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夢雪
摘 要:高校圖書館作為重要的校園文化陣地,承擔著引領廣大師生提升文化自信、促進先進文化傳播的任務,對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堅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有著前沿陣地的作用。文章通過討論和研究武漢科技大學圖書館利用館藏資源并借助互聯網手段,打造多平臺、多渠道傳播先進文化的方式,探究高校圖書館在堅定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方面的擔當與模式。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文化自信;創新服務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提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肩負著人才培養和“三全育人”的功能,不僅具有服務性和學術性,在傳承文化、提升素質、支持創新和人才培養等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承擔著引領廣大教師和學生提升文化自信,促進先進文化傳播的任務。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廣大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根據一些學者對部分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程度的調查和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高校學生對中國文化較為自信,但仍有部分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存在偏差,對外來文化缺乏辨識能力和理智的判斷力,由此引發了許多圖書館人對于應當如何培養和引導大學生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以及對高校圖書館在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中應當承擔怎樣角色的一些探究。
一、高校圖書館在文化自信建設中的責任與擔當
1.圖書館在文化保護和傳播中的重要角色
圖書館是保障公眾文化權利、教育平等的重要機構,在文化保護和文化傳播方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公共圖書館宣言(1994)》中有明確表述:公共圖書館是開展教育、傳播文化和提供信息的有力工具;公共圖書館應不分年齡、種族、性別、宗教、國籍、語言或社會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務。
在圖書館的演化和發展過程中,不管是在我國還是西方國家,整理和保存人類的文化遺產都是圖書館最早存在的意義之一。文獻是記錄人類知識文化的載體,因而圖書館保存文獻這一職能也就成為圖書館保存文化的職能。隨著社會文明發展,圖書館的職能在不斷變化,社會賦予圖書館的職責也不斷增加,但是文化保護始終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公共圖書館宣言(1994)》對于現代圖書館的職能也有詳細闡述:提高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對藝術的鑒賞力以及對科學成就與發明的了解;提供通過各種表演藝術來表現文化的途徑;發揚口述傳統。這些表述都說明了圖書館對于人類文化遺產的保存有著不可推脫的義務和責任。
圖書館尤其是大型的公共圖書館,除了現代出版物之外,都保有一定數量的古籍和特藏,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方志類史料。在高校圖書館中,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一批歷史底蘊深厚、資金充足的一流大學圖書館收藏了許多珍貴的線裝古籍圖書資源。除此之外,許多高校圖書館在近年來以建設特色文獻館藏方式,通過社會共建,與其他社會機構和學者共同攜手,承擔起文化保護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收集整理和保護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獻資源。比如,中山大學圖書館從20世紀初開始,就一直致力于嶺南文化的收藏和研究工作,體現了高校圖書館在文化保護方面的優勢和擔當。
由于這些古籍和史料大多具有不菲的價值和意義,收藏單位一般不會對外開放展示,更不會開放借閱,同時還有一套嚴密的保護和管理措施。這樣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做到對于文化的保護,但是并不利于文化傳播。
在數字化建設新時期,許多文化遺產逐漸以數字化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更加開放和共享,也更有利于廣泛傳播。隨著互聯網技術、數字手段、虛擬現實技術等高科技的蓬勃發展,圖書館也在逐漸拓展新的文化傳播路徑,除了傳統的紙質藏書,電子圖書館和線上閱讀推廣服務也已經普及,有些圖書館開始大膽借助“VR技術”進行閱讀推廣活動。除了諸如虛擬導航、漫游導覽的日常輔助功能外,寧波圖書館在VR閱讀推廣活動中將“VR技術”引入文學、藝術、科普、民俗等多方面的主題內容中,使文化傳播和科普教育突破二維空間的限制,擁有了“真實”的沉浸式體驗。圖書館通過這些技術手段突破傳統形式的限制,借助新技術和新平臺可以將優秀文化輻射給更多讀者,以更加便捷、新穎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從而更好地完成文化傳播的職能。
2.高校圖書館在文化保護和傳播中的職責與優勢
高校作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和主導價值的踐行者,肩負著思想道德教育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職責,而高校圖書館作為重要的校園文化陣地,承擔著引領廣大師生提升文化自信,促進先進文化傳播的責任和任務。
關于校園文化的內涵學者們有許多探討和不同觀點,正如文化的內涵一樣,校園文化也包含了許多方面的因素。筆者所理解的校園文化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和根源,大學生的精神面貌、文化特點和行為偏好的集合,其影響因素有周圍環境和文化氛圍兩個主要方面。一所大學的校園文化需要少則幾十年,多至幾百年的積累和沉淀,好的校園文化能夠成為學生們的精神財富,不僅能夠為在校師生們的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也能夠為倡導精神文明建設和傳播先進思想文化領航鋪路。
回望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革命先驅陳獨秀和李大釗以北京大學為陣地,以思想的啟蒙和解放為目的,為中國的現代科學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李大釗在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期間,在圖書館成立“共產主義小組”,讓圖書館成為青年學生汲取思想養分、參與革命運動的重要場所,也為北京大學的校園文化積累了底蘊。由此可見,高校圖書館對于校園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因此高校圖書館應該主動作為,充分利用館藏資源借助多平臺、多渠道,潛移默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相對于公共圖書館來說,一方面高校圖書館擁有較為先進的現代化設備和高層次的研究人才,同時高校的科研環境也更有利于跨學科的交流和研究,因此在對于文化保護和文化傳播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方面具有很大優勢,對于積極探索先進文化傳播的新方法、新途徑和新技術具有前沿地位。另一方面高校圖書館日常面對的讀者群體結構較為單一,主要是在校師生,平均文化層次也相對較高,并且青年學生對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對新技術的追尋速度和學習速度也比較快,所以高校圖書館在文化保護和文化傳播方面需要更多的創新性來吸引師生讀者,也能反向督促高校圖書館積極創新拓展新的保護和傳播模式。
二、高校圖書館保護和傳播先進文化的創新模式
許多高校中的圖書館都以獨特的建筑風格成為地標性建筑,成為校園里的一道風景,也將自身融入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圖書館內設有展覽廳、報告廳、自習間、影音室等,在硬件設施方面提供了更多文化傳播模式的可能。當代大學生正在面對信息更加開放、共享程度更高的社會,同時也是國際形勢復雜、思想碰撞激烈、信息良莠不齊的社會,隨著智慧圖書館建設的討論和實施,許多高校圖書館的管理和服務意識也在發生進步。遼東學院圖書館的婁躍武在其研究中詳細闡述了高校圖書館文化傳播的四大功能:文化傳承、文化過濾、文化擴散和文化推介。高校圖書館傳播先進文化、傳統文化的途徑也體現了以上四大功能,對館藏資源的篩選和挑選,將這些優秀文化推薦到師生面前,通過創新服務形式擴大讀者范圍,逐步起到對校園文化、師生讀者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筆者從促進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角度出發,淺析武漢科技大學圖書館的創新性途徑。
1.利用時間節點,多渠道、多平臺傳播先進文化
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通過舉辦各種活動提高文獻的利用率,激發讀者的讀書興趣是其基本目的。近年來,高校圖書館將經典閱讀與閱讀推廣相結合的案例越來越多,在新時期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更加要重視先進文化的傳播,促使其能夠與文化自信相融合。
武漢科技大學圖書館在此基礎上組織了一系列讀書活動,以引導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作為新使命,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充分利用各個時間節點積極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先后推出廉政主題書展、紅色連環畫巡展、“大國脊梁 民族英雄”主題展、“張之洞與湖北工藝學堂”講座、紅色電影展播等活動。資源與服務并舉,紙本與數字兼容,努力讓每個讀者都能在閱讀推廣活動中有所獲益。以數字媒體空間為平臺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宣傳作用,借助電子屏、微信、網頁等,利用“熱點”傳播的推動力開展圖書館宣傳工作,達到了良好效果。除此之外,武漢科技大學圖書館還通過舉辦音樂、美術內容的講座和展覽,目的在于不拘泥于書本文字,為學生讀書之余帶來藝術熏陶,提升學生的審美,使圖書館的文化氛圍更加活潑。
2.將思政內容嵌入信息素養教育
信息素養教育是高校學生必備能力,高校圖書館的基礎服務之一也是開展信息素養教育。除了課堂教學之外,信息素養教育也應當以多種形式、豐富的內容、不同的途徑來教育學生,如新生入館教育、知識產權講座、文獻檢索課程、學術寫作指導等。隨著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也非常多見,一般以線下參觀、線上互動為主要方式。
武漢科技大學圖書館通過打造廉政文化角和廉政圖書展,并將廉政教育內容嵌入每年的“新生入館教育”,在入館教育期間帶領新生進行實地參觀講解,為他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廉政課。在信息素養教育的課堂教學和理論教學過程中結合社會熱點,如論文抄襲事件和學位造假事件等,闡述信息道德的重要性,自覺杜絕學術不端行為。在面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學時,針對性設置檢索目的,通過讓學生們檢索“青蒿素”和“華為5G技術”等內容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在科學技術發展中的突出貢獻及偉大成就,幫助他們提升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
3.利用特色文獻館打造專屬文化陣地
時值高校圖書館研究探討特色文獻館建設的熱點時期,為凸顯高校的辦學特色,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術研究水平,開發具有自身特色與優勢的教學內容,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歷史和文化傳統、資源等主客觀條件的差異化建設具有學校特點的特色文獻館,從紙質資源、數字資源、影像資料、字畫古籍等多方面進行收集整理,在這一過程中也完成了對特色文化的收集和保護。
武漢科技大學圖書館結合歷史、校史和經典文化,依托本館的文獻資源,深入挖掘,建設了張之洞文獻館,宣傳和打造了特色文化陣地,追溯張之洞與本校的歷史淵源,回顧張之洞的人生經歷——雖歷經大喜大悲,但不縱不棄,始終自強不息,為國為民濟蒼生,圖富強,不拘一格培養人才。通過提煉和總結將校史文化內涵傳遞給師生,不僅能充分展示學校雄厚的辦學歷史和文化特色,且更能激勵本校莘莘學子闊步前行。
4.以黨建帶動業務發展
武漢科技大學圖書館通過優化基層黨組織建設,以黨建為龍頭,將黨建的管理思想深入圖書館的管理工作中,推行了由圖書館黨總支(黨委)、功能黨支部、專業黨小組組成的三位一體設置模式,發揮黨建工作在高校圖書館開展教學科研服務模式中的積極作用。首先,從服務理念上創新,構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感知,讓圖書館的服務無處不在。其次,在服務職能上創新,既服務于本校的教學與科研,也向社會開放,和社區共建,為社區的青少年、殘疾人、老人們提供聽書、講書、拆書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活動。最后,積極開展信息甄別真偽教育、科學健康教育、常用數字資源的普及教育,將文化服務輻射到社區,惠及社會。
三、結語
高校圖書館作為校園的文化中心,肩負起精神文化建設的工作,承擔起先進文化傳播的責任,有利于更好地發揮高校圖書館的優勢和價值,也有利于完成文化繁榮和師生思想教育的雙重任務。高校圖書館可以在此發揮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和空間優勢,積極探索新的服務模式、服務平臺,以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內容保護、傳播優秀文化。
雖然不同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情況與組織架構不同,但是在文化繁榮和文化自信的大環境下,高校圖書館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模式還是對其他高校圖書館有所借鑒。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2017-01-25)[2021-07-20].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邱翠云,賴 漩,韋美良.高校圖書館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探析[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0
[3]許 莉.論公共圖書館文化職能和教育職能的發展辯證關系[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
[4]吳慰慈,董 焱.圖書館學概論(修訂本)[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5]覃燕梅.我國高校圖書館古籍文獻保護工作研究[J].圖書館論壇,2007
[6]鐘 東,馮 吉.論基于嶺南文化的廣東地方古籍開發與利用[J].圖書館論壇,2007
[7]徐 嵐.公共圖書館開展VR閱讀推廣活動的實踐與思考——以寧波圖書館為例[J].山東圖書館學刊,2021
[8]婁躍武.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圖書館文化傳播功能的適應性發展研究[J].才智,2020
(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