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麗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語文;教學策略
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應該得到更加完整的體現。在進行大學語文教學與改革時,應該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的總目標,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又注重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的發展,而不只是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基于此,本文就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語文的教學及改革策略進行探究。
1.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立足點
1.1注重凸顯大學語文的思政教育功能
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語文具有更加鮮明的人文性以及工具性,這意味著在教師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發掘語文教學的包容性。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重視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使學生在進行大學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接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在教師開展大學語文教學時,應該注意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學生在積累語文理論知識、養成語文核心素養的同時,獲得思想政治方面的提升,培養學生的愛國信念,使學生更有社會責任感,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2將大學語文教育對接到現實背景中
教師在開展大學語文教學時,應注意培養學生對社會產生責任感。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設計時,教師應該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并將大學語文教育與現實背景進行對接。使學生能夠學會如何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將自己融入社會發展的大潮中。教師應該通過教學,使學生的使命意識得到提升,意識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和奮斗精神,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所需的復合型人才,既有高質量的知識儲備,又能對當今的社會狀況產生自己獨立的思考和理解。教師應該找到現實與語文教學相契合的切入點,使學生能夠學會靈活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在面對各種情況下,都能夠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教師在進行大學語文的教學和改革時,應找好改革的切入點,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2.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立足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師應思索具體的改革思路,更好的進行語文教學及改革。首先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進行獨立思考和討論的空間,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到彰顯,與學生進行更多的有效交流和互動。在學生遇到困惑時,教師應適時給予學生引導,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內容中應具有思政元素,同時也要注意教學內容的拓展、延伸,給予學生更多成長的空間,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3.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有效策略
3.1課程思政與大學語文的協同創新
創新是時代的主旋律,在教育中,教師也應該及時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教師的教學理念也應該不斷的進步。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語文的教學方式應進行創新,要實現德育與智育的有機融合,積極創建具有思政元素的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在進行語文課程設計時,應該潛移默化的將民族情懷與家國大義根植于教學活動中。在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時候,使學生能夠思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內容,并以其為行為準則,在生活中切實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在引導學生賞析《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時,就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岳飛的家國情懷,使學生以史為鑒,體會國家大義。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使學生不斷的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有所提升。
3.2紅色文化教育在大學語文課堂的滲透
在當今的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意識到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在開展語文學習時,教師可以有意識的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到學生的語文學習中,使學生通過對紅色文化的賞析,加深學生對當時時代背景的了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使學生更好的體會革命先輩是為了什么在奮斗,甚至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讓學生深入思考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先輩是因何做出偉大的抉擇的,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精神,鞭策學生擁有社會責任感,居安思危,勇于承擔社會責任。
3.3設計理論結合實踐的立體化育人新模式
教師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除了要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還要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基于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設計理論結合實踐的立體化的育人模式,也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養成語文核心素養的同時,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體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越性,并且學會在現實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結束語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教師應該切實推進大學語文教學和改革,通過語文學習潛移默化的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培養社會所需的高素質綜合人才。
參考文獻
[1] 施靜. 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學與改革的策略[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2):132-133.
[2] 陳海紅. “三教”改革背景下校本教材開發的策略與實踐——以高職藝術院校《大學語文》為例[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21(12):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