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波

2019年1月1日,中宣部發布“學習強國”平臺,為新時期提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教育質量提供了發展機遇。在北京師范大學燕化附屬中學課題組的推動下,我們基于“學習強國”豐富的課程資源,對在思政課上開展“議題式教學”進行了初步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議題式教學法的研究背景和意義
新課程改革鼓勵教師改變教學方法,強調課程的引入、指導和討論,以確保課堂在師生交流和開放民主的氛圍中進行。然而,當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仍然存在過多關注社會知識教育,而產生忽視學生社會參與能力的現象。此外,當前的高中政治教師很難在教學中發揮主動性和主觀性,難以將理論與現實聯系起來。
高中的思想政治課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解決與社會科學常識相關的認知問題,還能夠解決學生在實際生活時所面臨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未知挑戰。如果將開放、領先、難以講授的問題運用議題式教學,整合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課堂中,能夠有效地建立探討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呈現出一個完整的表達觀點,提高他們將思想轉化為現實生活的意愿和能力,在社會實踐中練習獨立分析、了解真相的能力。
“學習強國”平臺的海量資源優勢
“學習強國”平臺共有“學習新思想”“習近平文匯”“學習文化”“環球視野”“學習慕課”等17個板塊180多個一級欄目。從內容上看,它由“學習”“視頻學習”兩大板塊、38個頻道構成。其中“學習”板塊包括推薦、要聞、新思想、時政綜合、發布、實踐、訂閱、經濟、人物、科技、文化、圖片、黨史、人事、法紀、國際、十九大時間、紀實、用典、時評、思考、軍事等頻道。
而作為政治學科教學資源,最為常用的欄目是“用典”“時評”。其他欄目雖然內容豐富,但側重以學習、了解、知曉為主,而“用典”“時評”兩個欄目則是對習近平新思想的權威解讀,包攬了新華社、人民日報社、光明日報、求是網、經濟日報、解放軍報、央視網等媒體權威專家的時事評論,是從多領域、多角度、多層次深入剖析事件本質的重要論述,能夠讓人豁然開朗,正是政治學科不可多得的珍貴素材。
議題式教學的素養培養優勢
議題式教學是一種能夠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式。具體來說,這是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核心,以結構化課程知識為主線,以生活中具有系列性、綜合性、思辨性、指向性、開放性的探究話題為載體,通過引導學生參與課上合作探究或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使其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議題式教學能夠實現學生的真正參與。
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尊重 在傳統的思政課堂中,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往往處于被動位置,學習態度消極,師生之間的互動幾乎為零。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雖然記住了一些知識,但都浮于表面,往往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議題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打破這一局面,讓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課堂,能夠提出自己的意見、看法,并且通過教師和其他同學獲得反饋,這對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質量有顯著效果。
學生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思想政治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知識點有很強的抽象性和理論性,學生學習起來往往會覺得枯燥,也難以真正參與其中。而議題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以“議題”為橋梁使學生參與到課堂。具體來說,教師根據教學需求、目標等設置“議題”,并且創設問題鏈、情境鏈等,讓全班學生展開集體討論,整個教學活動完全由這條主線串聯起來,學生步步深入,通過思辨、討論,有效解決問題,從而達到預期學習效果。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有效汲取知識,還提升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學科核心素養得以落實 議題式教學需要教師在課前對課程標準及教材內容進行認真研讀,研究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從社會熱點問題中尋找與教材內容、學生知識經驗的融合點作為切入點,確定合適的議題,然后引導學生進行素材搜集與信息分類,設計有層次的問題,從而開展初步探究,教師再進行總結、梳理并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內化和提升。在對問題的追問中,學生往往會融入真實的場景,這樣,學生既能夠在民主、開放的氛圍中學到學科知識,又培養了核心素養,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科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運用“學習強國”進行議題式教學的基本程序
選題,即議題的選擇 議題式教學取得怎樣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議題的質量。若是議題設置不合理,即使學生在課堂上全身心投入,也難以取得理想效果。在網絡時代,許多社會現象都可以成為“話題”,但不一定都能夠轉化為真正的“議題”。議題的選擇必須與教學目標、學科素養相一致。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不能找到把學生熟悉的、有價值的社會熱點問題轉化為教學議題的切入點,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就會大打折扣,就難以在課前進行議題相關資料的收集、分析,課堂上難以呈現各種不同觀點和對錯誤觀點難以糾正。所以,選題、情境的創設,至關重要。例如,在學習“企業經營戰略”時,引用“汶川地震時愛心企業紛紛捐款抗震救災”的議題,來說明作為無形資產的企業形象、社會責任與經營戰略重要性:房地產老大萬科與名不見經傳的“王老吉”都捐了一個億,為什么萬科被人詬病,而王老吉一鳴驚人,成為知名品牌,二者待遇冰火兩重天?又如,在學習“國際關系”一節時,當前的俄烏沖突事件就成為鮮活的教學資源。面對網絡上充斥的真真假假的信息,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緊緊結合中國外交部的嚴正立場,綜合“學習強國”上專家權威解讀,闡明中國才是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展現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以及中國政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付出的外交努力。用中國政府的外交實踐有力地證明了“國家利益和國家實力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在維護自身國家利益的同時,要兼顧他國的合理關切,在謀求自身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問題,即議題的設問 時下,一些社會現象常常會引發人們對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多方爭辯,且這種引起爭議的社會現象在當前沒有形成固定的社會共識,教師也可以把這類社會現象轉化為教學議題。設置這種爭議性議題進行教學的目的不是引導學生如何去解決這些爭議,而是引導學生成為一名“批判性思考者”,通過思考和嘗試解決爭議性議題,培養學生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和關切人類幸福的人文底蘊以及“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例如,在學習“創新發展戰略”時,引用美國因為5G技術以舉國之力對華為進行制裁,來說明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華為差一點被“扼住命運的喉嚨”之時,聯想總裁楊某某卻表示相信全球化是必然的趨勢,不打算做操作系統和芯片。華為能拿出B計劃,聯想卻不能。最終,聯想沒有成為華為旁邊站著的兄弟,卻成了網友口中的“阿斗”,你如何看待華為和聯想的發展戰略?又如,在學習“中國的外交”時,以聯合國安理會上關于烏克蘭局勢的決議草案進行的投票為背景,設置了:中國政府投了棄權票,是基于哪些思考做出的決策?你如何理解“中國的外交立場和主張是一貫的、明確的,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從而引導出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外交立場和外交主張;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國際視野和公共參與意識,學會運用辯證思維全面分析俄烏矛盾。
解題,即議題的討論 “議”是議題式教學的核心部分。在問題思考這個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理解議題,確定好自己的意見方向。然后,教師再讓學生進行小范圍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在密切關注學生討論動態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提示,從而達到思維共進、意見共享的作用,拓寬學生對問題思考的寬度和深度。也可以讓學生課前針對議題進行資料搜集和整理,帶著觀點上課,在課堂上,運用所學知識,將時政語言與教材語言無縫銜接,完美論述自己的觀點。這一過程也可理解為“實際聯系理論”的過程,是提升學生學科素養的重要環節。如在討論“俄烏沖突”這一敏感話題時,要緊緊把握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站穩中國立場,引導正思維,傳播正能量,有效甄別網絡上不同聲音,主動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理念。
高中思政課教師需要培養的三個意識
深化學科改革,培養資源意識 目前,思想政治課對于“學習強國”平臺資源的使用,還停留在“掌握政策”“激發興趣”“防止枯燥”“吸引注意力”層面,這種定位雖然沒有錯,但是顯然定位低了些,它始終圍繞著“知識為主”“為課堂教學服務”這個圓心,而不是“能力為主”“為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服務”;在時政資源使用上,也往往是點到為止、淺嘗輒止后又迅速回到課本知識講授中,學生通常感覺意猶未盡,興趣剛起又落下,學科素養的培育教育功能始終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發揮。因此,在培育學科核心素養視野下,“學習強國”資源的使用方式必須有所改變。
深化課程改革離不開豐富的課程資源。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想政治課教師,相對于其他學科,更需要有敏感的資源意識。要有一雙善于發現資源的眼睛,讓身邊的資源皆可能為我所用;“學習強國”提供的素材資源是豐富的,但是還需要我們能夠“找得到”:就是說面對豐富的資源中,既要發現其中的“價值點”“教育點”,也就是“礦脈”,還要能夠找到與學科知識相關聯的切入點,并且厘清議題式教學的邏輯層級。
理解課程定位,增強責任意識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蒙以養正,圣功也。”就是說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正路。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思想政治課是“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意味著新課程學科內容呈現方式的轉變,這種轉變就相應地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由傳統的講授式向學科活動式轉變。這種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付出辛苦和心血的,吃老本是萬萬不能了。在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的過程中,議題式教學作為載體、途徑就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在落實學生核心素養中,政治教師應該走在前面,不斷提高專業素質,更新課程理念和知識結構,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實效,讓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發揮出獨特的教育功能。
轉變教學方式,強化素養意識 我們知道,某一學科素養并不單指向某一學科知識,而是強調個體能夠積極主動并且具備一定的方法去獲得知識和技能。“核心素養”的內涵遠比“能力”更加寬泛,既包括傳統的教育領域的知識、能力,還包括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關注知識提升還是素養提升的問題上,顯而易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更加根本,更加符合社會價值和個人發展。
即便說高考是一根重要的指揮棒,但在“立德樹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視野下,當前的高考命題也在悄然轉向。近年來,堅持“以能力立意”和“以教育價值立意”的命題理念,也在與時俱進地體現“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強調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未來,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將知識的考查與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考查融為一體,必然成為今后考試方向。過去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已經遠遠不能應對當前以素養提升為價值追求的命題方法。因此,以教師為主導的“授之以魚”的教學方式,必須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授之以漁”的學習方式轉變。
課題研究的近期成效
在高三總復習階段,通過“選題、問題、解題”三個步驟,利用“學習強國”的“用典”“時評”兩個欄目,布置任務,搜集資料,閱讀資料,設計問題,寫作修改,展示點評。經過反復訓練,學生的視野明顯拓展,認識水平明顯提升,書面表達能力明顯改善。學生們圍繞“李子柒爆紅海內外”,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問題;圍繞“民法典頒布”,體會民法典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的重大意義;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從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多角度思考推進營商環境的具體政策和措施,培養發散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