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亮相
常識對我們的生活、學習都很重要。它們有的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有的與文化相關,如中國古代宮殿建筑多采用對稱布局;有的則凝結著人生的某些經驗,如“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些常識的背后其實都存在某些事理,試以“常識中的‘理’”為話題,寫一篇說明文。
要求: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引
本題要求就“常識”作文。題目列舉了三個方面——“對自然現象的總結”“與文化相關”“凝結著人生的某些經驗”。寫作時,選材可以著眼于這三個方面,同時也可以放眼其他,只要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常識”即可。
寫作的關鍵點:第一,要在題目列舉的寫作內容或其他符合要求的內容中選定一個(一條)寫作,做到具體化。如對自然現象的總結的諺語,“春旱谷滿倉,夏旱斷種糧”“云自東北起,必有風和雨”“立了秋,哪里下雨哪里收”等;如凝結著人生的某些經驗的俗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等可供參考。需要注意的是,所選內容必須為“常識”,也就是大部分人聽說過的。第二,要揭示出所寫“常識”蘊含的“事理”。“這些常識的背后其實都包含著某些事理”,即要求作文不能只說明介紹某一“常識”的內容,還要寫出你與此“常識”相關的準確而有一定獨到之處的見解,即“理”。第三,必須自擬題目。不能以話題做題目。擬定題目時要注意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最好包含所說明的對象,也就是能揭示說明中心的關鍵詞。
寫作時要構思好作文的整體結構與說明順序,盡量使用多種說明方法以增強說明效果。如作詮釋,可解釋被說明內容的成因及內在聯系,使讀者在閱讀時對抽象事物更易理解;舉例子,能使說明的對象具體形象;列數字,能使說明準確無誤;打比方,可使作文趣味橫生;引用,引用名人的言論或經典資料,使被說明的事物具有理論依據,增強真實性等。這些方法可結合使用。
本單元《中國建筑的特征》《說“木葉”》兩篇課文在抓住被說明事物的獨有特征、說明順序的安排、說明方法的使用以及如何清晰地說明事理等方面都值得大家借鑒,應熟讀體會。如《說“木葉”》,說明重點突出,即“木”的兩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與“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說明“事理”明確(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引用大量詩句并作準確解讀;語言凝練,富有文化內涵等。
佳作展示一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楊雅惠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智慧的勞動人民發現,天邊絢爛的彩霞竟可以預測天氣:若浸染初升陽光的朝霞出現,今天便很有可能下雨;若壯美燦爛的晚霞出現,往往預示著第二天的好天氣。這背后又有怎樣的科學道理呢?
鮮艷奪目的彩霞是不同波長的光賦予了天空“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的夢幻。散射光的強度與微粒的大小有關。當微粒的直徑小于可見光波長時,波長越長,散射強度越小,這就是選擇性散射。太陽光包容的白光里,藏著七種色光,紅光波長最長,大部分可以大方地穿過微粒之障,抵達地面。而小心謹慎的波長較短的靛藍、紫色等光,就很容易迷失在微粒之中了,這也是晴天的天空是蔚藍色的原因。如果空中有霧或薄云存在,水滴的直徑比可見光的波長大得多,選擇性散射不復存在,所有光一視同仁地散射,那么天空就呈現出白茫茫的顏色。
早晨或傍晚,太陽光斜射,需穿過厚厚的大氣層到達地面,謹慎的紫光、靛藍色光迷失得最多,而大膽的紅光迷失得最少。迷失后的色光,藏在天空和云層之上,就形成了鮮艷奪目的彩霞。
生機勃發的朝霞又怎么會是陰雨前的歡歌?當大氣中有微小水滴及塵埃時,散射作用會更強。早晨,低空空氣經過一晚上的降溫,體積縮小,較穩定,少塵埃,如果出現朝霞,這表明東方低空含有許多水滴,定有醞釀陰雨的云層存在。隨著太陽越升越高,溫暖的光熱散向人間,熱力對流也逐漸向平地發展,近地面空氣因受到光的照射,體積膨脹上升,逐漸加入低空云層,壞天氣將逐漸逼近,這就是“朝霞不出門”的原因。
晚霞燦爛,向人們預報第二天的好天氣。傍晚,由于一天的陽光加熱,低空中的水滴一般不會很多,但太陽逐漸告別,溫度降低,對流變弱,塵埃便可能大量聚集于底層。因此,如果出現曼妙的“仙女”在西邊的天空起舞,這便是塵埃等顆粒對陽光散射的功勞,說明天氣較為干燥,氣流由西向東流動,第二天定會是晴朗的天氣,這便是晚霞的奧義。
朝霞初升絢爛,就要提防遠方征途上的風雨;晚霞雖會迎來黑暗,但前方必是光明。讓我們探索傳統智慧瑰寶,領略古代諺語中的科學魅力。
【山東省北鎮中學,指導老師:王新村】
點評
作文首先說明諺語“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含意,然后充分細致地說明了其蘊含的科學原理,最后又由自然現象作了“事理”上的總結——“提防遠方征途上的風雨”與“前方必是光明”。引用《登泰山記》中的語句說明朝霞的現象,準確合理。語言多用擬人,如“小心謹慎的波長較短的靛藍、紫色等光”“大膽的紅光”“生機勃發的朝霞又怎么會是陰雨前的歡歌”等,生動形象。
佳作展示二
筷子成雙嘗百味
◎牛怡靜
筷子,古稱箸、梜,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屬、塑料等材料制作。筷子是華夏飲食文化的標志之一,也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人類使用筷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禮記》就有“飯黍母以箸”和“羹之有菜者用梜”的記載。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一定會有筷子。筷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物品,它相當于西方的刀叉。
我們大部分人都可以輕松使用筷子,但你是否想過使用筷子還包含著諸多物理知識?人們操縱兩根細長的棍子,就能夾起很多東西,這是運用了杠桿原理;筷子夾菜而菜掉不下來是靜摩擦力的作用。另外還有曲線運動、傳輸系統等,這些都可以在使用筷子的過程中得到印證。
筷子不僅包含著諸多物理知識,還蘊藏著很多人生道理。
標準的筷子長七寸六。“七”代表著喜、怒、哀、思、悲、恐、憂;“六”代表著眼、耳、鼻、身、舌、意。
用手拿住筷子,學會使用筷子,也就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顯于色,方成大事。
筷子一頭圓一頭方,代表天圓地方。手握在筷子中間則代表著天地人三和。還有就是在使用筷子時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力氣大了筷子打不開,力氣小了夾不住菜,這表示在天地之間,人要懂得分寸,知禮節,更應該知道天高地厚。
筷子上“方”,講究的是人得生活在條條框框里,要遵守法律法規。超越法度,觸犯規則,就要受到懲罰,甚至失去自由。筷子下“圓”,就是提醒我們為人處事要圓潤一點,這樣才能走得順利,走得長遠,走得瀟灑。但這里的圓潤不是讓你耍滑頭,耍心眼兒,無原則地附和別人,而是規范自己的行為,收斂自己的鋒芒,收藏自己的私欲。
筷子成雙成對代表的是陰陽相對,用筷子的五根手指代表著金木水火土。獨木難成林,筷子需成雙。一根筷子孤立無援,孤掌難鳴,成雙成對使用筷子才能夾住食物,這啟示我們在生活及學習中只有學會合作,懂得團結,才能實現目標。
真是“筷子成雙嘗百味”。
【山東省北鎮中學,指導老師:王新村】
點評
本文先向大家介紹了“筷子”的基本概念,引用《禮記》的話交代筷子使用的歷史,再說明使用筷子所蘊含的物理學知識,然后由筷子的長度、形狀、成雙使用等,重點說明其蘊含的人生道理。能夠讓讀者比較全面地了解“筷子”作為中國飲食文化載體的特點及意義。說明順序及思路安排清晰合理,說明語言通俗易懂,標題生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