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衛東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黨的第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明確指出:“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確保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边@是《決議》總結黨的“三農”工作長期實踐得出的重要寶貴經驗,更是今后一段時期“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種業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兩個“要害”之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核心和抓手,推進種業創新發展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基礎和根本要求。
一、種業創新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意義
種子作為現代農業科技的結晶,是現代農業科技的創新之源和農業農村的綠色發展之本。而種業既是農業產業的百業之基,又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動力,其自身也是鄉村重點產業之一。加快種業創新發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種業創新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種業是藏糧于技戰略的要害,是解決國家糧食安全最基本、最核心的基礎,也是最具有能動性的基礎。面對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要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在保證適度糧食面積的基礎上,更主動積極的辦法就是依靠科技提升糧食生產水平。種子作為現代農業科技的結晶,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方面起著絕對性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著以品種更新換代為核心的農業技術進步,我國糧食單產已經跨入國際前列,2019年糧食單產年較1949年凈增4.6倍,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我國用全球不到10%的耕地,養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回顧過去,正是因為我們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才從根本上保障了國家的糧食安全,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進而“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
種業創新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基礎。種業是百業之基,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源泉,也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保障和支撐。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產業振興的基礎是種業。沒有現代種業支撐,鄉村產業就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江蘇是農業大省和科技強省,但對標“走在前列”的要求,按照新發展理念,江蘇在農業產業結構、農產品質量效益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差距,迫切需要加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要把種業創新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優質品種應用在創新發展現代種業中的引領作用,通過優化品種結構,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堅持地方種質資源創新與產業化開發相結合,推動地方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種業自身就是江蘇鄉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種業不僅是現代農業產業的重要基礎,還是一個強大的現代農業支柱產業,在現代農業產業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種業是打造江蘇八個千億級現代農業產業之一,也是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的重點環節?!督K省鄉村振興十項重點工程實施方案(2018—2022年)》(蘇辦發〔2018〕17號)明確,把現代種業產業作為江蘇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工程千億級特色產業之一,提出到2022年種子種苗生產經營及以種業引領三產融合形成的延伸產業總產值達1000億元,種業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主要農作物品種自主創新率達到85%,“特經特糧”、蔬菜園藝等品種自主創新率達到70%以上,選育一批河蟹、青蝦、紫菜等江蘇主導及特色水產品新品種(品系)等奮斗目標。因此加快種業創新發展,盡快實現種子產業“強身健體”,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基礎,也是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
二、江蘇種業創新發展的優勢
江蘇高度重視現代種業發展,不斷加大投入力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初步建立了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培育了一批特色優良品種,壯大了一批育繁推一體化龍頭企業,為種業創新發展和種業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家高度重視。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種業創新。在2020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2021年7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講話要求“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同年8月的全國種業振興行動電視電話會議上胡春華副總理又做了重點部署,強調“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根本目標是要實現優良品種的自主可控,做到這一點,必須且只能主要依靠種業自主創新”。
科研力量集聚。江蘇農業科教單位眾多,種業科研優勢明顯。全省集聚了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揚州大學等涉農科研院校70余家,現有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南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創園、國家生物育種實驗室南京分部(基地)等種業創新載體平臺,江蘇省南繁南鑒科研育種基地規模擴大至近1800畝,規模和水平居全國前列??蒲杏N實力全國領先,優質食味水稻、專用小麥、優質園藝作物、特色水產育種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培育畜禽新品種(配套系)數量居全國第二位。
產業基礎雄厚。江蘇以占全國1.1%的國土、3.4%的耕地,生產了全國5.6%的糧食、7.6%的蔬菜、3.5%的肉類、6.8%的禽蛋和7.5%的水產品,實現了占全國6%的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020年,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4867.6億元,總產值達7952.5億元,位居全國第五。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3700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500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2070萬畝,66個糧食主產縣實現全程機械化,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糧食總產連續七年超700億斤。休閑農業、農產品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年增速保持在20%左右。8個千億級優勢特色產業初具規模,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52個。
市場主體壯大。近年來,江蘇種業企業研發投入持續加大、兼并重組明顯加快,淘汰不規范和不符合條件的經營企業,全省持證種子企業數量下降2/3,企業發展質量和競爭力顯著提升。目前全省擁有國家級農作物育繁推一體化企業6家,全國農作物種業50強企業7家,蔬菜種業20強企業2家,先后有農墾大華種業和立華牧業2家企業在主板上市,一批科技型種業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全省商品種子銷售量突破8億公斤,企業銷售總額突破50億元,11家種子企業銷售收入過億元,前十位企業銷售額占比超過50%。企業商業化育種能力顯著提升,審定品種占比超過50%。
種質資源豐富。江蘇地處南北過渡地帶,農業種質資源豐富,目前已初步建立較為完善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共保存農業動植物資源6.8萬份,占全國11%。建成省級以上農作物種質資源庫11個、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31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38個。建成品種最多、規模最大的國家級地方雞種、水禽品種活體基因庫,分別保存地方雞品種30個、鴨鵝品種25個,位列全國第一。建成國家級條斑紫菜基因庫、河蟹等3個國家級水產遺傳育種中心及一批“育繁推”主體,形成較為完整的水產種業體系。建立省級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平臺,系統開展種質資源整理整合,構建了四大類78個動植物種質評價數據庫,共享種質資源信息數據。
三、江蘇現代種業發展存在的不足
近年來,江蘇種業發展有了很大進步,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種業發展基礎仍不牢固,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明顯差距,特別是保障種源自主可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這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種業基礎研究水平有待提高。雖然江蘇種業創新水平在全國走在前列,但與跨國種業已進入的育種“4.0時代”仍存在一定差距。全基因組學、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等技術“卡脖子”問題較為突出,生物育種技術手段應用不足,育種效率較低。
部分品種技術高度依賴進口。白羽肉雞、南美白對蝦、甜菜、工廠化食用菌基本依賴進口,青花菜、胡蘿卜、菠菜、洋蔥90%種子來自進口,奶牛種公牛進口種源占70%,生豬核心育種群進口種源占比不到10%,性能指標落后于發達國家,不少品種進口不到遺傳性能最好的種源,種業發展的一些關鍵技術和儀器設備也嚴重依賴國外。
種業企業規模和實力有待提升。既缺乏“航母型”領軍企業,又缺少“隱形冠軍型”特色優勢企業。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突出,種業科研與市場脫節,企業與科研院校人才合作鼓勵機制不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比較薄弱。
種業創新支撐體系有待加強。國家級創新平臺和領軍團隊數量較少,缺乏深圳華大基因、長沙華智生物等具有全行業影響力和服務能力的種業高科技研發創新平臺型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水平有待提升。
長期穩定有效的財政支持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農業育種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現有的財政支持長期性、穩定性不足,科研創新容錯機制有待建立。
四、加快構建種業發展新格局
針對江蘇種業創新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項,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圍繞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需要,以種質資源保護為基礎,以自主創新為關鍵,以種業企業為主體,匯聚資源、集中攻關,重點突破、健全體系,創新機制、構建“創新資源優、經營主體強、生產經營體系新”的種業發展新格局。一是利用好種業創新資源優勢,構建新品種選育聯合攻關新格局。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集聚國內外種業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資源,打造全國一流的重大種業研發平臺,開展地方特色資源鑒定和新品種創制,建立完善主體多元、廣泛參與、資源共享的種業科研創新體系。以關鍵目標性狀選育和核心育種技術開發為主攻方向,加強種業基礎理論研究和重大關鍵技術突破,力爭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和關鍵技術突破,持續推進農業重大品種創制攻關。二是落實扶持舉措,展現做大做強種業企業新作為。種業企業是種業創新的主體,要遵循市場規律,強化政策支持引導,推動種業企業兼并重組、強強聯合,打造大而強的領軍企業。支持企業立足特有資源、特色品種、獨特模式,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成為專而精的特色企業。鼓勵種業企業“走出去”,積極拓展發展空間,融入國內國際種業市場“雙循環”。三是延伸種業產業鏈,推動育繁推一體化生產經營體系新發展。轉變種業發展方式,延伸種業產業鏈,推動從簡單種子和良種營銷,向提供種苗、農機農藝服務和商品化生產等全過程集成服務發展。全面貫徹落實“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的重大部署和國家《種業振興行動方案》要求,重點實施種業“五大工程”。
實施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程。加強省級種質資源保護主體建設,對農業種質資源進行徹底普查、系統調查、收集保護、登記入庫,實現應收盡收、應保盡保。2021年全面完成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2023年完成第三次畜禽種質資源普查、第一次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和蠶種質資源普查。開展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和深度開發利用,深度發掘優異種質、優異基因,構建表型與基因型數據庫、分子指紋圖譜庫。
實施種業創新攻關工程。加強種業基礎技術研究平臺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生物育種實驗室南京分部(基地)。對標“常規育種+生物技術+信息化”的育種“4.0時代”技術發展方向,以省內高校、科研院所等為主體,開展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組測序、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優良等位基因應用等生物育種“卡脖子”關鍵技術研究應用。開展物聯網、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在育種創新中研究應用,加快推進常規育種、生物育種與信息化技術的深度融合。支持農作物、畜禽、水產、農用微生物、林木種苗等新品種(配套系、品系)選育攻關,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校加強合作,以聯合體形式開展攻關,重點在選育抗稻瘟病水稻、高抗赤霉病小麥、優質地方豬等新品種(配套系、品系)、優異林木種苗、西蘭花、番茄、桃、葡萄、金針菇、雙孢菇等領域開展攻關,力爭育成一批優質特色自主創新品種。
實施企業主體培育工程。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能力提升建設,實施企業自主選育品種研發推廣后補助制度。支持有條件的種業企業與科研院校深度合作,組建一批現代商業化育種重大創新中心(企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開展重點企業培植計劃,以全國前50強種業企業為重點,遴選一批優勢企業予以重點扶植,多渠道籌措資金,主要對種業企業倉儲、設施設備及田間建設等生產能力方面予以支持,促進種業企業做大做強。遵循市場規律,引導推動種業企業兼并重組、強強聯合,打造大而強的領軍企業、專而精的特色企業。
實施種業供給能力提升工程。重點打造一批省級種業創新平臺:依托省南繁基地打造江蘇南繁硅谷,依托江蘇地方特色資源和科研單位眾多的優勢打造畜禽種業創新平臺,依托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揚中基地打造長江中下游水產育種中心,依托南京農創園、南京農高區建設種業創新平臺等。通過項目引導、政策扶持,鼓勵種業龍頭企業與地方深度合作,布局創建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種業產業園。加強省級良種繁育基地、省級優勢特色種苗中心等建設。
實施種業市場凈化工程。提高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開展非主要農作物登記品種清理。健全良種測試評價體系,加強品種權保護和數字種業建設。加強品種權保護和市場監管,落實品種知識產權屬地責任,依法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套牌侵權等違法犯罪行為,保護品種權人和授權企業合法權益。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打好種業翻身仗、實施種業振興行動,需要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及各有關部門重視和支持,也需要種業企業主體及社會各方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進而為全國種業振興貢獻江蘇力量。
(作者系江蘇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