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旨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核心要義還是要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面對“雙減”政策,各學科教師都在精心研究,不僅在教法學法上深鉆細研,更對作業的設計和布置投入了極大的研究精力。基于此,我在學習“雙減”政策并進行相應嘗試的基礎上,深切地感受到,就道德與法治學科而言,真實的生活就是切實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提升教學實效和學習質量的有效途徑。
講文明,讓文明成為學生的習慣
習慣的養成對小學生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須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培養學生成為有道德修養、有愛心、有求知欲、有探究精神的人。而講文明是習慣教育的關鍵,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決定了它在國際上的地位。
文明是一種道德修養 小學低年級學生處于與幼小銜接的重要階段,在幼兒園養成的習慣直接影響到小學生活。講文明、講禮貌是幼兒園的重要教育課程,也是小學乃至以后教育的重點。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是提高一個國家綜合素質的關鍵,重視禮儀教育才能使學生更全面地成長。例如,在教學“我是小學生了”時,教師就注重對學生進行禮儀禮節等方面的教育,讓學生成為一個懂禮貌、講文明的好學生。從一年級剛開始就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可以讓他們受益終身,也能夠讓他們通過生活、學習中的小事歷練自己的修養,培養自己的良好品行。
文明是一粒愛的種子 文明最重要的體現是“愛”,播下一顆愛的種子,就可以生長出愛的大樹,將愛傳遞出去才能使世界充滿愛。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學生感受到親情、師生情及同學情對自己成長的意義,從而讓學生學會感恩,也學會將愛傳遞。例如,在教學“我愛我家”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滲透感恩教育,讓學生懂得“愛”是最大的文明。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段孩子從出生到長大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爸爸、媽媽的辛苦。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講一講家庭中的小故事,與大家共同分享,從中感受爸爸媽媽對孩子無私的愛。這樣的活動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到親情的偉大,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一點小小的要求,讓學生在家中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這樣就能減輕父母的一些負擔,從而使家庭更加和諧。如學生在家可以自己收拾書包、整理自己的房間、洗洗自己的襪子等,這樣學生不僅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鍛煉了自理能力。同時也是一種愛的表達,能為父母分擔。由此及彼,學生會由對父母的愛延伸到對教師、同學的愛,實現愛的傳播與擴散,從而共同構建愛的大家庭。
講規矩,讓規矩成為學生的準則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對于小學教師而言,幫助學生樹立規矩意識,就是引導學生將道德中的認同與規則中的強制聯系在一起,實現道德與法治的統一。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是為學生以后進入社會遵循法律法規做的鋪墊,強化他們的規矩意識,讓他們從小養成遵規守紀的習慣,為以后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規范與守則”是規矩的約束 《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學生的行為準則,需落實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將規范與守則滲透并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并根據學校特點制定出具體的細則。例如,在教學“班級生活有規則”時,教師將規則定位為“十要十不要”,并將規則由課堂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中認真落實,從而養成時時處處按規則做事的習慣。規則起到了保障所有人權益的作用,讓權利與義務貫穿到每一個學生的生活中,以規矩約束行為,才能讓學生建立規矩意識。
“法律和法規”是制度的保證 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對學生滲透法制觀念,讓學生認識到法律、法規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依法治國是國家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講規矩的根本是懂法、守法,學校只有從小樹立學生的法治意識,才能讓學生善于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也才能維護法律的尊嚴。在小學課堂教學時,教師并不是要系統地教學法律知識,而是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滲透法律觀念,讓學生意識到“法”就在我們身邊。例如,在教學“綠色小衛士”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提前做一個小調查,問問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小時候環境的情況,并與現在的環境作對比。爺爺說:“我小的時候,天是藍的,水是清的,小魚在水中自由游,林間有各種小鳥。”爸爸說:“我小的時候,各種工廠排出了大量廢氣、廢水,天也不藍了,水也不清了。”而現在雖然工廠也很多,但好像又回到了爺爺所說的那種環境,這是為什么呢?教師在此基礎上提出國家整治環境污染的決心及《環保法》的執行和落實,引導學生通過每天少扔一個垃圾袋、少撕一張作業紙等,為綠水藍天做出自己的貢獻。
講正氣,讓正氣成為學生的底線
弘揚正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從小學生抓起,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應該承擔的義務,并堅持自己的正義作為,這既是做人的道德底線,也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小學生年齡尚小,正是塑造良好品質的最好時機。教師將榜樣思想灌輸于學生心中,讓學生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并以先進人物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正氣、正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以榜樣為力量,將正氣融入心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于小學生來說,做事有榜樣,做人有標準,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品行,讓學生更健康地成長。將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內容運用到生活中,就是要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做到知行合一。榜樣其實體現了一種正氣,是一個集體精神的象征。當每一名學生都有好的榜樣,尤其是身邊的榜樣,并在行動中以榜樣為標桿,那么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就會得到大的提升。例如,在教學“我是班級值日生”時,教師需滲透“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讓學生體會到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教師教學時可以結合學生某一天值日的錄像,讓學生有勞動的自豪感。在勞動中,組員按照值日組長安排的整理桌椅、打掃地面、收拾講臺等任務,各自完成自己需要完成的項目,然后先完成的同學幫助其他同學,從而共同完成任務。教師可以由一周視頻的情況精選出優秀學生的表現,把優秀學生當成其他學生學習的榜樣,讓愛勞動成為一種時尚。榜樣不能只找“勞動”一個方面,找出各方面的榜樣才能使學生全面成長。
弘揚正能量,將正氣用于行 社會的發展需要弘揚正能量,把小學生培養成“四有”新人,才能使社會有正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要落實到行動中。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需要以生活中的事例為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正能量需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并以此影響到家長,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正能量的傳播,并收到最大的實效。例如,在教學“堅持才會有收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生活中的事例來認知這一亙古不變的真理。成功源于堅持,“龜兔賽跑”人人皆知,造成兔子失敗的主要原因,其中除了驕傲外,還有就是不能堅持。堅持是一種正能量,只有不放棄才能獲得成功,對于學習來說也是這樣,很多學生只想獲得好的成績而不付出努力,結果只能流于平庸。正能量源于努力奮斗,源于拼搏與堅持。教師讓低年級的學生將堅持運用到行動中,諸如練習等,就可以使學生以更大的毅力開創學習的新局面。
總之,教師將道德與法治融于生活,可以使學生更樂于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用生活中的事例作情境能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用理論引領生活又能使教學更加理性化。培養學生講文明、講規矩、講正氣的良好品質,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成長,也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成為充滿正能量的社會主義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