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祝金
為了穩定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模式,教師必須在落實教學工作的同時合理設計課后作業,創新作業形式,推動作業改革。傳統的語文作業設計遵循“以量取勝”的原則,教師通過增加作業量、重新提出作業要求等方式與小學生進行互動,并不考慮小學生的接受能力,作業的設計與“雙減”理念背道而馳。因此,加快小學語文作業改革,應該從作業形式、作業目的、作業要求等角度入手,全面減輕小學生的作業負擔,讓學生正確認識語文作業。
調整作業結構,提升教學質量 自“雙減”理念順利落實之后,低量高效便成為作業設計的基本原則。教師要改變傳統以量取勝的教育思想,借由現代教育理論重新調整作業設計方案,加快語文作業的改革,盡早實現語文作業的創新應用。綜合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現狀來看,語文作業大多以寫、記、讀三大模塊為主要的互動方式,有關作業的設計完全以教材為核心,雖然在對學生的作業技能、語文技能進行訓練,但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業的有效性與整體教育價值難以得到保障。部分教師雖然在課堂上設計了新的作業目標,但表達任務與作業要求背離,導致作業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加快語文作業改革,可以將文化討論、課后探究、趣味活動等模塊加入語文作業,創造更具有吸引力的語文作業結構,讓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活動。
吸引學生興趣,改變作業定位 語文作業的設計要從教學要求和學生需求兩個角度進行考慮,除了為學習者講解基本的語文知識之外,更要多層次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者提供主動應用語文知識、理解語文知識的機會。在針對語文作業實施改革的過程中,要靈活調整語文作業的教學功能:除了設計能夠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基本教學方案之后,更要嘗試通過作業設計加強對小學生語文技能的訓練,以人文思想、民族文化、文學故事引導小學生,改變語文作業定位,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落實作業改革,教師可以嘗試以“情感”為出發點引導小學生進行學習,在鍛煉學習者的語文技能與創造性思維的同時,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語文知識、能夠吸引學生學習熱情的語文素材組織互動,提高小學生應用語文知識的效率。在作業改革的全新要求下,趣味化元素進入語文作業,小學語文作業不再是一種限制學生思維的單一工具,而是一種幫助學生重新認識語文知識的可用素材。
發起專業訓練,提高學生水平 盡早落實小學語文作業的創新改革,可以讓學生重新認識并應用語文知識。在作業改革的新環境下,語文作業有了新的功能:除了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驗之外,教師還可配合“雙減”、素質教育等現代化教育指導理念對學生開展專業訓練,在積極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的同時,借由作業設計、課堂互動、教學交流等板塊訓練小學生的審美鑒賞、語言表達能力。在作業改革的全新格局下,教師可以設計單一類型的作業,圍繞著小學生的特定語文技能發起教學互動,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與語文學習能力。
作業形式單一,難以發揮作用 語文作業承擔著幫助學生鞏固語文知識、鍛煉學生文化意識與學習能力的重要任務,在設計語文作業的過程中,要考慮文化素材、人文故事、趣味互動等板塊在作業中的綜合應用,全面創新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思路,加快小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但部分教師所設計的語文作業完全以讀、寫、記三大內容為核心,以教材內容為參照的作業設計方案極為常見。固有的作業設計思路得不到優化,小學生對于語文作業的認識更為單一:其認為,語文作業僅僅是一種幫助自己記憶字詞知識、書寫文化故事的材料,并不會考慮對自身語文學習能力和文化意識的訓練,語文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從當前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經驗來看,作文、抄寫、默寫、背誦等作業的出現頻率較高,文化鑒賞、文化探究等活動難以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體現出價值,學生對于語文作業的認識越來越單一,語文學習效率也無法得到保障。
作業要求枯燥,學生缺乏興趣 小學語文作業應該從內外兩個角度同步發揮出育人功能。對內,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與人文情感,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積累量,促使學習者形成主動學習、主動表達的基本素質,確保小學生能夠適應基本的語文教學要求,創新小學語文作業教學方法。對外,要重視文化技能與審美鑒賞能力的外放,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考慮小學生語文技能在課堂上的表現,確保學生具備應用語文技能進行互動的基本能力。但以寫、讀為核心的語文作業占據了主要的教學板塊,學生可自由發揮的空間越來越小,語文作業難以在課堂上發揮出作用。
引入多元作業,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要在“雙減”的全新要求下加快小學語文作業改革,在保留作業的教學功能的同時減輕小學生的作業負擔,教師必須嘗試靈活調整小學語文作業的定位:以輕量化、綜合化為基本原則設計語文作業方案。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要在語文作業當中加入互動化元素,更要重視對小學生語文技能的訓練,以人文思想、語文故事、趣味素材同步引導小學生。加快小學生的專業發展。教師要嘗試設計多元化作業模塊,帶動小學生全面進步。在設計語文作業的過程中,要綜合讀寫、聽說、審美鑒賞等具體要求設計作業方案,借由多元作業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教學為例,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可要求學生通過情景劇的方式演繹相關故事,學生以兩人為小組,在互動的過程中交流語文知識,在分享語文學習經驗的同時提出學習問題:閱讀《在牛肚子里旅行》,你們產生了哪些感想?從紅頭蟋蟀的冒險經歷入手,感悟青頭蟋蟀不離不棄的精神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鑒賞青頭蟋蟀的語言對白,培養學生樂觀開朗的良好品質。在設計多元作業的過程中,要組織全新的互動交流模塊,加深小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認識,教師可從課文閱讀入手,導入情感鑒賞、故事演繹等多元活動,幫助學生認識文化素材。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動的過程中,也可以借由學生之間的一對一交流組織生字詞測試、故事講解等活動,讓學生在互動的同時完成作業任務,帶動小學生全面發展。盡可能地豐富作業形式,從情感上、文化上同步引導小學生進行學習,可以進一步加快小學語文作業的改革速度。
專項技能作業,定向提升學生素養 小學語文作業可以對學生的閱讀技能、寫作技能發起專項訓練,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重新認識并總結語文知識。作為教師,必須要靈活調整小學語文作業的定位,保障語文作業能夠為學生的后續學習、語文技能發展服務,全方位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技能。教師可嘗試針對小學生的專項技能發起訓練,從寫作教學、閱讀教學等多角度入手,定向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展現出語文作業的針對性特點。
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的教學為例,文章從中國古典神話故事當中取材,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對學習者落實思想教育為目標,注重小學生思維、文化技能的全面發展。教師可組織以寫作為主題的專項小學語文作業,加強對小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在初始階段,提出寫作教學要求,圍繞著課文展開批注式閱讀活動,通過批注、隨筆的方式布置寫作作業。教師要求學生鑒賞文章中的細節,圍繞著故事中的相關形象、動作描寫的有關技巧展開書面表達活動,鍛煉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與修辭技能,加強對小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在隨后的寫作教學中,則可以借由讀后感、想象作文等形式布置寫作作業,要求學生分別以“閱讀《盤古開天地》所想到的”“如果我是盤古”為主題,書寫讀后感與想象作文,鍛煉小學生的語言技能。針對小學生進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活動,教師不能單純以“掌握作業內容”為目標,更要重視對小學生語文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的綜合訓練,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在隨后的教學中,可分別設計以閱讀、默寫、背誦為關鍵模塊的作業任務,根據教學內容靈活調整作業要求,如古詩詞默寫作業、課文朗讀作業等,有目的地提升小學生的專項技能,創新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方法。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弱項問題,如寫作技能不足、表達能力不夠出色等,也可以設計專項訓練作業,加強對小學生語文技能的管理與引導,多角度創新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方案。
設計趣味作業,鍛煉學生文化意識 保障語文作業的趣味性、互動性特點,才能使小學生主動接受并完成語文作業,提高其語文學習效率。傳統教學思想的干預下,教師以嚴肅、科學、高效為基本目標設計作業,對作業內容、作業要求、作業的完成方式進行多角度干預,導致學生只能按照教師的意愿去完成語文作業。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以“完成語文學習任務”為第一要求,命令學生進行大篇幅的書寫、長時間的背誦,導致學生更加抵觸語文作業。增加作業中的趣味性元素,用帶有娛樂化特點的教學資源設計作業,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當中。教師要在設計語文作業的同時合理應用趣味化教學素材,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計語文作業,讓學生以全新的方式完成語文學習任務。以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白鵝》的教學為例,作者以風趣幽默的方式描寫了白鵝的神態與生活習性,從全新的角度展開故事。在設計語文作業的過程中,也可以嘗試以趣味化教學為切入點,鍛煉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設計以“描寫事物”為主題的作業任務,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吸引學生學習,如“捕捉一只昆蟲,記錄下昆蟲的形態和生活習性”“描寫家里的動物,用你的文字書寫一篇寫物作文”。
開發互動作業,交流語文學習經驗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管理小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師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時提出了“獨立完成作業”的基本要求。這一教學任務的出現雖然能夠發揮出管理學生的基本價值,但一旦遇到難度較高、無法解決的語文難題,學生很難對語文教學活動做出有效回應。隨著教學活動的不斷深入,學生無法形成獨立完成語文作業的基本能力,對于教師所表現出來的依賴心理越來越明顯。配合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任務開發全新的互動模塊,鼓勵學生以互動交流的新方式積累語文學習經驗,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教師可借助互動模塊來實施授課,在交流、分享學習經驗的同時為小學生創造全新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相互學習,共同交流,打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新思路。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松鼠》的教學為例,文章屬于科普文,寫作要求較為復雜,為幫助學生掌握科普文寫作的基本技巧,可嘗試通過分工合作的方式布置寫作任務:以小組為單位,為每個小組布置不同的寫作任務,要求小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自由發揮。教師以“舉例子”“列數字”“作對比”等基本科普文寫作技巧為主題,要求學生選定一種科普文寫作方法,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互動,圍繞著對應的科普文寫作技巧要求學生分工合作。
課外延伸作業,拓展語文教學范圍 語文作業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語文知識、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素材,其不僅能夠發揮出幫助學生認識語文知識的基本價值,更能夠對學習者的語文思維與文化創造力進行開發、訓練,拓展語文教學范圍。在結合語文作業的定位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要靈活歸納并搜集課外元素,打破教材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限制。重新認識作業內容,優化作業模塊,有利于學生文化意識的進一步萌芽。教師可基于課外知識設計趣味探究作業,拓展語文教學范圍,讓學生重新認識語文知識。以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猴王出世》的教學為例,便可以圍繞著“《西游記》的故事”設計思維導圖。教師以《西游記》為背景,圍繞著“猴王出世”“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整理故事情節、梳理關鍵角色與故事思路,在嘗試幫助學生完成作業任務的過程中,以“故事—角色—感悟”為主要框架,加深小學生對于閱讀文本和教學素材的認識,幫助學習者重新理解并應用語文知識。在圍繞《西游記》構建思維導圖時,要配合語文作業設計角色分析、故事演繹、閱讀感性等多元化交流模塊,幫助學生總結并應用語文知識,調整語文作業的定位。針對《猴王出世》的定位,還可以設計以角色為核心的全新思維導圖框架,讓學生在課堂上重新認識語文知識,如“有勇有謀孫悟空”“勤懇踏實沙悟凈”等,分析人物身上的優點與不足,調動學生的表達靈感與寫作靈感。
在“雙減”與素質教育的全新要求下落實小學語文作業改革,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與創造力,教師必須對作業內容、作業形式、作業量進行合理調整,在幫助學生認識語文知識的同時提出作業任務,借由多元語文作業加強對小學生文化技能和語文創造力的訓練。以讀寫說為基礎,以互動、探究、延伸為板塊,豐富小學語文教學資源,才能有效提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