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新媒體環境,通過文獻研究、演繹歸納等質性分析法,分析新媒體環境對高校學生管理的影響與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研究發現:第一,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知識能力、行為表現、管理主體產生影響;第二,過分依賴媒體、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各類媒介交疊出現、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成為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重要挑戰;第三,強化意識形態教育、加強師生溝通交流、完善監管體系、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是有效應對學生管理挑戰的重要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學生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1-0202-03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紛繁復雜,主要包括學生日常事務、綜合管理、思想教育、宿舍管理、宿舍文化建設、學生“獎助貸免”工作、學生健康教育、心理咨詢與心理危機干預、社團活動等有關工作。高校對學生方方面面的管理必然是集體式的,要將其轉化為學生的個體行為必須依賴一些中介,將學生組織起來。新媒體是連接集體與個體的重要中介,新媒體的合理運用有利于推動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良好開展。同時要明確新媒體平臺與技術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影響,清醒認識新媒體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挑戰,構建新的學生管理系統[1]。
一、新媒體對高校學生管理的影響
(一)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影響
有調查顯示,目前,近五成大學生不接觸報紙、廣播、電視,近三成大學生不接觸雜志等傳統媒體。傳統媒體的被接觸率大幅降低,大學生接觸互聯網等現代媒介的意愿接近100%。大學生更偏好于輕松愉快的信息,有過度娛樂化傾向。
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在使用新媒體的過程中,其價值觀念也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即看待事物的取向由集中向發散過渡,由跟風盲從向堅守自己的信仰轉化,由自我封閉向人際交往轉變。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知識能力的影響[2]
傳統教學模式下,大學生知識、信息的獲取渠道比較單一,主要來源于課堂、教材、教師、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渠道,知識累積的速度有限,內容相對滯后。新媒體大量興起后,知識的獲得超越了時空限制,特別是在4G、5G網絡的加持下,智能手機的使用更加便捷。各式APP、小程序等新媒介大量出現,不斷填充新媒體,各種各樣的信息令人應接不暇,學習的空間與范圍大大拓寬,知識面拓展、知識深度得到加強。這對大學生的專業學習與個性化學習極為有利,翻轉課堂理念嫁接在傳統課堂與線上課堂兩個方面,學習效率得到極大提升[3]。
(三)新媒體對大學生行為能力的影響
新媒體對大學生行為能力的影響極為深遠。一方面,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便利的學習工具,讓大學生廣泛接觸社會生活,開展人際交往,滿足了學習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新媒體容易讓大學生產生高消費與攀比心理,并驅動大學生的好奇心理,使大學生極容易受到網絡色情、暴力等負面信息的影響,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四)新媒體對高校學生管理主體的影響[4]
新媒體為高校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加強了高校之間的溝通交流,便于各單位、各部門及時開展管理工作,便于高校輔導員、班主任迅速整理、提取信息,根據大數據特點對學生管理工作提出對策。另外,還能看到,學生管理工作被暴露在網絡上,更需要接受各方的考量。特別是當高校出臺某些重大管理辦法、出現重大人員傷亡或其他不穩定、不安全因素時,網絡傳言、謠言往往會令人措手不及。
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
(一)學生群體對新媒體的依賴性強
學生群體正在發生變化,00后學生不同于90后學生,前者是網絡原住民,從小到大就在使用網絡,可以說是新媒體時代的新生代,他們身上有鮮明的新媒體特點。中國青年網記者的調查結果顯示,近五成學生每天用手機上網時間超過5小時。上網時,近九成的大學生傾向于通過社交媒體聊天,超過六成的學生選擇查閱資料,近六成學生選擇聽歌。由此可見,新生代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依賴程度遠高于我們的想象[5]。
(二)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增加
近兩年來,局部散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學生的流動性明顯低于之前,但很多學生把更多時間和精力轉到虛擬的網絡上。另外,國際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這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容易干擾學生思想,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維穩壓力巨大[6]。
(三)新媒體交疊出現
隨著互聯網技術,尤其是編程技術的迅速發展,微信、微博、抖音、陌陌等一系列面向公眾的社交軟件、短視頻軟件涌現,對大學生產生不小沖擊,成為大學生爭相關注的重點。剛剛興起的新媒體平臺前期往往缺少必要的監管,魚龍混雜,各類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很容易出現學校教育了一年還不如新媒體對其的短暫影響。
(四)自主管理嚴重不足
當代大學生自主管理嚴重不足主要有四方面表現。第一,剛剛從比較緊張的中學畢業,高強度的學習一下子過渡為專業學習,有較多業余時間,但過分依賴學校,對自身學習目標不明確,不清楚每天應該做什么,玩手機、看視頻、用社交軟件聊天打發時間的現象比較普遍。第二,相當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一部分學生因家庭或自身不合群,承受壓力的能力較差,心理普遍較為脆弱,消極負面的情緒難以自行化解,由此不少大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第三,不少大學生生活方式不健康,經常熬夜打游戲、看電影,導致肥胖、近視、三高等健康問題的出現,體質檢測難以過關[7]。第四,消費缺乏理性。普遍存在超前在線上購物的現象,還有極少數存在借款、貸款消費的情況。
三、應對學生管理挑戰的對策
(一)用新媒體強化意識形態教育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話語權,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都要加強意識形態工作,決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錯誤。要堅定政治站位,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始終做到“兩個維護”,始終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嚴格按照省、市決策部署推進工作。
要堅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要覆蓋全校師生及其他員工,年年講、月月念、天天說,融入血脈、深入骨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有新媒體思維,積極發揮新媒體陣地的育人作用,嚴格新媒體申請、審核、管理,堅持“三審三校”,用新媒體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黨的教育方針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目標,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8]。
(二)用新媒體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
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學好專業課,更要學會如何學習、如何生活,更要發展自己的個性,為未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往人們更重視“管理”,這導致管理工作與學生的個性化追求產生沖突,管理工作有時受阻,甚至因此停滯不前。比如,缺乏對學生自我管理的引導,導致部分學生個性發展和思維發展受到阻礙,嚴重的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導致工作開展不下去。對學生的尊重、關愛和“服務”不夠。平時的學生管理工作,更多注重如何管住學生,雖然也會開展一些陽光關愛活動,但總體對于如何關愛、尊重和“服務”好學生的考慮還是不夠。
對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不夠。學生的成才動機、求知欲望、學習熱情、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自信心、自尊心、好勝心、堅持性、自制性和獨立性等非智力因素對于其全面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在現實的管理工作中,我們對其這些方面的培養還有待加強。
必須轉變管理觀念,一改過去“管”的思維,形成“管”與“理”雙循環的體制機制,確保管理工作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用真心真情引導學生,師生之間就更容易以信任、友愛、寬容和諒解的態度和睦相處,管理工作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一方面,要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牢牢把握學生是什么、為什么這一根本問題,把學生當自己的家人對待,努力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讓學生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溫暖。另一方面,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引導,以身示范,規范學生的線上線下行為,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把學生的成長成才與國家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培育大學生的良好品質,讓學生實現自我價值。
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整合班級情況,為每個學生建檔,既在線下溝通交流,面對面接觸學生,也利用新媒體進行延伸,全天候與學生聯系,加深教師對學生的影響、熏陶、感染,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情實意。比如,可以開展“五個一”的學生管理活動,即班主任、輔導員要叫出每一個學生的名字,清楚每一個學生的背景,熟悉每一個學生的特點,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困難,把握每個學生的價值取向。
(三)用新媒體構建線上線下監管體系
學生管理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學生管理某種程度上就是高校管理的縮影。學生管理工作涉及各單位、各部門,需要各單位、部門基于一定的管理體系,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學生管理工作,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第一,要完善學生管理工作頂層設計。現階段,學生管理體制機制還存在內容不完整、機制不健全、執行不及時的問題。根據某種需要下發的各類臨時性通知代替了規章制度,不少規章制度執行不到位,還有的規章制度落實不夠,還停留在文件上、墻上,還沒有走出辦公室。要根據高校實際情況,進一步規范辦事流程與步驟,不斷規范學生行為,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要對現有的學生管理工作進行改革。根據教育評價要求,要成立學生工作咨詢委員會,在學工、團委、學生會等機構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組織架構,厘清各單位、各部門的職責、權限,做到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要簡政放權,發揮二級學院作用,鼓勵二級學院積極探索、創新學生管理工作,開創學生管理新模式。要逐步探索“輔導員—班主任制”,把學生管理工作細化到各班,班主任、輔導員工作納入全校考核體系。在二級學院上設輔導員,再在班級上設班主任,班主任、輔導員系統推進學生管理工作。
第三,要融通各媒體,用新媒體開展學生管理工作,降低人力、物力、財力成本,預防重大案、事件的發生,及時對已經發生的案、事件進行有效處理。
(四)用新媒體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縱觀學生管理工作發展歷程,學生工作隊伍不斷朝著專業化道路發展,學生自我管理是未來學生管理工作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積極探索學生管理工作,尤其是關注學生隊伍建設工作。但是,目前專職輔導員、班主任隊伍相對薄弱,高校學生管理的師資隊伍能力還不夠強,還不能完全滿足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以至于教育部、各省教育廳等多次聯合下文,要求各高校配齊專職輔導員隊伍。從不少高校學生管理專職隊伍現狀看,大多數專職輔導員和班主任的管理深度不足,各項管理工作難以到邊、到角。
因此,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是當務之急。下一步,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組織學生尤其是學生干部開展線上學習,提高管理與自我管理水平,用理論不斷指導管理實踐,把教師及網絡上的優秀經驗教訓運用到管理各環節中,不斷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與質量。
具體來說,有四點事項需要注意。一是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引導學生融入集體,在集體中不斷提高生活、學習能力,讓學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強;二是培養學生責任意識,尤其是班主任、輔導員要善于與學生建立契約,讓每個學生肩上都承擔相應責任;三是培養學生團隊和集體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集體活動,在團隊中認清、看清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與劣勢,既能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也能有效化解學生管理工作的堵點和難點;四是培養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多維度、多方向發展,善于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鼓勵學生把奮斗目標定得高一些,進而實現個人價值。
四、結語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智力高地、人才高地,必須時刻把牢辦學方向,把學生管理工作看成系統工程,堅持“人人皆教育之人,處處皆教育之地”,在育人各層面和環節上進一步融入新媒體思維與元素,讓學生管理工作產生實際成效,真正完成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真正培養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 李毅.芻議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應對機制[J].山西青年,2021(19):93-94.
[2] 羅玉潔,李駿.新媒體技術對高校教育管理的影響: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創新研究》[J].中國科技論文,2021,16(8):921.
[3] 宋永明.微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與發展[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4):84-87.
[4] 劉西珍.新媒體環境下精細化管理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運用[J].傳播力研究,2020,4(24):181-182.
[5] 衛威.淺談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應對機制[J].國際公關,2020(6):35-37.
[6] 程少校.探討網絡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J].農家參謀,2020(17):186,188.
[7] 謝洪培.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路徑探究[J].通訊世界,2020,27(3):174-175.
[8] 王超逸.全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檔案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知識文庫,2020(3):242-243.
作者簡介 白利紅,碩士,助教,輔導員,研究方向:財務管理、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