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美,丁云峰
(吉林建筑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130118,吉林長春)
好的風景園林是文化藝術的物質結晶體,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和文化的固態傳承者,集中彰顯著國家、民族及城市的物質文化水平和藝術造詣。風景園林伴隨著人類的生產生活的始終,可以說人們的活動直接或間接地創造著風景園林景觀,體現著社會個體或群體的物質基礎和文化藝術的創造力、欣賞力及鑒賞能力,是社會群體綜合素質的外在表現。
優秀的生活家和風景園林規劃師極有可能創造和規劃建設出具備實用功能、合理空間結構、高藝術水平及富有精神文化內涵的園林景觀。好的風景園林自身亦散發著各自獨特的魅力,別樣的風格展現著各自的特征,在使用、游覽和品鑒的過程中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領略風景園林的外在呈現,并了解和感悟園林傳達的人格化精神,這一過程的實現程度因人們的經歷、文化層次和社會階層各有不同,但這一過程的實現勢必能夠塑造和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風景園林中合理使用和深刻了解地區和民族文化的精神化物質實體,是實現園林景觀物境、情境、意境相統一的基礎和前提,通過合理的藝術手法使園林這一“人造自然”具有生命的呼吸和張力,搭建風景園林景觀與人溝通的橋梁是好的園林的題中之義。中國的傳統文化賦予了植物各種各樣的情感特征和擬人化、人格化的精神特點,甚至使植物形成固定的物像或者意象,彰顯著各種各樣的品質。風景園林建設的要求已經從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向滿足人們引起情感共鳴的精神需求轉變。寒地植物景觀一直是寒地地區的極限短板,是提升我國寒地地區風景園林景觀質量和豐富文化內涵必須面臨和克服的主要難點。
植物景觀指天然或人工栽植的由喬、灌、草和古樹名木等繁多植物組成的不同林相、季相、絢麗多姿的不同植物群落景色。[1]我國幅員遼闊,橫跨多個氣候帶,南北有較大的氣候差距,植物作為有機生命體為適應各種各樣的氣候環境,演化出各種各樣的生態習性和千姿百態的形態特征。1980 年國際上對寒地城市和寒地地區的概念進行了判定,在《The Winter City Book》中對寒地城市和地區的定義是“一月份平均氣溫為0 ℃或者更低的城市和地區”;加拿大的普萊斯曼(Norman Pressman)則提出寒地地區和寒地城市是指“全年當中有兩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里白天的最高溫度為0 ℃的城市和地區”。[2]我國學者則提出全年中日平均氣溫連續3 個月以上處于0 ℃以下的即可認定為我國的寒地城市或地區。[3]緯度位置影響著我國人民的生活習慣并造成一定的精神文化差異,社會性的地域差異致使南北地區對風景園林的建設有著地域性的偏好,這些偏好影響著植物的配置和選擇,在綜合考慮植物種質資源、生態習性及寒地人民精神文化基礎上提出寒地植物景觀這一概念。
意境是指詩詞作者的主觀思想情感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是強烈的情感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的交融。王國維在《詩格》中提出“三境說”——側重于描繪景物的稱為物境;側重于抒寫情懷的稱為情境;側重于說理言志的稱為意境。山水之家無詩不畫,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詩畫本一體,將詩詞意境改為詩畫意境則更加準確和全面一些。風景園林發展自宋代以來就受到詩詞畫家的影響,部分詩詞畫家建造私人宅院的同時發展成為專業的造園師,由此可以看出園林中的植物景觀受到詩畫意境的影響在所難免。
寒地植物景觀和詩畫意境之間并不是完全重合或相互分離的機械性關系,兩者之間更多的是相互成就的關系,如圖1 所示。寒地植物景觀由實體性物質構成,營造的景觀使觀賞者產生不一樣的精神性獲得或輸出感,物質景觀激發人的情感是景觀對人“做功”。已有的詩畫意境包含了諸代文人的打磨,是人類智慧和藝術鑒賞的結晶體,對已有的詩畫意境加以剖析和理解并將其用于指導植物景觀的營造,是詩畫意境在園林景觀的再加工和物質呈現。

圖1 三維關系圖與相互作用關系圖
植物作為造園五大要素之一,是改善人居環境的主要物質承擔者,是實現風景園林景觀生態功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的傳統文化賦予了植物各種各樣的情感特征和擬人化、人格化的精神特點,造園師根據植物的習性和形態,基于一種人格化的比擬所選取的植物承載著特殊的文化意蘊。[4]寒地植物的種質資源相對于南方來說是比較匱乏的,這要求造園師更好地挖掘植物的文化內涵進而講好植物故事,在寒地植物景觀的規劃設計時合理利用,進而塑造富有詩畫意境的寒地植物景觀。
根據王國維提出的詩畫意境的三種類型和植物姿態及被賦予的人格情感所要表達的偏向,可將植物的文化內涵分為三種類型(如表1 所示):表達個人情懷和高貴品質的植物可歸納為育志植物;表達對美好景物、生活及境界的向往的植物可歸納為寓境植物;利用一些植物的特殊文化意蘊表達分別的離愁別緒,在親人、朋友及愛人之間傳遞關心和愛意的植物可歸納為寄情植物。

表1 植物文化內涵分類表
了解和辨析各類植物的文化情感偏向是合理應用植物塑造寒地植物景觀意境的基本前提,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合理選擇植物種類進行科學配置,所選植物蘊含的人格特征是植物景觀與地區人文特征和精神文化相映成趣的精神基底。
知白守墨是建立在藝術想象基礎上的一種藝術創造性留白,是對意象造型 的美學追求。山水畫講究空間境象的空白,實質上是畫家將情思寄于造化,化景物為心象,知白守墨是意境的營造手法。[5]知白守墨的空間構建方法亦適用于寒地植物景觀意境的營建,寒地植物景觀空間構圖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已有的園林創作空間進行適度的留白,營造“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植物景觀,進而打造多層次寒地植物景觀,如圖2 所示。通過適度的空間留白創建多層次空間,在影響和引導游客情緒變化的同時,給予游客適當的空間抒發自己的情緒和發揮自己的想象,這是豐富寒地植物景觀意境的重要營造手法。

圖2 知白守墨技法應用典例圖
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景抒情,觸景生情。回眸中國文化長廊,很多國學精粹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典范。[6]借景不僅是詩詞和書畫的藝術表達方法,也是園林景觀打造的重要技法,利用地形地勢的高差和視線的通透和遮擋來增添植物景觀的可觀性和趣味性,是植物景觀營造的重要手段。我國寒地地區地勢較為平坦,致使植物景觀的林冠線平整,這需要合理利用借景的造景手法使近處的植物景觀與視線可及的水體和遠處的山峰搭建一定的視覺聯系,如圖3 所示。精準的視線分析和借景手法的使用是打破空間限制、進而豐富寒地植物景觀的有效手段。

圖3 借景技法應用典例圖
在天然場景中,創作者利用圍墻之上的透花窗來展現空間中優美的景色,讓觀者可以有取舍或依自身審美去進行選擇性觀景,這就是所謂的框景技法。框景亦是園林設計與建設中的造景方法之一,每一空間中的景物或是多而雜,或是平而簡,都增添了寒地植物景觀的空間層次感,如圖4 所示。[7]植物本身有軟化和界定空間的作用,合理利用框景是集聚和收攏視線、突出寒地植物景觀主題魅力并營造寒地植物景觀整體意境的重要藝術手段。

圖4 框景技法應用典例圖
我國寒地城市眾多,嚴酷的氣候條件和有限的植物資源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寒地地區人居環境質量的提高。寒地植物資源有限且大多數屬于落葉類植物,雖然落葉植物有較為豐富的季相變化,可以打造不一樣的寒地秋季植物景觀,但是我國寒地地區秋季轉瞬即逝,卻有著長達3~5 月的冰雪期,光禿的樹干在寒風中會顯得凄涼和單調。所以科研單位和園林工作者應提高園林植物育種的投入,增強植物抗性,培育具較高觀賞性的冬季常綠植物,加強野外植物種質資源兜底考察,逐步充實和豐富寒地園林植物資源。園林建造師和城市規劃者有效挖掘寒地地區植物文化,充分利用有限的寒地植物資源進行合理的景觀設計是促進寒地植物景觀充分發揮生態調控功能的基礎和前提。根據植物文化所表達的情感偏向對植物進行分類,有利于指導園林設計師更好地選擇寒地植物種類,因地制宜選擇適當的意境營造手法是創建多層次寒地植物景觀、打造和豐富園林意境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