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丙成
(吉林省梅河口市牛心頂鎮綜合服務中心 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機工作站,135000,吉林梅河口)
在農業糧食生產發展中,化肥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但是,當前的大豆生產卻暴露出化肥過量、盲目投入使用等方面的問題,既增大成本又污染環境。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不合理投入、提升大豆生產綜合效益,則可針對玉米茬直接種植大豆進行免施基肥的試驗,來深入調查免施基肥帶給大豆生育期、總體產量等方面的影響,并對比研究經濟效益,科學驗證玉米茬用于種植大豆全面免施基肥的科學性、可行性[2]。
在大豆種植施肥中,一般都有一定結構的施肥體系。一般而言,大豆生長所需的肥料主要包含基肥、種肥、追肥等組成部分[3]。在實際的施肥中,應注意遵循一定的原則,以源源不斷提供給大豆所需的營養元素,并且充分利用好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其中施基肥既是提高大豆產量的基礎,又是實現大豆增產的重要措施。特別是春播大豆,往往具有較長生育期。而增施基肥則有益于固氮結瘤,提高大豆產量。基肥主要有有機肥、磷肥和一定的氨肥。在大豆所需的生長元素中,尤其需要充足的有機肥,以便可以滿足大豆全生育期的生長需要。而在玉米茬田間種植大豆,則可以充分利用前茬玉米殘留下來的肥料來提供給大豆必要的養分進而達到免施基肥的目的。以下就此開展試驗,探討玉米茬殘肥用于種植大豆并且免施基肥帶來的影響,以便為有效發揮玉米殘肥作用、合理減肥從理論上提供依據[4]。
分析玉米茬大豆種植免施基肥的具體效果。
在2020 年的本試驗中,地塊面積總共約5.66 hm2,總的養分含量情況:有機質56.5 g/kg、堿解氮234 mg/kg、速效鉀219 mg/kg、速效磷50 mg/kg,pH 值5.90。之前連續兩年一直都種植玉米,整個區域內土壤肥力均勻、地勢平坦,前茬沒有做過任何肥料試驗。
試驗大豆品種為綏農22,株高大約80 cm,存在分枝,沒有限結莢習性,約有118 d 的生育時間,活動積溫約2 400 ℃。試驗肥料為中化化肥廠商生產提供的復合肥,其中所含的N、P、K 質量分數依次是12%、23%、13%。
針對該試驗,一共有以下處理3 個:
對照:對2.33 hm2土地施以全基肥,用量300 kg/hm2;
處理1:對0.83hm2土地施以半基肥,用量150kg/hm2;
處理2:對2.5 hm2土地零基肥,無需基肥。
面向試驗地塊,按常規種植法種植,結合中期有效促長、后期系統化防病促早熟的管理。按化學除草基礎要求除草,結合封閉及科學的苗后除草法。在田間管理中,一共防蟲兩遍、中耕深松三遍。在前期以防蚜蟲為主,在后期則以防食心蟲為主。按照大豆具體長勢,安排噴施2 次植物葉面肥、有效的生長調節劑與1 次快熟防病藥。
2020 年6 月17 日,就大豆呈現出的慢長、低矮情形,經由葉面統一噴施藥物(丙酰蕓苔素內酯用量75 mL/hm2)、施以葉面肥(含量為19-19-19 的氮磷鉀用量1.5 L/hm2),用以促進大豆進一步生長并及時補充內部元素,投入藥劑成本總共75 元/hm2。從7 月16 日開始,大豆植株盛花、蒞臨初莢期,噴施含量為0-52-34 的氮磷鉀肥料,用量為1.5 L/hm2,以便順利保花促莢,投入成本為45 元/hm2。到了7 月28 日,植株結莢,考慮到高溫高濕,選噴了吡唑嘧菌酯聯合氟環唑藥劑,控制劑量為750 mL/hm2,并使用150 mL/hm2的助劑、990 mL/hm2的磷酸二氫鉀,同時,還積極采取壯稈、加快早熟聯合防病措施,以提升大豆的結實率,成本投入為390元/hm2。從總體上看,這3 次所需的成本為510 元/hm2。
調查分析各個生育環節:詳細記錄大豆的各個生育時間,在最早的花期階段、初莢期進行1 次植株素質情況調查,涉及植株花層、總的莢層量、具體葉齡、實際株高等。
調查分析產量:在鼓粒期或植株成熟期,全方位調查分析大豆的具體產量。
實際測產:按對角線形式科學選取測產的3 個點位,在每個點嚴控選出10 株,并進行室內考種,最后對比分析實收實測總體產量。
對設計的各處理的生育期進行調查,得到如表1所示的結果。
表1 的調查結果顯示:3 種處理的大豆呈現一致的生育期。由此可見,免施基肥的大豆依舊能夠正常地健康生長成熟。

表1 影響生育進程的情況
7 月8 日各處理始花期實際長勢情況如表2 所示。
表2 結果顯示:在株高上,處理1 比對照高0.8 cm,處理2 比對照高0.4 cm,表明免施、少施基肥株高反而更高,但差距僅為0.6%~1.2%,不明顯;各處理的開花花層、植株葉齡沒有呈現出差異。

表2 各處理始花期長勢情況
7 月16 日各處理初莢期實際長勢情況如表3 所示。

表3 各處理初莢期長勢情況
表3 結果顯示:在株高上,處理1 比對照高0.6 cm,處理2 比對照高0.2 cm,表明免施、少施基肥株高反而更高,但差距僅為0.2%~0.6%,不明顯;在莢層數上,處理1 比對照多0.1 層,處理2 比對照少0.1 層,少施、免施基肥莢層數差異僅為±0.9%,無明顯差異;在單位面積株數上,處理1 比對照多0.1 株/m2,處理2 與對照相同,無明顯差異。
如表4 所示,在大豆產量和性狀方面的調查結果為:在株高上,處理1、處理2 比對照分別高0.9 cm 和0.1 cm,無明顯差異;在單株粒數上,處理1 最高、處理2 最低,分別為41.4 粒、39.8 粒,相較于對照的差異在2.5%以下;在百粒質量上,對照和處理差異位于1%~2%之間;在實收產量上,處理1、處理2 分別超出對照180 kg/hm2、120 kg/hm2,提升產量6%~10%。

表4 產量及性狀調查表
(1)免施基肥的大豆的前茬需是種植玉米的地塊;
(2)免施、半施基肥的條件對大豆生育進程無影響;
(3)采用免施、半施基肥技術,大豆種植可以節省肥料300 kg/hm2、成本900 元/hm2,并且增產幅度達6%~10%;而在噴施藥劑上,需要投入成本510元/hm2,超出常規藥劑管理成本285 元/hm2。
綜上所述,作為節本增效類技術之一,大豆免施基肥專業技術可以充分發揮前茬玉米作物殘留肥料和植株根瘤菌部位固氮自養性的作用,可以在免施基肥的條件下,正常供給大豆需要的生長營養元素。本文試驗分析進一步證實了基于玉米茬殘肥種植大豆免施基肥的效果:既提高了肥料利用率、節省了肥料,又降低了種植成本、提高了產量,進而改善了農業種植環境,促進傳統農業向有機綠色農業發展。