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敏
摘 要:宿舍生活是大學生在大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宿舍人際關系的好壞將直接決定學生對于學校歸屬感的強弱,也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將從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問題的表現著手,對如何改善大學生的宿舍人際關系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
一、宿舍人際關系的重要意義
一間宿舍物理距離很小,但是承載的力量卻很大。一舍之友如果關系發展良好,宿舍可以成為學生的快樂源泉和重要心靈歸屬地;如若舍友關系發展不當,那宿舍可能會變成學生痛苦的根源,乃至影響其身心健康的發展。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可以滿足個體的心理安全需要,使個體的生產勞動變得更有效率,滿足生存方面的需求[1]。
二、高校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問題的表現
目前,高校大學生基本都是集體住宿,比較常見的有四人間、六人間甚至八人間,大部分宿舍成員之間的關系和諧度整體向好,但有一部分學生的宿舍人際關系非常差,甚至因為宿舍交往障礙帶來嚴重的心理問題,有的只能通過搬離宿舍居住或休學、降級才能緩解或解決。本文將宿舍關系問題歸結為暴力對抗型、逃避冷戰型、拒絕溝通型、劃分小團體型、因習慣沖突型。
(一)暴力對抗型
這類型的學生一般性格直接、暴躁,不管因為什么樣的原因跟宿舍室友發生矛盾時,首先采取直接對峙、吵架的方式解決,沒有辦法把矛盾通過積極溝通或更加迂回的方式加以解決。
(二)逃避冷戰型
宿舍成員之間遇到矛盾或問題時,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如何解決問題,而是避免提起此事。當事人雙方互不低頭,采取“聽不見”、“不回應”的方式進行應對。久而久之,對于宿舍氛圍、宿舍關系以及當事人雙方的心理都會形成負面的影響。
(三)拒絕溝通型
宿舍人際關系不和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寢室成員之間缺少溝通,甚至不溝通。宿舍成員之間不懂得換位思考,缺乏同理心。當一位同學對另一位同學的行為有所不滿或芥蒂時,雖然內心很想讓對方改變或做出退讓,卻由于面子等諸多因素選擇緘默不言。最后,把日常不滿的這一點一滴匯聚成內心的定時炸彈,在某個節點完全爆發。
(四)劃分小團體型
由于宿舍的每個成員之間的興趣、愛好、脾氣、性格、家庭經濟狀況等有所差異,有相同處境或特點的學生就形成了宿舍之間的小團體。小團體一旦形成,就會對宿舍的其他成員有意無意的產生排斥,進而影響到整個宿舍人際關系的和諧程度。
(五)因習慣而沖突型
宿舍里的每位成員都來自不同的家庭,有各自形成多年的生活經驗和方式。例如有的學生喜歡熬夜晚起,有的學生卻喜歡早睡早起;有的學生喜歡和戀愛對象、家人、好友等煲電話粥,有的學生卻想要一個安靜的宿舍環境;有的學生喜歡打游戲,有的學生卻厭惡游戲;有的學生喜歡干凈整潔的宿舍環境,堅持按時值日打掃;有的學生卻垃圾、臭襪子等亂扔,有意無意的逃避值日;長此以往,宿舍成員必定心頭心生不快,加劇矛盾的產生。
三、高校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問題的應對措施
(一)做好新生入學教育
大一新生入學第一課對于整個大學生活具有重要引導性影響。通過輔導員、學生會黨團干部、相關主題心理培訓等方式,教會大學生如何正確的進行人際交往和溝通。宿舍成員之間遇到問題要學會積極面對,避免冷戰和逃避。宿舍成員之間多分享自己的有趣經歷,適當的自我暴露。始終用真誠、平等的態度去回饋宿舍成員。
(二)將“家文化”引入宿舍中
宿舍的相處時間是有限的,大家相處時間一般是3~4年,宿舍成員可以把宿舍定位成“家”。家人是可以進行感情交流,能夠互相支持和幫助的。“家”的定位有助于增加宿舍成員的集體歸屬感[2]。在此基礎上,宿舍成員可以制定相應的文明公約,明確各自的權利與義務,并且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三)輔導員增強自身解決宿舍人際關系問題的能力
輔導員在解決宿舍人際關系矛盾時,應多方聽取意見,不能偏聽偏信,在談心談話時,要有足夠的耐心、同理心,認真傾聽,避免盲目站隊、硬性說教。解決矛盾時要注意了解事件的真實性,公平合理的解決問題。
(四)思政教育進宿舍
輔導員每月、每周定期走進宿舍,通過走進宿舍而走進學生心中。在進宿舍期間,輔導員通過和宿舍成員聊天、談心的方式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和引領,觀察宿舍成員之間的人際關系狀況。通過組建宿舍思政教育宣講團,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交流和溝通。
(五)將團體輔導應用到宿舍中去
團體輔導具有教育、發展、預防和療愈四大功能,開展團輔有助于幫助學生深化對自己的認識,改善人際關系,提升自身適應能力。對于有宿舍矛盾的學生,團輔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及他人的有點或難處,通過增加雙方的互動而增進其情感交流,拉進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從而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實現解決宿舍矛盾的目的。
四、結語
良好的宿舍人際關系對學生的大學生活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提出改善宿舍人際關系問題的解決措施,以期對大學生的正常社會化搭建平臺,也為大學生的交際能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雷煜曦,郝春東.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J].2021,34(10):48-49.
[2]李鵬.廣西教育學院學報[J].2020(03):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