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左讀范文
選擇堅守理想,收獲飽滿人生
親愛的同學們:
上午好!謝謝你們叫我回家,讓我有幸再次聆聽老師的教誨,分享我親愛的學弟學妹們的特殊喜悅。
跟你們一樣,我曾在中文系就讀,甚至我們讀過同一門課程,青澀的背影都曾被燕園的陽光,定格在五院纏滿青藤的綠墻上。那時的中國雖然貧窮卻豪情萬丈,而今天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在苦苦尋找迷失的幸福,無數和你們一樣的青年喜歡用“囧”形容自己的處境。
其實你們這一代人,有著遠比我們當年更優越的條件,更廣博的見識,更成熟的內心,站在更高的起點。我想說的是,你們不缺前輩大師的庇蔭,更不少歷史文化的熏染。《詩經》《楚辭》的世界,孔孟老莊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詞章,構成了你們生命中最為激昂的青春時光。我不需要提醒你們,未來的瑣碎將如何消磨這份浪漫與絢爛;也不需要提醒你們,人生將以怎樣的平庸世故,消解你們的萬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們,走入社會,要如何變得務實與現實,因為你們終將以一生來體會。
我唯一害怕的,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于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于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于媚骨。因此,在你們走向社會之際,我想說的只是,請看護好你曾經的激情和理想。
我知道,與我們這一代相比,你們這一代人的社會化遠在你們踏上社會之前就已經開始了,這一切集中在你們的大學時代,社會的問題也凸顯在你們的青春歲月。你們有我們不曾擁有的機遇,也有我們不曾經歷的挑戰。
文學理論無法識別“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獻擋不住“地溝油”的泛濫。當利益成為唯一的價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當成交易的籌碼。我很擔心,“懷疑”會不會成為我們時代否定一切、解構一切的“粉碎機”?我們會不會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會不會“有的是人才,卻并不培養精英”?
我有一位清華畢業的同事,談到社會、時代時,他特認真地對我說:“這個社會更需要的,不是適應,而是堅守。”這讓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時,陳平原先生提到的那張老照片:一群衣衫襤褸的知識分子,器宇軒昂地屹立于天地間。這就是國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將來的你們身處何處,不管將來的你們從事什么職業,是否都能常常自問,作為北大人,我們是否還存有那種浩然之氣?那種精神的魅力是否能充實你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絕學”,是否還能在我們心中激起共鳴?
馬克思曾慨嘆,法蘭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氣的人。今天的中國,同樣如此,也正因如此,中文系給我們的教育,才格外珍貴。從母校的教誨出發,二十多年社會生活給我最大的啟示是:當許多同齡人都陷于時代的車輪下,那些能幸免的人,選擇堅守、選擇理想,選擇傾聽內心呼喚的人,才擁有了最飽滿的人生。
最后,我想將一位學者的話送給親愛的學弟學妹——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心中有光明,中國便不會黑暗。
(作者盧新寧,選自《中國青年報》2012年7月6日,有刪改)
亮點借鑒
這篇演講稿是作者在北大中文系畢業典禮上的致辭。本文情感飽滿,我們可以感受到一位學姐對學弟學妹們的殷切期待。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使情感充沛濃烈。
在寫作演講稿時如何使情感表達更為強烈呢?我們可以借鑒以下幾點:
1.以情動人,真情流露。
想讓人產生共鳴,就要學會以情動人。開篇拉進與聽眾的距離,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如本文開篇的“回家”一詞,瞬間將作者和北大畢業生的關系定位在了“一家人”,親切感油然而生。又如作者回憶自己的在校經歷,一句“跟你們一樣”,使作者的情感和聽眾的情感交融在了一起。
寫作演講稿,讓人感同身受尤為重要。所以,在運用詞句時,一定要細細考量,要于詞句中見真情。
2.融入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
如文末一組排比句式的運用,由“你”的樣子看到“中國”的未來,可見作者對學弟學妹們能一直堅守理想的深切期望。這種情感的流露在文中多處均有體現。
文中,作者將“那時的我們”與“現在的你們”進行對比,將“光明”與“黑暗”進行對比,拉開了兩者之間的差距,并且賦予其不同的感情色彩,增強了演講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展現出了最佳的演講效果。
3.運用短句使感情強烈。
本篇演講稿中運用了不少短句,這些短句,簡單明了地闡明了事理,同時又表達了作者充沛的情感。如:“今天的中國,同樣如此,也正因如此,中文系給我們的教育,才格外珍貴”“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心中有光明,中國便不會黑暗”等句,簡潔有力,直抒胸臆,很好地牽動了聽眾的情緒,抓住了聽眾的注意力,讓聽者與演講者在思想上產生共鳴。
右寫作文
關于遇見
◎丁 茜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怡雅中學的丁茜。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關于遇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春遇見冬,就有了歲月;天遇見地,就有了永恒;人遇見人,就有了生命。”當夏天的枝椏遇見流連忘返的余暉,當紅得熾烈的凌霄花遇到風雨走廊,就在這樣一個普通又特別的日子,我初遇了怡雅。
從陌生到熟悉必定需要一個契機,而這個契機就是合唱比賽。班主任旭旭老師對這次合唱比賽格外上心,然而我們卻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我們能唱好嗎?沒唱好怎么辦?會不會被嘲笑?”
那時,旭旭老師一直全程陪伴我們。我記不清也數不清練習了多少個日夜,只記得無數次排演到深夜,只記得一次次重新開始,只記得同學們嗓子啞了又好,好了又啞。
比賽日終于來了,我們走上舞臺,燈光靜靜地照在我們身上,悠揚的旋律響起,領唱淺淺吟唱,伴舞優美的舞姿和我們的歌聲完美配合。一切都很美好,遺憾的是舞美出了一點問題。后來有一個返場的機會,但旭旭老師拒絕了。她說:“人生沒有重來,你們要遇見新的開始。”
后來,我們帶著這首歌參加了區合唱比賽、市合唱比賽,我們還將它作為一份禮物送給了迎來十歲生日的怡雅。所以,我們遇到的這首歌不僅僅是一首歌,也是我們選擇來到怡雅的一份執著,一份信念,一種指引。每一次重新演繹這首歌,我的內心都會有不同的感觸,每一次都是不同的遇見。這份遇見里,有初來乍到的懵懂和天真,有回首過去、展望未來的情懷,有敢于披荊斬棘繼續奔跑的勇氣。
遇到旭旭老師更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她陪我們一起歡笑,走過坎坷,她將全部心血傾注到了這個集體。現在旭旭老師正在孕育一個新的希望,但我們依然期盼她繼續與我們同行,盡管這將是一段短暫的時光,但我內心深處真的無比感謝這份珍貴的遇見。
人生很短,故事很長。遇見怡雅的一切,幸甚至哉!
(湖南長沙市怡雅中學)
點評
本篇演講稿情感真摯,動人心扉。小作者從自己遇見的人和事入手,寫出了自己內心對這份“遇見”的珍惜和感恩。演講稿開頭引用一組短句,奠定了感情基調,使作文情感飽滿;文中多處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也增強了情感,使演講稿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