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萍
近年來,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集美分校(灌口中學)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立校,文化興校,特色發展,創建一流”的辦學理念,在以高分通過省一級達標高中學校復評之后,站在新的起點,明確新的目標,確定在“十四五”規劃的2025年創建成為福建省示范性高中建設校。
學校領導班子深切領會到,廈門市集美區是全國知名的文教區,廈門一中集美分校作為集美區基礎教育的窗口學校,必須責無旁貸地扛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大旗,必須堅定不移地將“推動內涵發展,促進高質量品牌校建設”作為工作主題。因此,學校在優化教師隊伍建設、優化科學課程、加強課程改革、提高學校治理水平、優化評價機制、加強師生訓練等方面下足功夫,全方位地推動內涵發展。學校堅持質量立校,緊緊盯住群眾最關注的、也是學校發展最為核心的發展力,不斷提高學校教學核心質量。
優化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師資力量
學校領導班子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頭等大事來抓,通過推進名師工程建設,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師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努力打造課堂型、考試型、研究型三位一體的高素質教學名師群體,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目前,一支愛崗敬業、治學嚴謹、為人師表的教師隊伍已經形成。
學校積極做好名師的培養和引進,充分運用名師的優勢資源,加強對新教師的引領,做好新老帶校工作。2019年9月,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地理學科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李依銘剛退休,就被學校聘為導師。他特別注重年輕教師的專業發展,指導了多項省市級、區級調研課題。在李依銘老師的指導下,許多中青年教師更新了教育思想、轉變了教學觀念。
學校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積極發揮名師的傳、幫、帶作用。近年來,指導培養的教師在教學、科研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學校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集體備課的教研水平,專門舉辦了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市創新賽選手能力提升培訓班,邀請專家、名師授課。多次舉辦新教師專業成長培訓會,通過優秀青年教師的經驗分享,幫助新教師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學及班級管理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許多中青年教師具備了在新課程目標下的設計課堂教學的能力、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學科研能力,能夠主動實施新課程。他們善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整合課程,教學質量明顯提高。他們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在教學法研究、課程建設中成績顯著。
許多骨干教師潛心鉆研業務,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在教師隊伍中起到表率作用,他們的教育教學效果顯著,任教班級、學科的教育教學成績處于領先地位。
學校還把管理工作的重心重點放在薄弱教師身上,加強考核管理,真正落實幫扶薄弱、矯正落后,努力做到教師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
目前,廈門一中集美分校擁有省學科帶頭人2人,市專家型教師6人,市學科帶頭人14人,市骨干教師60人,區級專家型教師4人,區學科帶頭人10人。各個骨干教師在所在學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學校逐步形成一支精于教學、善于教研、勇于創新,集實驗、研究、創新為一體的教學科研中堅力量。
優化科技活動,堅持五育并舉
學校堅持“科普教育為基礎,科技活動為載體,科技競賽為抓手,科技發明為亮點”的工作思路,面向全體學生,立足課堂主陣地,努力實現科技教育課程化、科技活動常規化,真正實現科普活動班班化,全面提升素質教育。學校還將科技創新活動輻射周邊兄弟學校和社區,實現科普活動大眾化。
2021年3月起,學校開設校本大課堂,這是全面發展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更是展示教師隊伍專業素養的大舞臺。旨在通過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各項活動,完善學校的校本課程,提升辦學品位,豐富文化內涵,展示辦學特色。學校推出許多特色課程,讓每個同學都能放飛個性、健康成長,成為適應新世紀多元化發展的有用人才。
學校將“五育并舉,多元適宜”校本大課堂與學生社團活動結合起來,分設科技類、藝術類和體育類三大類活動,由通用(勞動)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教育、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教師共同開展,學生自主選課、搶課,以小班級的活動形式為主。校本大課堂以形式多樣的科技、藝術、體育等教育活動為載體,充分挖掘學校教育教學資源,為學生搭建一個彰顯青春個性的平臺,為教師們構建一個展示人格魅力的舞臺,真正實現“人人都有舞臺,個個都能精彩”的新課改理念,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貫徹落實。
加強課程改革,適應新高考需求
為適應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課改背景,學校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精神,改變舊有的育人方式,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深化課程與管理的改革為動力,立足學校的辦學實情,充分發揮學校辦學傳統和特色優勢,積極構建基礎與發展互補、共性與特色并存的課程體系,用國家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用選修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拓寬學生視野,用特色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努力營造“雙新”背景下“積極、有序、務實、高效”的教育教學教研氛圍,把握高考改革的方向,抓好班級管理、教學管理,加大新課標的學習研究及高考形勢分析,科學指導學生做好生涯規劃,不斷優化學生選課指導,以構建高效課堂為突破口,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加快省高中示范校的建設。
為了適應新高考的需求,學校成立課程改革領導小組,教研室、教務科組織專家教師加大對高中新課程的研究,探索新高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引領學科進行新教材、新高考的學習研究,審核高中課程設置及課時安排,認真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選科指導,審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學分認定。
學校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建設好校本作業研發團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編制適合學校和學生學情的校本作業,從而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目前,學校構建了完整課程體系,根據語、數、英學科的差異,實行分層走班,高考六選三尊重意愿分類走班,藝體類發展個性分項走班,取得初步成效。
健全管理制度,堅持以法治校
學校堅持高質量管理,完善規章制度,強化制度落實,確保學校各項事業穩步推進。學校為此公布實施了《課程實施方案》《課程設置及學分設置方案》《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方案》《“新高考”教學評價》《教學質量監控措施》《學生選科指南》《學生走班管理制度》《教學常規實施細則》《研學工作制度》《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教學目標管理目標責任制》等方案和措施。一系列規章制度的出臺,暢通了教師之間和師生之間的溝通渠道,加強服務意識,確保公平正義。教學業績突出的教師得到應有的獎勵。全校形成上下齊心、齊抓共管良好態勢。
2021年,學校更加健全了制度化、規范化管理,出臺了教育教學質量目標責任制實施細則。堅持團隊合作和個人負責相結合的管理和評價機制,堅持科學有效評價。
學校建立了行政班與教學班、班主任制與導師合作制相結合的班級管理新模式。構建班主任、任課教師、科代表“三位一體”的班級管理模式。行政班仍采取班主任負責制,承擔學生行政班管理工作,班級內部學生的一切管理任務由班主任老師完成;教學班采用任課老師包班制,學科教師承擔教學班的管理工作,采取“誰的課堂誰負責”“誰的班級誰管理”;導師承擔學生三年的學習和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指導工作。
學校還提出深化優化教學方式的方案,要求初中部教師堅持教學相長,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堂上要講清楚重點難點、知識體系,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融合運用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重視情境教學;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精準分析學情,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促進學生完成好基礎性作業,強化實踐性作業、探索彈性作業和跨學科作業,不斷提高作業設計質量。
學校要求高中部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系統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養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注重加強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認真開展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教學。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精心設計基礎性作業,適當增加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作業,并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優化評價機制,適應社會發展
學校推動內涵發展,堅持質量立校,落實和優化教學質量目標考核方案。通過公示讓每個老師明確自己的教學質量的評定是優秀,還是不足。高中階段要力爭全市領先。所有高中老師要注意四個指標:第一是高分段;第二特長學生;第三是本科率;第四是學科均分。無論是中考、學考還是高考,都必須達到均分和上線指標。
立足課程和教學實踐需要,推進校本研究工作取得了實效。2020年至2021年,學校的課堂教改實驗取得新的進展,各學科承擔省、市、區級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結題25項,發表專著或參與編寫著作3部,CN刊物論文43篇。對解決學校課改問題和新課程實施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和積極的影響。
學校堅持問題導向、責任導向、目標導向、質量導向,制定了教學質量目標責任制實施方案,建立客觀、公正、公平、科學的主體多元化評價體系。學校還建立日常巡查機制,加強領導班子現場巡查、推門聽課或網上監控巡查力度。
學校落實并嚴格執行“雙減”政策,以學期期中、期末、階段性質量檢測等評價教學成果,注重過程監測與跟蹤;以學業水平考試的合格率、等級性考試的高等級占比率、高考錄取率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指標,依據所完成的指標情況,作為考核教師的考核依據。
學校建立網上學生評價系統。借助信息化技術系統,開發網上教學評價系統,學生進入系統對教師的教學給予評價或提些合理性建議;借助多屆學生的評價數據建成大數據,能夠公平、公正評價教師。依托學校校訊通、校長信箱,開設家長評價渠道,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學校教師的教學評價,以及教師在對學生發展所起到的導師引領作用。
學校持續創新德育模式,加強德育隊伍建設,特別是年段長、班主任的隊伍建設,努力提高其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加強師生訓練,營造優良校園文化
學校加強對教師業務技能和學生規范學習的常規訓練,逐漸形成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習慣。學校不僅對教師的集體備課和教學常規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要求全體教職員工愛校如家、愛崗如命、愛生如子。學校要求全體學生尊敬老師,團結友愛,積極參加社會公益實踐。通過不斷地巡查督導、反饋矯正,培養師生良好習慣,以優良作風帶動教風,以優良教風促進學風,培育良好校風,構建有序和諧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
2015年10月,學校為了繼續提升辦學軟實力,在實踐與創新中多角度、多層次逐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挖掘師生蘊藏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不斷提升文化品位,逐步實現高標準、高質量、高品位特色學校的辦學目標。在總結此前校園文化建設取得實效的基礎上,出臺了校園文化建設方略,對校訓“誠、毅、思、群”做了十分完美地詮釋。這個方略將學校的辦學理念、校風、教風、學風、育人目標、辦學目標、育人氛圍、師生精神、學校主流價值追求以文件形式確立下來。
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美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為載體,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風尚的感染,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推進了德育建設,提高了學校的發展層次,形成了具有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營造出一個文明、和諧的校園。
一系列的舉措促進了學校長足發展,學校收獲顯著。2015年12月,學校被評為“廈門市閩南方言與文化進校園教育特色校”;2016年1月,學校被授予“全國德育科研先進單位”稱號;2016年5月,學校榮獲首批“福建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學校研究基地”稱號;2016年12月,學校被授予“廈門市文明學校”光榮稱號;2019年7月,福建省教育廳確認學校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2019年12月,學校被評為“廈門市首批書香墨香校園建設示范校”;2020年12月,學校被授予“福建省文明校園”光榮稱號。今天,廈門一中集美分校承接了廈門一中總校百年文化的滲透,立足集美的文教特色和僑鄉特色,弘揚了嘉庚精神,構建出頗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整個校園形成了一股積極進取、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