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民宗委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九大以來,湖北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視察湖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各方面,著力推動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社會呈現出團結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深入開展,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進一步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鑄牢,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荊楚大地璀璨綻放。

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鄭家榜村村民文藝演出
抓好頂層設計。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引,把“十二個必須”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要求,堅持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的全過程、體現在加強民族團結的各方面,確保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始終沿著正確軌道前進。
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新時代全省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若干意見,《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等多個政策文件。
堅持和完善民委委員制,理順黨委統戰部統一領導和政府負責的關系,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提高了統領全局、引領方向、推動落實的能力。
強化省內協作。統籌建立定點幫扶和鄉村振興區域協作機制,將10 個民族縣市全部納入鄉村振興重點幫扶范圍,由10 名省委、省政府領導分別聯系,每個縣市安排一個省直單位牽頭,3-5 家國有大中型企業、科研院所和三級醫院共同結對幫扶,確保了幫扶力量不降、舉措不減。
明確武漢、宜昌兩地的部分經濟較發達區(市)分別對口幫扶10 個民族縣市,重點圍繞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才支援、項目資金等方面開展協作幫助。

大型原創民族歌舞劇《老兵》在恩施大劇院進行首場公演
鼓勵來鄂就業。積極探索“組團式市場化就業援藏”試點,率先在黃石市建立西藏高校畢業生就業示范基地,幫助118 名西藏山南籍高校畢業生在湖北實現組團式市場化就業。
同時,推動武漢、襄陽、宜昌學習黃石經驗,全力打造“鄂藏情”湖北組團式市場化就業援藏品牌;與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四省區建立健全了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管理雙向協作機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集中務工人員服務管理工作的文件,健全了相關工作機制、規范了工作流程,為外省少數民族群眾來鄂就業鋪就了一條綠色通道。
強化思想引領。在全社會廣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充分利用門戶網站、“湖北民宗”微信平臺等宣傳報道有示范性、影響力的民族團結進步故事和工作經驗。
各地利用新媒體展現新時代民族團結風貌,武漢市江夏區積極打造“互聯網+民族團結”“云創”平臺,通過開展“云學”“云品”“云游”“云聯”等系列活動,充分展現各族群眾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融洽關系。
武漢市依托武漢“微夢傳媒”新媒體,開講“疆湖故事”,推出“疆湖兒女”“疆岸故事”“一桶疆湖”等系列創意短視頻,廣泛宣講新疆、西藏以及青海、甘肅等少數民族同胞在鄂就業創業、參加抗疫、助人為樂等故事,受到廣泛好評。
增強文化認同。深入挖掘荊楚文化、長江文化、清江巴土文化、紅色革命文化蘊含的歷史價值、精神價值,持續增進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湖北荊楚文化底蘊深厚,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讓世人感受愛國情懷;昭君出塞作為民族團結的象征千古流芳;恩施肉連響等15 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榮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咸豐唐崖土司城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龍船調的故鄉》《唐崖土司夫人》等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廣受社會好評。60 年深藏功名、堅守初心的老英雄張富清的感人事跡激勵了無數人。
全省先后建成1 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州、5 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34 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單位)。
深化主題實踐。積極開展“鄂博·楚星少年手拉手”、愛心支教等活動,持續挖掘品牌實踐蘊含的民族團結內涵。
近年來,先后有1800 多名新疆青少年來湖北參加夏令營,開展形式多樣的融情交流、素質培訓、實地參觀學習等活動,鄂疆兩地4 萬多名青少年通過書信和網絡結對交流。2014 年起,湖北文理學院組建“格桑花”赴藏支教團隊開啟了對西藏瓊結縣的義務支教,至今已有12 批共63 人次大學生參與愛心支教,為促進鄂藏兩地師生、群眾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重要貢獻。
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中,全國各族人民同湖北人民一道共克時艱、共同抗疫。
滯留湖北的20 余萬名各族群眾投身抗疫一線;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各族群眾在大雪封山的情況下,靠肩挑背扛,將285 噸臘肉和高山蔬菜運出大山,送到武漢;新疆、西藏在內的全國各地第一時間將抗疫物資、防疫用品送往湖北,共同構成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豐富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營造舒適安居港灣。湖北各地探索出“來時有人詢、住時有人引、政策有人講、就業有人幫、冷暖有人問、困難有人解、糾紛有人調、違法有人管”的城市民族工作“八有”舉措,搭建了多層次立體化,覆蓋大中城市和中心城區的“中心—站—點”三級少數民族服務平臺體系。
積極選樹少數民族群眾優秀代表,并充分發揮其在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帶動就業等方面的作用。及時為零散務工人員提供就業信息,對擺攤設點人員加強教育引導的同時,主動為其提供城市規劃、商業網點布局信息,熱心協調解決經營中產生的糾紛困難。
2021 年,通過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全省累計為外來各民族群眾解決就業困難753 個,惠及3100 余人。
建立互嵌式社區環境。堅持將社區作為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陣地,推動建立互嵌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
武漢市百步亭社區有18 萬居民,少數民族群眾務工經商戶幾十家,社區黨委在黨群服務中心打造各族群眾共有精神家園,以“萬家宴”等形式開展各族群眾聯誼活動,探索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百步亭模式”。武漢市起義門社區依托“馬義幫紅色+聯盟”“雪蓮花雙語志愿服務團隊”等力量,主動為各族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協調矛盾糾紛、開展志愿服務。
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幫助外省來鄂各族同胞克服語言障礙,全省各級有關部門先后投入資金1020 萬元,設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教學點78個,累計舉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800 多場次、政策法規培訓124 場次,組織民族團結聯誼結對1230對,開展聯誼活動1510 場,積極為各族群眾交得到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鄰居、結得成美滿姻緣創造條件。
武漢市、宜昌市、仙桃市先后被評為“全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