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關鍵詞:小學合唱課程;尤克里里;多種藝術形式;藝術融合;藝術綜合素養
小學階段的合唱課程中,教師常用合唱法組織課堂教學,一方面,合唱教學能盡可能的帶動學生投入課堂,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而不是單純地聽老師講解音樂理論,另一方面,音樂本身就是一門需要實踐的課程,光有理論基礎永遠不可能將音樂學習透徹。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樂感和音準,教師需要在合唱課程中融入更多的因素以取締傳統的統一合唱的教學方式,統一合唱雖然方便組織和管理,但也有學生會存在渾水摸魚不參與課堂的情況,也不利于教師針對每個學生的特色進行特殊化的教學引導。因此,新時期的音樂合唱課程,需要教師采用融合性的教學策略,以多元化的教學開展組織課堂實踐課程,進行深度學習。
1.尤克里里與合唱融合——撥弦樂與唱音高
在合唱課程中,和諧的聲音要有音色的統一,音準顯得格外重要。一把小小的尤克里里的融入,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解決音準問題,在合唱作品《啟程》的學唱過程中,有兩個樂句非常相似,只有一音之差,學生在學唱過程中總會唱混淆,在尤克里里的幫助下,邊彈邊區分邊演唱,這樣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突破演唱難點,學生記憶深刻,這是老師的多遍講解所不能達到的演唱效果。
器樂的融入,尤克里里的不離手,使得學生既可以自學自彈自唱作品,熟悉歌曲旋律,又可以讓學生在感受和諧統一的音響后再來演唱,無形中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興趣。合唱課程的學生們,每拿到一個新的作品,都會不自覺地撥一下弦,聽一聽音程、和聲效果,練一練自己音樂的耳朵,久而久之,學生的耳朵對音的把握更靈敏了,作品也在彈撥中熟悉掌握,合奏中感受和音。合唱課程融入器樂尤克里里,換一種形式學習歌曲,教師引導學生自主,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效果扎實高效,提高學生的藝術綜合素養。
2.打擊樂與合唱課程——動靜美與節奏感
合唱課程的教學可以適當脫離電子琴和鋼琴的舒適圈,教師需要盡量為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樂器選擇,讓學生通過感受不同的樂器演奏提升自身的音樂體悟和素養。以節奏感較強的打擊樂架子鼓為例,沒有深入學習過相關樂理知識的小學生很難區分架子鼓的聲音分音階,而架子鼓在樂曲中總是處于節拍師的地位,用來調整音樂的整體節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打擊樂,用節奏展現動靜之美,可以提升學生的節奏感,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例如國外知名兒童合唱團“one voice”就曾經進行過知名歌曲《believer》的合唱教學,其錄制視頻開頭便是一段節奏密集的鼓點,而后導入兒童合唱部分,在合唱環節還引入了兒童舞團,將負責唱歌的兒童和跳舞的兒童區分開來,發揮彼此的長處,整個表演視頻行云流水,和聲堪稱完美,且全程融入鼓聲節拍,節奏感強烈。打擊樂融入合唱,不僅能鍛煉學生的節奏感,更能夠給聽眾更強的聽覺刺激,讓聽眾更好的把握音樂節奏,增強聽眾的代入感。
3.編舞蹈唱出歌劇感——描線條與體旋律
作為一門需要實踐的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編舞與音樂結合的方式組織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這種教學方式的好處在于將音樂和舞蹈結合,用身體描繪線條,讓學生不僅要從聲音上進行學習,還要從肢體動作上進行理解和配合。舞蹈融入合唱課程的方式已經屢見不鮮,其能最大化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還可以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從而提高美育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小學表演的校園劇《留守的希望》中,教師將歌曲演唱和舞蹈演繹完美結合,十分鐘的表演時間里,學生配合默契,童聲合唱部分干凈清涼,舞蹈編排雖然簡單,但卻動作流暢毫不拖泥帶水。這種融合式的教學方式,通過為學生模擬舞臺,將學生代入表演的情景,讓學生通過歌舞演繹的方式學習,可以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
4.分聲部唱出層次感——畫濃淡與辨音色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音色和聲部幫助學生劃分不同的職責,從而將傳統合唱課程中的齊聲唱分成不同的聲部唱法。這種教學方式更有針對性,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特色投入合唱課程,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聲音低沉的男生可以多參與中低聲部,而聲音高昂的女生則主要負責高聲部。同時,讓學生區分不同聲部,以及每一個聲部進入作品的時間,能夠鍛煉學生的節奏把控能力,學生在演唱時通過彼此的配合完成一曲由多種聲部組合起來的復雜作品,可以表現出音樂的層次感,用聲音繪畫濃淡,使作品更加動聽。例如用曲目《star sky》進行合唱時,由于高聲部和低聲部分工明顯,教師教學難度不大,同時這類歌曲本身耳熟能詳,備受學生喜愛,教師可以將學生按照男女劃分不同聲部,并從音階開始教學,組織學生進行合唱并表演。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合唱課程中,教師需要采取多元性的教學方式,以融合教學理念為出發點構建課堂,通過在合唱課程中融入器樂及多種藝術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樂感,教師還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個人情況設計教學內容,從而落實有效并高效教學。
參考文獻
[1]周鍇.音樂教學中開展合唱教學的有效途徑探析[J].黃河之聲,2019.(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