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指津
閱讀一篇演講稿,首先,我們要從演講稿的寫作背景入手,以此來推斷演講稿的性質,是用于交流自己的學習工作經驗,還是有宣傳呼吁的作用,以此了解聽眾對象,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了解他們所關心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等等,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其次,要了解這篇演講稿的結構,并逐步分析每一部分結構的作用;仔細分析演講稿的寫作技法,鑒賞其技巧、語言特色等。
一、對演講對象的了解
演講者在發表一篇演講之前,除了要組織好演講語言之外,還要考慮演講對象(即聽眾)的文化水平、思想狀況以及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等來確立選題,以便更好地溝通。
例如,《最后一次講演》是聞一多在1946年7月李公樸追悼會上所做的講演,聞一多先生慷慨陳詞,語言激烈,感情充沛,在嚴厲聲討反動派的無恥罪行和卑劣行徑的同時,也高度頌揚了李公樸先生為民主與和平而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并且號召廣大人民群眾一起與反動派作堅決的斗爭。通過聞一多先生的演講,引起了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群眾情感上的共鳴,既對反動派的無恥行為深感憎恨,又對李公樸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對演講稿結構的分析
一篇完整的演講稿有開頭、主體、結尾三部分,每一部分都具有特殊的作用。
1.演講稿在開頭一般會開門見山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具有重要的作用:
(1)介紹背景,提出問題。對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作出必要的說明,再進一步揭示論題,提出演講主題。
(2)說明情況,引起關注。演講稿要把論點擺出來,使聽眾一聽就知道講的中心是什么,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再提出一些激發聽眾思考的問題,以引起聽眾的興趣。
2.判斷一篇演講稿是否優秀,關鍵要看其主體部分,演講稿的主體部分與開頭銜接得是否恰當、問題闡釋是否明確、高潮部分是否可引發聽眾或讀者共鳴等。主體部分的作用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體現演講稿中所引用的例證具有真實性與典型性;體現演講稿在理論和事實的組織安排上的恰當,在事件的安排上的合理。內容上言簡意賅,明確闡釋演講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2)在一篇演講稿中,以某一內容為演講高潮,思想深刻、態度明確,感情強烈,表現出演講者的愛惡、喜怒,集中體現演講者的思想觀點。在內容上吸引聽眾,在感情上感染聽眾。
3.演講稿的結尾可以是引導式、希望式、感慨式和抒情式。好的結尾應收攏全篇,卒章顯志,干脆利落,簡潔有力,能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夠使聽眾精神振奮,并促使聽眾不斷思考和回味乃至影響他們的思想或行為。
三、對演講稿寫作技巧的鑒賞
1.演講稿是以第二人稱敘述、以理服人的一種議論文體。一篇成功的演講稿,其演講者對問題定有獨到而精辟的見解,具有邏輯嚴密的論證方法,在結構上是層層遞進的。
2.演講者為了達到感染聽眾或者讀者的目的,在演講稿的寫作上往往使用大量昂揚激烈的筆墨來表達自己的中心思想,旁征博引證明自己的觀點,或者用自己的真實經歷增強文章說服力,感情真摯,具有感染力。
3.演講稿的語言特色:
(1)口語化、通俗化,符合特定的歷史背景以及群眾思想水平,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演講稿的語言既要準確簡潔,又要通俗生動,與聽眾形成良好的互動。
(2)處處閃現著精彩而富有哲理的語言,這些哲理性的語言使整個演講具有了一種思辨的色彩,巧妙抓住聽眾的心理,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蓬勃感。
選文閱讀
社會沒有義務
等待你成長和成熟
——在北京大學法學院2003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蘇 力
老師們、同學們:
你們好!在這次歡慶你們畢業,歡送一些同學離開校園的場合,我說兩句話,作為你們大學生活的結語。
第一句更多是說給馬上要走向工作崗位的同學的,一句大實話:社會和學校很不一樣。
在校園里,老師不要求你們的物質回報,只要你考試成績好,人格上沒有大毛病,基本上就會獲得老師的歡心,就會獲得以分數表現的獎勵。在這個意義上,大學基本是一個“賢人政治”或“精英政治”的環境,更像家庭,評價體系基本由老師來定,以一種中央集權的方式,獎勵的是你的智力。社會則很不同。
社會更多是一個世俗利益交換的場所,是一個市場;評價的主要內容不是你的智力是否優越(盡管你的聰明和智慧仍然可以幫助你),而是你能否拿出什么別人想要的東西;這個標準不再由中心——老師——確定,而是由分散的——眾多消費者——確定。因此,盡管定價178元,不到10天,3000冊英文版《哈利波特與鳳凰社》在北京新華書店已經脫銷,而許多學者的著作一輩子也賣不了這么多,甚至只能“養在深閨人未識”,但這也恰恰表明了市場的標準。
人類的局限——你甭指望通過教育或其他,把消費者都變成錢鐘書或納什。因此,我們的同學千萬不要把自己16年來習慣了的校園標準原封不動地帶進社會,否則你就會發現“楚材晉不用”,只能像李白那樣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來安慰自己,更極端地,甚至成為一個與社會、與市場格格不入的人。
文科學生,大學4年,往往是同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些事件和人物交往,在同古今中外的大師會談。你們知道了蘇格拉底審判,知道了馬伯利訴麥迪遜,知道了“大憲章”,等等,你們還可以評點孔、孟、老、莊,議論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甚至“舍我其誰也”。大學的文科教育往往會令許多人從骨子里更喜歡那種激動人心的時刻和時代,甚至使人膨脹起來。但這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絕大多數人的生活,而只是學院中想象的生活。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生活在日常的瑣細之中。
因此,第二句話,要安分守己,這是對每個同學說的。
這句話對于我們這個時代也許過時了,但對你們,可能還不過時。因為我從來也不擔心北大的畢業生會沒有理想以及是否遠大,而更多擔心你們能否從容坦然面對平凡的生活,特別是當年輕時的理想變得日益遙遠、模糊和黯淡起來的時候;還因為,我要說,幾乎——如果還不是全部的話——每一個雄心勃勃的人都注定不可能完全實現他的理想。
我當然希望而且相信,你們當中能涌現杰出的政治家、企業家、法律家、學問家,但只可能是少數——多了就擠不下了,多了也就不那么值錢了——邊際效用總是遞減的。無論在世俗的眼光還是在自我評價中,絕大多數人都必定是不那么成功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成功并不必定同幸福相聯系,所謂的不成功也未必等于不幸福。因此,在你們離開校園之際,你們不僅要樹立自己的雄心,更必須界定自己的成功。
安分守己并不是一個貶義詞,甚至不是一個中性詞。“安分”是不容易的,在這個時代,“守己”則更不容易!
(選自《演講與口才》2003年第12期,有刪減)
1.針對原文的分析,以下說法中不正確的兩項是(? )
A.本文是一篇優秀的演講詞,結構上包括標題、稱呼、正文三部分;正文包括開頭、主體、結語三部分。
B.在校園里,一個人要想取得優異的成績,個人努力和天分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天分更重要一些。
C.當我們踏入社會的時候,不能把自己16年來習慣了的校園標準原封不動地帶進社會,否則就會與市場格格不入,乃至被社會淘汰。
D.所謂的政治家、企業家、法律家、學問家“多了就擠不下了,多了也就不那么值錢了”,那么我們就要放棄此類理想,不要好高騖遠。
2.從作者給青年學生的忠告中,試概括學校和社會有那些不同。
3.根據原文內容,解釋“安分守己”的含意。
4.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畫線句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