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順波,王明剛
[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湖北 武漢430020]
金龍大道位于恩施州城中部,南起譚家壩G209繞城線,北至龍鳳壩318 國道,串聯了龍鳳新區、青樹林新區、州開發區東區、土橋壩大學城、舞陽壩老城區等功能片區,是州城“六縱五橫”道路體系中重要的縱向主干道之一,也是目前州城規劃中唯一貫穿南北的城市主干道。
金龍大道在建設過程中分南、中、北三段實施:南段(譚家壩—金山大道)尚未實施;中段(金山大道—滬蓉高速公路連接線)已按規劃形成;北段(滬蓉高速公路連接線—龍鳳壩318 國道)位于恩施市中心城區北側,處于恩施市“一帶兩翼雙組團”中的東翼和龍鳳組團。
本次金龍大道設計范圍南起滬蓉高速公路連接線,北至龍鳳壩318 國道,道路全長7 613.68 m,紅線寬25~80 m。圖1 為項目地理位置示意圖。

圖1 地理位置示意圖
金龍大道北段位于龍鳳組團,是龍鳳組團內部交通主通道,也是恩施機場至龍鳳新區的迎賓大道,同時也是貫穿整個金龍生態新區的中軸線,是城市空間拓展的主導軸線,對龍鳳組團未來景觀形象的打造和交通功能的提升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金龍大道北段以生態新區總體用地布局為依托,立足恩施市本土特色與生態肌理,以提升城市形象和發揮交通功能為發展目標,將金龍大道打造成“生態、現代、暢通、特色”的景觀性大道和交通性干道。
(1)道路選線——契合地形,顯山露水;
(2)豎向設計——依山就勢,填挖平衡;
(3)橫斷面設計——分段控制,凸顯特色;
(4)交通組織——有機疏散、暢通有序;
(5)雨水系統設計——分散排放,保證防洪;
(6)污水系統設計——雨污分流,集中排放。
(1)功能等級:城市主干路。
(2)車道數:宜萬鐵路以南主線雙向6 車道外加兩側輔道(雙車道),宜萬鐵路至帶水河路段為雙向6車道,跨帶水河橋梁為雙向8 車道,帶水河至龍鳳大道路段為雙向6 車道,龍鳳大道至龍鳳壩318 國道路段為主線雙向4 車道外加兩側輔道(雙車道)。
(3)車道布置:宜萬鐵路以南主線雙向6 車道為快車道,供直行車輛行駛,兩側輔道為慢車道,主要供公交車輛、右轉車輛和周邊用地單位開口車輛進出行駛;龍鳳大道至龍鳳壩318 國道路段主線雙向4車道為快車道,供直行車輛行駛,兩側輔道為慢車道,主要供公交車輛、右轉車輛和周邊用地單位開口車輛進出行駛。
(4)設計車速:宜萬鐵路以南主線快車道設計車速為60 km/h,輔道設計車速為30 km/h;宜萬鐵路至龍鳳大道設計車速為40 km/h,龍鳳大道至龍鳳壩318 國道主線設計車速為40 km/h,輔道設計車速為20 km/h。
(5)車道寬度:主線每條車道按3.5 m 寬設計,宜萬鐵路以南輔道按7.5 m 設計,龍鳳大道至龍鳳壩318 國道輔道按7.0 m 設計。
(6)凈空要求:道路凈空不小于4.5 m。
道路線形基本呈南北走向,道路沿線設置平曲線13 處,平曲線半徑R=200~1 500 m。在宜萬鐵路與帶水河路段,為了減少填挖方,在穿越山體處,設計了3 處隧道,隧道長分別為200 m、240 m、130 m。道路沿線與帶水河相交處采用橋梁形式跨越,橋長72 m。
道路沿線與滬蓉高速公路連接線、規劃二路、規劃一路、施州大道、站前路、宜萬鐵路、209 國道、龍鳳大道、龍鳳壩318 國道等多條道路相交,共形成25個相交道口。其中:與宜萬鐵路相交處為分離式立交,道路下穿宜萬鐵路;與209 國道、六號路相交道口為互通立交道口;其余道口均為平面交叉道口。為提高整體路網運行效率,結合交通組織和斷面布置,對各個道口進行了道口拓寬和渠化設計。
施州大道與站前路道口附近有兩座現狀高壓鐵塔落在道路紅線范圍內,考慮到現狀高壓鐵塔塔底高程與規劃道路高程相差20 余米,且塔底穩定處理難度較大,將此兩處高壓鐵塔隨道路建設同期遷改。
結合現狀地勢、現狀道路高程、宜萬鐵路現狀高程和周邊道路規劃高程,同時考慮排水及地下各種管線敷設的要求,在滿足道路設計標準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填挖方,合理進行豎向設計。宜萬鐵路以南路段,結合場平高程與現狀地勢,并通過路面的坡度起伏,豐富道路立體景觀,體現山地城市的特色;宜萬鐵路以北路段,結合現狀地勢,在滿足道路設計指標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填挖方。本次道路高程控制在436.2~478.0 m,道路最大縱坡為5.2%,最小縱坡為0.3%,最大坡長為1 600.0 m,最小坡長為89.8 m。
依據道路交通功能、周邊用地布局、紅線寬度、管線布置需要等因素,確定道路橫斷面形式。以下為道路標準橫斷面具體布置。
(1)滬蓉高速公路連接線—站前路
a. 特點
此路段已經場平,規劃兩側用地以行政辦公、商業和居住用地為主,周邊單位開口較多,交通流量較大。
b. 斷面
道路紅線寬80 m,采用“主輔分離”的四幅路斷面形式。主線為快車道,主要供直行車輛行駛,雙向6車道;輔道為慢車道,主要供公交車輛、右轉車輛和沿線單位出入車輛行駛;輔道外側控制5.5 m 寬的人行道,供非機動車和行人通行。中央分隔帶和兩側主輔分隔帶進行道路景觀打造。具體斷面(見圖2)為:7.5 m(綠化帶)+5.5 m(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7.5 m(輔道)+5 m(主輔分隔帶)+11.5 m(車行道)+ 6.0 m(中央綠化隔離帶)+11.5 m(車行道)+5 m(主輔分隔帶)+7.5 m(輔道)+5.5 m(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7.5 m(綠化帶)。

圖2 金龍大道(滬蓉高速公路連接線—站前路)標準橫斷面(單位:m)
(2)下穿宜萬鐵路處
a. 特點
現狀宜萬鐵路高架穿過道路,在本次設計道路沿線分布有4 個橋墩,橋墩厚度約3 m。規劃鐵路沿線為防護綠地,鐵路以北為旅游休閑度假用地,鐵路以南為居住和商業用地。
b. 斷面
道路紅線寬65~80 m,下穿宜萬鐵路處,延續“主輔分離”斷面,考慮到鐵路橋墩防護的需要,中央控制10.0 m 寬的綠化帶,主輔分隔帶減少至3.5 m。具體斷面(見圖3)為:5.5 m(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7.5 m(輔道)+3.0 m(主輔分隔帶)+11.5 m(車行道)+10.0 m(中央綠化隔離帶)+11.5 m(車行道)+3.0 m(主輔分隔帶)+7.5 m(輔道)+5.5 m(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

圖3 金龍大道(下穿宜萬鐵路處)標準橫斷面(單位:m)
(3)209 國道并線處
a. 特點
209 國道兩側為山體,其中:南側臨鐵路,有一處在建的化工廠小區;北側山體有一定的起伏,規劃為旅游休閑度假用地,以低密度開發為主。
b. 斷面
道路紅線寬25 m,利用現狀地形、地勢高差。為避開現狀在建小區,金龍大道在209 國道北側與其采用并線方式。具體斷面布設(見圖4)為:1 m(硬路肩,下設蓋板溝)+23 m(車行道)+1 m(硬路肩,下設蓋板溝)。

圖4 金龍大道(209 國道并線處)標準橫斷面(單位:m)
(4)隧道入口處—帶水河
a. 特點
道路沿線主要為山體和溝塘,山體高30~50 m,規劃為旅游休閑度假用地,以低密度開發為主。
b. 斷面
道路紅線寬25 m,為減少對沿線山體的破壞,此段道路線形沿低洼地帶布設,并在穿越山體處采用隧道形式。為使隧道的通行能力與標準路段的通行能力相匹配,避免因隧道處車道數減少而產生瓶頸,本次隧道車道數為雙向6 車道,結合地形采用兩幅分離式路基形式,每幅道路紅線寬12.5 m,為單向3車道,外加1 m 檢修道(見圖5)。

圖5 金龍大道(隧道入口處—帶水河)標準橫斷面(單位:m)
(5)跨帶水河橋梁
此段道路紅線寬50 m,車行道控制為雙向8 車道,具體布局(見圖6)為:5 m(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15 m(機動車道)+ 10 m(中央綠化帶)+15 m(機動車道)+5 m(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

圖6 金龍大道(跨帶水河橋梁)標準橫斷面(單位:m)
(6)帶水河—龍鳳大道
a. 特點
此段地形、地勢較為平坦,道路沿線規劃為居住和綠化用地。
b. 斷面
道路紅線寬為50 m。根據金龍片區綠道布局,橫斷面預留了非機動車專用道,同時考慮到周邊建筑開口比商業用地開口少,因此斷面中取消了輔道,車行道控制為雙向6 車道,具體布局(見圖7)為:4.5 m(人行道)+2.5 m(非機動車道)+3.5 m(機非分隔帶)+11.5 m(機動車道)+ 6.0 m(中央綠化隔離帶)+11.5 m(機動車道)+3.5 m(機非分隔帶)+2.5 m(非機動車道)+4.5 m(人行道)。

圖7 金龍大道(帶水河—龍鳳大道)標準橫斷面(單位:m)
(7)龍鳳大道—龍鳳壩318 國道
a. 特點
此段地形、地勢較為平坦,道路的西側為行政辦公用地,東側為恩施三中,道路沿線以到發性交通和過境交通為主。
b. 斷面
道路紅線寬為50 m。為減少周邊單位開口和學校上下學交通對金龍大道主線交通的影響,橫斷面采用“主輔分離”的四幅路斷面形式,并控制專用非機動車道,同時中央延續6 m 寬的景觀帶,作為城市入口處別具一格的景觀節點,具體布局(見圖8)為:6.0 m(人行道)+ 6.0 m(輔道,含非機動車道)+2.5 m(機非分隔帶)+7.5 m(機動車道)+ 6.0 m(中央綠化隔離帶)+7.5 m(機動車道)+2.5 m(機非分隔帶)+6.0 m(輔道,含非機動車道)+6.0 m(人行道)。

圖8 金龍大道(龍鳳大道—新318 國道)標準橫斷面(單位:m)
道路斷面內均設置了電力、通信、給水、燃氣、雨水、污水及再生水管道通道。
本文介紹了金龍大道總體設計理念和道路的平縱橫設計,重點介紹了道路不同段落采用的不同橫斷面布置形式。所采用的方法和設計思路對于山區高標準城市道路設計具有參考意義。
目前該項目已經建成通車,運行狀態良好,達到設計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