯現出來”進行過渡,然后由果溯因,提出了“經過時間的沉淀,事物的價值才能被人們認識”的論點,前后銜接十分嚴密。
論點與論述之間的過渡
技法點撥
考生在寫議論文時,往往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結合自身經歷或社會現象進行論證,如果缺乏必要的過渡語言,就會使論點與論證分離。寫作中,由提出論點到聯系現實進行分析論證,考生可以使用“現實生活中也有同類者”“我不禁想到現實生活中的同類現象”之類的句子進行過渡,使觀點與論述之間實現自然轉換,文氣貫通。除此之外,考生還可以使用以下過渡語句:①由此,我聯想到我們人類社會……②物猶如此,我們人類何嘗不是這樣……③這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
范例展示
“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這讓我聯想到人與命運的對抗。《平凡的世界》中,農村貧困青年孫少安靠開磚廠致富;現實生活中,下崗工人代明生靠艱苦創業逆襲為企業家。他們都在身處逆境之時,靠著“弱不自悲”的精神改變了自身命運,最終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個人如此,企業亦如此。20世紀八九十年代,華為還是一家弱小的民營企業,但其一直專注于產品的開發與技術的創新,終領跑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如今更用“鴻蒙”續寫中國制造的神話……短短幾十年,華為成長為世界級商業巨頭。然而,即使成了強者,華為仍堅持初心,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啟動天才少年計劃等,在進取的路上埋頭前行。
——高考佳作《強不自喜,弱不自悲》
解析:
上述文段先提出論點“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由“這讓我聯想到人與命運的對抗”過渡,結合個人發展、企業創新展開論述,論點與論述的銜接非常自然、嚴密。
正反論證之間的過渡
技法點撥
議論文寫作常常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正面論述與反面論述之間就需要必要的過渡。正面分析與反面分析之間的過渡,一般借助“反之”“相反”“否則”“如果不這樣”等關聯性詞語完成;正面舉例與反面舉例之間的過渡則一般采用“也有與此相反的情況”“相反的事例如……”等句式過渡。此外,考生還可以運用以下過渡語句:①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又是如何呢?②而現實生活中總有那么一小部分人……
范例展示
世間萬物,皆有強弱之分,天生強者不可沾沾自喜,天生弱者不必自慚形穢。《傷仲永》記敘的故事令人扼腕嘆息,假如方仲永在展示自己“受之天”的通悟后,沒有被父親帶著四處炫耀而是加強學習,是否就不會“泯然眾人矣”?與之相反,面對無聲無光的世界,海倫·凱勒未因失聰失明而放棄自我,而是奮發有為,終成命運的強者。強弱并非天注定,弱者可變強,而強者也可轉為至弱。是故,生而為強者自尊自律可實現自我升華,將浩氣揮灑于九天之上!生而為弱者無須自悲,只要在逆風中把握方向,亦能生出羽翼,青云直上九萬里!
——高考佳作《強弱非天定,自強方恒強》
解析:
上述文段先以方仲永為例從反面論證“天生強者不可沾沾自喜”,然后以“與之相反”過渡,轉入正面論證,以海倫·凱勒為例論證“強弱并非天注定,弱者可變強”,在對比中闡明了論點。
層與層之間的過渡
技法點撥
為了使論述充分、深入,考生在寫議論文時必須講究說理的層次性。說理時,各層次之間以并列關系和遞進關系為主,具有并列關系的層次之間的過渡一般借助“同時”“還要”等關聯詞語過渡銜接;具有遞進關系的層次之間的過渡則往往借助“不僅如此……而且”“更進一步說”“當然”等詞句進行過渡銜接。此外,還有轉折關系和條件關系等,可用的過渡語句有:①無獨有偶;②前事不忘,后事之師;③個人如此,國家民族又何嘗不是這樣?④那么我們該怎樣做呢?
范例展示
那傳承與創新跟“一帶一路”又有什么關系呢?
從傳承來看,“一帶一路”來源和依托于古代絲綢之路,這本身就是一種歷史的傳承。中華民族作為一個龐大的民族,把兼愛非攻、共同發展變成了不“文化契約”……
同時,從創新來看,“一帶一路”一方面緊密與時代結合,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以最新的技術促使道路聯通,進而帶來貿易暢通和貨幣流通,互利共贏……
當然,共建“一帶一路”會面臨各種難題與風險,但我堅定地相信,有著五千年優秀文化基因傳承的我們,一定能通過創新解決各種難題與風險,與世界各國攜手共進,鑄就盛世華章。
——高考佳作《傳承文化基因,鑄就盛世華章》
解析:
上述文段有著清晰的層次,用一個詞“同時”將“傳承”過渡到“創新”,這是并列的層次;接著,用一個詞“當然”過渡到共建“一帶一路”面臨的難題與風險上,這是轉折的層次。96A1DAD1-E0B9-4163-979E-2BF5A3969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