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幼兒學習與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他們的言行舉止對幼兒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智慧型幼師能為幼兒的成長奠基,培育出富有探究力、會思考的孩子,教育不露聲色卻又滋養靈魂。
基于此,北京市通州區馬駒橋鎮中心幼兒園的教師以理論為指導,走近幼兒,在實踐中探索智慧教育,化解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因勢利導促進幼兒發展,陪伴幼兒共同成長。本期讓我們走近這些教師,聆聽他們的育人故事,發現他們的育人智慧。
◎在幼兒困惑時適時啟發的智慧
培根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該努力地追求好習慣。”習慣就像是指南針,好的行為習慣能夠指引你向正確的方向前行,壞的行為習慣則帶你走向錯誤的方向。習慣的培養應從小開始。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更應注重在各個環節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尤其在幼兒遇到困難時,要引導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和困難,而不是包辦代替,直接幫其解決。
例如,在一次區域活動中,一個小朋友用兩根扁冰棍棒做了一個竹蜻蜓,但在向大家介紹作品和玩法時發現竹蜻蜓用雙手搓轉不起來。于是我問小朋友們:“為什么竹蜻蜓轉不起來?”基于已具備的經驗,班里的睿睿快速回答道:“因為棍是扁的,用手轉不起來。”于是,我與小朋友針對“如何讓竹蜻蜓轉起來”的問題展開討論。睿睿思考后提出了解決辦法:把扁棍換成圓棍就能轉起來了。對此,我鼓勵睿睿尋找替換的材料。在第二天的實踐活動上,睿睿在美工區找到了一根筷子和一根冰棍棒,又拿了膠棒開始做竹蜻蜓,可是發現膠棒根本粘不住筷子和冰棍棒,于是找我尋求幫助。我沒有直接告訴他解決辦法,而是假裝疑惑,把問題反拋給了孩子,利用此次機會讓他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困難。之后,睿睿向旁邊小朋友借了一小團彩泥把冰棍棒和筷子粘合在了一起。在區域分享時,睿睿把自己制作竹蜻蜓及解決問題的過程都分享了出來,也為其他小朋友提供了經驗。
可見,讓幼兒養成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習慣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要做一名“智慧”教師,鼓勵幼兒自主解決,從而促進其更好地成長。
(文/劉柳)
◎要善于發現意外的教育契機
秋天的腳步漸行漸遠,瑟瑟的寒風吹落了一地金黃色樹葉。戶外活動中,孩子走走停停總會被樹葉吸引。這時,我正在講解游戲規則,孩子們卻三五成群地圍在一起討論樹葉的形狀。見此情景,我決定改變教學計劃,邀請幼兒去尋找一片自己認為最特別、最漂亮的樹葉。孩子們聽到要求后,快速尋找起來,并很快帶回了各式各樣的樹葉。于是,我請幾個幼兒嘗試介紹自己找到的樹葉:“我的樹葉像一個愛心的形狀。”“我的樹葉有尖尖的三角形。”“我的和他們的都不一樣,形狀有點像刺猬身上的刺。”……我及時肯定了幼兒的收獲,但一名幼兒卻說道:“我就見過一樣的葉子。”其他幼兒也急忙附和。就這樣,孩子們紛紛尋找起相同的樹葉來,邊尋找邊與同伴對比。直到活動結束,也沒有找到一樣的樹葉,但是關于“是否有相同的樹葉”的討論并沒有結束。我沒有給出答案,而是呵護孩子們對樹葉探索的好奇心,鼓勵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第二天,幼兒紛紛拿來許多樹葉向我展示并說道:“小區里也沒有一樣的樹葉,樹葉就像小朋友的臉,每一個都是不一樣的。”
可見,面對幼兒的好奇心,教師應充分尊重他們的年齡特點,不固化在恒定不變的教學模式之中,要注重引導幼兒在感受大自然季節變化的同時去觀察、實踐,自己去尋找答案。同時,教師更要時刻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耐心傾聽他們的疑問與需求,做幼兒成長道路上的支持者。
(文/李爽)
◎養成幼兒傾聽習慣,培養專注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要求“培養幼兒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傾聽是人們接受和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展示的不僅是一種謙遜的人生態度,更是一種嚴謹的學習習慣,是人們社會交流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發現,有些孩子并沒有養成傾聽的好習慣,容易出現坐不住、東張西望、不吭聲或者做小動作的情況,十分不利于幼兒傾聽能力的發展和語言能力的形成。因此,我注重在一日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引導他們懂得傾聽、樂于傾聽和善于傾聽。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游戲化教學逐步得到廣大幼兒教師和相關教育學者的重視,而且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教學活動,將游戲與幼兒傾聽能力的培養有效結合起來,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室內活動中,我組織幼兒參與“快樂傳聲”游戲,將幼兒分為若干個小組,教師小聲告訴第一個小朋友一句悄悄話,讓孩子們挨個往后傳,每組的最后一個小朋友需要大聲說出傳話的內容。剛開始玩這樣的游戲活動,孩子們很容易出錯,教師需要和孩子們一起分析出錯的原因,引導他們相互分享。經過幾遍嘗試后,幼兒逐步地掌握了傳話的技巧,參與傳話的熱情更加高昂,傾聽能力和專注力也得到了提高。
實際上,幼兒傾聽能力的培養與生活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教師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培養幼兒傾聽能力的機會,讓他們在生活中發展傾聽能力,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具體情況提出一些復雜的口令來鍛煉幼兒的傾聽能力,如引導幼兒去戶外畫畫時,這樣說:“孩子們,稍后我們要去戶外畫畫,大家把小椅子放在座位上,然后拿上自己的美術本和水彩筆排隊下樓。”這樣相對較長且復雜的語句,對幼兒的傾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傾聽能力與教學活動融合,大部分幼兒都能聽懂,且能夠記住教師的口令,更容易獲得事半功倍的傾聽能力培養效果。
總而言之,教師應認識到傾聽能力對于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和未來成長的重要性,并積極地采取示范引導、游戲教學的方式開展傾聽能力培養的活動,并注重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將傾聽能力培養貫穿于幼兒的學習和生活中,從而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文/劉怡)
◎小智慧,大教師
教師,教書育人,指路明燈;教師,辛勤勞苦,微笑向陽;教師,勇敢拼搏,直面困難。我是一位新任職的幼兒教師,起初面對幼兒,我遇到了很多困難,但隨著教育經驗的豐富也想出了很多應對方法。
皮皮是我們班里非常淘氣的一名小女生。某次戶外活動結束后,小朋友們都走回了樓道,皮皮卻緊緊抓著班里一位老師的衣服,大聲喊著:“我想回去玩,我就是要回去,你快帶我去操場!”見此狀況,我趕忙走了過去,將她抱上樓坐在了自然角的小椅子上,陪她觀察自然角的小烏龜,并一起研究小烏龜應該吃哪一種飼料。以此將她的注意力從出去玩轉移到小烏龜身上。待她完全冷靜下來,我慢慢和她說道:“你能告訴我為什么一定要出去玩嗎?”她給出的原因是“還沒玩夠”。我接著追問:“沒玩夠就要抓住老師的衣服嗎,其他小朋友抓你的衣服你會覺得開心嗎?”她低下頭,說“不會”。我告訴她:“如果你特別想繼續玩玩具,可以問一下老師下午可不可以繼續玩,老師如果說可以,那我們就要耐心等待下午的到來,如果不行,我們就可以先玩別的。”看著她點了點頭,我繼續說:“你剛才抓住老師的衣服,影響了老師的心情。快想一想,怎樣才能讓老師開心起來呢?”她表示不知道。我繼續說道:“小朋友之間如果產生矛盾要道歉請對方原諒,小朋友和老師之間也一樣啊,你和老師道歉了嗎?”聽到后,她走到剛才那位老師面前,向她道了歉。
小智慧,大教師,正是這些在一日生活中遇到的小困難在不斷激勵著我,讓我愈發勇敢,也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小智慧,慢慢匯聚成了大智慧,推著我往“大教師”的路上不斷前進。今后我可能還會遇到更多困難,但我會繼續用“小智慧”去解決問題,不斷進步。
(文/李琪)
◎我們是伙伴
在與幼兒相處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孩子們為什么不服從自己的命令?怎樣才能成為“孩子王”,讓他們乖乖聽我的話呢?針對這個問題,我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和做法。
我熱愛我的職業,并且享受著這份職業帶給我的快樂。我和孩子們相處得融洽和諧,原因就是我一直秉承著“我是你們的朋友,你們是我的伙伴”的原則與幼兒相處。
第一步,打入幼兒“內部”,我是你的好朋友。和孩子們認識的第一天我會直接告訴他們我的姓名,然后告訴他們:“以后大家可以叫我蕾蕾,我就是你們的好朋友,有問題找我,有好事也記得與我分享。”當你不要求幼兒稱呼自己為“老師”的時候,孩子們就會放下戒備,與你成為朋友。
第二步,放低姿態,我是需要你幫忙的小伙伴。在與幼兒相處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放低姿態,請求幼兒的幫忙,如“誰來幫我拉拉鏈”“我的手指劃破了,誰可以幫我看看”等。創造需要幼兒幫忙和照顧的機會,會激發幼兒的保護欲望,成為一個“小大人”。
第三步,我的要求告訴你,有話好商量。和孩子們在一起,我從來不用命令的語氣讓他們做什么,而是以商量的語氣讓他們了解教師的要求,這樣孩子們一定會特別聽話。
第四步,我愛你,我會隨時表達。教師應隨時注意通過自己的眼神、表情、語氣等細節,讓幼兒能夠體會到你的愛。同時,教師要經常表達對孩子的愛,這樣才能讓孩子喜歡你、追隨你。
好老師從來不是控制幼兒,而是走進他們的內心,讓他們愿意和自己在一起,愿意和老師做朋友!
(文/王蕾)
◎賞識教育是解決問題的智慧
幼兒園午睡是保證幼兒睡眠、提高幼兒學習質量、促進幼兒健康生長的重要環節。但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中往往有個別幼兒并不愿意入睡,就如我之前班中一名叫Seven的幼兒一樣。Seven每天的午睡都是教師們最擔心的,他總是不能馬上安靜下來像其他幼兒一樣主動入睡,不是在擺弄區角的玩具不愿上床,就是在床上翻來覆去和鄰床的小朋友說話聊天,即便教師在床邊看著他、哄著他,也只是能保證他安靜地躺在床上。為了解決Seven的午睡問題,教師們也嘗試了很多方法,但都收效甚微。
直到某次,又到了午睡時間,班中幼兒陸續上床準備午睡。但Seven的小床上如往常一樣沒有他的身影。我回頭一看,發現他還在建筑區,將積木弄得滿地都是。突然,我的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并沒有像以往一樣馬上制止他的行為,而是轉過身對班中的小朋友們說:孩子們,你們現在已經是中班的哥哥姐姐了,我相信你們都可以安靜地獨自午睡,請大家抓緊休息吧。然后,我又轉過身來對Seven說道:“Seven愛勞動,能幫助老師收拾、整理好建筑區的玩具,相信他一會兒睡覺也一定會表現得很好。”我話音剛落,只見其他幼兒都紛紛蓋好被子,Seven也急忙收拾著玩具,不一會兒就上了床,蓋好被子閉上眼作出睡覺的模樣。當我吃完午飯回來后,發現Seven竟然進入了夢鄉。看著他睡著的可愛模樣,我心中一陣狂喜,讓他順利午睡的方法終于找到了。當天晚上離園后,我就將這個好消息分享給了孩子的媽媽,并引導家長除了要堅持讓幼兒午睡,幫助他養成良好的午睡習慣外,一定要多鼓勵和肯定孩子。經過家長和教師們的不懈努力與引導,Seven如今已經可以安靜地獨立午睡。
結合實際教學案例可知,教師在日常的教育中,對待幼兒要以賞識為主,積極從正面引導,對幼兒多進行言語上的鼓勵。當幼兒出現問題時,不能一味地進行說教,甚至是指責,這只會讓幼兒更加反感。教師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積極轉變教育方式,去尋找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以小智慧解決大問題,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文/周秀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