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玉坤 秦穎
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也是教學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雙減”,我校樹立課程視域下的作業觀,將作業與課程、作業與教學、作業與教研進行有機統整,整體構建,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通過優化作業設計與管理,嚴把作業質量關、數量關,切實發揮作業在促進學生歷練關鍵能力、提升思維品質、發展核心素養的作用。
加強研究——改變設計方式 將作業設計納入大單元教學設計,進行統一規劃,要求教師在完成單元備課的同時,也要完成單元視角下的作業設計,促進作業在單元教學中的整體統籌、合理規劃和效能發揮。
系統謀劃——優化內容結構 系統謀劃單元作業,包括依據課程標準、學科素養、學生差異等要素確定單元作業目標;采用選編、改編、創編的方式設計作業內容;根據學生實際,設計面向全體的基礎性作業和能力提升作業;依據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分層作業與拓展作業;根據限時要求,科學統籌、分配作業時間等。
閉環管理——實現樣樣落實 “雙減”工作從方案的制定到組織實施,學校推行了一系列組合拳,以管理促內涵的發展。例如,在作業設計、布置、完成、批改、反饋、監管、評價等方面都進行了精細化的設計與管理,有制度、有檢查、有記錄,做到每一項要求都在相應環節得到落實。
細微之處皆質量,做好每一個細節都是質量提升的重要力量。在實踐中,我們結合校情、學情,不斷在細節處想辦法,在管理中增加一些小環節、小手段、小措施,來促進作業質量的提升,設計并開展了“七個一”活動。
備作業,一次課前說,促作業設計更優質 在集體備課“單元說課”環節增加“說作業”環節,以小教研組為單位,每周開展一次課前說課、說作業活動,教學干部、學科組長、教研組長全部參與,以督促教師認真準備,有效開展。一說上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二說本周教學單元的教學設計和作業設計;三是進行組內研究討論,確定方案。這樣就將作業研究融入以年級、學段為單位的小組教研,又將作業作為貫穿課前、課中、課后的重要線索進行設計,組內教師在思維碰撞中將集體的智慧融入作業設計,起到提高教與學質量的目的。
寫作業,一枚紅印章,讓學生作業更高效 結合學校開展限時作業的要求,語、數、外教師自己設計一個紅印章,用來規范學生作業、培養書寫習慣。在每次布置作業前,先蓋在學生作業本的頁頭處,學生寫作業時,要先把作業日期、課題、限定時間等信息填寫在印章里,每枚印章,都代表一次作業的開始,讓學生感受到小小的儀式感。
收作業,作業當天收,讓學生書包更輕松 學校將作業與課后服務進行整合,做到三覆蓋:時間全覆蓋、對象全覆蓋、教師參與全覆蓋。每天3:30~4:30是學生在校內完成作業的時間;語、數、外學科的教師,負責班級管理和作業答疑輔導,并督促、提醒學生完成其他學科作業。下課前,教師不僅要檢查、統計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還要收取作業本。
批作業,一個錯題本,讓教師輔導更精準 我們一直提倡師生共用錯題本。高年級學生使用錯題積累本,能夠提升學業質量,培養自我管理意識;教師使用錯題分析本,對作業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把問題分類記錄在本上,問題精準到人,人精準到問題。錯題本的使用既能幫助教師更好的分析和診斷學生,改進教學,同時也能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管作業,一個小程序,讓各層管理更便捷 當前,我校干部教師在手機端應用金山小程序,每天不同年級、班級、不同學科的作業信息都會被填報在小程序的作業監控表中,教師隨手填,其他教師只要點開鏈接便隨時可見,可直接履行各自工作職責,不受地點時間的限制,特別簡單和便捷。
評作業,一張《反思評價表》,促作業設計更合理 我們嘗試通過使用《反思評價表》了解作業設計的質量,評價表包含“育人為本”“目標一致”“設計科學”“時間合適”等7項指標。教師既可對照七項指標設計作業,也可對照指標反思評價作業設計的質量,不僅可以引導教師思考作業,促使作業設計更合理、提高設計質量,同時也促進了教師作業設計能力的提高。
思作業,一篇教學反思,助青年教師成長更迅速學校為青年教師配備了教學反思本,要求他們結合教學實際,把在落實“雙減”工作中的一些好的想法、做法、遇到的問題及困惑進行總結分析。每周一篇反思,大校長親自批閱,校長的評語對青年教師有很大的幫助和指導意義,激勵了青年教師不斷進步。
總之,作業是撬動質量提升的重要杠桿,以“雙減”引領,促作業提質,讓作業更走心,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的禮物而不是學習的負擔,發揮好作業的育人功能,是促進學校完善教育教學管理、開展科學評價、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
(作者單位:北京市東城區精忠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