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繼榮
摘 要:小學教育階段,為不斷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水平,教師可契合學生的數學學習訴求,合理設計前置作業,保證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性。本文就小學中高段數學前置作業設計路徑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前置作業;設計步驟
引言
小學生正處于心智思維成長的關鍵時期,教師需要合理設計數學作業,啟蒙小學生的思維想象力。為此,教師可合理進行前置作業的設計,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主觀能動性,保證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整體效率。
一、概述
前置作業是生本教育理念落實的重要抓手,學生在正式學習新課內容時,可基于生活經驗與知識儲備進行探究性學習,進而帶著疑問與思考進入新課正式學習,有效提升學生新課學習質量與效果。
小學中高段數學內容學習時,學生可基于前置作業,開展課前探究性學習,進而對基礎性內容進行自主學習理解,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參到教學課堂活動當中。筆者認為,前置作業的合理設計,可啟蒙小學生的終身學習意識,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更新的良好習慣。
通過前置作業與傳統預習計劃比較可知,兩者存在一定的區別。如預習計劃的引導,旨在以課本為主,促使學生對重點與難點進行預習思考;前置作業的設計導引,不僅包含課前主動預習,并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促使學生在社會調研與觀察中,對數學內容的學習理解,保證數學內容與生活事物的有效融合,不斷提升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1]。
二、前置作業設計步驟
(一)簡單認識過渡到具體應用
小學生將數學所學內容,合理遷移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屬于數學課程育人的本質,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數學綜合學習能力。在小學開展數學教學時,為充分發揮出前置作業設計的教學價值,教師應當遵循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一般規律,保證前置作業,突出簡單認識到具體應用的過渡,使得小學生將數學內容與生活經驗進行有效融合,進而理解抽象的數學內容,并完成數學模型的建構與應用,保證小學生數學課程學習的質量與效果。
例如,“長方形與正方形”內容教學時,教師可圍繞教學內容,為三年級小學生設計前置作業,對生活中不同事物的形狀進行觀察,并進行歸納分類,找出部分事物外形的類似性。在前置作業的導向下,促使學生從簡單認識圖形,進而逐漸歸納出事物的圖形特點,并完成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內容應用,學習掌握“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圖形基本特點。
(二)數學概念過渡為生活事物
小學數學內容主要為基礎性知識,但仍包含一部分復雜的數學概念與公式,給小學生數學學習造成一定的阻礙。為此,教師應當采取趣味教學理念,開展前置作業的設計,輔助小學生理解抽象復雜的數學內容。為此,在數學前置作業設計時,應當突出生活化數學前置作業的設計,保證數學概念向生活事物的有效過渡,使得小學數學前置作業更加豐富多彩,很好地調動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與熱情。因為,在生活化前置作業的引導下,小學生主動進行學習探索,使得學生的思維想象力與創造力得到發揮,有效提升小學生數學綜合學習能力[2]。
(三)半開放到完全開放的過渡
筆者認為,數學前置作業的設計,可分為半開放、完全開放的設計階段,為保證小學生前置作業學習的有效性,教師不可盲目設計前置作業,應當明確教學目標,循序漸進地開展前置作業設計,合理發揮出前置作業的教育價值,保證小學生數學內容學習的質量與效果。
在半開放前置作業當中,教師可設定具體的任務,并提出關于任務完成的具體要求,給小學生預留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在小學生思維認知能力有限時,為很好地培養小學生發散思維,啟蒙小學生的心智,則可以合理采取半開放的前置作業,保證小學生數學課程內容學習的質量與效果。
在完全開放的數學前置作業設計時,給予小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突出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主體性,使得學生進行自由探究,有效挖掘出小學生數學學習潛能,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與綜合學習能力。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階段,為保證教學工作開展的質量與效果,應當突出半開放前置作業,向完全開放前置作業的合理過渡,保證前置作業設計的有效性,不斷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與效果。
例如,“簡易方程”內容教學時,鑒于該部分內容較為復雜,為保證小學生數學學習效果,教師開展前置作業設計時,采取半開放與開放作業設計的銜接策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儲備,進而從生活事物中歸納數學關系,并嘗試建構數學模型,完成對簡易方程的學習理解。基于簡易方程的應用,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三、結束語
綜上,筆者以小學數學的前置作業設計為例,簡單闡述了前置作業設計的具體步驟,旨在說明前置作業設計的有效性與可行性。今后,教師設計前置作業時,需圍繞學情,不斷細化前置作業,保證前置作業契合學生的學習最近發展區,保證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效果。
參考文獻:
[1]趙冉.小學中高段數學前置作業的設計[J].教學與管理,2017(32):54-55.
[2]徐崢.前置作業設計在小學數學高段教學中的應用[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3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