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鳳余 唐文靚
(作者單位:湖北恩施學院)
湖北恩施學院坐落在美麗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學校堅持“地方性、應用型、開放性”的辦學定位,秉承“正德至善、為學至精”的校訓,踐行“立德樹人,因材施教,學以致用”的育人理念,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省內知名、國內有影響、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在辦學治校中,學校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中央、湖北省委和恩施州委民族工作要求,凝心聚力在主題教育、專業建設、文化傳承、鄉村振興、融媒傳播等“五個創建+”上下功夫,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德育、產業發展、校園文化建設、服務區域發展、增強民族自信“五個結合”上顯特色,為各族師生創造了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良好環境,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校園綻放。

湖北恩施學院開展民族文化活動
自辦學以來,學校始終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有機融入德育教育,依托思政課教學改革、黨史學習教育,積極引導各族師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近三年來,多形式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華美德教育等67 場次;組織“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主題知識競賽、演講比賽21 場次;舉辦民族文化節、民族文化展演、肉孜節等活動32 場次;組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主題班會活動117 場次;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宣講團7 個,定期開展主題宣講活動75 場次。持續開展“西部計劃”志愿服務活動,參與人數在省內高校位居前列,獲團中央表彰。目前,學校共培養應用型人才4 萬余人,60%以上畢業生扎根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教育、醫療衛生、農業科技、基層治理等領域,涌現出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尹周、湖北省“長江學子”獲得者柯賴宇、“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獲得者譚林峰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學子。
學校突出“專業特點、應用特長、職業特征、民族特色”的人才培養特色,圍繞大健康、大數據、數智商科、大文旅、大建筑五大專業集群開展專業建設及課程建設,現開設36 個本專科專業,有2 個省級優勢專業群、3 個省級一流專業、7 門省級金課。近年來,學校創新“前期趨同、后期專化,產教融合、卓越培養,專項實習、精準就業”的“全鏈條”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新型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與華為、中軟國際等名企深度合作成立5 個產業學院,共建實習實訓基地30 個。
同時,學校圍繞恩施州民族文化、民族醫藥、生態旅游和特色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開展深入研究,校地共建產教融合培養基地3 個,目前依托硒茶學院已為恩施州培養湖北省技術能手、國家一級高級技師、國家高級茶藝師、評茶員等2200 余人,培養產業致富帶頭人、高素質農民10000 余人,有效發揮了智庫作用。
學校堅持“舉數字旗,打健康牌,走高質量應用型發展之路,凸顯民族特色”的辦學思路,實施“一院一品一特(民族特色)”項目,強化“無音樂不恩施院、無舞蹈不恩施院、無體育不恩施院、無民族不恩施院”的校園文化特色,對在校學生實行“著民族服裝、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學民族文化”的全方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湖北恩施學院開展民族藝術展演活動
成立“苗語大師工作室”,賡續文化基因,為苗語傳承與多元文化發展研究奠定基礎;成立“非遺大師工作室”,挖掘、傳承和保護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立“民族藝術團”,傳承少數民族音樂和舞蹈藝術,弘揚民族文化、展現民族風采。近年來,學校各民族學生多次走進中央電視臺,以民俗歌舞參演“五月的鮮花”全國大學生文藝匯演;學校創作的民族文藝節目獲湖北省第七屆大學生藝術節一等獎4 個;承擔的黃岡市第五屆運動會的開幕式展演、恩施州第九屆運動會的開閉幕式展演,受到組委會和社會的一致好評。
學校積極呼應恩施州“立足大生態、構建大交通、發展大旅游、打造大產業”的發展戰略,搶抓武漢市對口幫扶機遇,做好“土、硒、茶、涼、綠”五字文章。緊緊圍繞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兩山”轉化與鄉村振興發展需求,正式啟動恩施州鄉村振興學院、恩施州“兩山”轉化研究院建設。
自2017 年以來,學校通過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建設民族地區農村中學特色民族文化墻,推進民族地區美麗宜居鄉村試點建設。持續開展“農村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計劃”和“委托定向培養大學生鄉村醫生計劃”,已定向免費培養200 余名鄉村醫生,成為恩施州基層醫療事業專業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
著力推進恩施生態環境保護產教融合項目,創辦恩施州垃圾分類研究所,組建恩施州垃圾分類試點基地,助力鄉村生態建設。2021 年,學校在中國民族傳統特色村寨宣恩縣板寮村建立黨建特色實踐活動基地,對口開展鄉村振興幫扶工作,服務板寮村及宣恩縣域經濟社會發展。
學校積極創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形式和載體,著力推動融媒矩陣建設。
采用各族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在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開展校長直播看校園活動,2 小時總觀看人數達20 萬人次;制作發布《NEW WAVES》師生說唱MV,播放量達20 萬次,被人民日報“人民號”、梨視頻、新民周刊、頭條教育等媒體轉發報道,總閱讀量超600 萬次;發布“力與美”“華流才是頂流”等展現民族文化的短視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日潮韓流、歐美文化等外來文化,點擊量超過320 萬,被光明網、《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轉載報道,在青年學生中引起極大反響,進一步堅定了各族師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