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艷霞 孟宇 馬艷穎
區角游戲是教師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他們的愛好需要,專門為幼兒提供的自由教育區域。科學區是幼兒自主選擇活動內容、材料、方式進行科學探究的地方。幼兒在科學區通過與環境、材料、同伴進行多元互動,感知事物的特性以及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體驗探究的過程,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科學思維方式。
一是材料不能存在安全隱患。二是材料的外形要有吸引力。三是材料要便于操作。四是材料的探究要有可記錄性。五是材料的種類要豐富。
探索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原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科學領域的一個目標為“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為了激發幼兒興趣,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材料投放時,務必以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這樣材料的作用才能發揮到最大化。
開放性原則 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一些能操作、多變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廢舊材料。可以是沒有預設目標的非結構材料,即自由開放式的,如瓶子、紙杯等。還可以是預設目標隱蔽的低結構材料,即探索發現式的,如磁鐵等。
生活化原則 《綱要》的科學領域里提到的目標是“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和“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科學區活動材料上,一是進行生活化教育,即將材料“生活化”;二是寓教育于生活,讓幼兒關注生活中的科學。
自然化原則 即幼兒在自然界中可以看到的、接觸到的最初級的物品,包括低結構材料和純天然材料,它們比較容易獲得,同時又能實現其最大的價值,還符合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不同年齡班投放原則 小班投放原則:同一玩具要多放幾個,以免幼兒爭搶;材料要有游戲性、趣味性、情境性,以此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玩具要色彩鮮艷,形象可愛。中班投放原則:材料可以有兩名幼兒一起完成的內容,有些小實驗可以投放記錄表,用劃√、×、笑臉等符號進行簡單記錄;材料要具有游戲性、操作性、探索性,可引發幼兒自主操作與探索。大班投放原則:實驗游戲可投放記錄表,幼兒可用自己能做到的、自己喜歡的方式簡單記錄;與幼兒共同收集材料,提供更多半成品材料,鼓勵幼兒制作完成;提供有游戲性、操作性、挑戰性的材料,給予幼兒更多深入探索的空間。
科學區材料投放除了遵循以上原則外,還應提供以下材料:一是與當前探究的主題相關的圖畫書;二是用于研究、測量、盛放、收集和記錄等各種各樣的工具。
依據《指南》,觀察為先 觀:觀看。察:察覺、省察、思考。觀察是既看又想的過程。教師可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來觀察和分析幼兒行為。同時教師應該確立兩個意識,即發展意識和課程意識。發展意識是指教師能夠分析和判斷幼兒在一日生活中體現出來的發展水平和需要。課程意識是指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利用日常生活中能夠引發幼兒發展的教育因素。
合理介入,支持探究 教師可以在幼兒將要放棄游戲活動時介入,在幼兒與同伴互動產生沖突時介入,在幼兒游戲無法深入時介入,但要杜絕直接告知解決辦法和答案的介入方式。
改進評價,注重多元 一是豐富評價主體,鼓勵幼兒參與。二是評價內容全面,兼有過程和結果。
善于反思,落實行動 一是增強對材料反思的意識,自覺反思。二是擴展對材料反思的方式,靈活反思。
科學區的材料投放和指導策略直接體現了教師對區域活動教育價值的認識,以及對幼兒學習方式及其規律的理解。如果我們將幼兒看作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將幼兒教育定位于培養幼兒受益終生的良好學習品質,就應當注重在科學區活動中引發幼兒與環境、材料、同伴等的互動,注意引導幼兒開展自主、深度的學習,從而讓幼兒在多元的互動中獲得經驗、分享經驗。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臺湖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